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稀有与达稀有之道……
'三二' 第二一 无灾(无枉)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与达无灾之道……
'三三' 第二二 无灾法(无灾)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灾法与达无灾法之道……
'三四' 第二三 涅槃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涅槃与达涅槃之道……
'三五' 第二四 无损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无损与达无损之道……
'三六' 第二五 离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离欲与达离欲之道……
'三七' 第二六 清净(净)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清净与达清净之道……
'三八' 第二七 解脱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解脱与达解脱之道……
'三九' 第二八 非住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非住与达非住之道……
'四0' 第二九 灯明(洲)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灯明与达灯明之道……
'四一' 第三十 窟宅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窟宅与达窟宅之道……
'四二' 第三一 庇护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庇护与达庇护之道……
'四三' 第三二 归依
一~四五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归依与达归依之道……
'四四' 第三三 到彼岸(能度)
一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到彼岸与达到彼岸之道,于此且谛听。
二
诸比丘!又何者为到彼岸耶?诸比丘!贪欲之坏灭、嗔恚之坏灭、愚痴之坏灭。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
三
诸比丘!又何者为达到彼岸之道耶?向于身之念。诸比丘!此称为达到彼岸之道。
四
诸比丘!如是,余为汝等说到彼岸,说达到彼岸之道。
五
诸比丘!凡以愿有慈念之师,应为诸弟子之利益作垂示慈悲者,此一切余为汝等而作。
六
诸比丘!思念此等之树下、此等之空屋,诸比丘!不得放逸、不得有后日之悔者,此余为汝等之教诫。”
二~四五
'与无为之详说同'
其摄颂曰:
无为究竟及无漏
真谛彼岸与巧妙
难见不老并坚牢
照见无譬无戏论
寂静甘露与极妙
安泰安稳及爱尽
不思议稀有无灾
无灾法此诸涅槃
如来善逝之所说
无损无欲与清净
解脱非住并灯明
窟宅庇护与归依
如此之行到彼岸
无为相应(终)
第十 无记说相应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卫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其时,偶然谶摩长老尼游行于拘萨罗国,于舍卫城与沙计多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地方入安居。
三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由沙计多往舍卫城,于沙计多与舍卫城中间之多罗那越赌取一夜之宿。
四
波斯匿拘萨罗王呼一臣曰:“汝,臣下!于此多罗那越睹,如今日余应表敬意'趋访'见沙门或婆罗门。”
“唯然,唯然,大王!”彼臣应诺波斯匿拘萨罗王,虽察遍多罗那越睹,亦未发现彼波斯匿拘萨罗王以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
五
彼臣见谶摩尼于多罗那越睹入安居。见已,彼至波斯匿拘萨罗王之处,告王曰:“大王!于多罗邢越睹无有大王表敬意'趋访'之沙门或婆罗门;但大王!有一名谶摩比丘尼,是彼世尊、应供、正偏觉者之女弟子,而此大姊谓是:“贤者、能者、多闻之智者、巧说者、善良之即慧者。”扬好名声,大王可对彼尼表敬意。”
六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至彼谶摩比丘尼之处,礼拜彼尼,坐于一方。
七
坐于一方之波斯匿拘萨罗王向谶摩比丘尼曰:“大姊!如来死后,犹存在否?”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者,此非世尊之所记说。”
八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九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存在又不存在耶?”
“大王!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者,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十
“然则,大姊!如来死后为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大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或非不存在”,此亦非世尊之所记说。”
十一
“如是问:“大姊!如来死后存在否?”汝言:“大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世尊对此不为记说者,为何之因?为何之缘耶?”
十二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回答。
十三
大王!汝对此以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恒河之沙:“沙有几何数量或沙有几百数量,或沙有几百千数量耶?””“大姊!否,此不能。”
十四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有能计算大海之水:“水有几何计量,或水有几百斗量,或水有几百千斗量耶?””
“大姊!否,此为不能。”
“此何故耶?”
“大姊!海量大而甚深,不可测,难计量。”
十五
“是于此同理,大王!无论以如何之色示如来,如来对此色已舍弃,如断其根,'切断'多罗树之干,非为存在者,是未来之不生者。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色之测量,甚深、不可测、难计量。故不适言如来死后是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言如来死后,不存在又非不存在。
十六~十九
无论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示如来,如来对此受……想……行……识已予舍弃……大王!如来譬如大海,脱离受之测量……脱离想之测量……脱离行之测量……脱离识之测量,甚深、不可测、是难量。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亦不适谓: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二十
时,波斯匿拘萨罗王欢喜、随受谶摩比丘尼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彼尼,行右绕礼后离去。
二一
波斯匿拘萨罗王其后至世尊之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二
坐于一面之波斯匿拘萨罗王,白世尊曰:“大德!如来死后存在否?” “大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余所未记说。”
二三
“然则,大德!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大王!“如来死后,不存在”者,此亦非余所记说。”
二四~二五
然则,大德!……(参照九、十两节)
二六
“大德!问“如来死后,存在耶?”答以:“大王!余未记说如来死后之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耶?”……“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大德!世尊对此未予记说者,其为何因?为何其缘耶?”
二七
“然则,大王!就此反问于汝,依汝认为适当者以作返答。
二八
大王!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对恒河之沙……(参照一三节)
二九
然则,于汝以谁之计算者、或说印者、或说数者、以能计算大海之水……(参照一四节)
三十~三四
同于此理,大王!以如何之色……以如何之受……以如何之想……以如何之行……以如何之识,以示如来,如来对此已予舍弃……故不适谓: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三五
“大德!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师之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
三六
大德!于此,余一时曾至谶摩比丘尼之处,以问此义;彼大姊亦为余与世尊同是以此句此文,说明此义。殊妙哉!大德!稀有哉!大德!师与女弟子于此第一之句,意义与意义、文言与文言,相接近、相亲和,皆无相违。大德!今吾等欲离去,吾等多作务、多所作。”“大王!如今,即汝当作之时。”
三七
于是,波斯匿拘萨罗王欢爱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右绕离
去。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之大林重阁讲堂中。
二
偶尔,尊者阿罗陀,住于世尊旁侧之林间小舍中。
三
时,众多外道普行沙门等,来至尊者阿罗陀之处,与彼会释,交换亲切殷勤之谈话后,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外道普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所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以示此'如来'者,于此等四种事处之外。所示'四种事处'者:“如来死后存在……非不存在。””作斯言已,彼等外道苦行沙门,告尊者阿罗陀曰:“彼比丘出家不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
五
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以新参愚蒙之言,斥尊者阿罗陀,即从座起而离去。
六
尊者阿罗陀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若再来问余时,将如何作答?余为此等普行沙门,以言世尊之所言,无以非实诽谤世尊耶?随顺世尊之法,而说明法,任何随顺法者、同法者,亦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七
于是,尊者阿罗陀,诣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罗陀,白世尊曰:“大德!余住于世尊傍侧之林间小舍中。大德!时有众多之外道普行沙门来余之处……告余曰:“友阿罗陀,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余告彼等外道普行沙门曰:“友等!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人之如来……。”作斯言已,大德!彼外道普行沙门言余曰:“彼比丘出家未久之新参,或是愚蒙无能之长老。”时,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即从座起而离去。
九
余于此等外道普行沙门离去未久之时,心生思念:“彼等外道普行沙门……同法者,皆无陷于非难之地耶?””
十
“阿罗陀!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者,此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受……想……行……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然则,凡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此是吾所'有',此是吾,此是吾之我。”之认识为是耶?”
“否,大德!此非'是'。”
十一
“然则!于此,阿罗陀!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乃“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应以如是正智如实见。凡过去未来现在之受……想……行……识,或内或外 、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峈鞢A一切识为“此非吾所有,此非吾,此非吾之我。”
十二
阿罗陀!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受、厌嫌于想、厌嫌于识;厌嫌者则离欲,由离欲而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当即证知:于生已尽、梵行已住、应作已作、更不如是再生。
十三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以受……以想……以行……以认识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十四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于色之外有如来否?”
“否,大德!不然。”
十五
“以受……于受之外……
十六
以想……于想之外……
十七
以行……于行之外……
十八
认识识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认识识之外有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十九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以认识色、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否,大德!不然。”
二十
“阿罗陀!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认识此如来是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者否?”
“否,大德!不然。”
二一
“于此,汝阿罗陀!正由于现法不真实,确实得见如来者,以示彼无上人、最上人、最上无双之如来,或以示:“如来死后存在、”或“如来死后,不存在、”或“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或“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此等四种事之外,以此记说为是?”
“否,大德!不然。”
二二
“阿罗陀!善哉,善哉!阿罗陀!于过去于现在,余皆以教导令知苦与苦灭。”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拘絺罗,住于波罗奈'城外'仙人堕处之鹿苑中。
二
时,尊者大拘絺罗于日暮时分,独从思维而起,来到尊者舍利弗住处,与尊者舍利弗共会见,交换亲诚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絺罗,告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如来死后存在耶?”“友!“如来死后存在”者,此是世尊所不记说。” 四
“然则友!如来死后是不存在耶?”……
五
“然则友!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耶?”……
六
“然则友!如来死后,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
七
如是问“友!“如来死后存在耶?”汝言:“友!世尊不记说如来死后存在。”……世尊不记说此,是何因?何缘耶?”
八
“‘如来死后存在’者,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存在又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如来死后,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色。
九~十二
“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友!此则住着于受……想……行……识。
十三
友!如来不记说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