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习俗和他们被压迫的命运。二十世纪初,先罗谢夫斯基远去亚洲旅行, 

到过中国、日本,朝鲜和蒙古,写过不少反映他所见到的这些国家劳动人民 

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如《中国小说集》(1903)、 《洋鬼子》(1909)、 

 《越浪》(1910)等都很有影响。《洋鬼子》以清末义和团反抗外国侵略者 

的革命斗争为题材,作者对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了愤怒的谴责,讴歌了中国 

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还出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要是革命诗歌创作的高潮。早在 1879 

年,革命诗人希文切茨基等在华沙监狱中就创办了手抄刊物《囚徒之声》, 

发表了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此后在八十年代和1905年又相继出版了一 

系列革命诗歌集。这些诗歌都是波兰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和敌人作英勇卓 

绝的斗争中创作的,它们的题材直接来源于斗争生活,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很 

广,影响很大,其中尤以切尔文斯基的《红旗》(1881)、希文奇茨基的《华 

沙革命歌》 (1883)和瓦林斯基的《镣铐歌》最著名,三位作者都是波兰早 

期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领导者或参加者。他们的作品充满革命激情,有的揭 

露了沙皇对波兰的残酷压迫,反映了人民对压迫者的仇恨,有的表现了革命 

者的坚定信念,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要和侵略者战斗到底。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小说作品创作出现繁荣景象 

的时候,一批年轻的诗人和剧作家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斯瓦夫·普日 

贝谢夫斯基(1868-1927)于1899年提出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纲领,认 

为艺术不来源于生活,不反映社会矛盾,它的目的就是它自己。艺术家是天 

才,是人民群众无法理解的天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艺术都是等而下之 

的艺术,只有象征的艺术才是天才的艺术。与此同时,在诗歌和戏剧中也出 

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创作流派,其代表作家有泰特马耶尔、 

卡斯普罗维奇和韦斯比杨斯基等。 


… Page 23…

     卡齐米日·泰特马耶尔(1865-1940)的诗歌首先表现了一种怀疑一切 

的情绪,他对世界、对人类至今创造的一切价值都表示怀疑。他由怀疑便产 

生痛苦,认为只有诗歌才是高尚的。他的抒情诗和写景诗善于运用光线、色 

彩和音乐的调配,创造某种气氛,以表现他的思想情绪的变幻,富有象征主 

义和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杨·卡斯普罗维奇 (1860-1926)年轻时参加过 

波兰社会主义革命组织,曾被沙俄占领者逮捕入狱。他早期的诗歌描写了波 

兰无产阶级遭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在1899年发表的长篇抒情诗《赞歌》中, 

反映了他在思想上的矛盾,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面临灾变,但也充 

满了爱,它可以得救,长诗富于表现主义艺术特色。斯坦尼瓦夫·韦斯比扬 

斯基(186-1907)是著名的象征派剧作家,但他的剧作从题材到构思却有不 

少现实主义成分,他把象征当成一种表现手段,如《婚礼》(1901)讽刺了 

加里西亚一些知识分子对农民生活和习俗的无知,谴责了他们对农民革命的 

敌对态度。剧中以草人象征农民起义的失败,反映了作者在波兰民族解放斗 

争失败后的悲观情绪。《华沙歌》(1898)和《十一月之夜》(1904)都以 

1830年十一月起义和它的失败为题材,剧作者颂扬了起义官兵英勇战斗不怕 

牺牲的精神,但他又以各种象征的描写,暗示一种超人的力量:灵魂或天神 

主宰了一切,决定起义的成败,反映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 Page 24…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和奥地利的失败以及俄国十月 

革命的胜利,使波兰获得了独立。资产阶级的国家民主党在这里建立了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但在1926年5月,波兰社会党前首领毕苏茨基发动军事政变, 

在推翻国家民主党的政府后,又成立了他所领导的萨纳奇亚政府。可是在他 

的政府统治下,波兰国内矛盾更趋尖锐化。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波兰 

经济危机严重,这个政府开始对左派和民主力量进行镇压。1935年5月,毕 

苏茨基病逝,但是萨纳奇亚又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的阴谋长期丧失警惕, 

终于导致波兰于1939年 9月被德国法西斯灭亡。波兰人民由于法西斯的侵 

略和压迫,遭到了空前的灾难,这期间,波兰共产党人和人民坚持抵抗,1942 

年1月成立了波兰工人党,组织了人民近卫军,和当时一个流亡伦敦的资产 

阶级政府领导的国家军一起,同希特勒侵略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最后 

配合苏联红军于1944年7月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建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由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表现得更加尖锐 

和复杂。在文学创作领域内,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情况,现实主义流派仍占 

主导地位,在以独立后波兰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中,不仅从各方面深刻 

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黑暗,而且广泛地反映了波兰无产阶级遭受压迫的 

状况和他的革命斗争。新一代作家东布罗夫斯卡、纳乌科夫斯卡和克鲁奇科 

夫斯基对波兰各社会阶层的生活和政治面貌作了广泛的描写,影响最大。 

    玛丽娅·东布罗夫斯卡 (1889-1965)出身于一个佃农家庭,她的童年 

是在农村度过的,曾在洛桑、布鲁塞尔的伦敦等地上大学。她于二十年代初 

开始文学创作,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如《祖国的孩子们》( 1921)、《樱桃枝》 

 ( 1922)、《童年的微笑》(1923)多以自己童年生活为题材。短期小说集 

 《从别处来的人们》(1925)取材于1905年前后的农村生活,反映了农民受 

压迫的悲惨命运,描写了他们敢于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相信斗争一定取得 

胜利的乐观精神。长篇小说 《黑夜与白昼》(1932-1934)是东布罗夫斯卡 

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包古米尔·尼赫奇茨和芭尔芭拉·奥斯特辛 

斯卡一家三代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刻反映了1863年一月起 

义失败后经 1905年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几乎半个世纪波兰的社 

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波兰城乡的革命活动和波兰人民在世界大 

战中遭受的苦难,指出实证主义纲领在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波兰是 

不能实现的。 

     卓菲娅·纳乌科夫斯卡(1885…1954)出身于华沙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在三十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过波兰进步知识分子反法西斯的 

爱国活动,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发展不平衡,有的受当时象征主义流派的 

影响,在思想上反映出作者的宿命论观点,有的充分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 

了现实主义的思想深度。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泰蕾莎·亨涅尔特的浪 

漫史》(1923)和《界线》(1935)。前者写一个小业主亨涅特因善于和工、 

商、政界人士拉拢关系,做投机买卖,成了暴发户。作者描写主人公的寄生 

腐化生活,通过他和上层统治者的复杂关系,反映了萨内齐亚政府的贪污腐 

败和他们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界线》写一个杂志编辑在和上层人物的交 

往中,爬上了市长的地位,可是他当上市长后,极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的政策激起了工人的反抗。 


… Page 25…

     利昂·克鲁奇科夫斯基 (1900-1962)出身于一个装订工人的家庭,他 

毕业于克拉科夫高等工业学校化学系,曾在东布罗瓦煤矿区的职业学校里任 

教。他早期写过关于矿工生活的小说。1932年发表的历史小说《科尔迪杨和 

乡下佬》是他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以1830年十一月起义前 

夕的波兰王国为背景,描写波兰地主勾结沙俄占领者对农奴的残酷压迫,歌 

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农民革命者的 

形象,如主人公德尔卡奇,他受法国大革命和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 

响,认为沙皇政府不是农民的,必须废除法律闹革命。这部作品是针对斯沃 

瓦茨基的诗剧《科尔迪杨》写的,斯沃瓦茨基笔下的贵族主人公虽然孤军奋 

战,表现软弱,但还是一个革命者,可是克鲁奇科夫斯基对贵族领导的十一 

月起义却持否定的态度,他把起义的领导者写成是一群事到临头不知所措的 

盲动主义者,因为他们领导不力,没有提出和解决农奴解放的问题,才寻致 

起义的失败。 

     1933年,由海仑娜·博西谢夫斯卡(1883-1978)等一批作家提议,成 

立了“城郊文学社”。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但他们的创作有共同 

的特点,就是大都以波兰城乡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 

反映了三十年代城市产业工人在国内外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和经 

济危机中产生的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反映了农民不堪国内的贫困生活,离乡 

背井,去国外谋生的情况,揭露了希特勒法西斯对波兰独立的威胁。 

    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也占主导地位。早在1916年,一批有才华的青 

年诗人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伊瓦什凯维奇和老诗人斯达夫等一起创办了 

一个大学生杂志《为了艺术》,后来他们又办月刊《斯卡曼德尔》,并以“斯 

卡曼德尔”为名结成诗社。这个诗社没有统一的思想纲领,他们早期的作品 

单纯追求形式,有唯美主义特征,后来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莱奥波尔 

德·斯达夫 (1878-1957)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创作,他这时期的 

诗歌虽然没有更多地接触现实,但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劳动以及仁爱无私的美 

德,表现了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1984 

-1980)这时期的作品热衷于写孤独的个人,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悲观失望的情绪。 

     尤利杨·杜维姆(1894-1953)是这时期的著名诗人,出身于一个公务 

人员的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窥伺上帝》(1918)、《跳舞的苏格拉 

底》 (1920)、 《第七个秋天》(192)、《血语》(1926)、《黑林村纪 

事》 (1929)、《吉卜赛的圣经》(1933)等。杜维姆早期的诗歌表现了他 

对大自然和青春美的热爱和追求,充满乐观主义情调。在独立后的波兰,他 

的诗中常出现被残害或者精神失常的人的形象,象征一个病态的社会。二十 

年代末,杜维姆逐渐洞察现实中的贫富不均,阶级对立,穷人永远处于饥寒 

交迫,可是那些银行家和交易所的经纪人靠敲诈勒索,投机取巧却大发横财, 

诗人指出他们背叛了他们祖先在法国大革命中表现的革命民主精神,成了堕 

落的市侩。在三十年代发表的诗歌中,他对那些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榨取人民 

血汗的战争狂人和不顾国贫民困,终日寻欢作乐、挥霍无度的统治者作了无 

情的讽刺。杜维姆的诗歌激情饱满,内涵深邃,他还善于运用丰富的民间语 

言,刻画鲜明的形象。 

     安东尼·斯沃尼姆斯基(1895-1976)出身于华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在诗集《十四行诗集》(1917)和《黑色的春天》(1918)中,描写了个 


… Page 26…

人生活中的痛苦经历,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怀疑,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揭露 

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在诗集《没有格子的窗》(1935)中,他深刻地指出,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在生产过剩时,为了维持商品的价格, 

他们把粮食和棉花烧掉,把咖啡抛入海中,可劳苦大众却只能活活地饿死。 

他还预示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会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在两次大战之间, 

斯沃尼姆斯基还写过剧本、小品和政论。他的喜剧《家庭》对法西斯主义的 

种族岐视进行了讽刺,在希特勒法西斯侵占波兰期间,这出戏在华沙上演, 

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欢迎。他的小品和政论文也表现了他为保卫人民的民主和 

自由而斗争的思想。 

     由革命诗人弗瓦迪斯瓦夫·布罗涅夫斯基(1897…1962)、斯坦尼斯瓦夫·雷 

沙尔德·斯坦德(1897-1939)和维多尔德·万杜尔斯基(1891-19370)在 

1925年联合出版诗集《三声排炮》,标志着两次大战之间革命诗歌流派的产 

生。稍后参加这一流派的还有艾德瓦夫德·希曼斯基 (1907…1943)、卢齐 

杨·辛瓦尔德(1909—1944)和布罗诺·雅显斯基(1901…1939)等。他们的 

诗歌继承了十九世纪末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创作的传统,其中以布罗涅夫斯基 

的成就最大。布罗涅夫斯基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学校里的秘密爱国组 

织,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加入波兰共产党, 

他把诗歌创作当作武器,同资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早在他发表的第一部诗集《风车》中,他就站在革命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社 

会表示了强烈的反抗。五月政变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布罗涅夫斯基 

面对现实喊出了“我不向这个世界投降”,在诗集《城上的烟雾》(1927) 

中,他明确表示要使他的诗“成为战斗中飘扬的旗帜”“大风中举起的火炬”。 

在《革命者之死》一诗中,他为一个被杀害的共产党员进行悼念,把为了人 

类美好未来而战斗看作革命者的幸福和理想。在长诗《巴黎公社》(1929) 

中,诗人通过再现法国无产阶级流血斗争的光辉历史,热情歌颂了工人阶级 

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布罗涅夫斯基战前创作的这些诗歌生动地记载了波兰 

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工农群众各个时期的战斗生活和历史,反映了他的无产 

阶级世界观。他的诗歌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在人民群 

众中流传很广,对两次大战之间的波兰工农革命运动,起了鼓舞和推动作用。 

     二十年代初,波兰诗坛上还出现了先锋派,也叫未来派。这个流派在创 

作上要求抛弃一切现实主义的诗歌形式和大众语言的语法形式,创作所谓新 

的诗歌,新词和新的句法。诗人们提出在作品中描写“机器的轰鸣”,说这 

是“先进的文化和文学”。这些作品的造句不合习惯的语法规则,但是它们 

歌颂了二十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诗人们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 

步,必将创造一个正义美好的世界。属于先锋派的诗人有尤利杨·普日博希 

 (1901-1970)、尤泽夫·切霍维奇(1903-1939)和斯担尼斯瓦夫·卞达 

克(1909-1964)等。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戏剧创作中,以韦特凯维奇和贡布罗维奇为代表的荒 

诞派戏剧影响最大。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奇·韦特凯维奇 (1885—1939) 

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为他的荒诞派剧作构建的理 

论是:世界充满了罪恶和灾变,剧作家为使观众获得所谓“形而上的满足”,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自由地创造一个荒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既改变自 

己,他又被别人改变,被世界改变,因此他的荒诞剧的理论是以灾变论为基 

础的。在他的剧作 《水鸭》(1922)和《小庄院里》(1923)中,写的都是 


… Page 27…

乱淫和仇杀的题材,展现了这个罪恶的世界。在《母亲》中,他甚至塑造了 

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的典型,主人公列昂既是一个骗子、吸血鬼,又是一个 

外国的间谍、刽子手。在这些剧中,韦特凯维奇构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情节, 

都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在 《鞋匠们》这出戏中,韦特凯维奇还接触到了 

阶级斗争和革命的主题。照他的看法,在这个世界上,除统治者的腐朽没落 

外,革命也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把戏,既然这些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都 

失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