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土下的帝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映证。
  剑作为兵器的一种曾经一度兴盛,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时期的一把青铜短剑,这把剑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长仅27厘米,形状犹如一片柳叶。很明显只能用于自卫防身,不能用于冲锋陷阵。
  到了春秋时期,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长度也越来越长,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其他出土的一些青铜剑达到了60多厘米。可是这样的长度,按道理来说,还是不难出鞘的,难道说,秦王的宝剑要比60厘米还长吗?
  在大家的期盼下,一把秦代的青铜剑终于出土了。经过仔细的测量,考古人员发现,这把剑长度竟然达到了91。3厘米,以赢政的狂傲性格,加上书中所载大概1。9米以上的身高,可以推测他的佩剑可能比考古发现的这把秦剑还要长,这么长的宝剑在危急之中,的确很难抽出。司马迁的记述看来并非虚构。
  秦剑出土后,曾有专家作过试验,将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用秦剑轻轻划过,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张纸。秦剑的锋利可见一斑。
  经过进一步的科学探测,发现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是由铜、锡、铅的金属制成的,而且比例掌握的恰到好处。研究还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大约10—15微米,这说明,秦人在制作兵器的过程中曾有意识地使用化学手段处理过器表,从而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灰色保护层来增加防腐抗锈能力。在西方,德国于1937最早使用电子镀铬工艺,美国则是1950年才申请的专利。而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就已经使用过类似的工艺,不能不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仔细观察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22把青铜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长度均在90厘米左右,而且铸造工艺都十分精湛。这说明,在战国末期,铸剑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连弩篇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全国。《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根据司马迁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场人鱼大战中,秦始皇和他的卫队使用了一种叫连弩的兵器。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兵器呢?这种兵器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也就是说,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一种远射武器,和弓的作用一样,弩也是用来射箭的,不过弩靠的是机械的力量,而弓只能靠手上的力量,弩的威力自然就大了许多。《释名》中说“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冷兵器时代,弩便是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杀伤力和射程被各国列为攻城掠地时必不可少的武器。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所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一批使用弩的士兵。不过很可惜,由于他们使用的弩都是木质的,所以出土的时候几乎全部成为朽迹。专家们曾经试图根据这些弩的遗迹进行复制,但多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就在人们逐渐失望的时候,大型彩绘铜车马上却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制弓弩,使人们在时隔2000年后终于看到司马迁笔下的这一利器。
  秦俑坑出土的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弓弦、弓臂和弩机,弩机上有一个机关叫做“钩牙”,类似现在步枪的扳机。有了这个“钩牙”,秦军就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战斗力因而大大加强。
  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吴越春秋》则说弩是楚人发明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直到战国时期,弩才大规模的登上历史舞台。屈原的《国殇》有“带长剑兮挟秦弓”的诗句,可见弩到了秦国确实被发扬光大。根据二号坑中出土陶俑的排列,我们可以知道,在秦军当年的军事战术中,就有“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排兵布阵法。
  根据已经出土的秦弩遗迹判断,秦俑坑众弩的形式至少有三种,其中一种弩,根据同时出土的铜镞判断威力极大,因为这种劲弩的铜镞比一般弩的大了一倍多,这不由使人翱想连篇,也许秦始皇当年猎杀“巨鱼”使用的就是这种弩。
  出土的秦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做工极为精细,经过对这些兵器的科学检测,专家们发现,已经出土的数百件弩机的部件,完全可以互相交换使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制造,说明秦始皇时期的兵器已经脱离了纯手工,进入了标准化机械制造的时代。这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1982年,英国标准化专家在参观完秦俑出土的兵器后赞不绝口,一致认为世界标准化的机械制造起源于中国的秦代。
金钩篇
  据史书记载,金钩最早产于吴地,所以又名吴钩,是吴国发明的一种短距离的格杀自卫体武器。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宋代,金钩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都多有提及,唐诗有云,“含笑看金钩”,只可惜“神龙见首不见尾”,金钩的实物在兵马俑未被发现前从来没有出土过。人们只能根据古书中的描述去勾画它的轮廓。
  关于金钩,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后,便开始为自己寻找贴身的兵器。他首先得到的是两把神剑——干将和莫邪,但是阖闾并不满足,他诏令全国:如果谁能够为他打造两把无与伦比吴钩,他就会赏赐黄金千两。作为吴钩的诞生地,自然有很多优秀的工匠看到告示后跃跃欲试。为了得到赏赐,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这时,有一个钩师受到欧冶子炼制“干将莫邪”的启发,决心也用活人的鲜血来衅钩,用谁的呢?他最后把视线停在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被金钱和名利迷昏了头脑的铸造师不顾两个幼子的苦苦哀求,终于用他们的血炼制成了两把举世无双的吴钩。
  到了阖闾检阅的这一天,无数工匠纷纷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到殿前,看着眼前堆得象小山一样的吴钩,阖闾有点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杀子衅钩”的那个铸造师站了出来,立于殿前大声呼喊两个儿子的名字,突然间,天色一沉,只见两把耀眼夺目的金钩从钩山中跃了出来,径直飞到铸造师的面前。
  看到这匪夷所思的一幕,吴王阖闾心中大喜,立刻重赏了这位铸造师,从此,这两把金钩就被吴王随身佩戴,再也没有离开。直到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夫差灭掉,这两把金钩也从此下落不明。。。。。。
  尽管只是个传说,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钩在古代受欢迎的程度。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今天,随着兵马俑坑的发掘,我们终于看到了吴钩的真实面目。
  我国现存吴钩仅有两把,它们都出自秦陵一号兵马俑坑东部。出土的吴钩长65。2厘米,身宽2。2—3。5厘米,最厚处0。9厘米,柄长11。1厘米,重1。045公斤。整体形状呈弧形,很像弯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吴钩两侧有刃,主要用法是钩与推,亦可砍杀。
璀璨的古代科技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我国古代兵器史的记录出现了很大一块空白。今天,秦俑坑内出土的种类繁多的兵器对这个缺憾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
  从古到今,一般说来科技的进步都是首先反映在军事上。分析秦俑坑出土的兵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科技含量之高着实让人震惊。
  从兵器的材料组成方面看,大多数青铜兵器的合金成份非常复杂。经过检测,专家们惊奇的发现不同兵器所含的各种金属的配成比例完全不同。史书《周礼·考工记》上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六齐”的总结,充分说明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周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铸的丰富经验,兵马俑坑内的兵器更是证明2200年前我国冶金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
  从兵器的制作手段方面看,俑坑内出土的兵器都是先铸造成形,再经过锉磨、抛光等细加工,制作工艺十分精细。以铜镞为例,专家发现铜镞的三个面都经过细致锉磨,并且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出锉磨的纹路都是很细、很规则的平行线。同一个镞三个面的轮廓线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这种精密程度,着实让人叹服。
  古人在青铜制造上究竟有着怎样的秘诀?由于资料的缺乏,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晓。但这些沉默不语的历史见证者,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有过的辉煌。
千人千面的秦俑
  参考迄今为止出土的古代墓葬,我们发现,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和高级贵族的墓葬,多用真车、真马的车马坑陪葬,在秦始皇以前完全没有出土过用陶人陶马陪葬的墓坑,因此专家推断,兵马俑是这位帝王的首创。
  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生前可以随心所欲的帝王,死后在阴间,也要一样号令天下。所以秦始皇为自己打造了8000兵马,用来守卫自己的地下王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兵马俑的制造正是“秦始皇特色”的表现。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好大喜功,铺张排场的秦始皇一定是选择最喜爱最能炫耀功德的东西陪葬,所以他既没有选择类似埃及的努比亚神像的这样的巨大雕塑,也没有选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法力无边的各类人物,而是命令上万工匠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去塑造一个无论从规模、造型都“无人能出其右”的地下军团。这组群雕,真实的反映了秦始皇当年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壮观景象。
  这些陶俑姿态各异、表情多变,仔细观察,竟好似有生命一般。他们有的在整装待发,有的正准备弯弓射箭,还有的好似要和敌人肉搏。。。。。。他们的发髻、须髭更是变化无限,究竟,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科头免胄”
  所谓“科头”就是不戴头盔;所谓“免胄”则是不穿铠甲。既没有头盔,也不穿铠甲,秦始皇竟然靠这样的一支队伍征服了天下,这会不会是古人不切实际的夸大?
  说到“免胄”,当然是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秦俑坑中已经出土的2000多兵马,却真的没有发现有戴头盔的,上至将军,下到兵卒,全部都是“科头”,这又是为什么呢?
  《战国策·韩策》记载,“山东之兵,被甲冒胄以会战,亲人捐甲徒裼裎驱敌,左挈人头,右携生虏。夫秦卒之于山东之卒也,尤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有乌获之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疑异乎堕千金之重,击于鸟儿卵之上,必无兴矣。”这段记述极尽所能的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秦军作战图。根据记述,我们仿佛看到战斗到正酣时,一群脱掉铠甲、光着脚丫的秦军英勇的向六国军队扑去,他们左手提着砍下来的敌军首级,右手还不忘生擒的俘虏。。。。。。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史书中处处可见关于秦军勇猛的记载,由此可见,不戴头盔也许真的是秦人作战时的习惯。
  秦人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游牧民族,长期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因此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这样的经历,使得秦人非常崇尚武力,从小就骁勇善骑,而自“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实行的军功制度,更极大的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商君书·境内篇》规定:士兵在战斗中,“斩一首者为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同时还规定那些在战斗中阵亡的有功人员,可以由其家里其他成员继承上述优厚的奖赏,子孙后代可世袭享受。除了重赏,还有重罚,《境内篇》同时还规定:在一次战役中,如果连一个敌人的首级也得不到,那么带兵的百将与屯长就要受到斩首的惩罚。有了如此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使得“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因此,每当进攻的命令一下,秦军总是个个争着冲锋,人人都想立功,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所向披靡的“科头”军,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的前一年,共计109年的时间里,秦军同其他六国作战共65次,58次获得全胜,斩首129万,,拔城池147座,攻占的领土建立了14个郡。秦始皇即位后,更是将先祖的精神发扬光大,率领着这支部队,终于统一了天下。
秦俑的装扮
  古人将各类帽子统称为冠,所以男子成年要行“冠礼”。秦始皇就是在自己的成人加冠典礼之后才大权在握,继而统一了中国。“君子死,冠不免”,由此可见古人对“冠”的重视。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按照服饰冠带的不同,可划分为4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
  高级军吏俑头戴鹖冠,其形状前半部如方形板状,后半部分开为二支扭曲旋转成双卷的雉尾形。其颜色多为深赭色,个别的为红色,冠带都是橘红色。
  中级军吏俑头戴双板长冠,形状、大小、宽窄与单板长冠相同,所不同者仅是在冠的正中有一条纵行缝,说明是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其系结方法和颜色、质地与单板长冠相同。
  下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其形状如梯形板状,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扬起略呈45°角,尾部下折如钩。颜色为赭色或朱红色,个别的为白色。冠带为桔红色。
  一般武士俑轻装者头戴帻(即古代的一种软帽,叫巾帻)。发髻和头发全部罩于帽内。颜色以朱红色最多。
  古代“长衣曰袍”,“短衣曰襦”,从兵马俑出土的陶俑来看,除骑兵俑和少数军吏俑外,其余均穿长度仅达膝部的长襦。
  春秋以前是没有裤装的,因此连裆裤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胡服骑射”。在兵马俑的裤装方面,我们看到长裤主要出现在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以及骑兵俑身上。其他兵俑基本上都穿短裤。
  另外,秦俑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部分都脚上穿履。形状基本相同,均为薄底、浅帮、后高前低,整体略呈舟形。高级军吏俑穿前头高高上挑的翘尖履,其他俑足上穿的则为微翘尖履或圆头履、齐头履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除了饰物有等级之分外,秦人往往把头发的式样也看成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在秦国,凡是在宫内当差的宦官一律必须拔掉眉毛。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肉刑之废,轻重无品,下死则得髡钳,下髡钳则得鞭笞。”“髡”,即剃去头发。犯了罪的人有的要拔掉所有头发,惩治为“髡头”。犯罪比较轻的人只用拔掉胡须和鬓毛就可以了,称之为“完刑”。
  根据古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髡钳比死刑轻,但却比鞭笞重,由此可见人们对头发的重视程度,这种对头发的重视,反映在生活中,便是对发式的重视。
  从秦俑的发型看,有波浪式、螺旋纹式、篦纹式。发髻有圆髻、扁髻。秦俑轻装步兵的发式均是在头顶右侧挽一个圆髻。重装步兵的发式变化较多,有的梳扁髻,有的挽圆髻,还有的头挽圆髻外带软帽。
  除了头发,秦人对胡须也十分珍爱。秦俑的胡须大体可分为络腮大胡、三滴水式的髭须、双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长须型、犄角大八字胡、板状小八字胡等。仔细观察出土陶俑的胡须,其实细微的变化还有很多,这也是秦俑看起来各不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经》语云,“攸介攸介,丞我髦士”,“奉璋峨娥,髦士攸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成为古人眼中的英俊之士,首要的条件是一定要有一头浓密的鬓发。这也是古今审美观念的差异吧。
  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竹简”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案例:士兵甲在斗殴时,用剑砍断了他人的发髻,被长官判罪,要服4年劳役。可见当时秦人对头发的重视程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占卜最早起源于史前时期的石器时代,那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所以很多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却会引起原始人类很大的恐慌。因此,人们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和他们心中的“神灵”进行沟通,听听“神灵”的旨意。
  占卜到了商代开始大盛,商朝人信奉鬼神,于大小事前都要占卜听从祖先鬼神的意见,占卜者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他们叫做贞人,贞人在朝庭中的地位很高。商朝的统治者无论国家大事还是私人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