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一、明修道,分二大科。自若欲依一实境界——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乃明修唯识观之文。自若学习真如实观者——众智所依行根本故,为明修真如观之文。在明二观道以前分三科。先标起,次征释,后正述。兹且依次明之:
释中明修唯识观之文中分三,(一)修观方法,(二)修观标准,(三)修观进展。又三,(一)得色寂三昧,(二)止观双修二,一、止,二、观,(三)修观功德。分论如下:
(一)如何修习唯识观?此明修观方法。吾人在任何空间——一切处,任何时流中——一切时,从自己身口意上所生起之动作或事业,皆观察其为自心所然。一切境界现前,亦唯心之所现。此为境业皆心作也。又,若心起念,须返照此念,不可无纪攀缘,不自知而失之,则为可惜。此警其当还逐此缘念之心也。又,知心生起是非得失等想,非境得有长短好恶之感,离心而无法自见差别也。
(二)如何合乎修观标准?应当守记内心。守者,操持勿失也;记者,忆念不忘也。如此,始不落于无记。又当知无前念,唯妄念动耳。具此二者,方合标准。反之,心既无记而不知前境出乎自之心念者,则不合标准。
(三)修观进修,由守记内心,以为修观之入手处,进而得知心想中之贪、嗔、痴、邪见。又知心念上之善,不善,无记。又知心之劳宪行苦,如此,可以探得心海上之波痕。由观内心贪嗔等行相,再进观内心生灭之自体,如川流之不停,灯炎之相续,从此得入色寂三昧。此为初步功夫。其次,进入止观之修习。楚语奢摩他,此曰止,观心不可见相,无来去生灭相,周遍圆满而无分别,是也。梵语毗婆舍那,此曰观,观内外色,随心生灭,佛身亦随心生灭,一切知如水月镜像之幻化,来去生不生,皆作双非观,是也。最后,结成修观功德,修此观道,得入一乘,由于信解空义,发菩提心故。
释中明修真如观之文中分二、一、修观方法;二、修观进展:(一)得相似空三昧,(二)得心寂三昧,(三)得一行三昧,此下又三:甲、决定信解止观二道,乙、不著世间禅味,丙、蠲弃二乘怖畏生死。
一、如何修习真如观?(修观方法)审观心性之不生灭,不住见闻觉知分别等想。从心之体性上言,常遍圆满,本来无生,又何所灭。生灭是相对法,生灭不可得者,绝待也。从心之动态言,由于根尘之吸引,而起见闻觉知等想,打入妄念圈套矣。修真如观者,旨在趣向无相境界,则不得以生灭心而证入无生灭境,举凡见闻觉知等想,皆生灭心之用,故不住而摈除之,如其不住生灭之妄念,而直证不生灭之真境,始能渐渐超出空处乃至非想等定,以入于相似空三昧也。
二、修观进展分三:(一)得相似空三昧。不住见闻觉知,得相似空三昧。(二)已能伏灭受等四蕴之粗分别想,从而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精勤修习如此心空之念,展转得入心寂三昧。所谓善知识大慈悲者,一则在于外界之教友,而能启迪行者之增进心,善为护养。行者之增长缘,多仗赖于善知识。所谓善知识者,其慈悲心,必然充沛,君子爱人以德,故必提奖行者而成其道也。一则在乎自身,行者多闻熏习故,自己庄严福慧,则行者即为善知识者,由于知识理念之正确,则能充具大慈悲心,藉慈悲心,既所以长养自己之善根而勤修三昧,兼所以化人而导入于无相境也。(三)得一行三昧,分三:甲、决定信解止观二道,由于亲近多佛,守此一行三昧,而入于坚信位,于止观二道决定信解之。一行三昧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种无相行之三昧也。然则如何运用止观二道决定信解之耶?曰:宜似可用寂照二门,寂则为止,照则为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再进而寂照如鸟翼之双翔于太空,直扑于无相妙境,斯为得也。乙、不著世间禅味,由于慈悲心故,虽出世而不离世间,故对于世间诸禅三昧而能随所修学,虽深得禅昧之乐,但无乐著,故能不入于禅魅之惑,智者必然也。甚而遍修一切菩提分法,一本此无著之精神而住于最上舍境。(经中无所乐著一句,私以为上接「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文,下通「遍修菩提分法」文。)此所谓求佛乘之道也。丙、去除二乘怖畏,由于决定信解故,虽生死而无怯畏,故对于二乘求证独自涅槃之志而不好乐,虽能对治杂业,而得留惑,故得深入教化众生之域。此所谓无住大般涅槃之道也,此中有三小科,后二科文——「不乐世间」,「不乐二乘」——实由于「决定信」之第一科文而来,由其信解笃切而能心无所动故,依文之次第,勉为三科。
经云:「以能习修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经中「最妙巧便」一句为中心。上接「以依能习向二观心」之文,此可证实止观二道。乃为最妙巧便之基本。最妙巧便者,即前文所谓不乐世间及二乘也。下接「众智所依」之文,由于最妙巧便,而为众智之所依故。智为唯一出世间法,无智不能证大菩提。众智该括世出世间之一切智,无不由于最妙巧便而稳定之,以入于坦途。经中谓行根本故,即经中所谓一实境界,而我所谓坦途——平坦大道者,是也。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编者注:一本中有下列二句,今附于后,以资备考:「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二、明修人。道为所修,人为能修。明修道后,继明修人。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然修道者之根性不齐,地藏悲愍详为指示之,其被化之对像者三,故于修人中分为三科:(一)明利钝人,(二)明障重人,(三)明修净土人。初中标释二科,释中谓利根人,知境唯心,阴盖轻而散乱少,应习真如观;若钝根人,不达外境不实,情染多而心难调,则宜先学唯识观。此二种人为大乘根性,虽有利钝之殊,而较之前三乘人疑决不定,地藏示以忏悔占相者为高胜也。
(二)明障重人,于中先明因障需修,次明修获功德。明修中又三:甲、劝持名,乙、劝观法身,丙、劝观无常等相。因障重者业强善弱,畏堕三途,不值佛法,如能勤诵地藏圣号,自是灭罪生福之良策也。然因持名而增善根,即宜进修,普观自身,等同佛菩萨法身,无别无二;而佛菩萨功德殊胜圆满。速求皈依。又可观察身心无常等相,如幻如化,勤修厌离。观法身,观无常,二观虽有欣厌之殊,而同为净化身心增长功德;即持名功德亦极甚大。自下明功德。于中具有标起、征问、申叙之三科。标释如文,中叙中又二:一、明功德因,二、明功德果。其所以有功德者,以能闻佛菩萨名,供养佛菩萨,于大乘经,能闻,能持,能供养,能书写,不谤深义,能证实相。并能灭罪生善也。以能积此功德善因,舍身后之功德善果,自可如券操手,决定不堕恶道,随愿而往生净土也。
(三)明修净土人,看经势,此修净土者,即上文往生净土之功德善果。但经中又用复次二字另起,似为专指修净土之另一机者,其实指彼指此,皆无不可,今为从严判别,则指另一修净土者之机也。凡修净土者,能得一心不乱,定可往生佛国;能如前文观法身而修,观佛庄严福德,则其善业最胜矣。所明之修人,经中人别为此三类耳。
【「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乘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三、明修习,经中文势,似亦为前文「勤修不息能入心寂三昧」一语之注脚。(前修道科中有「得心寂三昧已,复入一行三昧」文。)前文由心寂而入一行,此处经文标起曰:「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入一行三昧」云云,可见此文似补足其前文之语意者。又者,在前明障重人,其修行之功德,由于供养,持名、若闻、若持、或书写大乘经等,此处说入一行三昧,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亦由礼佛、闻名、供养、书写大乘经等。但前文中之书写持名等仍称学习,即仍在学习供养或读诵之阶段,此已进入至心实行此诸法事之阶段。按此而观,此文似亦补其前文中修行功德之语意所未尽者。此一段文,细观之。既与前文相关,而与前上二文,又不连接,另行标起,故特辟一科,名为修习,意明此文,专谓修行用功之态度也。于中分二:一、叙说修行因果,二、征释修习因果。叙说中又二、先果,后因。修习果者,修习得入一行三昧,入三昧,则成广大心行,证入相似无生法忍。修习因者,以能闻佛菩萨名,供养、礼拜佛菩萨;闻、持、书写,供养大乘经;不怖深义,远离诽谤,起正见而信解,灭除罪障而证功德故。在征释修习因果中,即征释此修习因果之关系也。所以者何是征词,征后再释,释中又二:一、正陈,二、反说。正陈中三:(一)明无生忍之相似境,此时寂静智现,能起广大愿行;由愿行大,寂净智增胜,此所以修习因果之关系,尤为密切也。(二)闻名之利益,闻诸佛名,菩萨名,即能决定信此为利益行;生佛感应道交,此亦为修习因果之关系也。(三)泛说诸行之功德,凡一切所能——闻、持、供养等,于一乘因皆得不退;由闻持供养等之修习,获得不退一乘之修果,故其修习因果之关系,至为紧要。在反说中,从反显其修习之不能发生正确或合理之因果关系,则不能获得实际利益。于中分二:甲、闻名而心胡乱,纵闻地藏圣号,带有杂乱心而持诵,信不定,则不得大利。乙、杂乱而修诸善,纵修善而心杂乱,亦不获大利也。从反正两说中,推陈修习之因果关系至为详尽,行者可不深察而实行之!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
「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
「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四、明修禅,关于上文一章,已判为修习一科而成一专节,如上述矣。若作另一看法,即不需另行分科,似亦可通。即在前修人一科中第二障重人,其修行之功德,由于学习持名供养等佛事,能灭罪而得往生。经中在我判之修习一科中,似继明障重人修习功德后而谓正能实行持名供养等佛事,得发菩提。起大业用。因此,不必另分修习一科,谓行者初步灭罪往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