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土下的帝国-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卜到了商代开始大盛,商朝人信奉鬼神,于大小事前都要占卜听从祖先鬼神的意见,占卜者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他们叫做贞人,贞人在朝庭中的地位很高。商朝的统治者无论国家大事还是私人行为,都要进行占卜,希望得到祖宗或神灵的启示。而商人对祖先的“祭祀”也几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据史书记载,一次祭祀,腰斩或砍头的奴隶(多指俘获的羌人)竟多达300人以上。
  在出土的一片甲骨上,显示了这样一次占卜过程:
  贞人先用特殊的工具在龟片与牛骨的背后凿出小孔,然后他对神明提出问题:“最近十天会灾难吗?”,占卜者边问边在火上烧灼着龟骨。骨片遇热表面开始出现一道道裂纹,并且发出轻微的卜卜声,这时神明的回声开始出现在龟甲上。贞人仔细辨明了神明的旨意,禀告商王:“会有灾难,可能会有战争的消息”。
  3天后,果然从西边传来军情,一个叫土方的部落袭击了商国的2个村落。当这一切结束后,占卜者会将此次占卜的原因与结果记录下来,刻在甲骨之上。。。。。。
  甲骨文的出土使人们确切的证实了3000年前商朝的占卜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人们却无法知道,占卜是否在秦的时代盛行。
  当兵马俑三号坑打开后,专家们在这里看到了和一、二号坑完全不同的东西:一堆动物骨骼朽迹和一根残缺的鹿角。他们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
  据史料记载,古代占卜用的材料很多,主要有龟壳、牛肩胛骨、羊肩胛骨和鹿角等。根据三号坑的规模,专家判断这里属于秦始皇的“军幕”,也就是高级将领所在的场所,现在这里出现了和先秦占卜所用相似的兽骨,从而证实了在秦始皇时代军队求神问卜的活动依然存在。但是秦人如何占卜?又是由谁来进行占卜的?。。。。。。还有太多未解的秘密在期待考古专家们的解读。
  兵马俑仅仅只是秦始皇的一支地下军团,在它们守卫的那个世界里,到底是怎样的一派繁华景象?
  
第四章  最后的秘密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犹如亚历山大大帝在欧洲。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第一位可以随心所欲的皇帝。这一年,秦始皇下令北筑长城,派大将蒙恬引兵30万与匈奴决战,令匈奴弯弓之士不敢报怨;南修灵渠,深入蛮荒百越之地,国土也随之延伸至大海,一个纪元前最伟大强盛的帝国由此建成。
  他死后的第二年,属于他的巨大陵寝才最终完工。这年底,即位的皇帝胡亥杀掉了所有修陵的工匠。于是,关于始皇帝的陵墓,只剩下了传说。
  然而,关于这座陵墓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史记》中有很详细的记载:
  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70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了国家税赋的三分之一。书中说,它是2000年前,人类建筑力的极限。始皇帝在这座巨大的陵墓之上建立了一座城池,它有高达十数丈的围城,可供万人上朝所用的宫殿。这座城池远接咸阳城,近靠阿房宫,原本是规模罕见的地面建筑群。。。。。。
  岁月流转,黄土地上的黄花已经盛开了2000多次,而巨大的秦始皇陵依旧在风雨中印证着历史的传奇。只是今天,这里既没有高耸的城垣,也不见巍峨的宫阙,只有一方土冢飘零于岁月时光之中。
  难道说,秦始皇陵的秘密,那些近于天方夜谈的故事,只是子虚乌有的传说?
无限风水
  骊山是终南山的一个支脉,由于主峰座落在陕西临潼境内,也被称作临潼山。远远望去,骊山既没有华山的险,也没有黄山的奇,更无法与四大佛教名山的源远流长相提并论。但是在全世界,知道骊山的人却绝不在少数,尤其在考古学家的眼里,她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宝山。因为山脉绵延的数百里间,埋藏着多位秦王的大墓,其中最显赫的一座,它的墓主人叫——嬴政。
  郦道元《水经·渭水注》中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而葬焉。”难道“天下在手”的秦始皇会仅仅因为贪图骊山的“金”和“玉”就把墓址选在这里么?
  中国人素来笃信风水,古人如此,今人也难以完全免俗。据《大汉元陵密藏经》记载,“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意思是,墓穴选定之地必须背山靠水,而且坟墓一定要建在高处,这样才可以尽可能深的埋藏尸骨及陪葬品,不至轻易被盗。
  这样看来,秦始皇选择骊山北麓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应该是一番思量后才作的决定。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看,骊山北麓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这里渭水如带,平原广袤,地势高亢穹阔,陵墓如果建好,背靠骊山,面朝渭河,有山有水,是一等一的风水宝地。
  其次,从政治角度分析,当时的秦朝,占据西部有利地形,不断向东扩展自己的疆土,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古代帝王选择墓地,一般都在国都附近。因此骊山一线到了秦后期,已经俨然成了新的王陵区域。宣太后、孝文王、昭襄王、庄襄王、帝太后等都埋在这里。秦始皇应该就是顺着这条由西向东的历代秦王陵带为自己选定墓址的。
  那么,这座巨大的陵墓又是如何进行建造的呢?
最后的归宿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中国人好土葬,而且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历代帝王都对自己的陵墓极为重视,希望在阴间一样可以尽享荣华富贵,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他13岁继承王位,就由丞相吕不韦监工修陵造墓,直到他去世时陵墓还没有修完。秦二世即位后接着修建,直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才匆匆结束,一直连续不断地修了39年。
  秦统一六国前,参加修陵的主要是关中一带的秦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修陵人开始从全国各地征调,《汉旧仪》记载说,修陵人为“天下刑人隶徒”,总数达到了70万余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胡夫金字塔10万人的修建人数!
  如此庞大的修陵队伍,持续这么长的营建时间,秦始皇陵是如何进行这一工程管理的呢?
不同时期的“包工头”
  在中国古代,修建王陵是“国之大事”,王陵的修建工程大都是由相邦主持。秦始皇陵工程的督建者也应当是当时的相邦。但是由于修建时间太长,所以专家们根据秦陵出土的器物铭文将秦始皇陵的修建分为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38年。这段时间由吕不韦具体负责,共持续9年。由于始皇帝当时年幼,所以从陵园位置的选点到陵园的整体规划,从调配人力、物力到陵园的施工,都是“仲父”吕不韦一手操办。一号兵马俑坑曾经出土过一件铜戟,在戟头内部分明刻着“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口”等铭文。这9年时间内,吕不韦为整个陵园工程的营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237年—前221年。这段时间秦陵工程由谁负责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长信侯嫪毐作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的记载来看,吕不韦被废之后,仍有相邦昌平君。在秦始皇陵及秦都咸阳等地出土的秦权、秦诏版上均记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可见昌平君之后,还有相邦隗状、王绾。根据当时由相邦主持陵墓修建的制度来看,可以初步断定这一时期先后由相邦昌平君、隗状、王绾主持陵园工程。
  第三个时期,公元前221年—前210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天下,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皇帝。地位不同了,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他任命李斯为丞相,开始更大规模的营造陵园。《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隶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充分说明李斯是修建陵墓的主要负责人。在整个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和扩建方面,李斯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个时期,公元前210年—前208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暴病身亡。第二年,他最小的儿子胡亥即位,称为“秦二世”。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工程还没有彻底完工。此时,内政混乱,宦官赵高大肆铲除异己,丞相李斯被迫害致死,修陵工程也换人负责。据《史记》记载,农民起义军攻到临潼附近,少府章邯向二世皇帝奏曰:“盗已至,众强,令发近县不及矣。丽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由此来看,章邯此时应是陵园事务的负责者,二世批准他的奏请,修陵刑徒被临时赦编为军队,由章邯率领去和起义军作战,秦始皇陵园的工程也就草草收场了。
陵园规模探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古勘察工作开始于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帝陵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调查与勘测之后,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这是秦陵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显露端倪。
  经探测,陵园的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如此大面积的陵墓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秦始皇陵第一次吸引了考古界关注的目光。
  俯瞰秦始皇陵园,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古今无人能出其右。整个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东西长、南北宽都为7。5公里,东到今代王镇,西到临潼城边,南到骊山,北到鱼池建筑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刘向对此有过评价,“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39年的修建时间,72万的劳工总数,难以数计的地下埋藏。。。。。。,跟它相比,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封土的由来
  何谓封土?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人们对葬礼考虑的很少,即使到了春秋时期,根据《周易》、《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古之葬者不封不树”。人死后,也是直接埋到荒郊野外,没有任何纪念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文化的进步,古代的葬礼也逐渐隆重起来。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专家发现,春秋中晚期的贵族已经开始在墓室上营建巨大的享堂。
  到了春秋末期,据说孔子因为自己四处讲学,恐怕回到家乡后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就在他们的墓穴上筑起了4尺高的土丘,来作为标记。这就是“封土”的由来。
  “冢墓”的兴起是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国。到了战国中晚期,秦国冢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自秦献公开始,冢墓规模越来越大,封土越筑越高,树木也越种越多。
  讲究“事死如事生”的帝王们认为,只有将陵墓造得如同都城一样,才能显示他们的尊荣与权势,秦始皇是这一礼制的忠诚继承者。到了秦始皇修建自己陵园的时候,冢墓已经有了具体的设计思想,《史记》称之为“树草木以象山”。秦始皇将战国以来的厚葬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以至自己陵园的规模和格局,再也没有后来的帝王可以望其项背。
  可是,秦始皇陵的封土究竟有多高呢?
变幻莫测的高度
  秦始皇陵园的封土是用一层层土夯筑而成的,远望像一座突兀拔起的山丘。在封土四周的断面上,仍可以清楚看到上下叠压的夯土层,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岁月,夯土依然细腻坚实,可见当时工程劳作之艰辛。陵园附近的村子中至今还流传关于当年夯土修建的故事:当年监工为了检查夯土是否夯得结实,每完成一段,都会命人站在远处向夯土层射箭,如果没有箭射进去,工程合格;一旦有一只箭扎进了土层中,负责打夯的人就要被斩首。在如此残酷的规定下,夯土层的牢固程度可想而知。
  历代学者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研究: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三辅故事》也说:“始皇葬郦山,起陵高五十丈”当时1丈约为2。3米,陵高50余丈,即115。5米。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陵实地考察并拍摄了照片,在他的记述中,封土高度为76米;
  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
  关于始皇陵封土的现存高度,由于众人的观测点不同,因而说法也不一致,这是由秦始皇陵所处的地势决定的。秦陵地势南高北低,而且中间高东西两侧低,落差比较大。整个地形好像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始皇陵的高度,会得出不同的数值。如果从陵园外城的南门和北门之间拉一根直线,恰好通过封土顶端的中心。所以文献上所说“陵高五十丈”或“陵高五十余丈”应该是包含了地势南北高差的因素在内的。
  目前封土堆基部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面积为249。6平方米。至于高度则众说不一。
  面积如此之大的封土,其土又是取自何方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复土郦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也就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经·渭水注》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
  1975年6月,经过考古人员实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确实发现了一处低洼的大水池,这证明郦道元的说法,是有因由的。由此推断,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土回填;二是从鱼池一带的取土。
皇陵的故事
  
  “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
  
  史书中说,公元前2世纪,秦国首都咸阳是“挥汗如雨、吐气成云”的超级都城。在这座巨城边的骊山脚下,驻有70万工匠,他们在为秦帝国的缔造者修建史无前例的巨大陵墓。关于这个工程,有许多耸人听闻的记载。丞相李斯的奏表称,陵墓挖掘得太深,遇到了坚硬如铁的地层,再也无法掘入。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更在修陵的39年时间里,观测到数十次日月星辰的奇异变化,特别是彗星这样的不详之物,频频在始皇帝头上扫来扫去。
  更令人充满了好奇的是,这个陵墓的灵魂所在——秦始皇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灌铸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飘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疆域。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以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1976年10月,发现秦陵陪葬墓
  《诗经》语,“棠棣之花,鄂不恚|,凡今古人,莫如兄弟”,意思是棠棣树上开的花,都是非常的光艳美丽;从古到今,最亲密的,除了兄弟还能有谁呢?
  翻开历史这本书,在“帝王家”这个篇章里,“骨肉相残”、“杀父弑母”的记载比比皆是。原来,在权力面前,人性中“恶”的一面可以表露的如此淋漓尽致。
  秦二世胡亥在宦官赵高帮助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做贼心虚”,他始终担心会有人谋反,赵高“灭大臣而远骨肉”的建议正中胡亥的下怀。于是他将“公子十二人僇死于咸阳,十公主磔死于杜”,“僇”,“磔”都是古人行刑的方式,前者多半杀死之后还要暴尸,而后者则直接将活人撕裂,都是很残忍的处置手段。因此连见多识广的司马迁写到此处,都要连呼“宗室振恐,黔首振恐”!胡亥的残忍由此可见。
  可是,这些被杀害的公子、公主究竟葬在何处呢?史书中没有他们的踪迹。
  历史总在不经意中还我们一个答案。1976年10月,在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西,距始皇陵外城350米处,秦陵考古队经过多次钻探,发现了17座陪葬墓群。这些墓均为东西走向,南北呈一字形单行排列,墓与墓间距2—15米。从试掘的8座墓来看,这些墓的墓葬规格很高,墓葬形制都是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秦代的平民墓没有墓道)。8座中的6座都是一棺一椁,而且随葬品丰富。
  根据墓室内的人骨架判断,可知有女性2人,男性5人。经过鉴定,除1具女性为20岁左右外,其余年龄大致在30岁左右。
  墓室中还出土了一件造型生动、张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