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车等军需品,增强了日本军事力量,使日本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大 

强国。但这个时期,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矛盾和内外政治矛盾。 

    ②军国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 

后,军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度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政治新体制和经济新体制。太平洋战争后,日本政府推行政 

经新体制。它不仅加强了日本政治的法西斯化,而且也推动了经济军事化的 

发展。并使军国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度的发展。所谓“政治新体制”,就 

是指日本政府实行赤裸裸的法西斯专政的统称。  1940年10月,日本法西 

斯政权颁布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的法令,并于1942年初建立辅佐日本天 

皇施政的“大政翼赞会”的法西斯组织,实行法西斯统治,日本各级法西斯 

组织残酷地镇压进步势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它为发展军国主义经济创造 

了政治条件。日本法西斯政权除了实行“政治新体制”外,还在经济领域中 

推行“经济新体制”。所谓“经济新体制”,就是指从1941年12月起,所 

有重要工业部门和金融部门要根据《重要产业团体法》规定,建立“统制会”, 

并由“统制会”安排企业的军工品生产,新老财阀或代理人充当统制会的领 

导者,因此,“统制会”是日本法西斯政权和垄断资本结合的一种形式,也 

是日本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工具。 

     第二,建立产业设备营团。日本在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原料、设备不足 

问题。为了解决工业原料、设备及其使用的矛盾,日本于1941年12月组建 

了产业设备营团。日本政府颁布命令强行关闭一般中小企业,将其机器设备 

分配给财阀的垄断企业经营使用。为了加强军国主义经济,1942年5月,日 

本政府颁布了 《企业整饬令》。强令非军工企业转业或停业,以便将其所有 

的机器设备作为钢铁工业原料,用于生产军需品。所以,建立产业设备营团 

的措施就成为促进日本军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手段。同时,也破坏了 

大量非军工企业和设备。 

     第三,发展“国策公司”。建立与发展国策公司,是日本发展军国垄断 

资本主义的政策,所谓国策公司,就是指直接从事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服务的一种组织。它是由日本政府和财阀联合投资经营的公司。1936~1945 

年,日本先后建立了112家国策公司。它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比较有 

名的是:日本制铁公司、帝国燃料公司、帝国矿业开发公司、日本发送电公 

司、日本煤炭公司、东洋开拓公司、台湾拓殖公司、华北开发公司、华中振 

兴公司、满洲重工业公司、南洋拓殖公司等。这些公司疯狂地掠夺殖民地和 

被占领国的土地、矿山、企业和财富,因此,它是日本国家通过垄断资本掠 

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工具。 

     第四,推行劳动统制法令。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造成劳动力 

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劳力问题,日政府颁布了劳动统制法令。1941年颁布的 

 《劳动供应调整法》、《重要事业场所劳务管理法》,1943年公布的《勤劳 

报国队整饬纲要》等,这些法令,要求对工人实行军事警察统制,废除企业 

劳动时间的规定,组织“妇女勤劳报国队”,强迫大中学生参加工厂劳动。 

1944年,日本又颁布了“国民总动员令”,强迫12岁儿童、40岁妇女、60 

岁男人,一律参加服劳役。同时,还从朝鲜、中国等地劫掠劳工运至日本, 

强制为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军工生产。因此,这个时期,法西斯统治下的日本 

全国变成了一个残酷的、骇人听闻的、军事苦役的场所。 


… Page 67…

    第五,加强农业管制。为了加强农业生产和粮食管理,日本政府颁布了 

一些法令。1941年12月发布了《农业生产统制令》,其目的是限制农民弃 

农,强迫农民按政府规定进行种植农作物。同时,1942年2月颁布了《粮食 

管理法》,旨在统制粮食征收工作,不准农民自主地从事粮食生产、销售和 

消费,违者依法处罚。这样,农民成了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农奴。 

    ③日本战时经济的瓦解。现代后期,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推动了军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没有根本扭转日本经济面临崩溃的 

局面,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经济日趋衰落和瓦解。它表现在下列几个 

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衰落。1941年以前,日本采取帝国主义手段,促进了工业 

的发展。1941年,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935~1937年的169。1%,达到了 

其发展的顶峰。但1941年以后,工业生产逐渐衰落、崩溃。1945年,日本 

工业设备的9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全部工业生产指数为1935~1937年的 

28。5%,其中:生产资料为29。2%,消费资料为20。8%。这些数字说明,日 

本工业生产能力已处于瓦解的境地。 

    二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日本的农业生产象工业一样,也处于衰落状态。 

由于在战争期间,大量耕地被军事目的占用,使耕地面积减少14%。农村百 

万青壮劳力被征入伍当兵,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农业生产资 

料和机具大幅度下降,如1/3的农用马匹被征为军队服役,化肥和农业机器 

都分别减少了80%左右。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例如,1945 

年,农业生产总指数仅为1933~1935年的58。2%。其中稻谷、豆类、蚕茧、 

其他农作物、牲畜的生产都大幅度下降。日本人民陷于饥饿状态。 

    三是对外贸易严重恶化。1937年,日本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 

贸易总额中占4%。1945年,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从1937年的33。18 

亿日元 (折合9。14亿美元)下降为3。88亿日元 (折合0。91亿美元)。 

     四是各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日 

本人民和殖民地及占领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日本造成了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消耗,并将日本国家和民族推上了灭亡的道路。在战争中死伤人 

数达646万人,其中死亡300多万人。国家财富损失约643亿日元。日本帝 

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东南亚殖民地、中国等被占领国家及人民带来的苦难 

和祸害,实属罄竹难书。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日本和中国人民的残酷 

统治、掠夺、压榨,激起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 

进行的抗日战争,给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日本帝国主义处于 

崩溃的边缘。在全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被 

迫于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此,日本战时经 

济也告崩溃。这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3。中国经济 



     1918~194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中国经济 

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即中华民国初期经济(1911~1924年), 

其中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广东革命政府时期的经济 (1924~1926 

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大 

后方经济和沦陷区的殖民地经济(1937~194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 


… Page 68…

  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 (1945年)等。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发展 

       自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国家采用武力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协定关税、设立租界、领事裁判权、片面 

  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控制了中国社会经济命脉,从此,中国逐渐地从封建 

  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并建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体系。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 

  国,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 

  件。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经济上表 

  示要以发展“实业为先务”,并令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经济政策和法 

  令,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袁世凯政府 

  却出卖国家经济主权,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并借外债达47870万元。① 

  1918~1927年,帝国主义不仅控制中国社会经济命脉,而且对中国进行经济 

  侵略。 

       ①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衰落。这个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军阀、地主阶级、官吏残酷地统治、压迫和剥削农民,造成了中国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衰落,大批农民破产。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的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从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期间,由于帝国主 

  义在中国大量收购农产品,运往欧洲市场;垄断阶级扩大资本输出,在中国 

  投资建立工厂,就地利用廉价农产品作为原料;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对农产品 

  原料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 

  展。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则是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一个原因。据有关资 

  料记载,1913~192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从 973469千海关两扩大至 

                         ② 

  31507376千海关两。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商品入侵农村,破坏了 

  农村的自然经济,迫使农民多售农产品换取货币,购买工业品。因此,农民 

  出售的农产品在全部农产品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21~1925年,河南、河 

  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的农民出售的农产品约占全部农产 

  品的40—60%左右。 

       二是商品性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主要是棉花、大豆、花生、油菜、芝麻、 

  小麦、玉米等商品性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1924~1929年度棉田面积在 

  总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从1914~1919年度的14%上升到18%,而稻谷、小 

  米、大麦、高梁、罂粟等自给性作物的播种面积则逐渐减少。扩大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不仅破坏自然经济结构,而且使经济作物商品化的程度继续扩大。 

       三是农业产品出口增长。这是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个时期, 

  中国农村逐渐成为帝国主义的农业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从辛亥革命 

  后至192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成倍增长,进口商品有洋油、砂糖、纸烟 

  等,出口商品有农产品及手工业品等。1920~1930年,农产品原料出口额分 

  别占出口总额的36%和45%以上。棉花、烟草、茶、丝茧、大豆、花生、猪 

  鬃、桐油、木材、皮革等农业原料在出口商品中又占重要地位。 



① 杨荫薄: 《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年版,第15 页。 

② 《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关十年报告》,第350 页。 


… Page 69…

       第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农业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农业自然经济 

  瓦解和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发展有以下标志: 

       一是富农经济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随着小农经济的分化,大部分 

  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沦为贫雇农;少数富裕农民发财致富,购买土地, 

  成为富农。富农除自己参加劳动外,雇佣长工经营,出租土地,放高利贷, 

  有的兼营工商业,如创办榨油作坊、开设店铺等。如“上海彭浦创立江南养 

                                          ① 

  鸡场,资本3万元,雇佣数名工人”。这样,在农村经济中出现了资本主义 

  的雇佣关系。但富农仅占农户总数的5—10%左右,占耕地总面积的30%左 

  右。在封建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一般很难发展为农业资本家或租地农 

  场主。但富农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 

  化。 

       二是出现了农垦公司。清朝末年,在农业中出现了垦殖公司。北洋军阀 

  年代,农垦公司有所发展。1912~1919年,全国有农垦公司171家。农垦公 

  司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方式,大都是合股投资建成,投资人主要是军阀、 

  官僚、买办商人、工业资本家和华侨等。农垦公司主要是从事农、林、牧、 

  副、渔等方面的经营活动。其经营范围包括种棉、造林、种桑、种橡胶、饲 

  养牲畜和经营园艺等,因农垦公司的经营目的是以廉价领取官荒,从事土地 

  投机买卖,放佃收租,牟取利润,因此,它既具有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性质, 

  又具有封建的色彩。 

       三是经营地主增多。20年代,中国的经营地主日益增多。所谓经营地主, 

  就是指占有较多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而靠雇工种地,以剥削雇工剩余劳 

  动为生者。经营地主除经营土地外,还建立商店,从事商业活动,剥削雇工。 

  有的放高利贷,剥削农民。因此,经营地主不仅具有封建性质,而且具有资 

  本主义性质。但中国经营地主数量不多,无法象普鲁士式或美国式的地主那 

  样向农业资本主义化发展。 

       ②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  20世纪20年代,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 

  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行业多。这个时期, 

  中国的农村手工业如纺织、织布等获得了较大发展,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1919年,河北高阳县有414个村庄从事手工织布,有织户11000多家,1926 

  年,织布机从1919年的19000架增长至29000架,年产布达500多万匹。纺 

  织收入约占农户总收入的80%。 

       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由于手工业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 

  资本实力雄厚的手工业者逐步扩大织机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于是出 

  现了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工场,每个工场约雇佣工人5—14人左右。这样, 

  在手工业织户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同时,包买商也将农村中分散的手工 

  业者组织起来,建立分散式的手工工场,雇佣织户、支付工资,于是织户和 

  商人之间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烟业、榨 

  油业、织布业、麻布业等行业中也产生了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 

       三是手工业从盛至衰。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 

  压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向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从此,中国的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 辑,第344 页。 


… Page 70…

  手工业从昌盛走向衰落,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日益减少了。1923年, 

  热河有包买主67户,1929年减为40户,减少了40%。1919~1927年,中 

  国的主要手工业品,如绸缎、茧绸、土布等15种产品的出口数量都下降了 

                   ① 

  30—70%左右。随着手工业的衰落,工场倒闭,工人失业。 

       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 

  略的刺激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表现 

  如下: 

       第一,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僚资本 

  主义工业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扩大官办军工企业。辛 

  亥革命后,一部分官办企业转到了北洋军阀政府手中,北洋军阀集团,除继 

  续经营这些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的军工企业外,还拨款扩建原有企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