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者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四
“大德!谁者是触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五
“大德!谁者感之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则:“大德!谁者感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六
“大德!谁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则:“大德!谁者是渴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爱,缘爱有取”。”
七
“大德!谁者取着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着”,我若言“取着”者,则:“大德!谁者是取着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八
破群那!六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受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十三' 第三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 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
三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十四' 第四 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灭、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
三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灭?不知如何法灭之道迹?
四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此等之诸法、不知此等诸法之集、不 知此等诸法之灭、不知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五
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为非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实证。
六
诸比丘!虽是何之沙门、婆罗门,如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灭、知此等法灭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
七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灭?知如何趣法灭之道迹?
八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知此等之诸法、如此等诸法之柴、知此等诸法之灭、知趣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九
诸比丘!唯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在自知,住入实证。”
'十五' 第五 迦旃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
耶?”
四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
五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六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11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七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
八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十六' 第六 说法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谓说法者、说法者。说法者是何耶?”
四
'世尊曰:'“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
丘。
五
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14随顺法之比丘。
六
若比丘,有厌离老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彼得谓是达现法涅槃之比
丘。
七
若比丘,为生'厌离、离贪、灭';若比丘,为有……,若比丘,为取……,若比丘为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之厌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八
若比丘为厌离无明、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九
若比丘,有厌离无明、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得谓是现法涅槃之比丘。”
'十七' 第七 阿支罗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二
一时,世尊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行乞。
三
阿支罗迦叶,见世尊从远处来,见已而走近世尊,近而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立于一面。
四
立于一面之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蒙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即将行入聚落。”
五
阿支罗迦叶,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六
阿支罗迦叶三度如是曰……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昙稍问而已。”“迦叶!汝欲问者、即问之。”
七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八
“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九
“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十
“瞿昙!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十一
“瞿昙!苦是无耶?如何?”世尊曰:“迦叶!苦非无,迦叶!苦是有。”
十二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苦,不见苦耶?”“迦叶!我非不知苦,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
十三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不然。”“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间,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无,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苦非无、苦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乃不知苦、不见苦耶?”之问,沙门答云:“迦叶!我非不知苦;迦叶!我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大德!世尊请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请以苦说示于我。”
十四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常见者。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相异,于受重压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断见者。
十五
迦叶!如来说:离此等两极端之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 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十六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大德!最殊胜;大德!最殊胜;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复起……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之士可以见物,世尊为说种种法。大德!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僧伽。大德!唯我欲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十七
“迦叶!曾为异学者,愿于此法与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经四月之别住试练后,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虽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别。”
十八
“大德!若曾为异学者,若愿于此法与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须四月别住,经四月别住之试练后,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则我愿别住四年,经四年别住之试练后,出家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十九
如是,阿支罗迦叶于世尊之处得出家,受具足戒。
二十
尊者迦叶,受具足戒不久、独退居、不放逸、精勤、住于专注,不久以正良家之子,出家而为无家,对无上之究竟梵行,于现法自知,入住实证,如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此再生。
二一
如是,尊者迦叶,成为一阿罗汉。
'十八' 第八 玷牟留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游方者玷牟留来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四
“瞿昙!苦乐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五
“瞿昙!苦乐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六
“瞿昙!苦乐乃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七
“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
八
“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不知、不见苦乐耶?”
九
“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苦乐;玷牟留!我见苦乐。”
十
““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大德!瞿昙是不知苦乐、不见苦乐耶?”之问,沙门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乐、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见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
十一
如“受与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乐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十二
如“受与感者是相异。”玷牟留!如受重压者:“苦乐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十三
玷牟留!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十四
如是言时,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是最殊胜……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比丘僧。大德!请摄受我,今日以后,终身归依为优婆塞。”
'十九' 第九 愚与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愚夫于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
之苦乐。
三
诸比丘!有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贤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触、六触处。贤者对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四
诸比丘!然而,贤者与愚者有如何之差别?其差别、差异如何耶?”
五
“大德!对我等,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请述此等语之意义,诸比丘闻世尊之语已,当受持奉行。”
六
“诸比丘!再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彼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七
世尊曰:诸比丘!唯愚夫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断无明、不尽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实乃不行苦之灭。然而,愚夫身坏命终后,还再生身;彼生身故,则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找说由苦不能解脱。
八
诸比丘!唯贤者,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然而,有贤者断彼无明、尽其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贤者行梵行,实乃行苦之灭。然而,贤者身坏'命 终后',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则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我说由苦而解脱也。
九
诸比丘!贤者与愚者有此之别、有此差异、有此差别。此即梵行住者。”
'二十' 第十 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四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
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
且看!”
五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六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减法。
七
诸比丘!生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八
诸比丘!有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九~十六
诸比丘!取为……诸比丘!爱为……诸比丘!受为……诸比丘!触是……诸比丘!六处是……诸比丘!名色是……诸比丘!识是……诸比丘!行是
十七
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十八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故,彼忆起宿世,即:“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十九
'彼圣弟子,'驰思未来:即:“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