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绅士:为什么? 

           仆人:他锁上房门了。 

           绅士:你去敲一下门,他会开的。 

           仆人:哦,他出门时把钥匙带走了。 

           绅士:那么说,他的确出门了? 

           仆人:不,先生,他没有出门。 

           绅士:我说朋友,你简直象个……白痴! 

           仆人:我可不是,先生。 

           绅士:你刚刚说了,他不在家。 

           仆人:他在家,先生。 

           绅士:你不是说他出门了吗? 

           仆人:不,他没有出门。 

           绅士:那么,他在家。 

           仆人:不,他不在家,但他并没有去乡下,他只是出去溜溜达达。 

           绅士:去哪儿呢? 

           仆人:进城了。 

           绅士:哪儿?! 

           仆人:就在布加勒斯特。 

           绅士:那就告诉他,我来过了。 

           仆人:请问尊姓大名,先生。 

           绅士:这同你有何相干? 

           仆人:好向他禀报呀! 

           绅士:禀报什么?既然我没有将向他传达的内容告诉你,你能禀报什么呀?先等我 

     告诉你吧,不要着急……他回来时,你就对他说有人找过他了…… 

           仆人:谁找过他? 

           绅士:我。 

           仆人:您的大名,先生? 

           绅士:不必了。他认识我……我们是朋友…… 



     资产阶级贵族和市侩的愚蠢、琐碎和无聊在这段对白中被揭露得淋漓尽 

致,真令人拍案叫绝。 

     卡拉迦列的矛头一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和当时的反动政府,这给他招来 

了种种非难和打击。1904年,他被迫离开祖国,客居柏林,最后竟死在异国 

它乡。然而反动政府对他的迫害反而增加了他的声望。人们普遍称他是“一 

只眼睛笑,另一只眼睛哭的文学大师。” 


… Page 83…

                              二十世纪的文学 



                                      1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罗马尼亚文学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保持民 

族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地与世界文学相碰撞、相融合。作家们都努力用一种 

现代化的语言和手法来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人在各个时期的特殊心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一直在罗马尼亚文学领域独 

占鳌头。从雷布列亚努,到萨多维亚努,再到普列达,罗马尼亚小说基本上 

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的。当然,在现实主义的主流中,也时常出现一 

些反传统的现代派倾向。杜·拉·波佩斯库的作品便将现实主义同现代主义 

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本世纪罗马尼亚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村题材的 

作品尤为发达。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罗马尼亚作家队伍中有相当 

一部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具有深刻的了解。几位重要小说家 

的成名作几乎都是农村题材的作品。 

     小说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样反映在戏剧领域。两次大战间最著名的剧作家 

塞巴斯蒂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罗马尼亚戏剧前进了一步。到了五、六十年代, 

戏剧像其它文学领域一样受到了左倾思潮的严重干扰,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 

发展。只是在最近20年中,罗马尼亚戏剧才逐步摆脱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单调 

模式,开始朝着符合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方向前进。倘若说奥雷尔·巴朗格 

等剧作家只是在没有彻底背离现实主义的前提下革新了戏剧语言,那么,马 

林·索雷斯库和杜·拉·波佩斯库则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结构引入了戏剧, 

使戏剧语言来了个彻底的现代化。他们的剧作常常显得荒诞不经,充满了寓 

言、象征和朦胧色彩。每一部剧作都似一个斯芬克思之谜,需要读者运用智 

慧、阅历和知识去猜、去想、去绞尽脑汁。 

     多种流派并驾齐驱,多种风格争相辉映形成了本世纪罗马尼亚诗歌的主 

要特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文艺理论家、诗人亚历山德鲁·马切东 

斯基倡导的象征主义于1908年进入繁荣时期,主要代表诗人为乔治·巴科维 

亚。两次大战期间罗马尼亚文学中出现了抒情诗的繁荣阶段。图道尔·阿尔 

盖济、卢奇安·布拉加等诗人在形式、意境、语言诸方面均有创新,写出了 

许多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诗作。五十年代,教条主义曾在文坛横行。当时, 

阿尔盖济、布拉加等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被彻底否定。唯有革命诗才被算作 

诗的正宗。那一阶段,诗歌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进入六十年代之后, 

罗马尼亚诗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恢复了抒情诗的传统。一批后起之秀 

登上了诗坛。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诗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水准。 

于是,六十年代后期,“抒情诗的爆炸”轰动了整个罗马尼亚文坛。尼基塔·斯 

特内斯库、马林·索雷斯库、安娜·勃朗迪亚娜代表着罗马尼亚当代诗坛的 

主要方向。 



                                      2 



     在二十世纪罗马尼亚小说中,雷布列亚努、萨多维亚努和普列达无疑是 

众多小说家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他们分别代表了罗马尼亚小说的几个辉煌的 

时刻。 


… Page 84…

     利维乌·雷布列亚努 (1885—1944)生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一个教师家 

庭。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掌握了德语和匈牙利语。中学毕业后曾被派 

往布达佩斯军事学校学习。1905年,雷布利亚努在军中服役,然而爱好文学 

的他与军队生活始终格格不入。几年后,他坚决辞去军职,回到故乡,从事 

写作。1909年,他跨越喀尔巴阡山,来到布加勒斯特,进一步开拓文学事业。 

     雷布列亚努先写短篇,后作长篇。但他在罗马尼业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主要是靠他的几部长篇小说奠定的。他实际上是罗马尼亚现代长篇小说的创 

始人。第一部长篇《依昂》(1920)中的主人公依昂没有土地,贫困潦倒, 

为了占有土地,他决心不择一切手段。他抛弃自己的恋人,投入到富农女儿 

的怀抱中并因此而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土地。缺乏爱情的婚姻很快令他生厌 

了。他百般虐待妻子,致使她自尽身亡。一旦拥有土地,爱的呼声便又一次 

在他心中响起。他重新去追求昔日情人,结果却被情敌杀死。小说通过这样 

一个悲剧故事揭示了农民与土地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本世纪初罗马尼亚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起义》(1932)是罗马尼亚第一部反映1907年农 

民大起义的宏篇巨制。这部小说背景广阔,人物众多,结构精致,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总的来说,雷布列亚努的小说朴实自然,毫无雕琢,散发着浓浓的土地 

的气息。罗马尼亚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安·高加(1881—1938)这样写道:“我 

看到自己站在一片无垠无际的新耕的田地里。大片黑油油的,因深耕而翻起 

的泥土正凝望着我。那就是雷布列亚努的小说。土地在诉说。” 

     米哈依尔·萨多维亚努(1880—1961)在两次大战间的罗马尼亚文学中 

一直独领风骚。他出生于摩尔多瓦地区一个律师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听故 

事、读小说成了他少年时代的两大乐事。中学毕业后,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攻 

读法律。后因服兵役而辍学。服役满期后,干过杂志编辑,当过剧院经理。 

1929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 

     萨多维亚努1897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底层人民 

贫困的境况。1904年对于他说真是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一连推出了《故 

事》、《肖依姆》、《难忍的痛楚》、《布列库老汉的酒馆》四部小说集。 

评论家约尔加索性称1904年为“萨多维亚努年”。 

     之后,他的创作激情始终未减,差不多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的作品问世。 

 《泥棚户》(1912)、《漂来的磨坊》(1915)、《安吉察客栈》(1928)、 

 《斧头》等优秀小说的出版更使他声名大振。《斧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维多丽娅是位纯朴而又刚强的农村妇女。他丈夫外出购 

羊,但却迟迟不归。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她的心头。她决定不顾一切,沿 

途寻找。经过千难万险,维多丽娅终于在荒山野沟发现了丈夫的遗骸。她确 

定有人为了谋财而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凭着智慧,凭着山民的相助,维多丽 

娅最后查到了凶手,为丈夫报了仇。作者从神话《羔羊》中汲取灵感,写出 

了这部优美动人的中篇小说。作者并不仅仅想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更 

多的是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现罗马尼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如诗如画的 

罗马尼亚景色和五彩缤纷的罗马尼亚民间习俗。 

     萨多维亚努的作品题材极广,古与今、现实与梦幻、乡村与城镇、自然 

与社会无一不成为他描写的对象。他极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而变换手法和语 

言。他的作品有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有自然主义、有象征主义。他的高 


… Page 85…

明之处便在于巧妙地将这些揉为一体。他在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中所写下的百 

余部作品组合在一起便是一首宏伟的罗马尼亚民族史诗。萨多维亚努的名字 

在罗马尼亚文学中是不朽的。 

     马林·普列达(1922—1980),出生于特列奥尔曼县一个农民家庭。上 

完中学后,担任过校对和秘书。1952年起,任《罗马尼亚生活》杂志编辑。 

后升任副主编。1968年,当选为罗马尼亚作家联合会副主席。1980年5月猝 

然去世。 

     普列达1942年登上文坛。1948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四方来相会》 

问世。集子中的八篇短篇均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特 

色的农民形象。这些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作者今后的长篇写作奠定了基础。真 

正确立普列达在罗马尼亚文坛重要地位的是长篇小说《莫洛米特一家》(第 

一卷,1955;第二卷,1967),这部宏篇巨制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罗马尼亚农 

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心态,被评论界誉为罗马尼亚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 

作之一。普列达也因此跻身于当代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小说家的行列。之后, 

他又创作了涉及工业领域的《不速之客》(1968)、描写农民出身的知识分 

子多重性格的《伟大的孤独者》(1972)、探讨历史问题的《呓语》(1975) 

等长篇小说。其中《呓语》因受到前苏联《文学报》的猛烈抨击而更使作者 

声名大振。1980年春,普列达去世前不久出版的三卷本巨著《世上最亲爱的 

人》为他的小说创作划上了一个辉煌的句号。 

      《世上最亲爱的人》讲述了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的故事。维克多·佩特里 

尼在某大学哲学系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诗人尼古拉乌的妻子玛 

蒂尔达。维克多不禁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地打动了。玛蒂尔达同尼古拉乌 

早已同床异梦。在维克多身上,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理想。黄昏后的相会, 

田野间的漫步,公园里的长谈使得维克多和玛蒂尔达双双坠落爱河。经过两 

年多的周折,他们终于正式结为夫妻。可婚后不久,他们的爱情生活便出现 

了危机。维克多悲哀地意识到玛蒂尔达并不是他原先想象的那种理想的伴 

侣,而是一个情绪不定、自私自利、追求虚荣的女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 

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为了摆脱家庭生活的烦恼。年轻的助教开始埋头于哲学 

研究。罗马尼亚著名诗人卢齐安·布拉加的哲学思想以及处世态度使他深受 

启发。他在一篇题为《卑鄙者时代》的文章中指出人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己 

的悟性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衡,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他的文章在大学里受 

到了严厉的批判。与此同时,他与玛蒂尔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的女 

儿茜尔维娅的出世也未能弥合两人的感情裂痕。一天,警察突然闯入他家, 

逮捕了维克多,原因是他被控参与了反革命匪帮“黑衫党”的阴谋。这实在 

是莫须有的罪名。维克多稀里糊涂地开始了铁窗生涯。他时常坐在阴暗的牢 

房里,追忆逝去的年华,剖析自己的灵魂,思索人生的真谤……经过三年多 

极为艰苦的劳改生活后,他刑满释放,回到家中。为了糊口,他四处奔波, 

寻找工作。然而却屡屡碰壁,因为他身上已永远地打上了刑满释放犯的烙印。 

出于无奈,他到灭鼠队当上了小工。玛蒂尔达抛弃了他,投入了一名要人的 

怀抱。几经磨难后,维克多在一家企业当上了会计。他同出纳员苏齐相爱了。 

苏齐是旧时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因受父母牵连而被开除出大学。相似的坎坎 

经历使他们结合在了一起。但是,在一次外出滑雪时,维克多出乎意外地撞 

见了苏齐从未提及的丈夫彭恰。维克多受到攻击,被迫同彭恰格斗,彭恰从 

电缆车上摔进了山谷。维克多重又踏进监狱的大门。爱情又一次破灭了。等 


… Page 86…

待他的是无境无止的漫漫长夜…… 

      《世上最亲爱的人》于1980年出版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尼亚文坛。 

人们争相购买传阅,报刊纷纷介绍评论。一时间,几乎所有阶层的人的目光 

都投向了 《世上最亲爱的人》。虽然小说引起了某些争论和非议,但得到了 

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肯定和好评。不幸的是,小说出版后仅仅几个月,作者 

竟出乎意料地猝然死去,年仅五十八岁。普烈达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更加突 

出了《世上最亲爱的人》的影响。巨大的容量、深刻的哲理性、丰满的人物 

形象无疑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几大要素。整部作品就像一座庞大的立交桥,各 

种阶层的人物,各种社会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在此交会通过。尽管小说的 

主线是维克多的几次爱情悲剧,但这条主线又引伸出无数条支线,涉及到教 

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因而敏感的读者并不把它仅仅看作一部爱情小 

说,而是称它为“无所不包的”广角式作品。在这部长达一千二百页的小说 

中,作者的笔自由驰骋,成功地描绘了一幅“苦难的十年”(指五十年代, 

普列达语)中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全景。以文学的形式,如此全面地反思那 

个不正常的时代,普列达在这里实际上承担起了历史学家的重任。读着这部 

作品,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被介入一场对人生、爱情、理想、真理等的全面思 

考,小说中时有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和哲理性议论。由于作者很善于变幻叙 

述手法,回忆,倒叙、对话、内心独白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因而这些大段大 

段的独白和哲理性议论并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调动起读者的参 

与意识,让读者同主人公一起思索。小说主人公维克多是个有血有肉,有善 

有恶的立体人物。尽管他有种种弱点、弊病甚至卑劣面,但他身上散发出了 

强烈的精神力量。他始终坦然地用微笑迎接接二连三的打击。“你可以消灭 

他,但你并不能使他屈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海明威所推崇的精神。 

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特定时期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来揭示整个民族的悲剧, 

因为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世上最亲爱的人》已 

被罗马尼亚文学评论界公认为“描写动荡时期由爱而生发的欢乐和灾难的无 

与伦比的杰作”,它使罗马尼亚小说前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初,罗马尼亚戏剧同小说和诗歌相比,发展得比较缓慢。戏剧舞 

台依然由十九世纪的一些剧作家的剧本占领者。直到三十年代,戏剧才出现 

了相对的繁荣。一批新人新作给戏剧舞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两次大战间最 

引人注目的剧作家当推米哈依尔·塞巴斯蒂安(1907—1945)。进入五十年 

代后,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