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大陆不少自由派知识分子撰文分析马英九的当选,却过于乐观地评估说:马英九一旦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必然会形成一种对大陆民主化的压力和动力。而我个人认为,马英九固然比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连战、宋楚瑜、王金平等台湾政治人物更关注大陆的民主化进程(从他每年坚持参与台湾纪念“六四”惨案的活动即可看出),但他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台湾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格局。即便他成为总统,大陆问题和大陆的民主化问题,也只能是他所考虑的诸多事务中的一个部分而已。马英九的选票来自于台湾人民,而不是来自于大陆人民——所以,他只能以台湾民众的福祉为福祉,而不可能以大陆民众的福祉为福祉。如果认识不到这点,认识不到民主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它给马英九本人带来的局限性,而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到头来则有可能换来巨大的失望——马英九不是我们的一根救民稻草。更何况,以台湾之小和大陆之大,即便马英九把台湾的全部家当都押上来推动大陆的民主化,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因此,大陆的民主化只能靠我们自己,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常识。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向西藏忏悔
被中共监禁三十多年的班旦加措,逃出地狱后写的新书,揭露了中共为摧毁西藏文化所施加的暴政,同时也表现了西藏人民崇高的精神风貌。读了他的书,感到作为一个汉人对藏人的深深歉疚和忏悔。
血泪交织的苦难历程
对于普通的汉族人来说,西藏只是一个遥远的「香格里拉」,是一处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旅游胜地。几千年积淀的「大一统」思想深入骨髓,加之中共政权半个多世纪不断强化的宣传和教育,「西藏从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观念成为一种不能讨论的「元命题」。
一般的汉族人没有意识、也几乎没有渠道去了解发生在西藏的真相,他们认为西藏只有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读到系狱三十多年的西藏僧人班旦加措的《雪山下的火焰》一书时,所受到的震撼就可想而知了。
这既是一本个人的曲折的自传,也是西藏半个多世纪命运的缩影。一九五九年,中共军队对西藏动武,达赖喇嘛被迫流亡海外,大量藏族僧侣被捕入狱。班旦日加措虽然没有参与抗暴运动,却因拒绝出卖师长而被捕入狱并被判刑七年。在狱中,他又因无法忍受饥饿企图逃走被加刑八年。十五年刑期坐满,班旦被「留场就业」十年。一九八三年,在刚刚获得自由三个月之后,又因张贴主张西藏独立的大字报而再度被判刑八年。一九九二年,班旦一终于逃离西藏。此后,他以一名良心犯的身份向世界民众讲述西藏人民的遭遇,讲述中共政权在西藏从事的宗教和种族迫害的罪行。这本自传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血泪交织的「苦难的历程」
中共不容西藏民族文化传统
作为亚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数干年来西藏一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国历代王朝与西藏之间有过征战的惨剧,也有过和谐相处的蜜月。总体而言,汉文化与藏文化在长期的相处中,既有交流与融合,也因地理的阻隔而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在大多数时候,汉民族与藏民族是朋友和弟兄,而非仇敌与冤家。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直持续到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
一元化的共产主义立且识形态,崇尚暴力和斗争的哲学,其思维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归一」的傲慢不谋而合。于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血腥味最浓烈的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统治集团在君临天下之后,既然胸怀「将红旗插遍全球」的狂妄野心,自然容不得西藏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从一开始的怀柔政策到最后的图穷匕见,西藏毫无还手之力,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中共致力于摧毁西藏的社会体制和宗教信仰,将阶级斗争的观念强加给西藏人民。班旦只是千千万万受难的无辜藏人之一,他写到了这样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一名中国军官把僧侣们的衣物堆在庭院里,一边是富裕僧侣的衣物,一边是贫寒僧侣的衣物。这个中国军官从富裕僧侣的衣物中挑起一件厚厚的毛料袈裟,厉声追问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僧侣们回答道:「羊毛。」简单的答复把对方愣住了,他以为翻译漏译了什么,就盯着他看。翻译重复了问话:「这是从哪里来的?」僧侣回答说:「绵羊。」然后他哭了起来。中国军官希望西藏人迅速学会阶级斗争的思维,能够作出「这是富人剥削穷人得来的」这样的回答。偏偏西藏人以一种单纯得近乎透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愿意把别人当作敌人,他们的回答自然难以让中国军官如愿以偿。
不可征服的藏人精神世界
要一个民族低头,首先得让它在精神上折服。中共政权不仅逐步实现了对汉族和其它民族的精神奴役,还将毒手伸向世外桃源的西藏。暴虐的统治者将信仰也当作犯罪,在西藏的扎奇监狱裹有三十名女政治犯,其中二十七名是尼姑。班旦观察到,在被审讯的时候,很多尼姑被迫脱光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儿,警卫们在她们面前走来走去,手上拿着电棍做出各种下流和挑挑衅的动作。这一恶劣的做法,不仅无法剥夺被害人的尊严,反倒展示出加害者的邪恶,班旦写道:「想到这些尼姑所受的污辱、恐吓和残酷的殴打,对于她们的坚定勇敢,我特别感到尊敬。」如果说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的主要是肉体的消灭,那么中共在西藏的所作所为则集中在文化和宗教的摧残方面。他们以物质利益来诱惑藏人辱骂达赖喇嘛,却成效甚微。这大大出乎中共官僚的意料之外。这些没有信仰只有利益的家伙,是不会对「天上的生活原则」产生任何敬意的。
把班旦的这本回忆录与其它汉族作者写的劳改文学相比,明显感受到藏人的监狱比汉人的监狱拥有更多的友谊和温情。在狱中,班旦宁愿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也不愿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斗争会和批判会。他发现了中共「统一思想」的秘密:「对共产党人而言,肉体的惩罚是要达到控制犯人思想的目的。每次大会他们都要讲一段关于改造犯人的思想和信仰之必要,叫我们学习用真心诚意来赞美共产党。」人世间最邪恶的思想,便是那种企图改造人、控制人的思想。班旦在经历了饥饿、禁闭、半年手铐、两年脚镣、吊梁毒打、电棒捅进嘴里,最痛苦的经验是「出卖和检举他人,这就造成有些人对难友上纲上线的指控和子虚乌有的诬陷。我最怕这种批斗和奖惩大会,说了假话害人,不说假话害己。但是一开始害人,害了一个,就会再去害一百个,精神就堕落了。挨打可怕,但是一个人肉身的承受度是很大的,打伤了(如果不死)还能痊愈,精神一旦崩溃,就永远失落了。」大部分汉族人一 生都过着根本没有「精神生活」的生活,所以他们难以理解藏族人宽广、坚韧的精神世界,难以理解藏族人为信仰献身的激情。
中共统治下的苦难是一贯的
班旦的苦难横亘了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包括胡赵时代)和江泽民时代,直到九十年代初逃离西藏才得以结束。狱卒用电棒塞进他的嘴巴、将他的牙齿全部打掉的暴行,就发生在以开明著称的胡耀邦时代。八十年代中共当局对西藏几次残酷的镇压活动,可以说开了「六.四」镇压的先声。如果中国的普通民众早点了解在西藏发生的事情,他们就不至于对中共抱有善良的幻想,认为中共根本不会对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这个教训是沈痛的。
班旦的经历证实了:在八十年代初,虽然胡耀邦曾经以中共总书记的身份向西藏人民道歉,但中共西藏地方当局对西藏人民的迫害并没有明显的收敛。胡耀邦个人的品德固然不容质疑他能够从中共「善败恶胜」的人才筛选机制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胡耀邦一个人无法改变中共整个体制的暴虐、疯狂和蛮横的本性。我们不能因为胡耀邦良好的个人品质就作出对八十年代过于美化的描述。八十年代,班旦在第二次被捕之后所受到一系列凶残的虐待表明:一个善良的领袖之于庞大的、按照惯性运作的极权主义体制,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仁爱宽恕的藏文化
尤其让我惊叹的是,在班旦的回忆中,他没有丝毫的仇恨和怨毒的心态,他的讲述充满了平静与宽容。即便谈到那些曾经用酷刑对待他的警察,班旦也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怜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论环境如何险恶,班旦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心灵的自由,他骄傲地宣称:「手铐脚镣并不能控制我的思想,宗教信仰能带给我心灵的平静,肉体的折磨只是牢狱之灾加在身上的印记,我依然有能力让自己的思想自由翱翔。」我还特别注意到,达赖喇嘛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在他三十三年的牢狱生涯中,班旦加措忍受了酷刑、难耐的饥饿和无穷无尽的思想改造,但是他始终拒绝向压迫者屈服。他之有勇气这样做,甚至能宽恕他的加害者,这不仅仅是西藏人天性达观的赐予,我想这跟佛教教导人们应当具有爱心、仁慈、宽恕,以及天下万物皆相亲相属有关,它是我们内心平和充满希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浸透了仁慈、宽恕和爱心的藏文化,比浸透了暴力、权谋和血腥的汉文化不知道要「先进」和「崇高」多少倍。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藏人的「落后」与「野蛮」呢?真正「落后」与「野蛮」的是我们自己,只是没有多少汉族人敢于承认这个事实罢了。
愧对西藏人民
本书的中文译者廖天琪在「译后记」中写道:「译完班旦喇嘛的传记之后,只有一个想法:像德国总理勃兰特七十年代在华沙犹太人墓前下跪一样,有一天,中国的元首也应当将达赖喇嘛请回布达拉宫,并向他及西藏人民下跪请求原谅。」其实,我也是怀着深深的忏悔之心阅读这本书的。虽然我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对类似于班旦这样的藏人的迫害,但是作为一个汉民族的知识分子,我却对自己同胞的恶行长期保持无知和沉默,这本身就是一 种可耻的态度。我必须分担自己民族深重的罪孽,我必须向西藏忏悔 不是出于勇气,乃是出于责任。
二OO四年六月一日
后页
前页
目录
后页
前页
目录
希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就在我抵达华盛顿访问的第二天,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的白宫生活回忆录《活出历史》千呼万唤始出来。如同唐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本厚厚的回忆录一夜之间就摆在美国大大小小书店最醒目的位置。此后,我在美国东部、南部、中部和西部访问期间,在任何一个机场和火车站的书店里,都看到了这本封面是绽放着笑靥的希拉里的书。
美国东部时间二ОО三年六月九日上午十一点,希拉里在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庞诺书店曼哈顿分店签名售书。新书上架首日共卖出四万多册,刷新了该书店非小说类书籍的单日销售记录。我打开宾馆的电视,多数电视台都把希拉里的新书出版作为重点新闻。电视画面显示,签名售书场面火爆,书店门口人头攒动。由于路人排起长龙,原计划一小时的签售活动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半小时。埋头签名两个多小时后,希拉里笑称自己的手“快要断了”,不过她满足地说:“这两个多小时真是快乐的时光。”这一天,她共签售了一千多册书。
以八百万美元的天价买下该书版权的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早就料到该书的轰动效应,首印就高达一百万册。但读者的狂热程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当晚便宣布立即再加印十万册。今天,文学书籍想要达到这样的销量恐怕是难于上青天。
美国的一些政治分析家认为,希拉里试图通过此书吸引国民的眼光,她写书不光是为了金钱,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纽约政治观察家格林伯格评价说:“对于希拉里,人们或爱或恨,但决没有中间路线。”在希拉里的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的女人、一名充满智慧律师和政治家、一名关心女权和弱势群体的自由主义者。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希拉里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人。但无论是她的政敌还是狂热追随者,都不得不折服于她巨大的公众影响力。
那么,希拉里有没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候选人乃至第一位女总统呢?
据我在美国的观察,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美国著名记者卡尔·林巴赫尔在长达四十页的特别报道《希拉里·克林顿:谋求总统竞选》中指出,从一九九三年和丈夫克林顿进入白宫的时候起,希拉里就已经在为自己竞选总统作准备了。她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克林顿的继任者,克林顿政府中的人员也公开谈到了他们夫妇的“十二年计划”,也就是说克林顿打算连任两届总统,希拉里则至少任一届。
二ОО一年初,希拉里以第一夫人之身登上国会议席,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参议员任上,希拉里不断成为国民瞩目的焦点。当媒体猜测她可能竞选美国二ОО四年总统大选时,她却表示自己不会参加明年的竞选。尽管如此,无论在哪里,她都是民主党阵营中最受公众欢迎的一位。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在受欢迎程度上超过了宣布二ОО四年参选总统的几位民主党候选人将近四倍。
我在华府访问期间,与美国政府、国会和智库中的一些杰出人士漫谈时,他们大都认为希拉里走的是一条稳妥的“长线政治”道路。她并不是没有竞选总统的野心,但她所瞄准的是二ОО八年的总统竞选,而不是这次。参议院的一位官员告诉我,希拉里在参议院中还是一个“新鲜人”,为了表示对资深议员的尊重,每次会议她都是第一个到会,在门口等待老人们的到来。因此,她的“能量爆发”也许是再下一届总统竞选。
在访问美国国会两院的时候,我特意注意一下了这段时间国会所有对外开放的辩论会,想看看她在国会中的表现。遗憾的是,这期间并没有希拉里出席并发言的会议。我走马观花地参观过一些参议员和众议员的办公室,并与他们的特别助理进行了会谈,但我却没有机会叩开希拉里办公室的大门。
在一九九八年克林顿访问北大的时候,我却亲眼目睹过希拉里的风采。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这一天她在北大的活动。作为一名律师和女权的呼吁者,她访问了北京大学妇女法律研究和服务中心,她写道:“这个中心是一个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的小型办公室,和我年轻时候在阿肯色大学担任法学教授所办的机构出奇地相似。这个中心积极以法律促进妇女权益……我在中心碰到几位当事人,其中一位妇女因为未经公司的计划生育部门核准就生下第一胎而遭到开除。这个中心成立于一九九五年,财源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迄今为止已经为将近四千人提供法律咨询,提供援助的诉讼案超过一百件。”希拉里一直宣扬“女权即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都适用。“女性的历史等于是一部沉默的历史,已经持续太长的时间。……妇女权利不能与人权分开,也不是人权的附属品,而且女性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非常重要,我引述自己的经验,描述我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女性,她们努力提倡女性教育、保健、经济独立、法律权利和参与政治,以及终结大多数国家妇女受到的极度不公平、不义的待遇。”这段希拉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的发言,已经成为当代妇女权利的一篇经典宣言。
当时,我并不知道希拉里在北大参加了这样一个小型活动,我是在北大图书馆新馆门前的草坪上见到她的。那天上午,在草坪上举办了美国政府向北大图书馆赠送书籍的仪式,克林顿夫妇携女儿参加。在北京五月灿烂的阳光下,希拉里越发显得光彩照人,那种成熟而智慧的女性魅力,是站在旁边的、还是高中生的女儿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我站在拥挤的北大学生中,望着二三十米外也站着向我们致以微笑的美国第一夫人。我从她和她丈夫的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的活力与朝气,而这正是中国最缺乏的气质。后来在北大办公楼礼堂举行的克林顿演讲和问答会,我就没有“资格”凭票进去了。具有进去旁听乃至提问“资格”的,是那些我所向来鄙视的“干部学生”和“党员学生”们。
希拉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