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末发展为3312个。1919年有集体农庄6200个,1920年扩大至10500个。
尽管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经济力量较薄弱,农业生产率较低,但它在保障
城市、工业和军队的粮食供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实行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保证战争和居民粮食需要的重要措施。所谓余粮收
集制,就是指苏维埃国家按固定价格,采用摊派方式,向农民征购全部余粮,
付给农民纸币的一种征粮制度。为了实行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
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产粮州、县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
收集的余粮,除了粮食外,还有种籽、饲料、肉类、油脂、马铃薯、麻、毛
等农副产品。从1919~1920年,2700多个征粮队共计收集余粮2600百万普
特。实行余粮收集制,不仅使国家掌握了必要的粮食,而且保证了军队、工
人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国内战争时期的工业经济和政策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俄的工业经济、工业政策、工业管理体制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在国内战争中,苏俄国家工交业受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主要表现:一是有些工业部门,如冶金、石油、煤炭、纺织、制糖等
工业中心和原料基地,被帝国主义者和白匪军占领和劫掠,仅有南俄冶金基
地和莫斯科煤炭基地开工生产;二是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禁止战
略物资和机器设备的进口;三是技术工人减少,1920年工人总数从1917年
的260万下降为122万人;四是工业总产值猛降,战争使工业受破坏,劳动
生产力低,产值大幅度下降。如192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913年的21。8
%,1920年工业总产值较1913年下降了85。5%;五是交通运输业遭到很大
的破坏,国家要求做好粮食和运输工作,更好地为前线服务。
②实行中小工业国有化。1918年底,苏俄实现了大工业国有化。国内战
争加速了工业国有化的进程,要求实行中小工业国有化。1920年11月29日,
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化法令。它规定:凡是雇工10人以上或
使用动力机械,雇工5人以上的企业,一律收归国有。所有工业企业都为战
争需要服务。1920年底,国营工业企业计有40多万人,其中中小企业占80
%。
③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国家对经济和工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就是实行总管理局制。为此,1918年11月成
立了工农国防委员会(1920年春改名为劳动和国防委员会),它负责协调全
国的军事、交通、粮食、红军给养等部门的工作。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负责
领导全国工业,为前线服务。在工业中实行企业、托拉斯、部门工业总局、
全俄工业总管理局的四级管理体制。国家总管理局集中领导与管理全部工
业,规定企业生产任务,供应物资及设备,统一分配产品,包干企业盈亏等。
因管理过份集中,影响企业及地方的独立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1920
年改行分级管理体制。同时,在企业中实行一长制。1920年底,绝大部分国
… Page 45…
营企业实行了一长制。
(4)国内地争时期的商业及其政策
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国家的商业发生了下列重大变化。主要是实行国
家垄断贸易政策。这个政策包括下列重要内容:
①商业国有化、取消私人贸易。因战争的破坏,造成了粮食紧张,消费
品奇缺,黑市猖獗,商业市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商业自由,将严重
危害革命。为了打击投机商,合理利用商品物资,保证战争胜利,苏维埃政
府采取了商业国有化的政策,取消私人商业,禁止私人贸易,限制地方商品
流通。1918年11月21日,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组织居民各种食品、个人
消费品和家用物品供应的法令,宣布由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站有计划地取代私
人商业网点,并规定粮食人民委员部负责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采购与供应工
作。后来,又颁布法令,由国家对布匹、食盐、火柴、靴鞋、肥皂等消费品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从而实现了商业国有化。
②实行消费品配给制。禁止私人贸易后,苏维埃政府对消费品实行配给
制。所谓消费品配给制,就是指由分配机构根据居民的社会地位和劳动种类,
按固定价格凭证供应口粮和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办法。为了实行消费品配
给制,1919年3月6日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消费公社法令》,它规定由消费
公社负责居民消费品的免费凭票证供应工作。同时,实行劳动报酬实物化。
此外,允许小农市场存在。农民获得有关部门准许,可在市场上自由地
出售蔬菜、水果、蜂蜜、小手工业品和未列入配给制的产品。
实行贸易垄断政策,有力地打击了黑市和投机商人,维护了社会秩序,
保证了消费品配给制的顺利实施;
(5)实行义务劳动制,制定电气化计划
①实行义务劳动制。1920年1月29日,苏俄颁布了《关于普遍劳动义
务制》的法令。它规定全体劳动人民都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参加义
务劳动,其中组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列宁认为共
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伟大的创举,是人们劳动观念发生巨变的开端,也
是共产主义的萌芽。它在战胜经济困难,为前线服务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
②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倡议,
聘请专家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制定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并于1920年2月成
立了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同年12月,通过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它
规定苏俄10年以上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及任务,因此,它是一个改造国民经
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规划,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二个党纲”。
所以,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3。国内战争后的苏俄经济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国家进入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和平建
设时期。
(1)实行新经济政策
战后,苏维埃国家经济情况非常严峻,几乎处于瘫痪和全面崩溃状态,
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局面。在经济上,工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粮食、
燃料、商品供应极端困难,人民生活处于半饥饿状态。在政治上,战后农民
… Page 46…
对余粮收集制开始不满。反动阶级的残余乘机进行破坏,煽动农民暴动和工
人罢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中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以便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921年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调整经济政策,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过渡到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允许粮食自由贸易、改变国家贸易垄断制;发展城乡商品流通,
允许私人经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整顿国营经济,加强企
业管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
①实行粮食税。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
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这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过渡的开端。所谓粮食税,就是指国家根据规定标准税额征集余粮和其
他农产品的一种形式。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及其它农产品,可以自由支
配。国家在征税后,再需要农产品可以通过商业,利用工业品进行交换。因
此,实行粮食税,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工农联盟。
②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实行粮食税后,苏维埃国家改变了贸
易垄断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21年5月24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关于
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后剩余的农产品的法令。在自由贸易的
条件下,农民通过市场广泛地实行农产品的自由交换和买卖活动,推动了商
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国家商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发展;二是从商品交换向
商业活动发展,如1921年8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法令,取消了商品地方流
转的地区性制约,逐渐向货币交换和商品买卖交换形式发展;三是合作社参
加了商业经营活动;四是手工业参加了商业活动,向居民供应手工业品;五
是国家允许国营企业参与市场,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总之,实行自由贸易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与发展。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采取
了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人资本存在与发展的方针。例如1921年5月,苏俄颁
布了停止实行小工业企业国有化的法令。同年7月,颁布了关于手工业和小
型工业企业的决议,它规定允许公民自由经营手工业,给私人手工业提供优
惠条件。1921年底,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
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
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资本创办企业。这些政策促进了私人经济的发展。1926
年初,私人工业有职工约400万人,较1920年的160万人增长了1。5倍。
1924/1925年度,注册登记的私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
④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年代,苏俄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指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与资本家,根据协议进行合作,受国家监督,由国家规定活动范围的一种资
本主义经济形式。苏俄自1918年春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20年11月
开始实行以来,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23—1924年度,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的产值占全俄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这个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有下列几
种重要形式:一是租让制。这是指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的资本家签订协议,
将一部分企业或资源 (含矿山、油田、森林等)租让给资本家投资经营,其
产品的一部分给出租者,另一部分由承租者支配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方式
有利于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为了发展租让制,1920年1月
… Page 47…
颁布了租让制法令。它促进了工业、交通、邮电等行业租让制的发展。1926
年,租让企业经济在苏俄工业总值中占5%。二是租赁制。这是指由出租方
(苏维埃国家)将企业及设备的使用权出租给本国资本家(承租人),承租
人按规定交纳租金的一种经营方式。租赁期是1—6年,期满归还出租人。苏
维埃政府于1921年实行租赁制,1923年7月实行租赁制的企业有7500多家,
它占全国私人企业总数的70%,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三是合营制。它
是指由苏维埃国家同国内外资本家,根据协议,共同投资经营的一种企业经
营方式。并按规定比例分配利润。从1922年起,苏维埃国家先后同挪威、荷
兰、英国建立合资企业。1925年起,苏维埃国家同本国资本家共同投资兴办
合营企业。此外还有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等国家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⑤整顿国营经济和企业经营。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国家为了适应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全国推行整顿国营经济的政策。它的整顿工作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顿国营企业。主要是对国营企业实行分类管理。1921年8月,苏
维埃政府颁布了 《关于贯彻新经济政策原则》的法令。它规定把国营企业划
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大型、重要的企业,按规定继续实行国营;二类是不
太重要的小型企业,将其出租,实行租赁经营;三是国家无力经营或亏损严
重,管理混乱、无人租赁的企业,依法实行停产或关闭。1922年末,苏俄国
家有13,697个国营企业,其中国营、出租、关闭的企业各占30%左右。
二是建立工业托拉斯。1923年4月和7月,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
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
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它既管理生产,又从事供销业
务。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其中中央托拉斯133个,地方托拉斯345
个,它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
三是建立商业辛迪加。为了克服托拉斯既管生产、又管供销的弊病,提
高企业竞争能力,1922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建立商业辛迪加。它是由大型托拉
斯的供销组织联合组成,负责统一经营各个托拉斯的商业经营活动。后来,
它成为国营工业企业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自1922年以来,先后建立了纺
织、制革、石油、食盐等20多个大型商业辛迪加。
四是加强计划经济管理。为了适应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苏俄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为了加强计划管理,苏维埃
国家采取了下列措施:首先是建立计划管理机构。如1921年2月,在劳动及
国防委员会下建立了国家总计划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总计划委员会条例》,
由计委负责全国计划工作。1921年3月17日颁布命令,要求在各个经济人
民委员部及主管部门建立计划机构。1922年,在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计划委员
会。其次是开展计划经济工作。从1921年4月起,各级计划机构开始编制粮
食、燃料、运输、工业等年度计划,1923年编制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最后是编制企业生产财务计划。
(2)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下列经济政策。
①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和政策。在战争中,苏俄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农业生产量较1913年下降了40%。为了恢复与发展农业,苏俄政府采取了
下列措施:
第一、利用财力物力支持农民生产。1921~1922年度,国家拨给灾区农
… Page 48…
民粮食1。6亿普特。无偿给灾民贷款及种籽,从国外进口粮食解决粮荒。
1923~1926年,国家给农民、农庄、农场贷款4亿多卢布,帮助农民购买农
具、牲畜、肥料,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降低粮食税额。1923年,苏俄国家实行粮食税,从而使农民交纳
粮食减少了50%。
第三、组织农机具生产。从1921年4月起,苏维埃国家制定发展农机具
生产计划,并恢复和扩建了许多农机厂,建立了新农机厂,生产了大量农具,
进口了2万多台拖拉机,以低价售给农民,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第四、调整工农产品价格。一方面降低工业品价格,1923~1924年,国
家降低国营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25%。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价格,1925/1926
年度的谷物价格较1913/1914年度提高了32%。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组织。这个时期,苏俄国家大力发展集体
农庄和农场。1925年,集体农庄数从1921年的1。6万个扩大到2。2万个。
参加农庄的农户为29。5万户,占农户总数(2458万户)的1。2%。同时,还
整顿和发展国营农场,提高商品率。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社。这个时期,苏俄国家实行发展合作社方针,在
农村建立了许多消费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信贷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分别从
事供销,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信贷等业务。1925年全俄有消费合作社2。6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5。5万个,各个主要农村城镇都有了信贷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