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垄断组织,又称国际垄断同盟,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型垄断组织按 

协议自愿组成的一种国际性经济联盟。战后,它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发展标 

志:一是数量增加。1939年,国际卡特尔的数量从1931年的320多个发展 

到1200多个。二是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多样化。这个时期,它的形式有国际卡 

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等。世界著名的国际垄断组织 

有:国际航运卡特尔、国际钢铁卡特尔、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石油卡特尔 

等。三是垄断范围扩大。战后时期,世界各国垄断组织的活动范围,从欧洲 

扩张到世界各地,它不仅制订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销售、分割原 

料及投资场所,而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瓜分世界。因此,国际垄断组 

织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垄断资本和垄断统治等矛盾激化起来。 

     资本输出的增长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方面。所谓资本输出,就是 

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取得高额利润或利息, 

在国外所进行的投资或贷款活动。战后时期,欧洲各国的资本输出有增长趋 

势。1919~1938年,英国资本输出额从134亿美元扩大至140亿美元。1929~ 

1938年,法国资本输出从35亿美元增长到39亿美元。德国资本输出从12 

亿美元增加至40亿美元。20~30年代,意大利的菲亚特、皮雷利、费鲁齐 

等十大私人企业集团,扩大了国外直接投资,先后在国外建立了16个企业。 

欧洲各国的资本输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另一种是借贷资本 

输出。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促进了商 

品输出;而且可以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破坏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运动。 

     劳动群众的贫困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通过对国内外人民的统 

治与剥削,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各国的劳动群众情况却日益贫 

困化。垄断资本家借口实行“产业合理化”等措施,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加 

强剥削,工人实际工资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危机使大量工人失业,英国工人 

的失业率为30%以上,美国、德国的工人失业率一般都在40%以上。在30 

年代期间,尽管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有所回升,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未获得 

重大改善。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加强经济军事化,对劳动者剥削加强,从而使 

劳动群众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与此同时,各国的农民和中小农场主在垄断资 

本的剥削和慢性农业危机的制约下,也纷纷破产。垄断资本的统治与剥削, 


… Page 9…

导致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反抗垄断资本统治的斗争。 



                      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这时,帝国主义已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世界上计有70%的国家或地区沦为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 

一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入总危机阶段 

后,帝国主义不仅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控制和剥削,使殖民地劳动 

者的生活日益恶化;而且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获得了一些 

发展,民族资本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这种社会政治经 

济历史条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民族解放运 

动蓬勃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出现了危机。 

     现代后期,各国垄断资本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 

了激烈的斗争。其手段之一是通过资本输出加强控制其所属殖民地的经济命 

脉和政治。1939年,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投资较1913年扩大了一倍以上。 

英国垄断资本通过经理行控制了印度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大量种植园,并通过 

在印度投资建立金融银行机构,操纵印度的财政金融、保险、外贸、运输等 

国民经济命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及垄断资本控制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以及附属国的绝大部分资源,而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则控制了落 

后国家和地区的矿藏和重要战略资源的50—100%。 

     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垄断资本的支配及控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 

业继续实行片面地发展一种或几种出口农作物,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农业 

附庸。经济的片面发展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各国都有明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印度片面地发展棉花、黄麻、花生、茶叶等出口 

作物;埃及则片面地发展棉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片面发展可可、咖啡、 

棉花、花生等出口作物;美洲地区大都片面发展咖啡、糖、香蕉等出口农产 

品;大洋洲殖民地片面发展羊毛、椰油、香蕉等农作物。由于片面发展出口 

作物,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业经济结构,造成了粮食生产落后, 

粮食供应不足等。在片面发展出口作物的影响下,农村阶级分化加剧,广大 

农民贫困破产,沦为佃农,过着极端困苦的生活。 

     尽管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采取抑制或摧残民族工业的政策,但从1918 

—1945年,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发 

展的标志是;民族资本增长,建立了一些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如战后印度 

发展了棉纺织业,建立了制糖、钢铁、水泥等民族资本工业。这个时期,埃 

及的民族资本也建立了纺织、食品、制糖、加工、烟草、肥皂、榨油、水泥 

等现代工业。1939年,埃及的工业投资较1914年增长了64%。但埃及的民 

族工业具有一些殖民色彩,其主要标志是一些重要工业部门被帝国主义的垄 

断资本控制和操纵。这个时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美洲半殖民地国家 

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等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然而,各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由于外国垄断资本的排挤与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旧中国的民族工业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时期,法属北非一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 Page 10…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由于帝国主义及垄断 

资本的控制和操纵,加之工业设备、技术、资源靠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因此,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其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激化,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其主要 

表现如下: 

     第一,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加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1945年,垄断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 

人民的统治、剥削,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争夺的加剧, 

又使亚、非、美洲国家的经济日益殖民化,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殖民地与宗 

主国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动摇了帝国 

主义统治的基础。 

     第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而且开辟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 

族革命的新时代。现代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美洲的民族解 

放运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帝 

反殖斗争,工人、农民举行了罢工和起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的斗争。1926~1927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民族起 

义。20年代,埃及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殖斗争。亚、非、美 

洲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给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的打击。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殖民地宣布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 

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削弱了 

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鼓舞了亚、非、美、大洋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许多殖民地国家反对宗主国的控制和统 

治,宣布独立。 

     上述情况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而且帝国主 

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 

国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运用间接手段,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控 

制原有殖民地及附属国,并通过贷款、“赠予”、“经济援助”、“技术合 

作”、倾销商品、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等方式,控制殖民地经济。 



                    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经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论是德意日轴心 

国法西斯集团,还是英法美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都实行战时经济。战时经 

济政策推动了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军事化的发展。这个时期,各国 

的战时经济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表现如下: 

     一是建立了战时经济调节机构。在大战期间,德、美、英、日、意等主 

要交战国都先后建立了战时经济“调节机构”,并由各国的金融寡头和其代 

理人把持。如德国在国防军最高指挥部下设立经济总署,军备委员会等;英 

国建立了由金融工业寡头控制的战时内阁和经济管制机构;美国建立了“战 

时生产管理局”等经济调节机构;日本建立了战时统制经济机构以及企划院 


… Page 11…

  等。 

       二是积极发展军工生产。在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各国政府为了保证 

  战争的需要,大力发展军用品生产,压缩民用消费品生产。为了军工生产, 

  各国政府向垄断资本组织扩大军事订货,建立国有军工企业,加强对进口原 

  料和分配的控制及管理,将关闭中小企业的劳力及设备改为从事军工生产 

  等。 

       三是扩大军费。在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加重租税、扩大国债发 

  行、通货膨胀等办法,筹集了大量军费,用于扩大军工生产,并将巨额战争 

  费用负担转嫁给广大劳动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战费支出 

                        ① 

  高达11170亿美元, 它约占各国同期国民收入的60%以上。 

       四是强制推行卡特尔化。在大战时期,各国垄断资本为了加速生产和资 

  本的集中,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强制推行垄断组织的卡 

  特尔化。有些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垄断组织,旨在加强垄断资本势力。例如, 

  德国建立了所谓行业“最高同盟”,美国建立了“工业委员会”,日本建立 

  了“国策公司”等等。 

       五是人民生活困苦、垄断组织发财。战时,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对 

  本国和殖民地、附属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各国政府对居民消费实行定 

  额配给制度,劳动者勒紧裤带,生活极端困苦。各国政府除了加强对劳动者 

  进行掠夺以外,还通过财政经济补贴和税收优待等手段,帮助垄断组织发战 

  争财。 

       此外,大战时期,法国、比利时、波兰等被法西斯军队占领的国家,大 

  都沦为殖民地。这时,国家的经济都被迫为德国等侵略军的军事目标服务。 

  这个时期,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各宗主国在 

  殖民地进行猖狂的掠夺战略物资,加重捐税、摊派公债、强行借款、滥发军 

  用券、敲榨勒索各种“献金”,目的是将战争负担转嫁给殖民地人民,结果 

  使殖民地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物价猛涨,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这些都 

  为战后各国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38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1941年6月22 

  日(星期日),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 

  动了突然进攻,苏联人民奋起抗击德国法西斯,从此,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了。 

  苏德战争爆发,根本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战争爆发后,苏联为 

  了反抗德国的侵略,于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 

  会,领导战时全部工作。同时,改组国民经济,组织疏散工作,实行战时经 

  济体制。为了改组国民经济,苏联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将全部经济生活转 

  向战时轨道,建立军工企业,发展军工生产;二是将战区的重要的生产技术 

  设备、物资、人力东迁,迅速恢复与发展生产;三是在东部地区建立新型企 

  业,增加军工产品生产;四是将民用工业企业改组为军工企业,等等。这些 

  政策措施,促进了苏联战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战争所需的军工产品、 

  物资和食品等,为苏联打败法西斯德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表明,“一 

  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行动准则有力地动员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事 

  业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同时,战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经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 



① 引自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9 页 


… Page 12…

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也给世界经济及财富造成了极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世界 

大战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战争造成了巨大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口 

约18亿,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在战争中死伤人员计有6700多万人, 

物质财富损失约4万亿美元以上。第二、战争促使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 

一步的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体系,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 

家被打败了,政治经济残破不堪。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严重地被削弱 

了,元气大伤;美国在战争中提高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国际剥削者和超级大国。苏联在战争中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它取 

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战争推动了某些科 

学技术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军事需要,引起了科技领域出现一 

些新科技成果,它包括应用电子计算机、航空技术、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 

新材料等,应用新科技成果对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第 

四,战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国际政治 

经济关系的混乱,削弱了资本主义体系,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经济有所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国家要求或宣布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 

宗主国的奴役和统治,这些都意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苏联 

卫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鼓舞了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运动。战后,在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些, 

不仅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的发展,而且意味着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及 

政治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世界现代后期,由于当时各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的需要,在各国的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理论、学派、主义。 

这个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流派有:凯恩斯主义、弗莱堡学派、制度学派、 

比较经济学派、福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