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琉古王国驻孔雀帝国的使节麦加斯特涅斯 (一译美伽斯提尼)所著的《印 

度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资料。 


… Page 94…

     考底利耶是古代印度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是■叉始罗城人,出身 

于一个婆罗门家庭,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事务。他 

辅佐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功臣。他所著的《政事 

论》,包括15卷,共180篇,内容涉及内政、外交、民政、军事、商业、 

财产和司法等方面,并着重论述了关于国家组织的问题。这部书问世后,曾 

引起许多政治家的关注。有人认为,这部著作不可能是一个人的观点,可能 

有后人的修订和增删,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出自考底利耶的手笔,经后人修 

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成为定稿。麦加斯特涅斯的《印度志》,原书已亡佚, 

但在斯特拉波和阿里安等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保存了许多片断,使我们对孔 

雀王朝的官僚机构和政治制度有所了解。 

     孔雀帝国是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他亲自 

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统帅军队,握有司法权力,任免高级官员,颁布诏令。 

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央政府有首席大臣、军事长官、财务大臣 

和税务大臣,他们可以充当国王顾问,辅佐国王管理国家。另外还有供国王 

咨询的大臣会议,名为“帕利沙德”。地方分划若干省,设总督统治。省下 

设县,地方的基层行政单位是村社,由村长管理。据麦加斯特涅斯所述,国 

家官员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地方长官,负责管理水利灌溉,丈量土地,管 

理猎人,征税并监督那些与土地有关的人员,如伐木工、木匠、铁匠、矿工 

等。另一类是城市长官。他们每5人一组,共分6组,分别监管工艺、外侨、 

生死登记、征税、零售商和度量衡、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征收商品什一税。 

此外,公益事业、物价调节、港口及寺庙的管理,也由城市长官负责。第三 

类是军事长官,由30名高级官员组成,分成6部,每部5人。各部分别管 

理海军、给养和运输、步兵、骑兵、战车及战象。孔雀帝国拥有一支实力雄 

厚的常备军,旃陀罗笈多的军队有60多万人,是为专制统治的强大支柱。 

考底利耶在《政事论》中也了提到了分别职掌32个部门的高级官员,例如 

国库、矿务、造币厂、税收、航运、战车、监狱、驿政等。在很大程度上, 

国王的诏令就是法律,国家最高法院为国王的法庭,城镇和县也设有特别法 

庭。孔雀帝国还建立了严密的侦探制度。侦探分为两类,固定侦探和流动侦 

探。他们作为国王的耳目,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及庶民百姓的行动进 

行侦察和监督。 

      (3)阿育王的统治 

     孔雀帝国在阿育王 (无忧王)统治时期,达到极盛。 

     阿育王是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君主。他18岁时,被父亲宾头沙罗王派往 

阿般提省任总督。后来,■叉始罗城发生叛乱,据说是国王所派的大臣为治 

无道所至。宾头沙罗又派阿育王为该地总督,前去镇压。当阿育王率军兵临 

城下时,■叉始罗人民并未抵抗,反而出城迎奉,从此阿育王崭露头角。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病逝,阿育王即位,4年后举行正式登极典礼 

 (灌顶仪式)。这时,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达到了顶峰。阿育王是全国最 


… Page 95…

高统治者。他在敕令中自称为“诸神的宠爱者”,神圣不可侵犯。国王之下 

有皇太子和他的首席大臣辅佐朝政。大臣会议在政治上仍起着重要作用。阿 

育王时,全国至少已有5个省区,设总督统治。边远省份的总督通常由王子 

充任,首都及其附近的省份直辖国王。 

     阿育王称王后,即开始向外扩张。在他举行登极典礼后的第8年(约公 

元前262年),征服了其南方临海强国羯陵伽。这是他在位时,最大规模的、 

最有影响的一次征服战争。据他的第13号铭文敕令所记,在这次战争中, 

有15万人被虏走,10万人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死亡者。但这以后,阿 

育王本人及其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对残酷的羯陵伽战争所造成 

的灾难深感忏悔。战后不久,阿育王皈依佛教,从此偃旗息鼓,转而大力宣 

扬非暴力的佛教和“法”(达磨)。阿育王的“法”,是以印度古老的道德 

准则为基础的。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仁慈友善,虔诚信奉,在他看来, 

臣民的行动要比他们的信仰仪式重要得多。所以,在独尊佛法,宣扬佛教的 

同时,阿育王对其他教派采取了宽容政策。大约在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 

的赞助下,佛教僧侣在华氏城召开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大会,编纂整理经、 

律、论三藏。此后,阿育王不仅派人到国内边远地区宣扬达磨,而且还将传 

教士派往锡兰、缅甸、尼泊尔、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相传,阿育王的 

一对儿女皈依佛门后,被派往锡兰传教,并获得成功。佛教在阿育王时代, 

开始越出国界,逐渐变成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在转向佛教后,他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于印度半岛 

极南端的边境诸国,他不再实行武力征服,而是与他们友好相处。他还继承 

先王的政策,与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国保持友好往来,从而使孔雀帝国的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宗 

教家。他勤于国政,在他的第6号敕令中写道:“报告者,不管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即使我在就餐、在后宫闺房、在内室、在厕所、在轿上、在花园, 

都必须(及时地)向我报告有关人民的事务。我到处都要处理人民的事务。” 

他执政期间,比较注意公共福利事业,例如修路、种树、挖井、建医院等。 

他聪明睿智,在征服羯陵伽后,能够顺应形势,放弃穷兵黩武的政策,大力 

宣扬佛教,以“法”治国,施行较为宽容的政策,因此,在他的统治时代, 

帝国出现了和平昌盛的景象。 

     盛极一时的、庞大的孔雀帝国,由于没有统一的基础,因此并不巩固。 

印度各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及相对的独立性,造成了帝国内部阶级 

矛盾的复杂和尖锐,使得靠征服而统一的大帝国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一旦统 

治力量消弱,地方势力便会脱离中央而独立。阿育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 

别统治着帝国的西北和东部核心地区,帝国开始被分割,此时南部的安度罗 

和羯陵伽据地独立,西北喀布尔河地区不久也脱离了孔雀帝国。大约在公元 

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被其将军普沙密多罗·巽加,(约公元前187~ 


… Page 96…

前151年)所杀,使印度在政治上得以统一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孔雀帝国灭 

亡了。此后,印度又陷于分裂的局面。 


… Page 97…

                   七、中国由诸侯争霸走向封建统一 



     公元前8~前3世纪,中国经历了史称“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 

和封建兼并时期;嗣之,出现了多民族统一的秦代封建中央政权。对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产生影响的政治制度、家族观念、传统思想和民族关系等,经过 

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推动,循着各自发展的规律,形成结构完备 

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根据中国政治和历史的特点,大多数学者将公元前8~前3世纪的中国 

社会,划分成三个历史时期: 

     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年); 

     封建兼并的战国时期 (前475~前221年); 

     秦代封建中央政权时期 (前221~前206年)。 



           1。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80年代,即周宣王末期和幽王初期,中原华夏发 

生了空前的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诗·大雅》的《云汉》和《召旻》等 

篇,描述的灾情是赤地千里,许多田园成为荒地:“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诗·大雅·召旻》)。特别是周幽王逆施暴政,为讨好宠爱的褒姒,竟 

以烽火戏诸侯,导致游牧于泾渭流域 (今陕西省彬县、歧山一带)的大戎, 

联合申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 (今陕西省临潼)下。幽王之子平王,在诸侯 

的帮助下,于平王元年(前770年)将都城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开始。东周 

时,周天子仅为名义上的宗主,中国历史进入了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的春秋 

时期。 

     春秋的前期先是齐、晋霸诸夏,秦霸西戎和楚霸诸蛮;后期却是诸夏各 

国“政逮于大夫”(《论语·季氏》),出现了中国古代士和家臣夺取宗族 

权力的开端。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王、秦穆王、宋襄公和楚庄 

王,被称为春秋五霸。虽然,对春秋五霸的说法有所不一,但它所反映的正 

是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齐、秦、晋、楚、吴、越等国争霸的历史。 

      (1)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各地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楚、齐、晋、秦、吴、越 

等主要的诸侯大国。 

     ①楚国传说时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在发展到黄河流 

域,与华夏先民发生交融和冲突之后,有一部分退回长江中游,其中较大的 

一支便是荆楚。周成王时,封其首领熊绎为子爵,居当阳(今湖北秭归县)。 

荆楚积极吸收和学习华夏农业文化,国力发展很快。后来,立国号为楚。春 

秋时期,楚文王迁都郢 (今湖北省江陵县),吞并周围小国,与齐、晋等国 

争夺中原霸权。 


… Page 98…

     春秋之始,东周王室与鲁国、宋国曾是黄河流域三个政治和礼仪文化中 

心。东周王室的衰微,使不少王室旧官和百工,带着专门知识和文化技术, 

流向诸侯国家。前520年,周景王死后,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和百工,带着 

典籍逃奔楚国。这是东周王室的礼仪文化,一次规模最大的向楚国传播,使 

楚国替代东周王室,成为与鲁国和宋国鼎立的三个政治和礼仪文化中心。其 

实,在此之前楚国已开始接触中原文化。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使楚国的社会政治迅 

速发展,遂与齐国、晋国争为霸主。楚国君臣自称“蛮夷”,敢于“问鼎中 

原”,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 

子·有度》),推进了华夏礼仪文化在长江流域,融汇成富有巫文化特色的 

楚文化。楚国还向长江下游的吴、越等国开拓,对中国南方地区各古代民族 

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齐国 春秋首霸齐国的始祖是吕尚。吕尚姜姓,被周文王尊奉为师, 

因灭商功著而封于齐,有太公之称。吕尚之女邑姜是武王的正妻,生成王和 

晋国始封者叔虞。成王封吕尚为齐侯,有征伐有罪诸侯的权力。厉王时,齐 

献公迁都临菑(今山东淄博市),在胶东半岛富腴的滨海平原上,从事农耕、 

渔业、制盐业和工商业。社会政治也较为先进。首邑临菑是当时中国较早发 

展的都市。公元前685~前643年,齐桓公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一方面 

 “作内政以寄军令”,改革国政,将全国分为21乡,其中有15个士乡,6 

个工商乡。士乡即为农乡,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 

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平时,农夫耕田,士食田;战时农夫当兵,士当甲士 

和小军方。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 

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乡良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 

一国有三军。而工商则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经过三次审选,可为“上卿 

之赞”。管仲还以土地的好坏,分等定赋税的轻重;主张适当征发力役,禁 

止掠夺家畜;规定了以军器和金属赎罪的办法;设盐官、铁官发展盐铁生产; 

铸造和管理货币,以调剂物价。几年之间,国力大振,齐桓公七年(公元前 

679年)开始称霸华夏,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另一方面,齐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命名诸侯对东周王室盟誓, 

协同防御戎、狄等游牧民族。齐桓公曾率师驱狄,助卫复国,获得诸夏的尊 

崇。公元前656年,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8国伐楚, 

楚成王派人媾和。这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诸夏第一次联合抗楚,暂时压抑了 

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向北扩展。 

     齐国“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史记·齐太公世家》),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行为,客观上捍卫了中原诸夏的农耕经济,保卫了华夏礼仪文 

化,维系着诸侯之间的盟誓信约,这种“一匡天下”的霸业,百余年后还受 

到孔子的称赞:“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语论·宪问》)管仲和 

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楚国势力又北进黄河流域,与继霸的晋国争霸中原。 


… Page 99…

     ③晋国 继齐而霸的晋国,地处汾河流域,原是戎狄的游牧地区。周成 

王封同母弟叔虞于此为唐侯,却不按鲁、卫等农业地区那样分配耕地,而是 

按戎狄习俗,分配牧地。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晋献公建都绛(今 

山西省曲沃西南),兼并统一了汾河流域,并占有黄河南岸,形成一个比较 

集中的强国。晋献公对屡犯边境的骊戎,一面以兵力驱迫,一面又娶骊女为 

妾。从而在“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基础上,使晋国成为汾河间唯一大侯, 

曲沃亦继临菑成为中国早期的都市。 

     公元前636年,被放逐19年的晋文公继位,君臣齐心协力,整顿国政。 

文公即位初,东周襄王被王子带所攻,文公出兵勤王,开始号召诸侯“尊周”。 

公元前632年,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在卫地城濮(今山东省鄄 

城县西南濮城集)大败楚军,从此晋国成为华夏霸主。 

     晋国先后兼灭境内的戎狄,还灭了20余个同姓和异姓国。 

     同时,又以“奖王室,毋相害”为号召,扩大领地和实力。当晋国与楚 

国争霸中原之时,秦国常助楚攻晋,因此晋国也常与秦国发生战争。后来, 

吴国强大,与晋国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争霸,晋国并未占到优势。于 

是,晋国的势力下降,并逐步分为日后的韩、赵、魏三国,所谓纠合诸侯, 

 “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业,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 

     ④秦国 秦国地处关中,“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史 

记·货殖列传》)平王东迁时,封秦襄公为诸侯,襄公之子文公击退犬戎, 

占有歧山以西地区。秦德公时建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占有今陕西省中部 

和甘肃省的东南端。公元前659~前621年间,秦穆公在位,任用谋臣百里 

奚、蹇叔、由余等人,复修明内政,奖励生产,国力愈富,“兼国十二,开 

地千里”。 (《韩非子·十过篇》)公元前624年的秦晋之战,秦军大破晋 

兵,秦穆公成为西戎霸主。 

     秦穆公虽然称霸,但仍被中原华夏视为戎狄,阻挠其东进参与盟会。于 

是,秦国不得不向陇西和巴蜀发展。秦国与当时的翟■、义渠、乌氏、朐衍、 

大荔等西戎和羌人密切交往,互相发展,一方面以华夏的西北屏障,保卫着 

华夏西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汲取西戎和羌人的某些政治制度和社会文 

化;特别是,秦占有了西周故地,安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西戎和羌 

人不稳定的游猎、游牧生活,具有很大的吸附力量。秦国的农业文化也对西 

戎和羌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⑤吴国 传说吴国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季 

历,出奔到梅里 (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在当地人民的归附和拥戴下,断 

发文身,相继任君长,立国号为吴,占有今江苏省大部分,安徽省和浙江省 

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