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短篇小说(第二十三辑)-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那个祠堂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红火,李村
的男男女女在工作组同志的带领下,正正经经在祠堂里开起了夜校,唱完“解放区
的天晴朗的天”,李村觉得天空比原来更加晴朗了。夜校开过一段时间后,就改成
了小学。

    小学是个正规学校,没有黑板就不行了,总不能跟夜校一样卸块门板临时凑合。
找了好半天,还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工作组的同志让大家一起想想办法。终于,一
位李家的积极分子看见了头顶上的那块匾,指着说:“这不是现成的么!”

    “嗨,真是!”其他的积极分子说。

    的确,那块匾挂在上边看看不大,其实有六尺长四尺宽,这么个见方,做黑板
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这是不是文物?上头对保护文物可是有关照的。”工作组中有一个戴眼镜的
说。

    “这怎么是文物呢,都是封建的东西。把它挂在小学里也不合适。”李家的积
极分子们说。

    “既然群众有这么高的热情,那就这样定了。”大一点的工作同志说。

    卸下那块匾的时候,还费了好大的劲,年代久了,积的灰尘太厚,撒下来纷纷
扬扬的,弄得下边的人都像个灰老鼠,但是众人的兴致很高。“又让我想起了硝烟
滚滚的战场。”烟尘里有人咳嗽着说。

    是块好木料。这么好的料子,多年前的李村人不知是从哪里找来的,现在哪里
还会有!先是有积极分子拿着刨子推,那几个字的棱棱角角很快把刀刃硌坏了。没
办法,只好从镇子里叫来一个木匠师傅。木匠眯着眼想半天法子,想了一个笨法,
拿着锯子顺着板面从字的根部银。锯得很慢,还发出尖怪的响声,就好像木头在惨
叫,叫人身上发冷。好不容易锯完,再用刨子推。这时,出了一个怪事:木板刨去
了好几层,木层里还隐若暗红色的“高碑裕后”。再刨,依然还有,好像谁的血液
渗在里面似的。终于,木匠不敢再刨了。

    “别刨了,就刷黑油漆吧。”工作组长说。

    小学开学时,镇长也来讲了话,听的人都说很有水平。尤其是这样几句:“这
块黑板就很有意思。原先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只能从精神上毒害大家,现在,为我
们的后代上学做贡献。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

    前几年,笔者去湟里,特意去了趟李村。问了问,似乎无人知道我上面说的那
些了,也不感兴趣。村里办了好多厂,厂房已和镇子联在一起了。最大的一家,年
产值一个多亿元。厂长自然是李姓人,从年龄上推算,也应该是那个小学出来的。
我说:“有空,你也该去趟西安,缅怀一下先人。”

    “是想去一下,一直未有空,得看有没有业务联系。不瞒你说,法国的凡尔赛
宫我去过不止一次了。对巴黎比对湟里还熟悉。”

    我想这牛皮太大了。到镇上就和一个同学说起这事。同学说:“这倒不假,你
想想,他和法国有业务来往,有时一年要去好几次,去了,自然要好好游玩。可湟
里不同了,他一般有什么事,一出村子,长屁股奔驰车到常州还不要半个钟头,到
南京上海办事都是当天的来回。你说他要去镇上干什么。即使去一回,也是眼睛朝
着天。他要是真到了西安,也不见得去看他祖宗洗澡的华清池。要看能不能给他投
资和项目。”

    我知道这话有点过头,但是也不能不承认有他的道理。

                                  小庙

    在小镇的西头,有一条大路,到宜兴、栗阳山里去,都从这里出镇。走十来里
路,再分成两岔。就在靠镇子边上的路边,有一座庙,名叫蜡烛庙。有句老话:
“黄山回来不看岳,五台回来不看庙。”这句话在湟里不适用。这个蜡烛庙,不要
说在全中国,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了。说是庙,其实长宽高都不超过一米,立
在那里你要是不用心,还不容易发现呢。但不容你不用心,因为庙的牌子虽小,却
写着“御造”的字样。是皇帝让造的?不光如此,再用心看看,就会发现上面的小
字原来是“洪武”皇帝的亲笔题名!

    庙这么小,和尚是自然不能住的,庙里有两个和尚,借住在不远处一家宽大但
远不如蜡烛庙有名的寺庙里。这已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平时这两个和尚和其他和
尚一样诵经修法,倒有点像借读的学生。到了他们出场的时候,身份就大不一样了。
一般是在端阳、重阳和春节的时候最热闹。远近几十里的乡民络绎不绝地赶来,祈
祷着一年四季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的香火也是最旺。点蜡烛成了人们百看不
厌的壮丽景观,也成了湟里人的一大风俗。

    这不是一般的蜡烛,两人高,一抱粗。到点蜡烛仪式的前十天,两个和尚就要
熔化开大缸里的蜡油。而后,再把蜡油倒在高大的模子里,浇铸大大的蜡烛。那红
亮的液体把一个院子映得红彤彤的一片,和尚把一大勺一大勺的蜡油舀起倒下时,
口中唱着常人听不懂但又非常好听的经文,双手挥舞出的一招一式就像是在跳什么
舞蹈。精彩处,不时引起围观的人群阵阵喝彩。到点蜡烛时,远近的人群更是围得
水泄不通。四个大蜡烛,分别由四个有头有面的人物举着长长的捻子,把火种朝蜡
烛的顶部点去。当人们看到头顶上的火苗马上变成一团团火炬时,气氛达到了高潮。

    那两个和尚的吃香也是可想而知的。

    待三天三夜过后,他俩还要把那烧剩的蜡烛再熔化在大缸里。再之后的几天里,
要运来不少别的庙里用的,那样的蜡烛,一支支再熔化在缸里,直到原来那么满。

    香火钱进了多少,也只有天知地知两个和尚知了。

    别的庙是无法眼红的,因为蜡烛庙的存在,就因为早先那个庙救过朱元璋的性
命。

    那时,那位和尚出身的义军首领还没有成为皇帝。有一次,他单枪匹马逃出重
围,朝南京方向逃去,刚好逃到了皇里。看见一座小庙,他心里动了一下,就下马,
再抽几鞭子,自己一头扎进庙门。

    庙里一个老和尚正在喝着热腾腾的粥,见他进来吓了一跳。朱元璋边行礼边求
师傅救命。这时,他听到门外大队元兵的马蹄声。他知道自己赶跑的那匹没人骑的
马很快就会让人追上的,不用多久,追兵就会折回到庙里来。自己这条命,就在这
个老和尚手里了。

    老和尚放下碗,翻翻眼皮看看他,再摇摇头。

    “师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朱元璋不知道摇头是什么意思,是不愿
意救呢还是没有能力救他。就加了这么一句。

    老和尚身子微微一动,合上了眼,说:“那你们领兵的杀了那么多人,又怎样
讲呢?”

    朱元璋一愣,想给他讲讲元人汉人的道理,马上觉得不妥。在佛的面前,什么
人都是平等的。只好说:“领兵的有好人,也有坏人。”

    老和尚再看他一眼,没有做声。但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怎么知道你是好
人还是坏人呢。

    老朱是何等机警之人?可是光靠自己的两张嘴皮子不见得就能说服这个和尚,
更不要说元兵就在屁股后头。想了想,就一个盘腿,双手合一,坐在了菩萨的面前。
盘腿有三种:双盘、单盘、散盘。

    散盘是两只脚都压在另一只脚的大腿之下,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单盘是一只脚
压在另一只脚的小腿下大腿上;双盘是两只脚都压到另一条大腿之上,这个动作不
要说是一般人,就是出家人,佛法修不到一定境界,也是相当难的。朱元璋出过家,
盘腿打坐总是会的,但双盘对他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心静如水,四大皆空的
人才会坚持得下来。朱元璋本就不是四大皆空,此时又怎么能静得下心来,没有一
会,下半身又酸又胀,快支持不住了。他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诵起了《大悲咒》。

    老和尚终于开口了;“你信佛?”

    朱元璋极力让自己镇静:“在下是在家修行。”他没敢说自己做过和尚又还了
俗。

    老和尚忽地起来,一把拉住他的手说:“居士快起,就躲在这里。”

    朱元璋顺着他的指向看,菩萨坐的莲花下边是个空柜子,里边织满了蜘蛛网。
他哪还顾得了许多,赶紧钻了进去。和尚烧起了香,点起了蜡烛,敲起了木鱼,念
起了佛。就在这时,一群元兵闯了进来。

    看到眼前的一切,元兵们的气焰稍稍收敛了一些。并没有打搅和尚做功课,自
行四下散开搜寻。这巴掌大的庙,本来就是一目了然,一会就搜完了。剩下的只有
那菩萨像的下边了。一个军官挑开帏布,就朝里面看。朱元璋蹲在里面缩成一团,
就差点和他鼻尖对鼻尖了。他想这回肯定完了。

    偏偏,奇迹发生了,那人居然拍拍手说:“没看见。”

    于是,一干人又赶紧到别处追去了。

    待朱元璋爬出来,浑身早已让汗水湿透了。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一回临时抱
佛脚居然会真的抱成了。

    是因为自己盘了个腿,念了几句“大悲咒”,天上的菩萨真的来保佑了?也不
大可能。老朱这一套,骗那个和尚还差不多,天上的菩萨真的显灵,也不会不知道
自己这经念得确确实实的有口无心。不光是和尚不当,还拿起了刀枪,这和“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完全反着来了。能保佑自己这样的人吗?

    这事就蹊跷了。莫非这和尚貌不惊人,还会使什么法术?看看,老和尚依旧在
合着眼念着经,横竖不像。

    莫非……自己果真是个真龙天子,命不该绝?!

    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吓了他一跳。说句心里话,他起来造反,本来就是为生计所
迫,能混到今天是没有想到的,当今,造反的头头中间,胡大海张立诚方国珍一大
帮,都比自己的市面大,出身也是自己最卑微。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放屁吹着
火,莫非老朱家真要坐坐天下?

    要不菩萨凭什么保佑自己呢。

    “佛呀佛,将来我一定要重塑金身。”他扑通一下跪了下来,行起了三叩九拜
的大礼。

    一边的和尚淡淡地说:“佛来保佑你,恐怕还没有那么好的缘分,要谢就谢蜡
烛吧。”

    朱元璋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和尚说的是两柱又红又亮的蜡烛,把那个元
兵军官的眼睛闪花了。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刚刚出来的帝王梦又要烟消云散。
等回过神来,他感激地抓住和尚的手:“师父救命之恩,当永生不忘,他日一定厚
报。”

    和尚依旧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出家人普渡众主,哪有图报之理。”

    朱元璋也不好说什么了,重重地行了一个礼,大步走了出去。到了门外,又折
了回去,问。“请问师父,这个镇子叫什么名字?”

    “皇里。”

    “皇里?”朱元璋大吃一惊。皇里,皇里!这两个字有如一杆点燃的火柴,把
他的心头重新点亮了。这不是要出皇帝的意思么?菩萨保佑可以说成是蜡烛太亮,
皇里两字也可以说巧合,把两者联在一起,能说明的是什么?

    他重新朝菩萨、和尚分别行了个大礼。再一次站在庙门口时,他感到周围的一
切就变得非常渺小了。

                                  开弓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天傍晚,老和尚正在小庙边上的菜地里摘韭菜,身后传
来了得得的马蹄声。他没有在意,依旧撅着屁股忙自己的。不想,马蹄声就在自己
的后边停了下来。回头,吓了一跳,黑压压一大片人马,再看,已有人下马朝自己
走来——他的身上穿着龙袍。敢穿这种衣服的,不是皇上又是谁呢?真皇上没见过,
戏台上的皇上有的是。老和尚赶紧拍拍自己手上的土,就近找了个干净的地方跪了
下来。

    此时的朱元璋刚坐金銮殿没几天,马上皇帝的脾气不改,屁股老是坐不住。加
上原先的一些老部下老是找他讨封,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吵得他心里很烦。找了
个好天,就带着一帮人出了京城,过了句容,到莱阳茅山,也就是后来陈毅打东洋
人的地方打起了野羊。打着打着,忽然看得脚下的路眼熟,不由想起当年从庙里逃
命那一场。那次还真是靠自己单枪匹马摸了回去,所以路还记得。想起了路,就想
起了小庙,想起了小庙就想起了自己对菩萨许的愿。一时来了情绪,暂时放过那些
野羊们一回,一干人策马直奔皇里。

    江山依然在。只是主人改。今天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了。小庙依旧,
老和尚还活着,只是恭恭敬敬地跪在了他洪武皇帝的脚下。他赶紧伸手扶起。

    老和尚哪受过这种待遇?颤抖了好半天,才明白眼前的就是当年从自己庙里带
着一身蜘蛛网仓皇而逃的军人。

    正是油菜花香遍田野的时节,朱元璋嗅嗅鼻子,再看着飞来舞去的蜜蜂,兴致
极好。他让和尚平身后,很亲切地问起了一些往事,和尚一一答来,很快,和尚的
拘束害怕都跑掉了,不知不觉中又找到了点当年的感觉和今天应该的位置。

    朱元璋能看不出来?他也不会和你一个和尚来计较什么了。只想赶紧把事情了
了。就说:“恩人,我要还个愿,重修这个庙,你说吧,想建多大就给你建多大。”

    和尚眼中没有露出一丝惊喜,似乎早该如此。这让朱元璋有些失望。和尚下意
识地拿手比划比划,想了想,说:“就建一箭之地吧。”

    朱元璋心中重重地一个格楞。一箭之地?这不和自已的皇宫差不多了吗?真是
狮子大开口。几年以前的那个淡淡的不图后报的和尚到哪里去了呢?一个人在利益
面前会变得哪么快吗?凭什么?就因为自己当了皇帝得了天下。

    他知道自己是个多疑尖刻之人。但他到这里来确实是真心诚意的。要还愿,也
要看看那个救了他不图后报的老和尚。不图报的,反而不能不服,他朱元璋不是没
有良心的。本来,他估计和尚会说几句推辞的话,不管是不是从心底里出来的,都
可以让身边一帮子听听,受受教育。就是和尚不说或者说不要建,他早就拿定主意,
一定要把这个庙建成江南第一。偏偏,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和尚竟会开这
么大的口。

    一种莫名的忧虑乃至恐惧向他袭来。他怕的自然不是和尚,而是身边这一大群
文武百官开国元勋。都是帮他打天下的,救过他的性命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他们想
要得到的又是什么呢,什么时候是个满足呢?不久前,他对手下的一帮过去的兄弟
现在的臣子一一论功行赏,原以为是个皆大欢喜的事,不想不少人反倒不满意起来,
就离他们的要求还差得远。难道这个天下都给了你们才是个头?这不是什么杞人忧
天,自己原来不也是没有做皇帝的念头?这个庙里一躲,说来就来了。现在,一个
出家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人了。

    即使他们现在还没有要他天下的意思,一开国就这样都想着自己贪,那么,以
后怎么来靠这些人来治天下?治不好天下,他朱家又能在金銮殿上坐多久呢?

    看来,不论从哪个方面,治国首先也必须要治贪。今天的事,真是自己给自己
出了个难题,要是答应了和尚,一箭之地自然给得起,问题是天下丢不起!

    可是,自己已经答应说要多大给多大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可怎么办?他
眉头皱着,双手后背,在那儿踱来踱去,好像造地形看风水。周围的人怀着各式心
情在注视他。

    一群蜜蜂在扑鼻的花香里飞来飞去。

    忽然,朱元璋大袖一甩,喝道:“拿箭来。”

    众人一下子兴奋了,都争着看万岁射箭。朱元璋接过一杆箭,再把弓拉开。

    大家都屏住呼吸,把目光投向远远的前方。

    慢悠悠的声音飘进了他们的耳朵:“就此一箭之上。”都回头,只见皇上把箭
朝地上一横。

    大家都以为是开玩笑,再看看皇帝的脸,全都怔住了。

    金口玉言,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下子,那个老和尚吓得脸都变了色。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个皇帝。朱元
璋看到他的这副样子,心中很有些不忍。这么大年纪,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自己
这样做的确是有点过分了。可是,为了社稷,也只能过分了。要是有些人的欲念还
不能被这一箭截断,那就不要怪我姓朱的还要过分了。

    回去的路上,随行的大脚马皇后提醒皇帝:“怎么庙建那么小,会不会让人说
对佛不恭呢。”

    这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发妻,造反的时候也一直是朱元璋的好帮手。当了皇帝
后,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