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六' 第六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 第七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 第八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三九' 第九 钻木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四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五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六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儿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七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八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拾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注1 三六受相应第十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页)。
'四十' 第十 生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泌,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贝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放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l处。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早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于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四一' 第一 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三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四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咐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五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四二' 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一
舍卫城。
二
时,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四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五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六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七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八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槃、尽于涅槃。”
九
时,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十
时,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十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大德!是西壁。”
十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四三' 第三 沙只城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只城安阇那鹿苑。
二
于此,世寓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四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1,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五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六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八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九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注1 “信根即信力。”由原注。依胜解相之增上义的信根,不动于不信故为信力。比较过洲而东流之河,洲之东西水,唯一流水,而此南北之水,即如见为二流。
'四四' 第四 东河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二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三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相信否?”
四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封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 ,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四五' 第五 东园(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