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卢梭再次参加,但没有中选。参加征文的 

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成为千古名作。两篇论文在当时轰动 

一时。1756年,他隐居于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这时与狄德罗、伏尔泰等人 

发生冲突,关系破裂。不过他写了创作活动中的主要作品。1762年出版《爱 

米尔》后,作品被下令焚烧,同时还被通辑逮捕,于是卢梭逃往国外,直到 

1770年才返回巴黎。晚年生活孤独贫困。 

     理论著作是卢梭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著作强烈抨击了整个封建的 

意识,在理论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方案,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 

备。《论科学与艺术》否定了科学与艺术,认为古代神话与雅典文学都是道 

德堕落的产物,私有制产生之后的文明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所谓文化只是为 

贵族服务,掩盖了社会罪恶,束缚思想。《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重申了《论 

科学与艺术》的观念,认为戏剧迎合观众兴趣,刺激感情,对社会只有弊端, 

没有利益可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宣扬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私有观念与制 

度的产生,才把人分成了等级,不平等的社会由此形成,也产生了战争、压 

迫、奴役、贫困。而专制暴政是不平等的一种形式,推翻和杀死暴君是人民 

的合法行动。他抨击私有制,但并不要求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建立限制财 

产过于集中的法律。这篇文章里还提出了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民 

约论》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认为国家是政府和人民自由 

地订立的社会契约产物,因而必须接受社会契约的制约,否则人民可以否定 

政府;如果公民没有服从契约,那么国家有权使其服从。由于社会契约人人 

平等,虽然每个人丧失了“天然的自由”,但是拥有了“约定的自由”。卢 


… Page 39…

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权归民的思想写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 

权宣言》和美国的 《独立宣言》之中。 

      《新爱洛绮丝》(1761年)是卢梭的书信体小说,其全名为《尤丽,或 

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小说 

标题借用12世纪爱洛绮丝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写的是18世纪法国青年尤丽 

与圣·普乐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彼此 

相爱。但是尤丽的父亲是一个具有顽固封建等级观念的贵族,他坚决反对他 

们的爱情,不肯把尤丽嫁给并非贵族的圣·普乐,而把女儿嫁给了贵族德·伏 

勒玛。圣·普乐带着痛苦离开了尤丽家。尤丽结婚后,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 

恋爱史,丈夫表示完全信任他们。因而圣·普乐回到他们家里。圣·普乐与 

尤丽每日相见,极力压制感情,心中更加痛苦,最后尤丽死去。 

     卢梭首先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深切的同情,肯定了他们的爱情。卢梭 

没有把他们的爱情仅仅作为爱情来写,而是把他们的爱情置于深刻的思想基 

础上。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卢梭正是把他们的爱情作为返回自然 

的感情来写的,认为只有符合自然感情的爱情才是道德的。尤丽和圣·普乐 

的爱情真诚自然,没有金钱势力的作用,也没有淫乱邪恶。他们的相爱是青 

年男女正常自然的发展,合乎情理。圣·普乐是一个才貌兼备的青年,具有 

很多优秀的品质,比他周围的青年出色得多,他完全值得被尤丽挚爱。尤丽 

则美丽温柔,心地善良,连鱼鸟都不忍为人宰杀。但是,他们自然感情的敌 

人是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两个不同等级的人结为夫妻,在当时社会现实来 

说是不可能的。其次卢梭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时,仍然表现了天赋人权的思 

想,认为年轻人相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他人没有权力扼杀。圣·普乐向 

尤丽证明自由恋爱是人的基本权力,他们的恋爱是一种美德。他重视感情, 

歌颂个性解放。但是,不仅他们的自然感情遭到封建等级制度与观念的扼 

杀,连尤丽的生命也被夺去。在尤丽身上特别突出地表现了爱情与封建门第 

观念、名誉、礼教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给她造成终身无法摆脱的痛苦。痛 

苦并没有因为尤丽的结婚而结束,圣·普乐再次来到尤丽的家里,使尤丽一 

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为封建贤妻良母的意识所束缚,不能超越封建礼 

教,内心之中极度痛苦,最终悒郁而死。他们的悲剧就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 

控诉。圣·普乐与尤丽虽然具有反抗封建的观念,但非常有限,他们并不敢 

私奔出走,终究成了牺牲品。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不仅是因为小说 

采用书信体形式,抒发感情有着比情节发展更重要的份量,还因为是卢梭的 

解放感情的思想表现。小说中的自然景色描写极为清新优美,尤其是描写了 

华莱山区、莱蒙湖畔以及克拉伦乡间的田野风光,极为迷人,也艺术地表现 

了小说人物的自然感情。 

      《爱弥尔》(1762年)是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小说副标题为“论教 

育”。小说的主人公爱弥尔是一个贵族的孩子,以他婴儿、幼年、少年、青 

年等四个时期的成长过程,阐明作者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 


… Page 40…

返回自然状态的人,成为有用的人材,从而避免使人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之中 

变坏。卢梭的自然状态的人应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崇尚理性,而不受封建 

专制和反动宗教的精神奴役;具有自然朴实的作风,而不是贵族的矫柔造 

作;要有强健身体,吃苦耐劳精神,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文弱而寄 

生的贵族;要具有自然平等的思想意识,而摈弃封建的等级观念。卢梭认为 

穷人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贵族、富人则因为其阶级偏见,远离自然状态, 

因此卢梭把爱弥尔设计成贵族的孩子,让他远离城市,住在农村,与淳朴的 

农民相处,参加体力劳动。爱弥尔在大自然中奔跑,呼吸大自然最清新的空 

气。通过自己的亲身感觉来认识对象世界的冷热、重量等,体现了唯物主义 

的思想。最后爱弥尔与接受过同他类似教育的苏菲结婚。卢梭在书中宣扬的 

是启蒙主义的基本思想,试图建立一种与封建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价值 

体系。 

      《忏悔录》(1778年)是卢梭的自传,回忆了从出生到1766年这50多 

年的生活道路。卢梭本来没有写自传的想法,但是因遭到统治者的疯狂迫 

害,被咒骂为“疯子”、“野人”,书被焚烧,人被通缉,过着到处流浪的 

生活而不得不为自己辨护,于是写出了自传:“请你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跟 

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 

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 

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①自传在叙述自己 

的历史之中,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精神丰富的平民形象。他朴实自然,热 

爱知识,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丰富的启蒙思想。他蔑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封 

建习俗、礼教、偏见,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作为生活的出发点,展现了维护 

基本人权的个人奋斗过程。卢梭给自己作传追求绝对的真实,并没有美化自 

己,以极其坦诚的态度叙述了自己的种种恶行与隐私。这不仅阐释了卢梭的 

人性本善,由于社会恶浊才使人变坏的思想,也使作品中的平民形象更为真 

实可爱。 

     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誉为启蒙运动三大思想家、文学家。从18世纪 

当时来看,伏尔泰是启蒙主义领袖,而狄德罗在思想上超过了伏尔泰和卢 

梭。从对后世文学发展来看,卢梭的影响最大。他不仅给美洲的启蒙运动以 

重要影响,而且对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尤其 

是他文学创作的三个特点,即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对感情的表现,对大自 

然的描绘,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主要来源。 



                               4。席勒与歌德 



      (1)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年)是德国启蒙主 

义代表性作家。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幼年时期曾就 


… Page 41…

读于拉丁语学校。13岁时,进入军事学校,接触莎士比亚的剧作、卢梭的作 

品、狂飚突进运动的文学,深受其影响。1781年毕业之后,在一个步兵旅当 

军医。但他对军旅生活毫无兴趣,在创作《强盗》并公演之后,他逃出了斯 

图加特。此后创作出了《阴谋与爱情》等多部作品。《堂·卡洛斯》是席勒 

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作品,标志从狂飚突进时期转入到古典时期。1787年, 

前往魏玛,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放弃写作。后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 

史教授。1792年,获法国荣誉公民称号。次年,他回去看望父母,与出版商 

商定出版《季节女神》,还与歌德结成深厚友谊。两人互相启迪、合作,歌 

德焕发创作的第二次青春,席勒则从唯心主义哲学研究中摆脱出来,进入了 

崭新的创作时期。他创作出了《华伦斯坦》等作品。 

     席勒的著作非常丰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美学理论作品,另一是文学 

作品。席勒是18世纪著名美学家,他和歌德不同,他喜欢抽象概念的思考。 

他的 《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集中系统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论述了美的本质:“艺术作品自由地表现自然产品时,艺术作品就是美的。” 

①这是以美在自由的观点解释美学的本质。席勒还提出艺术的起源在于“游 

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指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的冲动,即感性冲动与 

理性冲动在游戏冲动中的统一,游戏的含义是不受强制的自由。《论素朴的 

诗与感伤的诗》是席勒最成熟的美学作品。席勒根据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是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 

他成为感伤的诗人”①。素朴的诗就是“模仿自然”的诗,诗人与自然保持 

一种原始和谐的关系,这是指现实主义的诗;感伤的诗则是“表达理想”的 

诗,诗人失去了自然,因而寻求自然,这是浪漫主义的诗。席勒肯定素朴的 

诗,而贬低感伤的诗。但现实主义的诗人也注意不要落入对现实表现现象的 

自然主义描写上。席勒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概 

念。 

     席勒一生创作了诗歌、小说、戏剧等,诗歌写出了《欢乐颂》等名作, 

小说有《失去荣誉的犯罪者》等。席勒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悲剧。他的《强 

盗》(1780年)是一反封建专制暴政的作品。卡尔·穆尔放荡不羁,曾请求 

父亲穆尔伯爵宽恕自己,但弟弟弗朗茨为了独吞家产,唆使父亲与卡尔断绝 

关系。卡尔在绿林之中聚集了一伙强盗,杀富济贫。弗朗茨这时还想霸占卡 

尔的未婚妻,卡尔率领群盗救出父亲和未婚妻,弗朗茨自杀身亡。未婚妻要 

求卡尔放弃强盗生活,但强盗们都反对。最后卡尔杀死未婚妻,自己也不愿 

再做强盗,便去官府自首。作品前面的扉页上曾写“打倒暴虐者!”还引用 

希腊名医的语言:“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以 

表现作品的战斗精神。《唐·卡洛斯》(1787年)写了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 

儿子唐·卡洛斯,与好友波萨一起到尼德兰去,准备参加那里正在进行着的 

独立解放斗争。但计划被泄露,菲利普二世处死了儿子。悲剧歌颂了启蒙主 

义的自由、人权思想,抨击了专制暴政和反对宗教。《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 


… Page 42…

年)是席勒历史剧的代表作。作品以德17世纪30年代的战争为背景,华伦 

斯坦是斐迪南二世军队中的将领,一方面希望早日结束内战,统一祖国;另 

一方面又具有个人野心,与敌人勾结,结果被部下杀死。第一部《华伦斯坦 

的阵营》描写30年代的群众场面,再现了德国现实。第二部《皮柯乐米尼 

父子》写了军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第三部《华伦斯坦之死》写了华伦 

斯坦如何死在被收买的部下手中。席勒在作品中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 

难,也表达了对德国早日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愿望。 《奥里昂姑娘》 

 (1801年)写了法国人民英雄约翰娜 (贞德),率领队伍抗击英国侵略者, 

解放法国人民,最后她自己负伤死去。 《威廉·退尔》(1804)取材于 14 

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与传说。在奥地利总督的统治下,瑞士 

人民结成团体,准备起义。威廉·退尔虽然具有正义感,但没有加入人民的 

组织。后来他因触犯总督被捕,在逃亡中射死总督。这时人民起来赶走了外 

国侵略者,获得了自由。作品歌颂了人民的力量,但又认为真正起关键作用 

的是英雄,这是席勒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 

     席勒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1784年)是一部悲剧作品,全剧为五幕。 

叙述了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姑娘露伊斯。这时瓦尔特出于政 

治的需要,要斐迪南与他遗弃的情妇结婚,而他自己要与一个贵族女子结 

婚。但斐迪南不愿放弃自己的爱情,因此以揭露瓦尔特的丑行来保卫自己的 

爱情。瓦尔特与秘书又施诡计,拘捕露伊斯的父母,逼露伊斯写假情书给侍 

卫长。斐迪南看到假情书后,毒死了露伊斯。露伊斯死前道出真情,斐迪南 

也服毒自杀。 

     这部悲剧是启蒙主义时代精神的产品。席勒在作品之中宣扬了自由、平 

等的思想,展现了市民阶级为此而进行的斗争。然而这一斗争却遭到了残暴 

的封建专制、阴险的宫廷政治的摧残,作品痛斥了封建政治的恶行。这是形 

成悲剧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观。悲剧的人物与情节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斐迪南与露伊斯的爱情就是平等、自由的产物;斐迪南是宫廷中显赫的 

贵族,露伊斯只是一个大提琴师的女儿,两人之间的地位差异如此悬殊,然 

而他们却真挚地相爱了。这种爱情之中没有金钱与地位的先决条件,有的只 

是纯真的爱情。显然,这种爱情,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不可能得到美满的 

结果;从情节来说,也遇到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以斐迪南的父亲瓦尔特为 

代表的宫廷方面,另一是来自露伊斯的父亲老米勒。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平 

民,两者地位如此不同,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双方的父亲有一个共同的反对他 

们相爱的理由,即他们都认为两个年青人的地位不同。当然,瓦尔特还有一 

个特别的政治谋算。从情节发展来看,尽管双方父亲软硬兼施,竭力反对, 

但都不是影响他们爱情的最后障碍,也不是把他们送上死亡结局的最终力 

量。他们的悲剧根源恰恰是他们自己,他们彼此虽然相爱,但并不了解信任, 

尤其是斐迪南。他在要求露伊斯一同逃走时被拒绝,他的怀疑马上变成愤 

怒:“冰冷的义务对抗火热的爱情!……要用这段神话来迷惑我吗?……情 


… Page 43…

人缠住了你,如果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你和他就得吃苦头!”①正是他的 

这种怀疑是毁灭爱情、断送生命的最后的刽子手。这种怀疑产生的原因其实 

正在于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异。他们追求平等自由,然而就是在他们相爱的人 

之间也没有能达到平等自由。当然他们的不平等也是当时社会造成的。因此 

悲剧精神仍然是建立在时代的世界观基础上。 

     席勒曾说:“悲剧艺术家必须延长感情所受的折磨,才能迫切地向道德 

提出要求;但是他也必须使感情得到满足,才能使道德得到的胜利更为艰 

巨、更为光荣。”①悲剧在一系列的痛苦行为的模仿之中,最终是要取得道 

德上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却是以死亡或毁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对主人 

公的怜悯体验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