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相应部经-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有居士子输屡那,来诣世尊之住处。诣而……乃至……



  一面坐时,世尊谓于居士子输屡那曰:



  “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色,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受,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想……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行,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识,观我是胜,观我是等,观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见如实耶?



  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色,不观我是胜,不观我是等,不观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见如实耶?

十~十二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想……行……

十三

  以无常、苦变易法之识,不观我是胜,不观我是等,不观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见如实耶?

十四

  输屡那!汝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若是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若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观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十五

  “受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十六~十七

  想……行……

十八

  “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若无常、苦、变易之法者、得观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十九

  “输屡那!是故于此处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二十~二二

  所有受之……想之……行之……

二三

  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胜、劣、远、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二四

  输屡那!如是有闻之圣弟子,厌患于色、厌患于受、厌患于想、厌患于行、厌患于识、厌患而离欲,离欲故解脱,令解脱故谓解脱智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六a)。

'五十' 第八 输屡那(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时,有居士子输屡那,来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一面坐时,世尊谓于居士子输屡那曰:



  “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灭,不知顺色灭之道。不知受,不知受集2,不知受灭,不知顺受灭之道。不知想……乃至……不知行,不知行集,不知行灭,不知顺行灭之道。不知识,不知识集,不知识灭,不知顺识灭之道者。输屡那!彼沙门、婆罗门,不相应于我沙门中之沙门,不相应婆罗门中之婆罗门者。又彼具寿等亦非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而住。



  输屡那!若诸沙门、婆罗门,知色,知色集,知色灭,知顺色灭之道。知受……想……行……知识,知识集,知识灭,知顺识灭之道者。输屡那!彼沙门,婆罗门、相应于我沙门中之沙门,相应于婆罗门中之婆罗门者。又彼具寿等,亦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而住。”

注1 汉译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六c)。
  2 “受集”原本有重复。

'五一' 第九 喜尽(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若比丘观无常之色为无常者,则得2正见。若正观者,则厌患,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若比丘观无常之受为无常者,则得正见。若正观者,则厌患。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若比丘观无常之想为无常者……乃至……



  诸比丘!若比丘观无常之行为无常者,则得正见。若正观者则厌患。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若比丘观无常之识为无常者,则得正见。若正观者则厌患。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注1 汉译未详。
  2 “得”,原本yayam由暹罗本sa'ssa改之。

'五二' 第十 喜尽(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对受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受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受如理作意,如实以观受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受。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对想……



  诸比丘!对行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行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行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行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诸比丘!对识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识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识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识。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

  注1 汉译未详。
  第五 自洲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自洲以及道
  无常等皆二
  观见蕴输那
  喜尽皆有二
  根本五十经终
  根本五十经品之摄颂曰:
  名那拘罗父
  无常及重担
  非汝所应法
  自洲五十经
  是名为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
  
  第二 中五十经
  
  第一 封滞品
  
  '五三' 第一 封滞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者,则解脱。
  
  四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于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乃至……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
  
  五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六~十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于想界……于行界……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一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九a)。
  
  '五四' 第二 种子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四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虽善贮藏,若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大德!不也。”
  
  五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4,不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大德!不也。”
  
  六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是也。”
  
  七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八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九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十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十一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十二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十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四~十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十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八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八c)。
    2 “有坚核”(saradayini)用原注之读法,原本及暹罗本均作saradani.
    3 “诸比丘”此节暹罗本缺。
    4 “无坚核”原本无否定辞。
    5 “四识住”业识所缘之色受想行的四蕴。
    6 “食”者缘也。
  
  '五五' 第三 优陀那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于此,世尊为唱优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
    应无我我所
    若如是胜解
    则断下分结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为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为得断'五'下分结耶?”
  
  四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见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识是我,识以我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五
  
    彼不如实知色是无常为色无常,不如实知受是无常为受无常,不如实知想是无常……乃至……行是无常为行无常,不如实知识是无常为识无常。
  
  六
  
    不如实知色是苦是为色是苦,不如实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识是苦是为识苦。
  
  七
  
    不如实知色是无我为色无我,不如实知受是无我为受无我。不如实知想…行是无我为行无我,不如实知识是无我为识无我。
  
  八
  
    不如实知色是有为为色有为,不如实知受是有为……想是有为……行是有为……识是有为是识有为。
  
  九
  
    不如实知色是应坏,不如实知受是应坏……想是应坏……行是应坏……识是应坏。
  
  十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乃至不观受……想……行……识是我。 
  
  十一
  
    彼如实知色是无常是为色无常,如实知受是无常……想是……行是……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是为识无常。
  
  十二
  
    色是苦……乃至……识是苦……
  
  十三
  
    色无我……乃至……识无我……
  
  十四
  
    色有为……乃至……识有为……
  
  十五
  
    如实知色应坏,如实知受……想……行……识应坏。
  
  十六
  
    于彼色坏、受坏、行坏、识坏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
  
  十七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大德!又如何知?如何见?以得无间诸漏尽耶?”
  
  十八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于无畏之处,生起恐畏。比丘!无闻凡夫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生恐畏。
  
  十九
  
    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无畏之处,不生怖畏。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不生怖畏。
  
  二十
  
    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则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增广。
  
  二一~二二
  
    比丘!于受封滞……于想封滞……
  
  二三
  
    于行封滞而住于识者,则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广大。 
  
  二四
  
    比丘!如彼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二五
  
    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二六
  
    比丘!比丘若于受界……
  
  二七
  
    比丘!比丘若于想界……
  
  二八
  
    比丘!比丘若于行界……
  
  二九
  
    比丘!比丘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所缘、依止。
  
  三十
  
     于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则自般涅槃。知:生己尽……乃至……不受后有。
  
  三一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无间诸漏尽。”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六c)。
    2 “非我”原本no cassa由暹罗本no cassam改之。
    3 “应无我”原本na bhavissati由暹罗本na bhavissami。
    4 “离想”原本逸脱。
  
  '五六' 取转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
  
  四
  
    诸比丘!我未如实证知此五取蕴之四转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五
  
    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六
  
    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2、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七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4。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律。
  
  九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乃至……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一者,则无以转5之可施设。
  
  十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十一
  
    诸比丘!诸沙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