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把她奉为军神,有个士兵写道:
“见到她从眼前走过,心中都会感到舒畅。她会向你问候,同时又对更
多的伤兵点头、微笑;当然,我们成百上千个人躺在那里,她不可能都照料
到。只要目送她从你眼前走过,甚至亲吻她的影子,再躺下去也会感到心满
意足。”
她住的是间小小的仓库,用帷幔隔开,前面办公,后面是床铺。白天她
要接寺络绎不绝的人来领取物品,抽空她还要自己登记。天气特别冷,而她
又最怕寒冷,她的哈气成了房间里的白雾,墨水也冻了,但她仍一刻也不停
地写着,写着。。人门说她屋里的灯彻夜不熄。她为死者的家属写信,她为
护士们写信,她起草成摞摞的公文和报告,她常常伏在案上睡着。
她不遗余力,毫不顾惜自己,但工作已不再愉快。问题是,“在这里真
正令人感到困苦的是,不得不经常同一些既不正派又无教养,既无事业心又
无同情心的人打交道。”而那些人对她则恨之入骨,常常攻守同盟故意刁难
她。
1855 年5 月,南丁格尔决定去另外两处陆军医院巡查,“她乘一匹壮马,
那马踏着轻快的小步,仿佛为有这样一位高贵的主人而骄傲”。营房里的士
兵看见,军容熠熠的军官们陪。同一位小姐出现在炮台上,非常的威风。那
就是南丁格尔小姐!消息象长了翅膀一般,士兵们迅速从帐蓬中跑出,向她
连续三次三呼万岁,回声镣绕在战地上空,经久不绝。次日一早,她就开始
了她的医务巡察。中途,她突然昏倒。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军营。一支庄严的队伍护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
上,由四名士兵抬着,已经神智不清,病情非常严重。伤病员们“一个个都
面墙哭泣”,许多士兵都向家里写了信,整个英国为之震动。
两个多周,她的生命都在死亡边沿徘徊。她在发烧和昏迷中仍不停地忙
着,仿佛房间里仍然挤满了前来领取物品的人。。。发烧最厉害的时候,医
生把她的头发全部剃掉。当她最后终于脱离危险时,许多人都来看望她,国
防大臣特使前来慰问了她,并亲自向国内发电,报告了这一大好消息。大街
上,互不相识的人将这一喜讯奔走相告!
她不待痊愈,就急于参加工作,然而新的打击又降临了。9 个月来,一
直同她共患难的布雷斯布里奇夫妇就要回国了,这使她非常痛苦。而此时,
军队的医务当局也不欢迎她。他们感到现在一切就绪,用不着重视她的意见
了。上级卫生检查团交托的工作迟迟未办,护士们中间也不断发生摩擦。有
些护士不饮酒却陆续结了婚。有天早晨,她最优秀最得力的护士当中,有6
名突然来到她的房间,同来的还有6 名军曹、班长之类的小军官。他们一起
向她宣布,他们将立即举行婚礼。还有一次,当地的一位上耳其官员派遣办
事人员来同她交涉,这位官员想要买一名体态丰盈的护士作自己的女眷。
更意外的事情还在后头。布雷斯布里奇夫妇返英后,由另一名女士负责
管理英国国内各地人员捐赠的食品贮藏室。未曾想,该女士一任职就大肆盗
窃礼品。军方查证后,那位可耻的女士赖在地上又哭又闹,一再央求南丁格
尔不要控告她。南丁格尔也想息事宁人,就同军队司令商议,对她免于处罚,
放她回国了事。又未曾想,这位忘恩负义的可耻女人,一回到英国,就大肆
反应南丁格尔虐待她和迫害她,并反诬南丁格尔扣压礼品,而她只不过是“转
移”了礼品的存放地点,准备分发。接着,她又和南了格尔以前得罪的仇人
串通一气,向陆军部控告南丁格尔,并联不知耻地说:“如果南丁格尔指控
我贪污是事实,那么她为什么不向法庭起诉?”不久,南丁格尔和那位司令
就收到一份公文,责令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
更没想到的是,布雷斯布里奇一回国后,就广泛的发表文章和措词激烈
的演讲,对英国军事当局和军医界进行抨击,在内容上也欠实事求是,而且
讲演稿连同其他材料印发到各地,地方报纸也纷纷转载。有人不免揣测,这
是否是南丁格尔有意煽动,诋毁英国军医部门。南丁格尔虽竭力辩白,但无
力回天,这使她深感失望。“今天是我任此项使命整整一周年的日子”,她
写道:“可叹的十二个月呵。。何止今生,这段经历将永世让我伤怀!”
而偏偏祸不单行,她又病倒了,一周后她又顽强地支撑起来。对什么样
的打击,她都一概不预理睬。她抱定决心,只要战争一天不结束,她就一天
不退出自己的岗位。而有人又趁机传播她的谣言,这使她遇到空前的困难。
下级军官则对她更加下流无礼,司务长甚至拒绝承认她批准的付款通知单。
上帝有眼,此时英国广大公众对她的心愿奇迹般地公开展露了。因为从
前线返回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把南丁格尔的佳话带给农村的茅舍、城市的
公寓和茶寮酒馆。甚至有人把这些业绩编成有情节的小说和广为传说的诗。
她的传记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她的名字到处出现,甚至许多地方都以她的
名字命名。一下子,她成了万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全国公众密切注视着她的消息。她生病了,全国为之担忧;她痊愈了,
举国为之欣喜;她决心留在前线直到战争结束,群情为之振奋。公众为了表
达耽她的敬意与谢忱,特地推选了一个委员会,并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会”,
许多名流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维多利亚女王,还给她赠送了一枚镶有钻
石皇冠的红珐琅圣乔治十字勋章。但这一切并未使她飘飘然,她又给自己提
出了一项新的、更伟大的任务——改革当时英国军队对普通士兵的管理制
度。她热爱军队,更热爱那些骁勇善战,对民族赤胆忠心的平凡而伟大的士
兵。
她并不是以冲动的感情对待大兵,而是尤如爱小孩和爱小动物那样热爱
他们。维多利亚女王曾表示要给士兵发放科隆香水,她闻讯后建议陛下,若
在前线发一些杜松子酒可能会更受欢迎。之后,她和军方共同努力,终于在
医院为士兵们开了一个小小的阅览室和咖啡馆,并对战地医院的环境进行了
检查和整顿。不久,军人学校也成立了,歌咏队也成立了,小剧团也成立了,
体育活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军队面貌和精神状态顿时焕然一新。这个变化
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尽管有人仍然在恶意诽谤她,但她的业绩是众所周知的,最终军方还是
为他洗刷了冤屈,并委任她更大的权力。而1856 年4 月,战争也宣告全面结
束,军队纷纷回国。本来政府要隆重欢迎她回国,但她最终还是悄悄的、独
自乘车北上,她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别离时,她心情沉重地写下:“啊!
可怜的士兵们,我不是个好母亲,我要离开你们归去了,而把你们留在克里
米亚深深的墓穴中。。。”
于是,两个高大的形象从战场中显现出来,一个是士兵,一个是护士。
士兵从比不再被看作是人类的渣滓,护士也不再被看作是行为不端的荡妇,
这两个变化都要归功于她。而人们歌颂她那首诗,却经久不息地回荡在克里
米亚上空:
她毫不谋私
有着一颗纯正的心,
为了受难的战士
她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南丁格尔,小姐——
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福恩。
六、奄奄一息中的孤独革新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萦回在她脑际的,不是医院里千万个死者的亡魂,
而是那些严酷的现实,那些本来可以预防的疾病和可以避免的灾祸。克里米
亚战祸中惊人的死亡率是英国军队中不合理军医制度的必然恶果,而这样的
制度仍然在运转着,仍然在谋杀士兵们,仍然在重复着发生过的悲剧。而拯
救这些士兵们的重任,便义不容辞地落到她的肩上。她当仁不让、毫不退缩,
但是也为自己这种命运黯然伤神。她变得有些暴躁了,青年时代那种突出的
仁爱精神正在消退,头脑却更聪敏,眼光更锐利,意志更坚强,光明磊落、
公平处世的观念更纯真了。早年那个多愁善感的影子,在她身上消失殆尽了。
她身体还疲惫不堪,但在紧迫形势的催逼下,她渴望立即工作,必须趁全国
上下对克里米亚惨剧记忆忧新时趁热打铁。然而,她遇到的到处是掣时,于
是她四处奔走呼吁,给新任国防大臣施加压力,幸而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力
支持和赫伯特伯爵的通力合作,工作才初见成效。
在她白热化的工作热忱面前,赫伯特也不甘示弱。他俩的合作真可谓是
无敌的,她勤勉努力,干劲十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而赫伯特却能言善
辩,沉着机敏,是个谈判的老手。他俩默契的配合,简直攻无不克,乃于赫
伯特夫人为了接近赫伯特而不得不去讨好她,而她俩的友谊是那样的纯洁无
暇。在她的忠诚无私精神的感召下,赫伯特临死也没有垦出阵地,他临终的
遗言中:“可冷的弗罗伦斯——我们共同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他死后,
验尸的结果令医生感到惊奇:一个病入膏盲的人尚能坚持工作一年之久,简
直是个奇迹!
而她的健康也完全崩溃了,有好几次人们以为她活不了了。但执著的追
求,并没有使她的精神垮掉,在奄奄一息中她顽强地搏斗着。感谢上爷,最
终她还是成功了!
由于她总结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亲身体体验,开阔了她对护理事业发展
的见解。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范围广泛的科学,要冲破宗教的长期束缚和控制,
必须设立专门的护士学校,开设严格训练的课程,提高素质的要求,这样才
能培养出合格的护士,完成护理专业的崇高职责。1860 年,终于在伦敦圣多
马医院创建起世界上第一所近代护士学校,为世界各国的科学护理事业打下
基础,而她则成为当时英国卫生保健设施和培训护士的专家。1859 年间,她
著的《护士札记》的出版,则被认为是医院建设的经典著作。《英国军医部
门的效率及医院管理——以及影响士兵健康的各种因素的调查》和《英国军
队死亡率研究》,则是她长期统计的结晶,成为后人研究的可靠资料。为此,
她成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美国统计学会也将骋她为荣誉会员。目前,
10 英镑的英国钞票上,一面是英国女皇,一面则是她;伦敦还有她的纪念馆
和大型塑像,以及“南丁格尔基金社”,专为各国护士进修之用;英国政府
还将她的生日定为“医院日”或“国际护士节”;国际红十字会还设有南丁
格尔奖章,定期授予世界各国在救死扶伤和护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护
士;1910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还授予她最高勋章,这种勋章当时还是第一次
颁给一位英国妇女。而她能取得如此的业绩,则是她毕生呕心沥血的结晶。
她原以为,她毕生的事业很快就会结束,未曾想,在奄奄一息中她又活
了将近40 年,并充满了辉煌。她父亲早于她去世,她的母亲双目失明后,在
她精心护理6 年后也离她而去。而她和姐姐的宿怨,也早被她妥协了。
她晚年的时候,虽终生未嫁,但仍能享受到女族长般的、充满乐趣的生
活。她的神情总是那样安祥,头脑总是那样清晰。她每次接待一个来访者,
总是全神贯注地听着客人的谈话,而这时她青年时代那种博爱精神又复活
了,使她重又充满活力。谁有什么心事都愿意找他诉说,甚至包括青年人的
爱情秘密,街上的小贩和警察也愿意找她聊天。
她的居室永远是那样洁白整齐,花香四溢。而她的容貌也不再是那样的
窈窕轻盈、婀娜多姿和楚楚动人,她成了一个威严高贵、又高又胖、年高德
勋、精神饱满、机智幽默的老小姐,但岁月年华给她的脸上刻上了饱经忧患
的皱纹。青山夕照,斜晖晚霞之后,薄暮的阴翳降临了,她虽双目失明,但
仍然精神金矍烁。一天,一位女士向她说起一个刚刚去世的人,说这个人操
劳一生,这下总可以安息了。不料她听后立即坐了起来,很认真地说:“不,
我相信,宇宙的运动是无穷的。”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事物由生到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
然规律。1910 年8 月13 日中午,她入睡了,从此长眠未醒。
她的遗嘱长得出奇,并以此被列为英国司法界搜奇寻异的珍品。按照她
的遗嘱,她被悄悄安葬在一个很普通的墓穴中。墓碑上只刻着一行小小的铭
文:
“F·N·1820 年生,1910 年卒。”
(贺雄飞)
世界语之父
——善良而单纯的柴门霍夫
世界语从诞生到现在已有100 年的历史了。今天,全球上有1000 万人在
学习、运用、推广世界语,并且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开始了解这种语言。于是,
我们不能不想起它的创始人——柴门霍夫。他平凡而又伟大、谦虚而又高尚,
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给全人类,他创造成功世界语时,
年仅18 岁!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过于天真的,因为他认为人类的纷争
是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结果语言创造出来了,人类的残杀并没有因此而结
束,反而愈演愈烈,最后他自己也在人类的第一次大悲剧中与世长辞。
一、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正当柴门霍夫6 岁的时候,二次革命刚刚结束,到处都留下血迹,泪痕
和辛酸。为了分散人民的愤怒,俄国政府背信弃义、竭力挑拨各民族之间的
关系,使之互相争斗。
在立陶宛的土地上,有四种不同的民族居住在城市里,即立陶宛人、波
兰人、犹太人和俄罗斯人,它们目的不一、语言各异、信仰敌对。条条街道
都笼罩着不信任和猜忌,广场上则每天都有侮辱、复仇、迫害和仇恨。在这
不幸的土地上,柴门霍夫诞生了。他超越了各民族的利己主义,毕生追求实
现一种世界大同的理想。
柴门霍夫出生于比亚韦斯托克城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儿童教育家,
母亲是个家庭妇女。从父亲那里他继承了聪明才智,而母亲又把她的善良谦
虚的品质遗传给他,小柴门霍夫聪慧、谦逊、善于思考、勤于学习,虽然固
执点,但却从不粗声粗气。在课堂中,他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教师都很欣
赏他。他举止安祥、文温尔雅,因此被同伴们称为“男爵”。无论在学校中,
还是家中,他绝不板着脸孔,以超人一等自居。他脸色苍白,体质荏弱,的
确象个小孩子,但他作为一个庆祝会和远足的出色筹备者,却又是一个活泼
而快活的少年。他最喜欢跳舞,但一碰到功课中的难题时,他又是个助人为
乐的顾问了。
小柴门霍夫亲身感受到了各民族问的仇视和猜忌,特别是犹太人的不
幸。在他家木屋的窗外,他亲眼看到一桩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一个长着典型
的长胡子的犹太人从街上走来,他的脸上忽然给射中了一个球雪做成的子
弹,有一发正中他的眼睛,脸颊上流出血来,这位老人痛苦不堪。。“不要
叫,犹太鬼!”基督教民族的孩子们高声喊着,并“哈拉、哈来、哈里、哈
罗、哈噜”地嘲笑般地学着没人懂得的希伯来语,四散了。一个俄国中尉见
此恶意地笑道:“离开人行道快走吧,你们这些贱种!”另一个军官厌恶地
吐了一口唾沫。
这种侮辱,使他感到愤怒。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曾为同一国土
上的居民之间如此生疏而感到痛心,他曾为整个世界的相互仇恨而觉得痛
苦。那时,在他那善于思考的小脑瓜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计划和愿望:“将
来”,到他“长大成人”时,定要消除这个恶果。
他抛掉了一个又一个的五花八门的幻想,但有一个想法却常常萦绕在他
心头,这就是创造一种人类共同语言的理想。他渴望着并孩子气的反复盘算
着,哪一种语言才能被全世界采用,波兰人憎恨俄文,俄国人不要德文。德
国人不容忍法文、法国人拒绝英文。怎么办呢?只有中立语言才能大家都满
意,既没有侵犯,也不必嫉妒。假如人人除了自己的语言外,都学会这种语
言,到那时候,他们都能够相互了解了,他们可以直接交往了。发生冲突的
可能性就小了。
为此,他充满热情地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他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呼吁
人们复活这两种古代的语言,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应用它。在亚历山大时代,
难道不是整个文化世界都说希腊语呢?在光辉灿烂的文艺复兴时期,难道不
是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和有识之士都用拉丁文来辩论吗?
然而,这两种语言也有不可克服的局限,它们全是古老的形式,缺乏现
代的表现手段。较为合适的应该是这样一种语言:它不仅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