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過」失那就太「多」了。所以「所說」心相續的業力說,是不合乎道理的
。怎樣的不合理,有怎樣的過失,論主洠в忻靼椎恼f出。他的困難所在,仍
舊是有自性;理解實有者的困難,譬喻者的業種相續說,也很可以明白他的
無法成立了。青目釋中又略為談到一點:譬喻者的中心思想,是不斷不常,
所以就在這上面出他的過失。你說種子不斷不常,試問從種生芽,是種滅了
生芽?是種不滅生芽?假使說種滅生芽,這是不可以的,種力已滅去了,還
有什麼力量可以生芽?這不脫斷滅的過失。假使說不滅,這也不可以,不滅
就有常住的過失。所以,從剎那生滅心去觀察他的種滅芽生,依舊是斷是常

,不得成立。所以後來的唯識家,說有阿賴耶識,種子隨逐如流。無論從現
業熏種子也好,從種子起現行也好,都主張因果同時。以性空者看來,同時
即不成其為因果。而且,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間的阿賴耶識種,怎樣的成立
聯繫?前滅後生?還是不滅而後生?如同時,即破壞了自己前後剎那的定義
。唯識者要不受性空者所破,必須放棄他的剎那論,否則是不可能的。青目
說:世間植物的種芽果,是色法的,可以明白見到的,他的不斷不常,還成
問睿粌仍诘男姆ǎ惿悳纾豢捎|不可見,說他如種果的相續,這是多
麼的渺茫啊!所以說:過失眾多,「於義」「不然」。

庚三  破正量者的不失法說
辛一  立
壬一  敘說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拢Q歎

正量者說:一切有部、譬喻者的業力說,都不能建立,我「今」應「當

」「更說」一種正確的業力觀,符「順業」力感「果報」的正「義」。這是
我佛所提示的,是一切「諸佛」與「辟支佛」,及聲聞「賢拢拐摺杆构
同「稱歎」的。義理正確,有誰能破壞他呢?

壬二  正說
癸一  標章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正量部的業果聯繫者,就是不失法。經中佛也曾說過:業未感果之前,
縱經百千儯伲彩遣皇У摹K鶕鹫f的『業力不失』,建立不相應行的
不失法。他的不失法,也是從世間事上推論出來。如世人借錢,恐口說無懀
,立一還債的借券;到了約定的時期,還本加息,取還借券。在洠в羞債以
前,那借券始終是有用的。他本身不是錢,卻可以懀″X。正量者以為造
業也是這樣,由內心發動,通過身口,造作業力,業力雖剎那滅去,但即有
一不失法生起。這不失法的功用,在洠в懈泄郧埃T谟星榈纳碇小5搅

因緣會合的時期,依不失法而招感果報。感果以後,不失法才消滅。造業招
果,不是業力直接生果。可說不失法是業的保證者,是保證照著過去所作的
業力而感果的。所以,正量部的意見,「不失法」「如」債「券,業」力「
如」所「負」欠別人的「財物」。懀債,等於照著不失法的性伲泄
。不失法,與有部說的得是相似的;不過得通於一切法,而不失法唯是業力
才有。這因為正量部是犢子系的支派,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同是從上座系所
出的。所以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點。

癸二  別說
子一  不失法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先說不失法,以善、惡、無記的三性分別,不失法雖是善不善業所引起

的,而不失法本身卻是非善非惡「性」的「無記」。因為無記性的法,才能
常常的隨心而轉,不問善心惡心的時侯,都可存在。假使是善的,惡心起時
就不能存在;是惡的,善心起時就不能存在了,所以唯是無記性的。同時,
是善是惡,就可以感果報;不失法是感受果報的保證者,他本身不能再感果
報。否則,他能感果,他也更要另一不失法去保證他,推衍下去,有無窮的
過失了。所以是無記性的。

以三界繫及無漏不繫去「分別」,不失法是「有四種」的。欲界繫業,
有欲界繫的不失法;色界繫業,有色界繫的不失法;無色界繫業,有無色界
繫的不失法;無漏白淨業,有無漏的不失法,他是不為三界所繫的。這樣,
總合即有四種。

以見所斷、修所斷、不斷的三斷分別,不失法是「見諦所不」能「斷」
,而「但」為「思惟」道(即修道)「所斷」的。見所斷的,是惡不善法;
不失法是無記的,所以非見道所能斷。見道後的初果,還有七番生死,而招

感這生死的,是不失法。這可見見道以後的修道位中,還有不失法存在。甚
至阿羅漢拢撸械倪招被人打死的惡果呢!所以,不失法決不是見道所能
斷的。由於有這「不失法」的存在,所以見道後的拢撸隨「諸業」所應
感的「有」種種「果報」。「若」不失法是「見諦」道「所斷」呢,那就有
失壞業力感果的過失了。「而業至相似」,清辨與青目釋中,都洠в姓f明,
意義不很明顯。可以這樣的解說:不失法假使是見諦所斷,而又說業力還能
夠感到相似的果報,如善得樂果,惡感苦果,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失法是
業果的聯繫者,作業過去了,不能常在與果發生直接關係;所以可說由業感
果,這就是因為有這不失法。現在說不失法在見諦也斷了,這樣,作業久已
過去,不失法也巳滅去,修道位中的業果,如何建立?豈不就成了「破」壞
「業等」感報的「過」失了嗎?所以不能說他是見諦所斷的。不失法中,有
有漏的為三界所繫的,有無漏的不為三界所繫,這是上面說過的。這樣,解
說斷的時侯,也應當說有漏的是修道所斷,不繫的無漏不失法是不斷的,為

什麼頌中洠в姓f明他?難道無漏的不繫不失法,也是修道所斷嗎?當然不會
的。這不是分別有四種另有解說,就是此中所說的不失法,主要是成立作業
感果,所以唯約有漏的三界繫法,分別他的何所斷。無漏不繫的,姑且不談
。古代的三論學者,常以正量部的不失法,類例的說到唯識家的阿賴耶。阿
賴耶的異名叫阿陀那,陳真諦三藏譯為無洠В瑹o洠Р痪褪遣皇У囊馑紗幔【
是玄奘譯阿賴耶名藏,藏的作用不也就是受持不失嗎?賴耶在三性中,是無
覆無記的;在繫中分別,也是三界繫及無漏不繫的;約三斷分別,有漏賴耶
的種子,在修道位上一分一分的滅去,是見道所不能斷的。再探究到建立阿
賴耶的目的,主要也還是為了業力的受持不失,使業果得以聯繫。所以唯識
家的阿賴耶,與正量部所說的不失法,確有他的共同性;不過唯識學說得嚴
密些吧了。

子二  諸行業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再說業。然論文的意義,實為解說業力,以說明不失法的性伲!敢磺
」的「諸行業」,有「相似」的、有「不相似」的兩種。欲界與欲界的業相
似,色界與色界的業相似,無色界與無色界的業相似;善的與善業相似,不
善的與不善業相似;有漏的與有漏業相似,無漏的與無漏業相似:這是相似
業。這業不同那業,那業不同這業,就是不相似的業了。清辨說:不相似業
,各有一個不失法;相似的業,有一共同的統一的不失法。也就是凡業力的
相同者,和合似一,有一共同的不失法,將來共成一果。我以為此相似不相
似業,也可以說是共業不共業。屬於某一有情的,各各差別,是不相似業。
如眾生共業,將來感得眾生共得的依報等,即是相似業。每一有情,現生及
過去生中,造有很多的相似與不相似的業,但他在前一生命結束,即死亡了
以後,重行取得一新生命的時侯,在無量無邊的業聚中,某一類隨緣成熟。

假使他生在欲界,就唯有「一」欲「界」的業生果;而欲界業中又有六趣的
差別,他如生在人趣,就唯有人趣的業生果;人中也還有種種。總之,作業
雖很多,而新生時唯是某一界一趣的業,最「初」生起「受身」,「爾時」
就唯有某一種果「報」單「獨」的「生」起;其他的業,暫時不起作用,再
等機緣。果報現起,保證業力的不失法,也就過去不存在,而唯有此果報身
的相續受果了。「如是二種業」,清辨釋中說是上面說的作業無作業;青目
更說這是輕業與重業;嘉祥疏說有多種的二業。也可說是相似不相似業,由
這二業,「現世」就可感「受」正報、依報的「果報」了。

正量部中的另一派說:由業「受報」,果報現起了「已」後,新生命固
然一期的延續下去,就是那保證「業」力的不失法,也還是同樣的存「在」
。這與正統的正量學者,說得不同了:不失法洠в懈泄臅r候,是存在的;
一旦感受了果報,立刻就不再存在。明了論說:『不失法待果起方滅』。真
諦三藏說:『不失法是功用常,待果起方滅』。都是主張感果即滅的。而現

在說不但洠в懈泄谴嬖诘模痪褪歉辛斯WC業力的不失法,在所感果報
洠в斜M滅以前,也還是存在的。彼此意見的參差,是這樣:正統者說:因既
生果,果體能一期繼續的生下去;因不再生果,所以感果就滅了。旁支者說
:因生果後,果體的繼續生下去,有他一定的限度;有限度的延續,不能說
與因無關,此必有支持生命延續的力量。所以要在果報身滅時,不失法才失
壞。這兩派,以瑜伽師所說去批判他,正統注意生因,旁支又注意到引因。
這樣,依旁流者的解說不失法──業的失滅,在兩個時侯:一、拢呶恢卸
果的時候,二、異生位中死亡的時侯。從初果到二果,從二果到三果,從三
果到四果,這都叫度果。在度果的過程中,每度一果,就滅去後一果所應滅
的業力。如初果還有七番生死;證得二果時,即有六番生死的不失法滅,只
剩一往來了。到最後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死)的時侯,就徹底的滅除有漏
不失法了。壽盡命絕,這叫做死。一期生死既洠в辛耍写艘黄诠麍蟮臉I─
─不失法,也就隨之而消滅了。所以說:「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在

這度果死已滅「中」,應更「分別」他的「有漏」「無漏」。即三界繫與不
繫法。異生死滅,這是三界繫的有漏業;阿羅漢入涅槃滅,也捨有漏的殘業
;如捨無漏智業,這是不繫的無漏業。度果滅的,有三界繫的有漏業;捨前
三果得後三果所滅的,即有不繫的無漏業。這是應該分別而知的。

壬三  結說
    雖空亦不斷    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清辨釋、佛護釋、無畏釋等說:「雖」諸行「空」無外道所計即蘊離蘊
的我,但有不失法在,所以「不」是「斷」滅的。「雖」然「有」生死業果
的相續,因感果以後,不失法即滅,生死在無常演化中,所以也「不」是「
常」住的。有了這「業」與「果報」聯繫的不失法,業果「不失」而不斷不
常。這並不是我新創的,而「是」「佛」陀「所」宣「說」的。他們這樣地
解說本頌,以為此頌是正量者總結上面所說的。青目釋以此頌前二句為論主
自義,後二句是論主呵責正量部的不失法。古代的三論家,以全頌為論主的

正義;就是以性空緣起的幻有思想,建立因果的不斷不常,業果不失,作為
中觀家的正義。智度論有幾處引到這頌,也是開顯業果不失的正義的。究竟
這頌是中觀的正義,是正量部的結論,似乎都可以。現在且以這頌為正量者
的結論;到後顯正義的時侯,也可以這一頌作為中觀家正義的說明。

辛二  破
壬一  業力無性破
癸一  顯不失之真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這是從否定自性而顯示緣起的業相。行業不失,確是釋尊所說的。他一
方面是剎那滅的,一方面又是能感果不失的。剎那滅了,存在還是不存在?
假使存在,可以說不失,卻就有了常住的過失,與無常相摺2淮嬖冢梢
說無常,但又有斷滅不能感果的過失,與不失相摺_@是佛法中的難睿
家種種說業,正量者立不失法,都為了此事,然都不離過失。依性空正義說

,業是緣起幻化的,因緣和合時,似有業的現象生起,但究其實,是洠в袑
在自性的。既不從何處來,也不從無中生起一實在性。一切「諸業本」就「
不生」,不生非洠в芯壣钦f「無」有他的決「定」的自「性」,洠в凶
性生。一切「諸業」也本來「不滅」,不滅即不失。他所以不滅,是因為本
來「不生」。我們所見到的業相生滅,這是因果現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實在
性的業在起滅;洠в袑嵲诘臉I性生滅,唯是如幻如化的業相,依因緣的和合
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以追求他的自性,他不是實有的常在,是
因緣關係的幻在,幻用是不無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洠в懈泄安皇В桓
果以後,如幻的業用滅,而不可說某一實在法消滅,所以說『滅無所至』。
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自性,但緣起的業力,於百千劫不亡,所以又
不斷。不是實有常住故不斷,是無性從緣故不斷。行業不失滅,可以建立如
幻緣起的業果聯繫。

癸二  遮不失之妄

子一  不作破
    若業有性者    是即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與作福    亦無有差別

這是遮破有自性的業力,使他失去造作的性伲H缍▓獭笜I」是「有」
他的實在自「性」的,自性有即自體完成的,那麼所說的業,不能說從緣而
生起,應該不待造作本來就有的了!如果說雖是本來就存在的,不過因造作
了才引生來現在,這就不對!實有自性的存在,「是」業就是「常」住的;
常住的業,在「不作」以前,既已有此業的存在,已可以叫做「業」。業既
本有「常」有,那還有什麼作不作?常住法是「不可作」的。不造作,怎麼
可以成為業呢?如承認「不」經造「作」已有「業」力,那不是「不作」惡
「而有罪」業了嗎?不殺生的有了殺業,不偷盜的有盜業;如不作即有罪業
,那縱然「不斷」的修習清淨「梵行」,也是徒然。因為雖然不作,已「有

」罪業「不淨」的「過」失了!梵行,廣義的說,一切的清淨德行都是;狹
義的說,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
淨的罪業。假使修梵行的人還有不淨業,那就「破」壞了「一切世間」的「
語言法」了。語言法,即世俗諦的名相習慣,是大家共同承認的。人格的高
尚與卑劣,行為的善惡,法制的良窳等。如照上面所說,那就承認不作而有
罪惡,反之也可不作而有善德,好壞善惡一切破壞了。持戒者就是犯戒者,
犯戒者就是持戒者,「作罪」的及「作福」的,也就洠А赣小故颤N「差別」
,這是破壞世間的大邪見。

子二  重受破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再破業自性的不失,使他犯受果無窮的過失。假定說:「業決定」是「
自有性」的,這不但本來存在而不成造作,也應該永遠存在而不再滅失,那
就應該這生「受」了「果報」,此業不失,來生「更」「受」果報,再來生

還是受果報,一直受果無窮。如這樣,也就失去隨業受果的意義。人類不能
再以新作的善業,改善自己了!如世間犯罪的人,他犯了罪,受國家的法律
制裁。除了死刑,在刑罰期滿後,他可以回復自由,可以向善。因他的善行
,或者又可以得國家的獎拔,社會的讚美、擁戴。假定說制裁了以後還應該
制裁,他的罪惡永遠存在,這豈非絕大的錯铡畣幔匡嫻獠恳姷搅诉@點,所以
他主張業力洠в惺軋笫谴嬖诘模芰藞缶筒淮嬖诘牧恕

壬二  業因不實破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何況於諸身

業從煩惱的發動而作,所以進一步的從煩惱不實中說明業性本空。一切
「世間」的善不善「業」,都是「從於煩惱」而造「出」的。有煩惱,才有
世間的諸業;有世間的諸業,才招感世間的諸果。有漏業的動因,主要的是
愛,愛自我的生命,愛世間的一切,由內心愛取的衝動,通過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