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的道德启蒙、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后者指的是间接的父母情感熏陶、家庭氛围感染以及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许多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但在不少家长心目中,这种“早期教育”更侧重于智商的提升,而我认为,对刚出生的孩子而言,情商的培养更重要。说实话,智商更多地属于天赋,往往不是靠家长就能认为地提升,但情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以优化。这种“优化”,当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种狭义的教育。
因为面对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进行任何常规意义上的什么“教育”,但即使是对于摇篮中的婴儿,父母期待的眼光和温柔的抚摸本身就是一种无声无形却有用有效的教育。温暖、和谐、纯真、善良……这些都应该是年轻的爸爸妈妈所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正是在这芬芳氛围中,孩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
记载生命,记录教育
和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家里有了一个小生命,在多了许多事儿的同时,自然也多了许多快乐。这种快乐首先是一天一天看着一个生命成长的快乐。
女儿的成长影集里记载着她的许多“第一次”——
1988年1月2日: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共汽车。
1988年1月23日: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
1988年2月9日:第一次有意识地发出“咯咯”的笑声。
1988年6月1日:第一次独坐。
1988年7月:开始长牙。
1988年7月24日:开始叫“妈妈”。
1988年8月1日:第一次“手舞足蹈”地跳舞。
1988年8月30日:第一次主动舞动小手作“再见”。
1988年9月4日:第一次能独站。
1988年9月9日:第一次离开妈妈睡,开始断奶。
1988年10月24日:利用学步车走路。
1988年10月28日:第一次独立行走。
1988年12月1日:满一周岁,生病,第一次在医院输液。
伴随着女儿每一天的变化,我同步记录着她的成长。用笔留下女儿生命的足迹,当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我要说,这样的日记绝不仅仅有意思,更有意义!
做父母的写孩子的成长日记,至少有四重意义——
第一,是让以后长大了的女儿感受到父母之爱。本书开篇引用的女儿出生过程的日记,只是我当天日记的“简写版”。其实,孩子出生那天的日记,我写得很详细。她是晚上脱胎而出的,但我从那天上午她妈妈阵痛就开始写了,随着妻子分娩前后的过程,我断断续续地详细记载了女儿诞生的经过,也记录了妻子痛苦而幸福的一天。之所以写得这么细,是因为我决定,在女儿懂事后,我要让她知道,为了她的出生,妈妈付出了怎样的艰难痛苦!多年以后,长大了的女儿读到我写的这些文字,才真正理解了我对她说的话:“你的生日,同时就是妈妈的受难日。”所以,每年她生日的时候,面对我们的祝福,她也真诚感谢妈妈给了她生命并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第二,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素材。过去我们国家不太重视生命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倡导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记录孩子的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关注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的每一天变化,让渐渐长大的孩子通过爸爸妈妈的日记——实际上是通过爸爸妈妈的眼睛看到自己生命鲜活,感受自己的勃勃生机,进而热爱生命,呵护生命,并把这种感情扩展为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和欣赏,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第三,记载童心的纯真,让日记成为孩子自我教育的资源。“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无瑕的。做父母的通过日记记载孩子的童心,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当然,对于婴幼儿来说,孩子的言行都是很幼稚的,甚至是很可笑的,但正是在这幼稚而可笑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到孩子的一切都是透明的,是不加矫饰的。所谓“赤子之心”的可贵,正在于这颗心没有经过世俗的污染,晶莹而芬芳。相比之下,成人的心,在“成熟”的同时也许已经锈迹斑斑!我从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美好人性的丧失,而应该是童心的保存。今天我们为孩子记下他的纯真,便使孩子明天珍藏一份教育的素材。孩子通过阅读爸爸妈妈为自己写的成长日记,可以从中读到一个纯洁的“我”,这个纯洁的“我”会时时提醒孩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心!
第四,写孩子成长日记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的过程。在独生子女时代,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父母。我们都是在毫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做了孩子的家长,因此必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许多错误,必然面临一个学习做父母的任务,而这种“学习”只能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何尽量避免教育失误,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获得自身的成长,这些都可以通过日记得以实现。我每次记录孩子成长故事的时候,也是在记录自己的教育过程,同时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下面摘录一则我为女儿写的成长日记——
1988年4月18日
这段时间,你有两个变化,一是有点认人了,特别是晚上,我抱着你,你会哭,可是一放到妈妈手中,便不哭了;二是开始学翻身,你一睡进婴儿床,总是把身子侧着睡,好像想翻过去趴着,可惜现在还不行。
你一见和你一般大的小孩,便友好地笑,并要“唱歌”。昨天和今天,我把你抱到穿衣镜前,你一见镜子里有一可爱小孩,不知正是自己,便笑眯眯地咿咿呀呀“唱”起来。我把你抱离穿衣镜,你停止笑唱,一返回镜前,你又对着镜子中的小孩笑唱起来,煞是有趣!
有时,你把手抬起在胸前,用眼睛使劲地看,你盯着自己的手,仿佛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仿佛在看手腕上并不存在的手表,有时我便会问你:“晴雁,多少时间了?”今天晚上,刚刚把你的外裤脱了,你便出神地低头看自己的两只胖胖的脚丫,又仿佛在问:“这又是什么啊?这么白,这么胖!”
给孩子爱的启蒙教育
晴雁就这样一天天长大,开始叫爸爸妈妈,开始学走路,开始学说话,开始认识并走进身边的世界。
爱晴雁的人很多,除了我和她妈妈,还有她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舅舅、舅妈、姑妈、姑父、表哥等等,还有我的同事——也就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有我的学生……于是,无论晴雁出现在什么地方,她都成了大家的“娱乐中心”。小晴雁让大家开心,所有人的爱,也滋润着小晴雁稚嫩的心灵。这种爱的滋润,正是晴雁所接受最早也最温馨的“启蒙教育”。
因为我和她妈妈太忙,1990年2月,晴雁两岁零两个月便上幼儿园。于是,晴雁开始接受真正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阿姨的关照下,晴雁学会了唱歌,学会了跳舞,学会了礼貌,学会了和小朋友相处,学会了尊重长辈。
我是性善论者,我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善良。因此,所谓培养孩子的善良,其实就是让孩子保持其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爱心,包括宽容。晴雁进了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交往,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教育晴雁宽容和善待别的小朋友。
在1991年6月5的日记里,记着这样一件事——
晴雁在幼儿园咬了蒋孝敏小朋友的手,妈妈问你为啥咬人,你说是她先推你的。不管怎么样你咬人就不对,妈妈让你去认错道歉,你马上就对蒋孝敏说:“蒋孝敏,对不起,我咬人不对,请你原谅,我以后改正。”很乖,知道错了,表示要改正,这就是好孩子。
从那以后到现在,晴雁无论读小学还是读中学,从没与人发生过类似的事。因此,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晴雁从出生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她总是以宽容之心待人。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之间,没有宽容和爱,只有仇恨。我看到过太多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既然他欺负了你,你为什么不打他?你的手长来干什么的?”用仇恨培养仇恨,于是我们周围的爱和宽容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培养爱和善良。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很少为别人着想,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对他人的关心,首先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关心。“人之初,性本善”,晴雁往往通过一些小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纯真,这种纯真出自她无意识的本性或者说本能。我们则抓住这些小事对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比如给她一句夸奖,给她一个亲吻,等等。哪怕是一句夸奖或亲吻,都会让幼小的孩子感到莫大的荣誉,这样孩子会渐渐把这种“无意识”便成“有意识”,变成良好的习惯。
晴雁上幼儿园,多数时候都是我负责接送。在路上我就给晴雁讲故事,有时候说爸爸很累,要晴雁听话。有一次,晴雁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以后我长大了,你长小了,我也天天送你上幼儿园!”
当时,我忍不住笑了,对她说:“爸爸不会长小了。”
她依然说:“要长小的,要长小的,我一定要送爸爸上幼儿园,我还要抱爸爸呢!也给爸爸讲故事。”
虽然我为女儿这稚气的话笑了很久,心里却非常感动。
日记选——
1990年2月15日
这段时间,每天晚上上了六楼,你第一件事是把爸爸妈妈的拖鞋拿来递给我们:“爸爸妈妈穿这个鞋鞋!”然后又把我们换下的皮鞋放到门背后。
真乖,算是我们第一次享你的福了!
1992年2月29日
妈妈病了,你十分体贴妈妈,早晨上幼儿园时,特意嘱咐妈妈:“妈妈,睡好,盖好!”放了学,你又来到妈妈的病床前,把嫩嫩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脸上。
1992年3月23日
妈妈去幼儿园接晴雁时,听郑老师讲了一件事:上星期天,郑老师叫小朋友去洗手,你刚出教室就跌了一跤,爬起来后就使劲拍衣裤上的灰,郑老师看见后过来询问你,你忙对郑老师说:“妈妈生病了,还要给我洗衣服!我把灰尘拍干净,妈妈就可以不洗衣服了!”妈妈听了感动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我们的雁儿真懂事,知道体贴人。
后来女儿读小学了,我常常给她看这些日记,鼓励她说:“你看你从小就很有爱心!”到现在,女儿也不时看着这些文字,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丢掉可贵的爱心。
劳动最光荣
独生子女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也不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些家长在这方面也很娇惯孩子,总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于是把一切事情都包下来,不让孩子劳动。但我和妻子却认为,勤劳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格。所以,晴雁很小我们就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
我的做法是:第一,孩子能够做的事,决不包办。第二,我们做事的时候,有意识让孩子参与进来,在一种玩儿的氛围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第三,有时给孩子布置一些她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第四,对于孩子的劳动,及时予以热情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感到劳动的确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日记选——
1989年8月26日
我们晴雁,是很爱劳动的。每次我们摘菜,你也要来拿一根菜帮着摘;我剥蒜,你也要来拿一个……什么都喜欢凑热闹。
看,你又拿起扫把了,本来爸爸要扫地,你硬要抓过去。你还真像回事儿!认真地在地上扫着,还特意费力地把板凳搬开扫,甚至连门背后的死角你也不放过……
爸爸的老师张婆婆直夸你:“这个女儿真勤快!”
1990年2月13日
从去年以来每天你为楼上楼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送报都很积极,但都是在我的陪同下去送的,特别是送曾爷爷的报。曾爷爷住在三楼,我必须抱你或扶你上去。但今天晚上,我还在洗碗,突然听见你在外面喊了一声:“爸爸,我去送曾爷爷的报纸了!”一看,你已经独自上了几级楼梯,正骄傲地挥着手中的报纸,你一步一步地往上登,用手扶着栏杆或墙壁,居然一个人把报纸送到了曾爷爷家,然后又一个人走下来了。我们很高兴,表扬你:“晴雁真乖,可以一个人送报了!”
1991年7月10日
为了培养晴雁爱劳动的好习惯,放假开始,妈妈就让你学习洗手巾和袜子,你很乐意。每天下午自己脱下袜子来洗,并且还给妈妈洗了几次袜子,动作做得还可以,洗得也干净,但愿你能坚持。
珍视孩子的第一句诗(1)
我把“做人第一”视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只是这种开发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不能强迫“灌输”,那样只会败坏孩子的求知兴趣。
我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说,智力开发最好是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始。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力——至少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任何一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诗人”。幼儿的想象力是其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日本著名育儿专家让内藤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本质上却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
有家长也许会问:“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不,严格说起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这个命题其实是错误的,至少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前面我已经说过,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潜藏着无穷的想象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所谓“培养”,并不是给孩子“空荡荡的大脑”里装进能力,而是一种激活,一种唤醒,一种维护,一种发展。具体说,就是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唤醒孩子的创造力,维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智能。
如何“激活”、“唤醒”、“维护”和“发展”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多给孩子以想象的机会,和孩子玩儿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第二,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多一个文学形象,孩子心灵中就多一份想象元素,我们应该让孩子心灵中储存尽可能多的“想象元素”。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想象力,然后予以热情的鼓励。
第四,和孩子一起编故事。
第五,即使是知识教育,比如认汉字、学简单的算术等等,也尽可能通过形象的方法,让孩子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第六,对孩子进行诗歌教育启蒙的时候,也尽量让孩子展开想象,把诗词中的文字变成孩子眼前的画面。
第七,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抱着晴雁玩的时候,爱引导她观察周围景物,并引导她想象。
比如,晚上我会让她看天空的下弦月:“晴雁,你看那月亮像什么?”
“像香蕉。”
“还像什么?”我又问。
“像被小朋友咬了一口的饼干。”
“还像什么?”我继续追问。
“像幼儿园小朋友们睡的摇床。”
女儿这样的想象,当然很幼稚,但我仍然不住地夸奖道:“晴雁真聪明!”
有一个晚上,天上没有月亮,我又问女儿:“晴雁,你看天上有没有月亮?”
“没有。
“月亮到哪儿去了?”
“到云里面去了!”
“到云里做什么去了?”
“月亮在云里睡觉觉。”
就这么三言两语,就蕴含着智力(特别是想像力)开发的意义。因为这几句对话,实际上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创作童话”。
晴雁是两岁半开始学认汉字的,她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当然,这种“教学”也是和日常生活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的——牵着她的小手走在街上,便给她说店铺招牌上的字;我在读报,她凑上来看,我便给她说标题上的字……而且这种教学都是很形象的,比如“人”字,我就问她这个字像什么,然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