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占察善恶业报经论-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功德后而谓正能实行持名供养等佛事,得发菩提。起大业用。因此,不必另分修习一科,谓行者初步灭罪往生之功德,由于学习供养持名等佛事,进而证得智慧起大业用之功德,由于实行持名供养等佛事也。此处明修禅之一科,在经中列无相禅一名,似可判为修禅,而且文势另起,另判一科,似亦有据。但,所谓无相禅者,其意仍指前文之真如观或一行三昧相似无生忍等,并非另有野狐禅也。再者,前文对于持名供养等佛事之学习与实行,已揭示成果之不同,即暗显其阶位相差矣。此处修禅文中之线索,似亦自前文而来,因前为暗示阶位,此为明显阶位,既为同明修行阶位,似亦无需另判修禅之一科也。今以文气特立,意旨另成一局,仍另判为修禅之一科,而此禅者,偏重于修行之禅果位置而言也。于中分三:(一)修证无相禅,(二)修习有相禅,(三)诸禅次第相门。
  于无相禅中,分标释二科,总标修禅不久获大利而渐次成佛,释中又二:一、释得大利,二、释渐次作佛。入坚信、坚修、正真三位,如次成就信忍、顺忍、无生忍;而信、顺、无生之三忍,如次而作如来种性,解如来行,成如来业,此所谓得大利也。
  云何渐次作佛?作佛有四种,信满故,解满故,证满故,一切功德满故,此即因修行而渐次作佛也。(二)相禅与无相禅,前二种无方便信解,一为禅缚退求世间,一畏生死退落二乘;其第三种,有方便信解,进修止观,不著世间,亦不求于二乘。此与前二相反,从著手处言,为有相禅,从演进而言,则为无相禅:故经文总标为有相禅,而科文则判为相、无相禅也。(三)诸禅次第相门,其中详列修禅之十种次第相门,以便修禅者验知修禅之次第相,详如经文,兹不烦述。总核修禅之三科所述,初明位置,次明有相禅,再次,禅次第相,似为各别割截之三科,意义不相浑淆。如另一细看,似因禅位之演进,而次第涉及禅相之演进,再论及修禅次第相之演进,似为同在演进之过程上而发明者,其中较有融贯之性质也。又者,其中既皆为阐述演进之过程,即皆有本末始终之义,殊多便于行者之查考。古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者是也。又者,三科中,纵有禅位、禅相、禅次第相所诠不同,而皆对于演进位置详列无遗,故判经文同为明果位者,想亦无妨。(所化契理竟)
  正宗分中第二、能化契机。前第一科,明契理,是明所化者令其契乎理,此中明契机,是明地藏菩萨能化人善能说法安慰众生之契乎机,此契理契机,乃全经之主要纲脉也。今契机一科中,文简而义岐,于中大别为二:一、坚净信问,二、地藏答。答中又三:一、略示说法契机,二、广显说法契机,三、结明应知善说。兹依次述之。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目+壹',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一、略示说法契机,自善男子至得离怯弱之文止。于中又二:一、混说安慰疑怯深法者,二、剖析如何安慰求大乘者。从云何安慰之文起,于中分二:一、所安慰者之态度,二、能安慰之法化。其被安慰者态度云何?其人愿向无上佛道,但深虑长劫度他之行难行,故地藏说法安慰之。其能安慰之法化云何!即地藏菩萨善巧法化而能安慰之。于中分四:一、说毕竟空,二、说如巧有。毕竟空中、无作、受、自、他、行、到、方所、无过、现、未,诸相不可得。如幻有中,似谷、响、焰、泡、露、电等。三、说自性涅槃,明生惑无体,自性即是涅槃。四、结说损执离怯,如文可知。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异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使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
  「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为安慰。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目+壹'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故。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智身。】

  二、广显说法契机,自复有众生至生如来色身智身之文止。此中文长义杂,分二大科:一、众生不解佛法意趣,二、地藏善巧开示众生。自复有众生至不名相应之文为前一科,自如是等说至生如来色身之文为次科,其义如下。
  一、众生不解佛法意趣,又二:(一)众生云何不解?(二)佛法云何意趣?(三)众生不解故示教。
  众生云何不解,即众生不解之态度,即「复有众生至而生怯弱」之短文,谓不解意旨即生怯弱也。
  (二)如来言说之旨意,即当知如来至乃所应得之文是。众生为能不解之人,如来意言为其所不解之法,故次人而明法,如来意言云何?文中约有二点:甲、明如来之所证,乙、明如来之所愿。如来所证者,彼为一实境界,为不变异之功德聚,乃众生心中本具之功德,无明覆而受众苦。乙、如来所愿者,在令众生离众苦,证法身,惟须灭识离念始可得也。
  (三)因众生不解而如来示教,自但一功众生至不名相应之文止。一般众生对于如来所说所愿,虽不能解,如来正欲显其所说所愿,所以不得不详为示教也。于中二:甲、开示之动机,乙、开示之法相。前文明离念而能灭苦证法身,但众生取执受生死,此所以肇兴如来开示之动机也。因欲明如来开示者为何?乃有开示法相之一科,于中分二、说毕竟空,说菩提体,是也。空义广说十八种,菩提即一切法。明菩提体分二:一、总以诸非明离相,二、复以绝言绝思明离相。盖菩提体,非有无、一异,毕竟无相可得,故以诸非明之。推其相之不可得者,无能说、受说者,故无说;无能取、所取,故无念;无说无念,故无相也。此中文意钩锁连环,婉延曲折,似觉重叠,而不易觅其端绪,但,若如上仔细剖析,反觉经文之妙义横生,颇多兴味。并觉地藏是一善说法之大菩萨,文从凌空腾起,不啻青天之普荫苍生,原为畅宣自身说法善巧,安慰众生,却从众生不解佛意处而婉转道来,愿心伟大。
  二、地藏善巧开示众生,由于上文之众生不解佛法意趣,则难免于沦溺,地藏大士从而愍之,谆谆不倦而开示之。于中分二:甲、对机说法,自如是等说至是为安慰之文是;乙、所说离过,自而我所说至生如来智身色身之文止。因机设教,机不同而教则异,故于对机说法中又分二科:一、对执空者说自性不空,二、对执自然者说果由因修。前者为断见人,说佛法身本自具足,令其了悟其自身中亦具功德庄严也。后者为常见人,以为自然而非修成,说如来由于修集福智而成两足,促勿因循而求前进也。此二科中,若再分小科,皆先明机,次法示,查对经文便知。
  地藏菩萨,如此所说,果与实相相应否?如其相应,又从何证知欤?此所以而有所说离过之一科也。于中三:一、案定,即申叙所说无过,二、征问,即经中云何知离相违相,三、解答,即所谓如来法身中以下之经文。答中又分二科:一、总明无相,二、别明空不空。此中文义,似为诠表如来法身之性相,而非明地藏说法之善巧耶?答,盖地藏所说者,为示如来之法身,所说离过,故为善巧也。在总明无相中,一、法身非空非不空故不可说,二、据世因缘相待故可说,三、以法身离相故说空。在别明空不空中分二:一、空中具诸德业故不空,二、众生虽有法身而不知故空,于中又二、先明无明障彼法身,次勉修善求获功德。此即地藏善巧开示众生之教法也。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三、结明应知善说,此即从善男子至当如是知之经文,地藏于上文中,或略示其说法契机,或广显其善慰众生,既契理而安慰众生,当知所说真实,无相违过,行者其勉而信受奉行之。
  大文至此,为最后一章。

    三、流通分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于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闻。」佛告坚净信菩萨:「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佛说此法门名已,一切大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

  第三、受益流通分。诸经于经文垂告结束时,殆皆具有流通一分。在流通文中有通性别性二种。如佛说经已,大众喜而奉行,诸经一律例行之文,今名之曰通性。此外,别性之文,诸经中,则有无不定,故名之为别性也。本经流通分中分二:一、别性流通,二、通性流通。别性流通中,分三:一、听众获益,二、佛嘱流布,三、问答经题。本经法主,即地藏大士,全经要义,悉为大士宣说。大士说法善巧,获益者多,有得坚信或无生忍者,亦有以香华供养佛菩萨者。地藏说法,原为佛之嘱托;地藏说已,佛劝大众持名信法,广为流布,众皆表示遵嘱不忘。一经题目,关系全经意旨,行者多持大乘经名而获实益。本经请法者之坚净信菩萨,领受经义,如百川之会流于海,而于经题一事,特请大觉慈示,以便后学之提挚纲领也。佛为其提示四名,盖经中实具如此四种要义;尤为要者,即令行者占察业报而增长坚信,或示求大乘者之方便而显究竟实义也。以下为众听佛说信受奉行之通性流通文作结。

    (三)分论

  本论只求提挚其经文之纲要,而于经义玄奥隐秘者未能抉择,今为分别探索而显示之,姑名之为分论。

    一、本经题旨

  经题犹文题,凡作文者,需先审题旨而后著笔,庶不致抒泄意见而溢出于文思之外也。一经题,掌握全经之涵义,则如一文题之统括全篇构思,故经题之研究殊重要矣。且就字义略释之,一切佛法,概为阐发因果原理,善恶业报四字,即明因果之不爽也。业为因,报为果;业有善恶,报有苦乐。即善因得善果,恶业得恶报。业之中,若善若恶,皆大别为十种,分隶于身口意之三者,因而同一人之作业,时善时恶,殊难长守其志而不变,故所感一身招报,自然苦乐驳杂。辛酸不均,势必然也。然此善恶业报,又如何而占察之欤?请先明占察。而后明如何占察,世人在愚昧无知中,每多好奇弄神。于过去不知事,于未来不明事,每多欲得其朕兆而求其可知;此种设计求知之事,即所谓占察也。又如何而占察之?本经中所示之三种轮相,用以占其所未知者而验其答案之为如何者是也。关于三轮占相之事,当然仁智所见各异,然佛法因权设教,化邪为正,固不失为方便也。如善生经中,善生受其父嘱,于父死后,实行礼敬六方,世尊见而愍之,教以贤圣法中之礼六方法;此为随顺世间礼六方名义而改进自己身心入于理性化之礼六方也。佛法虽随顺世间名言,而其意旨则别。本经中地藏教以三轮占相,亦所以随顺世情而融会于佛法尔。世间人,在任何疑而未决之情事发生,必多占卜于筮龟以求决,其愚昧盲动殊可怜,地藏慨夫佛弟子中,于大乘实义,不生坚决信仰,反多因疑而取决于占卜,所以授以三轮占相,勉其信仰之坚定也。进而言之,占察善恶业报,固可运用地藏所示之三轮法,然善恶业报,为自作之,自受之者,若欲验知其过去业因与未来果报之为如何,则可于自己身心中求,如其自心净,自身为善,乃过去善业所等流者,而望于未来果报亦可作酬偿也。本经中,初示三轮占相,后明大乘进趣方便,即渐次诱导众生,随顺世情融归佛法,并令其实践大乘行门,依一实境界而进修也。

    二、说听师资

  大乘经中,除无问自说外,余分教中多由请问而后酬答也。问者为资,答者为师;师者说教,资者听法。合而言之,则为说听师资。本经中,问者为坚净信,答者为地藏菩萨。兹先略明二菩萨,次再叙及此二菩萨云何兴起本经教法?且略明坚净信,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解行证为修学佛法之程序,其中以信为最基本者,十一善心所中,信亦列居首位,净土宗信愿行之三资粮中,信亦为净土宗之根本行;在菩萨位中,有信住行向地五级,而以十信位为始基。信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