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戊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云何依止胜利?有八:一、能得佛位。二、诸佛欢喜。三、一切魔眷不能为害。四、烦恼与恶业自然遮止。五、地道善缘增长。六、世世不离善知识。七、不堕三恶趣。八、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
  己一、能得佛位者。依经教说,成佛须积三大阿僧祇劫福德资粮。然依了义,即在末劫中,一生亦可成佛。假如不知依止善知识,则於成佛道路尚无从知,况云成佛。再则若无善知识,不能真实种成佛正因。故《云敦肱吉》首云:”万德,师为根本。”盖世出世间功德、恩,皆由师来。能如法依师,则世出世间一切功德可得。如弥勒日巴,即一生成佛者,其依止马巴,无不如理。马巴曾故磨之,使造屋,改修九次,皮骨为穿,不以为苦。以如是坚决,故能即身得双运身。又复当知成佛方便,本有多种,一波罗密多乘,二金刚乘。就中尤以金刚乘之无上瑜伽为最速,而无上瑜伽中即以喇嘛朗觉(上师瑜伽)为最要。故《密部相续》云:”谁何功德与功能,使我一时证三身。”此即赞依止师之意。若不依止师,不但不能成佛,即密部之少分利益亦不能知。如能依止师,即不从密乘而专从显教,亦能迅速通达。如常啼菩萨,即以依止师故,数年之间,从资粮道而登八地。常啼依止却巴尊者,全系显乘。依显乘说,从资粮道至初地,须经一大阿僧只劫。从初地至八地,又须经一大劫。而常啼即以如法依止师而超越之。故一切成佛之方便之根,惟在依止师一点。然对於善知识,亦绝不能随便依止。须如前说,求一指示吾人整个佛道者而依之,乃能速成。故经云:”师为全师,弟子又能全信,有如高山坠大石,不至地不止。”
  六月初九日讲
  己二、得诸佛欢喜者。诸佛事业为说法度生。众生若不亲值佛,即不能亲闻佛说,故赖善知识为佛代表。敬佛之代表,即是敬佛。慢佛之代表,即是慢佛。故敬师则诸佛欢喜。佛於众生,如母之於子,能敬师信师,善法增长,亦如子能上进,自得母欢。故无论供师何物,虽未供佛,亦与供佛无异。如《文殊本生经》云:”彼能教化众生者,我即住於彼身中,而受众生所有供。”故如法供养上师得二胜利:一得供养胜利,二得十方三世诸佛欢喜。
  己三、魔与魔眷不能为害者。能事师者,福报资粮甚大,魔不能害。经云:”具足福德资粮者,天与魔眷不能害。”
  己四、烦恼与恶行自然遮止。云自然者,谓不须修对治之意。常人烦恼恶行,有用力对治而不能止者。然以依师关系,由常闻言教,即能明辩善恶与取舍之差别,而自入於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再真能依止师者,以敬信故,不仅不敢轻於为恶,即微细恶念亦不敢萌。此中可以世间一般常人之依师不依师而证知之。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进者。昔有大德三人依止阿底峡,一为贡巴瓦,一为仲登巴、一为阿默降区仁亲。三人之依止,各有不同。绛区但能为师炊爨。仲登巴为师翻译。贡巴瓦则依师言教努力修学。在贡巴意,自以为所学当胜二人,结果绛区身心所证,反胜贡巴。然後知依师之不可思议。仲登巴事师极谨,乃至粪秽均以手捧出之,一次出倾之顷,即得大神通,能见大鹏所飞历十八日之远程中一切情事。绛区一次为师熬茶,偶自悔未得勤於修学。阿底峡知之,当语仲登巴云:绛区有不善念,亟须善友劝之,汝可往。仲登往与言,事师即是修行。绛区因此转念,服役如常。异时於烧柴顷,即证得三昧空,亲见诸佛刹土,因得一切三昧。噶当派有童子光,依止敬俄瓦,服洒扫等役,一日以裙承垃圾出倾,甫下楼,顿时生起法身三昧定。近代萨迦班曾达,与札巴绛村本为亲兄弟。札巴受教於班曾达,但未起师想。班曾达欲令其弟积福德,故示疾,札巴为之服侍如师,由是渐得加持。以此福德,遂获亲见文殊,博通经藏,蔚为一代大师。
  己六、生生得遇善知识。吾人今生能遇善知识者,皆由前生能依止师之果。昔博多瓦《蓝犊集》有云:”切不可随便依止,必先经观察,於观察已,既以为师,即应如法依止,此为种未来不离师因之要决。”依止师如依父母,今生所遇父母眷属之亲爱与否,皆由前生之善事善处与否而来。
  己七、不堕恶趣。凡能依止师者,不但得师怜爱,时示善法,即常被呵斥,亦能消除罪障,不堕苦趣。昔特乐巴与仰蒙巴同师事格西德聋巴,德御之甚严,常以粗重语加之,仰不能忍受,与特乐巴言:师对吾二人未免过严。特答云:”每受一次呵责,如得本尊黑茹噶威猛加持一次。”故噶当派常言:上师申斥语,即是大明咒,上师捶打,即是大悉地。凡能依止师者,一切疾病恶梦,悉能消灭也。
  己八、成就现前与究竟利乐。此为总述依师胜利,自人天乐果,直至双运身,善依止者,皆可不难而获。过去大德,教化事业宏大,福德寿命圆满,亦皆由依止师而来,何况吾辈,更当於此注意。
  戊二,云何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此则恰与上述相反。所谓依止不如法者,即系从不依止开出,其数亦有八:一、轻师即等於轻佛。二、乱师意,使生瞋恨,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狱苦。三、不如法依止师者,即修密法殊胜方便,亦不能得悉地。四、不如法依止师,虽依密相续勤习经教,等修地狱因。五、不如法依止,对於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灭。六、此生病痛不乐意事,常相缠扰。七、後世常流转於无边恶趣。八、生生世世与善知识睽违,不能值遇。
  己一、轻师即轻佛。因师即十方诸佛之代表,师即诸佛总聚体,不过对於行人但现凡夫相。又轻一佛,罪且无边,何况轻诸佛。故依理依教,上师色相,应作佛化身观。
  己二、使师生恼所得罪过。如《时轮金刚相续经》云:”扰乱师意令师恼瞋,一刹那等一劫,消灭所积诸善根,并受威猛地狱苦。”一弹指顷,有六十四刹那,如使师恼一弹指顷,即销灭行人六十四劫善根,而种六十四劫之地狱苦。
  己三、依金刚乘勤修,亦不得悉地者。此出於《密集金刚相续部》,如云:”虽造五无间重罪,依金刚乘可得悉地。惟轻慢师罪,虽依金刚乘,亦不能灭。”
  六月初十日讲
  己四、勤习经教,仍种地狱因者。如《密集续部》有云:”谁何轻慢师,而勤修经教,等於修地狱。”又《夺吉领波金刚心要》云:”谁於亲近教授师,不如法事起轻慢,依其教授昼夜修,等同修习地狱因。”意谓因慢师罪性关系,凡所作皆成地狱因。
  己五、未生德不生,已生德退失。如那仆觉巴,依止扎伦打惹把,学已有成,因密法中有一段修畜生道行,那仆急於成就,启师欲修之,师以时机未至,命稍缓。那仆乃显神通,一弹指百兽皆集,意在欲示可修此行。师不得已,强许之。不久那仆遂疯魔,须涉海求殊胜果疗,终以病笃,未及待而圆寂,临终告其弟子,暂勿毁尸体,意欲夺舍返魂,弟子从之。适遇其地有疆尸为害,国王下令禁停尸,致那仆终未得遂其即身成就双运身之愿,以那仆之修行,仅此一次违命便如此。又勒穷巴师事弥勒日巴,曾三次违师命,虽学几等於师,亦卒未得成就双运身。又昔尼泊尔附近(喜马拉耶山)有二沙弥,曾见本尊,告以应往拉萨见法王松贞贡波,当有所成,二人往见,心轻松贞以为魔,因此邪见,遂无所得。又印度有一贵族子,学神通於贱族人,已得飞行自在成就。一日见师修供,欲下礼拜,旋念彼乃贱族,礼之恐人见讥。此念一萌,遂自空中堕地。
  己六、此生常被不如意事缠扰者。如《事师五十颂》云:”谁若轻慢师,此生病灾等,不如意事缠,直至於命终。”又如印度阿阇黎桑杰意喜,师事拔颡把,一日经过其师处,理应顶礼,彼因自己已有众弟子相随,耻於礼师,佯为不见而过。其师慈悲,欲作加持,唤之回,问曰:汝曾见我否。冀其忏悔。答云:未见。未几眼珠突出,便成盲人。因犯三昧耶戒故,此属於现报者。
  己七、後世堕无边恶趣。此出《金刚手灌顶经》,如云:”一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凡轻慢师有情,应得何果。佛言:金刚手,汝勿问此,若为汝详说,恐具慈悲菩萨皆将战栗呕血,将不忍而入涅槃。今因汝殷勤请问,为汝略说。若对於阿阇黎亲犯轻毁罪,应堕无间阿鼻地狱,常时流转。若与轻毁上师之有情为伴侣,如癞蛤蟆入水,必传其癞於他蛤蟆。对於通达,皆当退灭,何况自作。”又《密相续》云:”勿言毁师人,梦亦不愿见。”
  己八、多生难遇善知识。轻师之人,常转恶趣,即善之名言,尚不得闻,何况遇师。
  总上所说,深知胜利与过患二者,则不但当依止,且应如法依止。宗喀大师云:”如不善依止,不惟不能获利,反恐折本。”故依止善知识,视其他法门尤为重要。
  戊三、云何心依止。此中分二:一、根本修信。二、念恩生敬。
  己一、根本修信法。分三:一、观师即佛。二、观师即佛之理。三、观师即佛方便。
  庚一、观师即佛法。修此时,先观顶上上师放光,显现空中前面诸师像。行者此时,心中自起问答,即以寻伺作问,以思惟作答。如问:云何为师。答:但有利而无害,方称为师。云何对师应如佛依止。答:依师如佛,方能获益。依师如佛,所得何益。答:此生与後世利乐,均可获得。此即前注夏刚修法。不问面前显现之师,是否真佛,而在行人总须作真佛想。以作真佛,即得真佛加持,如犬牙变佛舍利故事,是其明证。云何犬牙故事:昔藏中有老媪,其子常往印度,媪命迎请舍利,两次皆忘,至三次,其母谓之曰:若再不迎师,我将死矣。比归,仍忘如故。行至中途,思及母言,急拾犬牙藏之,归以给母。母信之,恭敬供奉,犬牙放出五色光明,遍照十方,生出舍利。如行者於师,能作真佛想,即得真佛加持。否则如提婆达多虽值真佛,以不能作佛想故,不但不得加持,反而造成罪过。昔大德常有云:如人志在得金,不论授者为国王,为乞丐,但能达到我所求之目的,则其价值功用相等也。
  庚二、上师可观成佛之理。此种观想,全在行者心理上起作用。凡人之观人,各各看法不同,如看法得其正,自不难观师即佛,如以观过习气观人,则是者亦非,贤者亦否。若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习惯,自能动见师德,不见师过,犹之白昼不能见月,日光盛故。世人每於怨敌不见其善,而於自己,则不觉其非。以此例观师成佛,不难通达其理矣。
  庚三、观师即佛方便。分四。(一)、上师即佛,是金刚大持所许。(二)、上师所作一切事业,即佛事业。(三)、即於现世(末法时代),诸佛亦在作度众生事。(四)、自方见分,不可以作决定。以上乃依止上师正行之最切要者。
  辛一、上师即佛,乃金刚大持所许者。上师本来是佛,不过吾人乏此认识,此处所修,即在修此认识,非谓上师本非佛,乃勉强观之为佛。颇公云:全部《朗忍》有二铁槛,一为通达上师即佛心,二、为生起菩提心。此二极不易越过。(此二语乃颇公上师呕心之语,)《金刚大持续部》有云:”谁为金刚持(夺吉生把),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又云:”最後五万劫,我现 黎相,应即於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又《父子增上经》云:”不空成就,(通瓦顿约)问佛(时佛将入涅槃),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众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於时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若现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现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摄众生,汝等须知即我,勿以其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辈当依据经教而信圣言,是真实语者,以此认识上师。又如《三昧王经》云:”日月虽坏,山川虽竭,惟佛语言无虚诳者。”或有依据经教,以为多数师中,自然有为佛所现者,今我之所遇,是否即佛,尚属疑问。於此当知,诸佛智光普照,无所不遍,苦海众生,又无一不在佛慈悲智慧普照中。假如我所依师非真佛化身,则出诸佛慈悲智慧之外,亦即金刚大持之智慧,尚有未遍知我等之痛苦者,故知必无此理。何况行人已得到难得之人身,又得闻佛法,此种因缘,尤为佛所忆念,自必能值遇佛化现之上师无疑。且不仅一师即佛,须知一切师皆佛所现,此乃依理依教之所抉择而来者。
  六月十一日讲
  辛二、上师所作即佛事业者。譬如一月在空,江河湖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现月影,水无量月亦无量。十方诸佛之空乐不二智慧,如百川归海,在法界法性中,等同一味。然以应机不同,而随类示现亦不同,或现菩萨身,或现声、缘、梵天王,乃至魔身。其对吾辈所现凡俗师相,亦为适应吾人之机感故,吾辈对之,应知即为诸佛三业所化现,而作度生事业者。亦犹优孟衣冠种种扮演,时而王臣,时而士民,实则其人为一。又如采笔作画,或方或圆,形各不同,而色彩则一。吾辈之师,虽非一人,皆为佛现,其理正同。又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又凡世人欲取一物,近者以手,远者即须假钩钳之力。吾人业力,距佛既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作钩钳,其理亦尔。
  辛三、即於现世,诸佛仍在作度生事业。佛智横遍竖彻,无所不知,一切有情身心,悉在佛智之中。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无有一遗。吾人亦有情之一,即在诸佛应度之中,诸佛最初发菩提心,专为有情而发,中间修一切难行苦行,亦无非为有情而行,最後所得之果,自亦不能离开有情,由此决定,现世诸佛仍在成熟我等有情之事业,无或少问。现值之上师,指示成佛道路,亦正作成熟我等之事。昔拉萨成就者降央麦那,常得曼荼罗诸佛真实显现。故谓过去诸佛,即现在救度一切有情者,固可谓上师即过去诸佛,亦无不可。
  辛四、自方见分,不能作决定者。照上述种种理由,师即是佛。然而吾人心中仍难遽於肯定,以见师为凡俗相故,於此当知,师现凡俗相,吾人能见之见,是否正确,应当思惟。吾人恒常所有见分,无不随於业力因缘之後。一水於此,天见甘露,人见液体,鬼见脓血。水实是一,见各不同。(《中论》、《大乘经论》、皆作此说。)夏夜之月,鬼感炎热如炽,冬夜之月,鬼感寒冷如冰,见随业转,差别如是。依经教说,同是人类,而在俱舍根器,见须弥形方,般若根器,见须弥形圆,善根不同,见亦各异。昔无著修弥勒本尊,当其行未成时,见弥勒为母犬,身癞且臭。吾人业力,今尚未见师成犬成牛,而见其为人,已是善根不薄,应自忻幸。此宗喀大师直传弟子敬额阿罗珠语也。再,自己所见,如果可作肯定,则所见一切法,皆为实有,而一切却非实有。如以己能见者为有,不见者为无,则人所不见之事甚多,而不害其为有。昔印度一比丘,夜梦魇,变为饿鬼,渴极思饮,遍寻水不得,行至河畔,见河已乾枯,越河而他求,亦如之,烦极解衣,遗弃河岸而返。醒述其事於同伴,约依梦径往寻,衣果在焉。见分之不定如是。故对师不能以己所见为定。又有人疑,佛无智不圆,无德不备,今之上师,三毒未净,如何即佛。颇公云:此种念起,亦不必压抑,正如屋中有尘,不须掩盖,宜以慧帚扫之。应先自问,我所见确否,如有胆病者,见白螺为黄金色;有风热病者,见雪山为蓝色;有眩目病者,见自发纷纷下堕;乘快舟者,见两岸疾驰;何况根本烦恼业力,牵引吾辈身心,所见如何能定。不特此也,即昔释迦在世,具真实智者,见佛无上功德,而谟底外道见佛无德可称。提婆达多见佛神通妙用,以为虚伪。吾人今见上师,功过参半,不犹愈於谟底外道、提婆达多耶。即以近代大德言,如大阿闍黎桑杰意喜,见其师绛巴协勒以袈裟裹头,伛偻掘地,捕虫为食。德惹巴在世,周围之人,但知为打渔子。温沙巴已得双运身,而全境呼为疯子。寂天菩萨,为唯一善巧者,当其时,人谓一无所长,日唯见其眠食便三事而已。及其著诸大论出,众始惊异。拏仆巴见金刚亥母为癞妇。村摩瓦见大空行母亦为癞妇。故见师为凡相,不能即以凡相轻之,以己之见分无肯定故。再严格言之,不但於师不应以凡俗视之,即师所有之物,如鸡犬等,亦当认为法侣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