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骼钕A冶徊拷孪善嫠焙螅馍俪嫌稚背孪善妫愿罹葑孕郏馍傺艏涛弧T途拍辏814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主战,征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
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无力,战争拖了4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师,817年十月,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819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
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
然而,好景不长。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821年卢龙首先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
新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
火上浇油的是,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也出现割据者,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
柏杨说:“历史的规律是,纯高压并不能制止叛乱。”藩镇的抗拒,使割据愈演愈烈。
让我们再梳理一下大唐“钦差大臣”的演变过程吧:唐帝国追求中央集权,由中央派大吏到外面去巡察;观察使剥夺地方官职权,成为领地“大哥大”;“钦差大臣”定居,全权代理,坐大地方。一句话,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派去的“钦差大臣”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终把唐朝消灭了。
6、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1)
唐末的天下呈现了三足鼎立之势:长江以北,大体以黄河为界,大河以北是藩镇割据所辖区;大河以南是唐朝统治区。长江以南则为流寇流窜之所。
藩镇割据,军阀作乱,虽然把天下瓜分成条块,严重的时候一片乌烟瘴气,但是军阀永远不成气候。因为军阀往往以单纯的武力来压制很小的地区,讲究“我的地盘我做主”,彼此间本身就是一个制衡。自身利益的过多考虑,使得彼此间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概率很小。
而流寇的杀伤力就要严重的多了,流寇的可怕在于一个“流”字,就是流动性,他们见缝扎针,“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危害范围广,袭击也不确定。所以,藩镇割据多年,唐朝依然有招架之力,而流窜南北的黄巢起义军,短短六年,一举使唐帝国全面崩溃。
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呢。黄巢起义本来不能持续那么久的,唐王朝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起义之势愈演愈烈。
毛泽东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起义造反,无论怎么演义,都脱不了一条:被逼无奈+有机可乘。
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这一年又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
农民不好过,商人更不好过。纯商人不容易立足,必须与官员结合,或是商人兼任官员,或是官员兼营商业,官商之间,很难区别。当权官员的惊人奢侈和必须付出的惊人贿赂,使他们永无间断地需要大量的外国珠宝,如玛瑙、翡翠之类。购买这些珠宝的巨款,全靠冤狱。举一个例子即可明了,当农民们辛苦织成绸缎之后,官员并不需要拿钱购买,他只要把农人逮捕入狱,指控他谋反就可以了。等到农民悉数缴出他的产品之后,自然会得到平反或赦免。占中国出口货物大宗的丝织品,所带给农民的不是财富,而是灾祸。
当时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此话不假。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唐王朝后期的科举,几乎全在场外决定。安史兵变后,大权操纵在宦官之手,士子则完全靠毁灭自尊心的谄媚和屈辱,才能榜上题名。稍微有点才干和性格的人,都不愿向宦官屈膝。黄巢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曾作诗托菊言志。他先后写过两首与菊花相关的壮志诗。第一首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另一首诗更犀利: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软了骨头,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不同意,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弟兄们往哪里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骂王仙芝。王仙芝自知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来的宦官赶跑。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大将军。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黄巢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带兵南下。他们顺利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一直打到广州。
黄巢也曾经希望朝廷招安,让他为广州节度使,此计未成,偏偏岭南地区发生瘟疫。黄巢决定再带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
黄巢起义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横扫江南,不纯靠军事攻势,主要靠动人心魄的政治号召和当地穷苦无告的农民的响应。起义军渡过淮河时,曾向官军将领发出大意这样的檄文:“我们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的事。你们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起义军洁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
6、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2)
起义军攻下潼关,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带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这样诗评价唐僖宗:
世衰总为主昏多,丧乱相仍可若何?
十五年来无一治,虚名天子老奔波。
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
一入国都,黄巢被自己所设的陷阱困住,从此失去流动性。黄巢在当皇帝之前和当皇帝之后,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称帝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称帝后则困守长安孤城,一筹莫展。黄巢从当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千万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与宫门外世界,完全隔绝。创业时代跟下属那种亲密相依的无间感情,化为乌有。下属们在猎得官位后,也沉湎于他们过去所痛恨所反对的纸醉金迷生活。
起义军政权建立后,黄巢也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黄巢军没有根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黄巢就更大开杀戒,因之他和居民的关系日益恶化。
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另一个重要流寇朱温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从北到南,再从南回到北,这一来一回,耗尽了唐帝国的元气。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
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认为起义反响大还反映了王朝机构失控的因素。黄巢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之所以能够纵横南北,是因为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黄巢揭竿而起的时候,距安禄山之反叛又已130年。唐帝国的低层机构已经发育成长,超过当初的设计很多,已不是既有的高级权威所能管制。
尽管黄巢没有直接摧毁唐朝,这朝代却在他造反之后崩溃。
7、唐昭宗壮志成空,枭雄朱温篡唐(1)
盛世晚景,尤为惨烈。落日余晖下的挣扎身影,分外揪心。
唐末34年中,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三位皇帝相继登场。僖宗和昭宗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僖宗在位15年间,实际在长安度过的时间充其量只有7年多,他为避难不得不两度逃离长安。当一个皇帝不能安定地在京城生活的时候,政权大厦即将倾覆的风雨飘摇之势已很难逆转了。
三位末世天子中,昭宗算是最有帝王魄力的,可惜生不逢时,大厦既倒,回天无力。昭宗在位16年,在军阀的胁迫下不得不迁都洛阳,长安城从此成为梦中遥想的故都。他本人不仅被跋扈的军将杀死在寝宫,死后也只能孤零零地埋葬在河南偃师。昭宗是第一个葬在关中以外地区的唐朝皇帝。
昭宗的儿子哀帝13岁登基,16岁就将帝位“禅让”给了强悍的军将朱温,成为唐朝的亡国之君。哀帝被杀死的时候不过17岁,是唐朝21帝中最为短寿的皇帝。“哀皇帝”就是在他死后不久所加的谥号。哀帝死后,只是按照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山东菏泽的定陶县,不仅远离了故都长安的列祖列宗,而且与他的父亲昭宗也永违地下,再无相见之期。
与之相对比的是,黄巢手下贼将朱温在篡唐成功后上演了一幕乐极生悲的画面。
907年,朱温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得意之余,招呼众亲戚在皇宫内饮宴、戏乐。吃喝已毕,大家簇拥着朱皇帝站在一个大圆桌子前玩掷骰游戏,笑语喧喧。已经有八、九分酒意的朱温大哥朱全昱忽然抓起几粒骰子,狠狠砸向掷骰用的金盆,大叫道:“朱三儿,你本砀山一贱民,因天下饥荒,跟从黄巢做贼。降唐以后,唐天子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已极,奈何忽发狂想,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现在高兴还太早了点吧,我真不忍看见我们老朱家日后家族尽灭的惨状,你还有心玩乐!”酒宴不欢而散。
黄巢带着遗憾离去了,唐僖宗几经恐吓,好不容易得返长安都城,未几暴疾而亡。僖宗膝下无子,在太监杨复恭拥戴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晔柩前即位,是为唐昭宗,时年22岁。比起遇事吓得哭泣的僖宗来说,唐昭宗算是一个胸有大志的皇帝。昭宗听政以后,颇有重整河山、号令天下、恢复祖宗基业的雄心壮志。史书上说:
“帝(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唐武宗)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祥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
唐昭宗的王者气质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宦官的态度上。他虽为宦官杨复恭推立,但却不像一般软天子那样乐于依附于他们,昭宗内心十分厌恶宦官。特别是杨复恭,“多养壮士为假子”,每次入朝时均“肩舆上殿”,太上皇一样的排场。有一次,唐昭宗就他蓄养干儿子一事加以质问,杨复恭大言不惭:“我收养义子是为了捍卫朝廷,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既然是为了国家,为什么不让这些义子姓李反而姓杨?”昭宗一句反问,把他噎住。
在彻底处理掉杨复恭的做法上,唐昭宗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帝王的睿智。他采用的是“父子离间计”。杨复恭义子杨守立拥有胡人血统,本名胡弘立,孔武力大,手中掌统一部内廷禁军。为了拉拢禁军势力,唐昭宗收为自己的义子,赐名李顺节,大加利用。李顺节得宠后,与从前的干爹争权,“尽以(杨)复恭阴事告上(昭宗)”。有了禁军“总司令”支持,唐昭宗逼迫杨复恭退休。杨大公公怒极,派人杀掉皇帝前来宣敕的使人。
唐昭宗亲自登上皇宫的安喜楼,命李顺节等人率兵进攻位于昭化里的杨复恭大宅邸。李顺节率领大批禁兵前来叫战,杨复恭望见对方势众,率数位干儿子马上逃出长安,奔往兴元,联合在外任职的干儿子们“举兵拒朝廷,以讨李顺节为名”。逐走了前干爹,李顺节“恃恩骄横,出入常以兵自随”,唐昭宗趁机铲除之。唐昭宗暗地里设计,两位掌兵的公公以议事为名,召李顺节入宫。三人寒暄坐定,刚刚端酒要喝,埋伏在堂内的一名将领突前,一剑就把李顺节脑袋砍落在地。
一计除二患,稳住了宫内宦官势力。唐昭宗的英明可见一斑,放置盛世,完全可以扛鼎天下。
但是唐昭宗总体来说,还是很不幸的,接手一个气息奄奄的断壁残垣,手下还严重匮乏能臣干将。一心想干点大事的唐昭宗,为了重立皇威,决定拿藩镇开刀,结果麻烦事接踵而来。事情似乎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简单。多年来,各地强藩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与朝廷百官、内廷宦官的关系盘根错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年轻气盛的昭宗想要毕全功于一役,不仅难以成功,而且还引发了更大的政治危机。
头回倒霉是征讨李克用和李茂贞,皆失败而还,不仅没壮皇威,还露出自己的巨大缺陷。
朝内宰相张浚为了给自己立威,同时,又听说李克用到处对人讲:“张公(张浚)好虚谈而无实用,他日必乱天下。”愠怒之下,添油加醋,撺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