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师城内由兵马指挥司管理市场,每日校准市场度量衡器,检查商人活动及物价情况,京师及其他大城市设有官办货栈,称为“塌房”。商人在塌房存放货物,就地征税。
五、大明宝钞的发行
  元代开始广泛发行纸币,称为“宝钞”。元顺帝时,宝钞无限制地大量发行,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带来社会经济的崩溃。明朝建国后,大量铸造铜币“洪武通宝”钱,民间贸易都采用为价值标准,币价相当稳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三七四年,设立宝钞提举司,又开始印造纸币。名为“大明通行宝钞”,次年由中书省正式发行。“宝钞”以桑树皮造纸印制,高一尺,宽六寸,质地青色。面值分一百文、二百文、
  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六种。每钞一贯准铜钱千文、白银一两,四贯主钞准黄金一两,(《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民间交易百文以上用钞,百文以下用铜钱。商税钱钞兼收。官员禄米也发给宝钞。
  大明宝钞发行后,由于不设钞本,宝钞不能兑换金银,而且发行量过大,所以发行不久,即逐渐贬值,重蹈了元末的覆辙。洪武未年,两浙民间钞一贯只折铜钱二百五十文,尔后又下降到一百六十文,加以伪造宝钞充斥市场,钞值难于稳定。不少地方的商品,不得不以金银定价。宝钞只是在颁赏、俸禄或估产计赃等官方活动中使用,在社会经济中则被视为“劣币”而被排斥。
第二节 疆域的奠立与国都迁徒
(一)惠宗削藩与燕王夺位
一、惠宗的统治
  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临终前颁遗诏说:“今年七十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惧,惟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国榷》卷十)
  明太祖建国称帝时,立长子标为皇太子。一三九二年四月,太子标病死。九月,立朱标次子允炆为皇太孙。明太祖死后,允炆(南明追谥惠宗)奉遗诏即帝位,年二十二岁。改次年年号为建文。兵部侍郎齐泰受太祖顾命辅政,进为尚书。东宫伴读、太常寺卿黄子澄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国政。
  明惠宗生长深宫,幼读诗书,并无执政和作战的实际经历。明太祖定制,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和朝廷,新即位的年轻皇帝不得不肩负起不堪承受的重担。惠宗即位时朝野状况是:(一)经过明太祖三十年的猛政,开国名臣,相继死去。朝中文官武将,声威与才干都远逊于前朝,中枢渐趋虚弱。(二)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辅翼王室。诸王权势日盛。为防御蒙古,北边藩王,得拥军兵,权势尤重。明惠宗与诸王,国中为君臣,族内为侄叔。诸叔王分据各地,是新王朝难以控驭的威胁。(三)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是朝廷财赋的重要来源。江南地主在农民战争中遭到严厉的打击。明太祖迁徒豪富,重赋东南,更招致了江南地主的嗟怨。
  明惠宗即位后,企图从两个方面建立起他的统治。一是宣告实行宽猛得宜的维新之政,以争取朝野的支持,一是削夺藩王权势,以减除朝廷的威胁。
  维新之政——惠宗在即位诏中即宣告:“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国榷》卷十一)。所谓“宽猛之宜”,实际上是以宽矫猛。所谓宽,主要是宽刑与宽赋。
  当年七月间下诏行宽政,赦免罪犯,捐免逋(欠)租。十二月,又下诏说:“朕即位以来,小大之狱,务从宽减,独赋税未平,农民受困,其赐明岁天下田租之半”(《国榷》
  卷十一)。此后,一四○○年二月,又诏均江浙田赋。太祖时江浙赋税独重,悉与减免,每亩纳税不过一斗。同时废除江西、浙江、苏州、松江等地人不准在户部任职的规定,仍得在户部为官。
  惠宗维新之政的另一内容,即所谓“更定官制”。惠宗即位后任名儒宋赚之弟子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参据《周礼》更定官制。此事自建文元年正月起陆续进行,至四月大体告竣。所谓更定官制,其实只是某些官员品级的改定、机构的调整和官职名号的更易,并非制度上的实际改革。如六部尚书由正二品改为正一品。工部增设照磨司,兵部裁革典牧所。都察院改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通政司改名通政寺。大理寺改名大理司。官员职名六部侍郎改称恃中,原通政使改称通政卿,大理寺卿改称大理卿。他如太常寺卿改称太常卿,光禄寺卿改称光禄卿等等,大体类此。地方官制主要是改左、右布政使制,只设布政使一人。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按察司。此次匆促进行的所谓改制,旨在表明新朝的维新,对实际实行的官制,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
  削夺藩王——惠宗即位前,早已感到诸藩叔王的威胁,曾与东宫伴读黄子澄议论其事。诸藩中,防守北边的晋王、宁王和燕王备拥重兵,尤以燕王朱棣权势最为显赫。燕王驻守元朝;日都北平,元室亡后,曾多次与边地蒙古军作战获胜,受命节制诸军,声名大振。在诸王中也最年长。燕王的兄长太子标、秦王樉、晋王㭎,在太祖在位时已先后病死,由王子袭封。藩封开封的周王橚是燕王的同母弟,又同为太祖马皇后收养。燕、周二王关系最密。惠宗与黄子澄等聚议,欲削燕王,当先除周王。
  太祖病死后,惠宗诏令诸王在藩国听朝廷节制,不准来京师奔丧会葬。燕王行至淮安,被迫返回北平。惠宗即位后月余,即派遣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封)领兵去开封,围周王府擒捕朱橚审讯,坐实谋反罪。一三九八年七月初,惠宗将周王橚贬为庶人(平民),革去王封,迁置云南蒙化。
  代王桂(太祖十三子)封藩大同,受晋王节制。一三九九年初,以贪虐罪,削王封,贬为庶人,幽禁大同。
  岷王楩(太祖十八子)原封岷州,后改镇云南。因西平侯沐晟(沐英子)奏其过失,废为庶人,徒置漳州。
  湘王柏(太祖十二子),封藩荆州。好读书,尤喜道家,自号紫虚子。惠宗以王府擅杀人等罪,遣使拘捕。湘王惧祸,在王府自杀。
  齐王榑(太祖七子)封藩青州。曾从燕王北征,出塞作战,以军事自负。惠宗将各王召至京师,以有人告变为由,废为庶人。一三九九年春四月以前,惠宗先后贬废数王,削藩之势已成,诸王均不自安。诸王中燕王年辈最长、权势最大、军功最高。太子标死后,太祖传孙而不传子,燕王早已心怀不满。惠宗削藩更使燕王惴惴不安。太祖时曾命僧人道衍入侍燕王府诵经,主持北平庆寿寺,与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与道衍在王府后苑铸造军器、训练士卒,密谋起事。户部侍郎卓敬密奏惠宗,请将燕王徙封南昌。惠宗不听。一三九九年二月,燕王奉召入京师朝觐,四月返回北平,称病家居。惠宗得密告,逮捕燕王府训练士卒的官校于谅、周锋处死。燕王伪装疯颠避祸。早在一三九八年十一月,惠宗以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驻北平,密察燕王动静。一三九九年六月,惠宗密诏张昺、谢贵擒燕王,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奉命往王府逮捕。张信投附燕王,告以密谋。燕王以护卫壮士八百人入卫。七月间,诱骗张昺、谢贵入府饮宴,在席问杀张、谢,起兵反。明太祖病逝刚过一年,原来用以夹辅王室的燕王,成为谋夺皇权的主将。明朝宗室间的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开始了。
二、燕王夺位
  燕王起兵誓师,发布文告,以除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说是效法周公辅成王,并引据明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祖训》规定清君侧需有天子密诏,又上书惠宗,说是待命入诛奸恶。燕王起兵时,宣告废除建文年号。也就是否认惠宗的皇位。上书待命,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师出更加有名。惠宗得报,削去燕王属籍,起用六十五岁的开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于璇娶太子标之女江都公主)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娶太祖女大名公主)为左副将军,领大兵号称三十万伐燕。
  燕王起兵前,惠宗以备边为名,已在北边各重镇部署兵力,形成对北平的包围。燕王誓师后,先攻蓟州,擒斩都督指挥马宣,进取遵化,遵化卫投降。转攻怀来,擒斩都督宋忠。燕王府精锐兵士原已划归宋忠指挥,临阵倒戈归燕。山后诸州,自开平至云中相继降附燕王。八月,耿炳文领大军至真定,燕王领兵至涿州,先后攻取耿军先锋军驻在的莫州、雄县,进至真定城下。耿炳文出战,大败,李坚被擒,械送北平,死于途中。耿炳文退兵城内,坚守不出。燕王领兵回北平。惠宗得到败报,召耿炳文回京,改任李景隆为大将军。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溃散士卒,调集各路军马五十万,进驻河间。燕王留世子高炽坚守北平,亲自率军趋水平,败明军,十月,转向大宁。大宁为宁王封地,所属朵颜诸卫,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惠宗削夺宁王府三护卫。燕王致书宁王联络,至大宁城下,败明守军,只身入城,与宁下相见,拥宁王赴北平,尽收朵颜三卫军队。
  李景隆听说燕王去大宁,帅师度芦沟桥,直抵北平 城下。几次攻城,不下,屯兵城郊郑村坝。十一月,燕王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城内燕军出击,内外夹攻,景隆不能支,乘夜逃跑。士兵溃散,败逃到德州。
  李景隆军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惠宗问黄子澄,“外间近传军不利,果何如?”黄子澄隐瞒战败实情,谎称:“闻交战数胜,但天寒,士卒不堪,今暂回德州,待来春更进。”黄子澄并派人密告李景隆隐瞒兵败事,勿奏。一三九九年四月,李景隆会武定侯郭英及安陆侯吴杰等军六十万,号百万,进抵白沟河,以都督平安率精兵万骑为前锋。燕王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步骑,马步军共十余万。双方激战于白沟河,燕兵数败,陈亨败走。燕王坐骑,三次被创。明军虽多于燕军数倍,但将帅不专,政令不一。平安部被燕军朱能战败,军阵大崩。燕兵乘风纵火,烧其营垒,郭英等西溃,李景隆南奔,委弃器械辎重山积,死者十余万。李景隆单骑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五月,李景隆自德州逃到济南。燕军追及,败李景隆所率残部十余万入,围攻济南城。都督盛庸与参政铁铉死守,燕军围城三月不下,屡遭袭击,被迫撤回北平。惠宗以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耀铁铉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军事。
  九月,惠宗命大将军盛庸总率诸军北伐,副将军吴杰进兵定州,都督徐凯等屯沧州。十月,燕军破沧州,俘徐凯。十二月,燕军进入山东,至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盛庸与铁铰于东昌誓师励众,检阅精锐,准备背城一战。燕军屡胜轻敌,进至东昌,鼓噪前进,被盛庸军打得大败,张玉战死,燕王被围。朱能援军接应燕王突围,返回北平。盛庸军追击,杀伤燕兵甚众。惠宗出兵伐燕,屡次告诫诸将“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燕王数次处于危境,明军不敢置死,因而得以逃脱。
  一四○一年二月,燕王再次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败盛庸、吴杰、平安军。惠宗下沼窜逐齐泰、黄子澄等,以平息燕军。三月至四月间,燕军继续南下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河北郡县多降。七月,盛庸联络大同守将,进兵保定。燕王闻报,自大名率师返回北平。建文四年(一四○二年)正月,燕军入山东,铁铉驻守济南,燕军绕过济南,攻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惠宗命中军都督府魏国公徐辉祖(徐达子)率京师卫军往援山东。四月,燕军进抵宿州。平安率军跟踪至肥河,袭击燕军。总兵何福率军列阵十余里,沿河向东挺进、徐辉祖率军来援,与燕军大战于齐眉山。燕军损失甚重,骁将王真、陈文、李斌,都指挥韩贵等战死。时值暑雨连绵,道路泥泞,燕军北方士兵多不习惯,又染疾疫,多想北归。两军在肥河相持。惠宗纳廷臣议,以为京师不可无良将,命徐辉祖率军撤回南京。何福军孤立失援,粮运为燕军所阻。燕军乘势全力进攻何福军,破灵璧,何福单骑败走,平安等军将三十七人被燕军俘掳。灵壁战后,燕军士气大振。燕王率军直趋扬州,攻下高邮、通州、泰州等地,六月初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沿江列兵抵御,被燕军冲溃。盛庸单骑逃走。燕军于十三日进抵京师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榑开门迎降。徐辉祖率兵抵御战败。惠宗与诸妃在宫中纵火自杀(一说出逃为僧,无确据)。
  惠宗自焚之日,朝中诸臣拒不降燕,战死及自杀者甚多。佥都御史程本立、翰林院修撰王艮、编修陈忠、刑科给事中叶福、户科都给事中龚泰、监察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邹瑾、工部郎中张安国等先后自杀。弃官逃走者四百六十余人。六月,燕军渡江,燕王进入南京,张布奸臣榜,列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徐辉祖以及六部官员数十人。燕王(明成祖)在南京即皇帝位,以天子礼葬惠宗,不加庙号,私溢孝愍。直到一六四四年,南明福王才追上庙号惠宗,其后,清乾隆帝又追赠谥号惠帝。
  明成祖夺得皇位,又有朝野名臣礼部右侍郎(侍中)状元出身的黄观、翰林院修撰黄岩、王叔英、浙江按察使王良等多人自杀拒降。明成祖依奸臣榜诛杀惠宗群臣。齐泰、黄子澄被捕处死,族诛全家。名士方孝孺在惠宗死后,穿孝服痛哭。成祖要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掷笔痛骂。成祖说我能杀你九族。方说,你就要死了,怎么能杀我九族,成祖大怒,割去方的舌头,以磔(剐)刑寸割处死,年四十六。方孝孺九族及其门生,号为十族,八百七十三人被处死。流放治罪者,尤众。礼部尚书陈迪,当面指斥成祖,与其子六人都被处磔刑,宗戚一百八十人被流放。户部左侍郎卓敬曾建策改封燕王,全族处死。左副都御史练子宁坚持不屈,被族诛,姻亲处死一百五十余,流放数百人。大理寺少卿胡闰被召不屈,被剥皮处死,全族诛灭。被牵连而死者至数千人。户科给事中陈继之,曾指斥燕事,被责问不屈,磔死,诛夷三族。黄子澄曾藏匿于袁州知府杨任家,杨任被处磔刑,族诛九十三人。其他如刑部尚书暴昭、吏部左侍郎毛泰、户部侍郎郭任、兵部侍郎卢植、监察御史(左拾遗)戴德彝、高翔等多人均不屈处死,籍没家产,妻女给配为奴。魏国公徐辉祖被捕下狱,坚持不屈,举出明太祖允诺不杀徐达子孙的铁券文书作答。明成祖无法,只好赦免。兵部尚书铁铉,在成祖进南京后,拥兵淮南,企图兴复。十月间被逮不屈,直立阙下。明成祖命划开膝骨,割去耳鼻,以磔刑寸割处死,年仅三十七岁。继明太祖诛杀群臣之后,明成祖又一次残酷屠杀惠宗群臣,在血泊中登上了皇位。
  一四○二年七月朔日,明成祖祭告天地,在奉天殿正式登极,接受朝贺,诏告天下。改明年年号为永乐。明成祖初起兵时,以清君侧、辅成王为号召,夺得皇位后则说是奉天靖难。随从起兵的有功军将丘福、朱能等晋封国公,加号奉天靖难功臣。群臣论功,以僧道衍为第一。一四○四年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俗姓姚,赐名广孝。
  惠宗朝降燕诸将中,盛庸曾奉命镇守淮安。一四○三年,致仕,被劾自杀。平安降燕,被派驻北平,为北平都指挥使,一四○九年,成祖北巡,被迫自杀。李景隆开门迎降有功,加太子太师,一四○四年被劾下狱。削去勋号,回乡。
(二)皇权的巩固与边疆统治的建立
  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将原封地北平改为北京,设顺天府。又在北京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掌管军事。设行部国子监,招纳生员。北京成为明朝的第二京城,陪都。明成祖长子高炽仍守北京。一四○四年召回南京,封为皇太子。
一、巩固皇权诸措施
  明成祖即位后,即宣布废除惠宗时改建的官制,恢复太祖时的旧制。旧制中存在的种种积弊却依然有待清除,不得不有所改易。明成祖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皇权的统治。
  削夺藩王卫军 明太祖末年,边地藩王权势日盛,渐成皇室的威胁。惠宗削藩失败,带来成祖夺位的成功。成祖即位后,仍然面临着如何处置藩王的严重课题。边地藩王通称“塞王”,有权指挥边军。塞王的护卫军可多至二十万人以上。明成祖起兵,指责削藩是出自君侧的奸逆,即位后不得不为被削夺的周王、岷王、代王、齐王、湘王等恢复王封。当皇位确立后,明成祖密切监视诸王行动,在较长的时间里,逐个地削夺塞王护卫,收取军权。永乐元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