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小哥起义 一一三八年,平阳府人梁小哥率领一支起义军,在太行起兵。曾与原齐国的宋降将徐文作战。梁小哥长期在太行山一带活动。一一四二年,梁小哥率领四十人攻克平阳府神山县。总管府判官邓姡Вㄒ羰絪hì)领兵三千镇压。金军远远见梁小哥旗帜即停下来,白天离起义军五六里才敢活动,夜间则离起义军十多里方敢扎营,戒备森严,不敢熟睡,唯恐起义军劫营。金军契丹都统马五领兵与起义军激战,马五被杀,金军五千多人逃散。
张清超义 一一三九年,山东沿海人民在张清领导下,驾船从海上攻入辽东。起义军打着宋军旗号,攻下蓟州。辽东百姓和被掳的南宋人民相率起兵响应。不久,张清又率军退回山东。
邯郸人民起义 当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时,太行一带起义军四起。一一四○年,邢、洺、磁、相、庆源一带被金兵俘虏的汉人,互相约定,在二月初一日,夺取女真奴隶主的鞍马、武器和盔甲,在邯郸西村聚集,同上太行山抗金。
太行起义军 一一四○年,太行起义军夜袭怀州万善镇,距州城只二十里,震动了怀州。
邳州人民起义 一一四一年,邳州人民聚集起义。起义军发展到近二十万人。遭到金将温迪罕蒲里特的镇压。
张横起义 一一四三年,太原张横起义军,在宪州大败金军,活捉岚、宪两州同知和岢岚军判官。
此外,宗弼南侵时,宋朝岳飞军曾与太行山抗金义军相联络,义军在河北、山西一带多次狙击金兵,攻打州城,给予金军以不小的打击。面对着人民群众的英勇反抗,金熙宗统治集团采取了一项重大的措施,即把内地的女真、契丹人大批地南迁到中原。
金太宗时推广授田制,曾把大批的女真、契丹民户迁到辽上京临演府一带垦殖,以解决混同江地区田地不足的困难。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发展,迫使金熙宗不能不进一步解决田地不足的严重问题。金熙宗面对着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群众的持久的反抗,又面临着内地垦田的不足,一一四五年决定创设“屯田军”制。把女真人和契丹人的猛安谋克户,从本都迁居到中原,计户授给官田耕种。他们和汉族人民杂处,并负有监视和镇压人民反抗的职责。南迁的女真人户,自燕京之南到淮水之北,散居于各地汉人材落之间,多达六万人。
与此同时,金熙宗还规定,建国初年编入猛安谋克部的辽东地区汉人和渤海人,今后不再承袭猛安、谋克职衔。
金熙宗时的这些改革措施,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从氏族部落制发展而来的猛安、谋克制,进一步改变着原来的意义,越来越成为以地域来划分的经济生产单位和基层的军事组织。各谋克散处各地,受当地军政官员统辖,彼此间不再有直接的联系。原来强行收编汉人、渤海人入猛安谋克的制度,也同时宣告了它的终结。(二)金朝统治集团内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论,在此以前,主要是关于如何统治辽、宋封建制的汉地。保守派主张不断地从汉地掳掠奴隶带回内地,以发展女真奴隶制度。改革派则主张依照汉地的原有封建秩序,利用汉人地主阶级,进行统治。金熙宗的改革,又前进了一步。从掳掠汉人到内地,改变为迁徙女真人到中原,这一重大变革的实行,显然是在击败保守派势力后,对保守政策的一个彻底的否定。(三)金熙宗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入中原,虽然只是出于所谓“屯田”的经济的和军事的目的,但这一措施的实行,又必然要带来统治者所预料不到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女真屯田户星罗棋布地杂在双人封建庄田之间,不能不日益受到汉族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能不日益改变“女真旧俗”。如果说,以前还只是在汉族中保持和发展原来的封建秩序,那么,女真人南迁后,女真族内部的生产关系也要逐步向着封建制过渡,已是不可免了。
四、宫廷政变
金熙宗皇统年间,宗弼由太傅进封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兼领行台尚书省,掌握了金朝的军政大权。一一四八年,宗弼死。此后,金朝中央又陷入内部的纷争。
金太祖、太宗时,实行勃极烈制,仍然保留着贵族推选的痕迹,还没有建立皇后和太子的制度。金熙宗加强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十二月,立裴满氏为皇后(悼平后)。一一四二年,裴满氏生子济安,立为皇太子。立太子,意味着皇权世袭制度的确立。但不满一年,济安病死。皇后裴满氏结合朝臣,干预朝政。
朝廷大臣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力量。参预诛宗磐的盈歌子完颜勗(乌野。勗音xù)、宗干子完颜亮、宗翰孙秉德、宗翰弟宗宪、辽降臣萧仲恭等,受到皇后裴满氏的支持。金太祖子宗敏、太宗子宗本、辞不失孙宗贤(赛里)等与女真贵族侵宋势力保持着联系。宗弼死后的两年间,金熙宗徘徊在两派政治力量之间,朝中军政大臣出现频繁的变动。
宗贤在金太宗时曾随都统完颜果(斜也)追袭辽天祚帝,参预破辽。金熙宗初年,任左副点检。宗干等杀宗磐、宗隽,牵涉宗贤。宗贤因而一度被夺官职。不久,又复职。一一四四年,任都点检。一一四七年,任右丞相兼中书令。次年,又升太保、左丞相。宗弼死后,金熙宗又升任宗贤为太师、领三省事兼都元帅,萧仲恭为太傅、领三省事。宗干次子亮,一一四○年十八岁,随从宗弼在军中任行军万户。一一四四年,为中京因守。一一四七年,应召入朝,任同判大宗正事,又任尚书左丞。一一四八年,任平章政事。宗弼死后,完颜亮任左丞相兼侍中,秉德任平章政事。两派力量一时处于相持的局面。
宗贤与皇后裴满氏、完颜亮等相对立,劝金熙宗选后宫,以打击裴满后。裴满后与完颜亮等合力攻宗贤。皇统九年(一一四九年)正月,宗贤被罢免,原领行台尚书省的完颜最擢升太师、领三省事。完颜昂是盈歌之子,在女真贵族中居于长辈,有较高的地位。金熙宗即位初,任尚书左丞,曾参预诛宗磐的斗争。完颜勗执政,右丞相完颜亮兼都元帅,掌握军权。但是仅仅几天之后,金熙宗又以完颜亮为左丞相,太宗子宗本为右丞相,都元帅改任太祖子宗敏。刚被罢职的宗贤又任左副元帅,三天后,又升任太保、领三省事。三月,金熙宗又改任完颜亮为太保、领三省事,宗本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宗贤为左丞相。朝廷官员的迅速而频繁的调动,反映着两派力量之间的尖锐的斗争。
金熙宗十六岁作皇帝,政权实际上都由贵族大臣所操纵。宗弼死后,熙宗亲自过问政事,但仍无法摆脱贵族官员的影响。裴满后干政,熙宗也甚为不平。朝廷上两派官员的纷争和帝、后之争溶成一片。一一四九年完颜亮生日,熙宗命亲信、寝殿小底大兴国去赐贺礼。裴满后也附赐礼物。熙宗追回裴满后的赐物,杖大兴国。五月间,熙宗命翰林学士张钧草拟赦诏,参知政事萧肄指责张钧诽谤皇帝,熙宗怒,杀张钧。左丞相宗贤乘机对熙宗说,张钧是受完颜亮的指使。熙宗贬完颜亮出朝,领行台尚书省。宗贤又受命兼都元帅,宗敏为太保、领三省事兼左副元帅。
九月间,熙宗又以左副元帅宗敏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亮回朝任平章政事,原平章政事秉德为左丞相兼中书令。宗贤与秉德分掌军政。
熙宗处在贵族们的纷争之中,实际上已无力控制政局。宰相们议定,继续把辽阳渤海人迁徙到燕京以南。侍从高寿星不愿南迁,请裴满后向熙宗诉议。熙宗大怒,杀左司郎中三合,杖秉德。河南军士孙进起义,自称“皇弟按察大王”。熙宗怀疑“皇弟”可能是指弟元(常胜)。十月,杀弟元及弟查刺。十一月,杀裴满后及妃嫔多人,又杀完颜姡ё影⒗梁吞⒗痢N踝诖笏林锷保泄笞宕蟪既巳俗晕#萦谝黄志逯小
完颜亮在被贬出朝去汴京时,道过北京,曾与北京留守萧裕(奚人)密谋,在河南起兵北上,夺取政权。完颜亮不久被召回朝,未能得逞。熙宗曾因事杖左丞相秉德和左丞驸马唐括辩(娶裴满后女代国公主)。秉德、唐括辩、大理卿乌带(冶诃孙、阿鲁补子)与完颜亮相联络,策划推翻熙宗,举行政变。完颜亮联络熙宗的护卫和近侍作内应。护卫十人长徒单阿里出虎,是宗干的世代姻亲。另一护卫十人长仆散忽土,是宗干提拔的官员。他们都附和完颜亮的政变计划。寝殿小底、权近侍局直长大兴国是熙宗的亲信,执掌宫殿符钥,因无罪被杖,心怀怨恨。完颜亮对他说:“主上无故杀常胜,又杀皇后,以常胜家产赐阿懒。不久,又杀阿懒,以阿懒家产赐我。我深以为忧。”又说:“朝臣旦夕危惧,都不能自保。我生日时,皇后附赐礼物,你因此被杖,我也被怀疑。我和你都将不免。与其坐着等死,何如举大事。”大兴国与完颜亮密约,十二月初九日夜起事。如期,大兴国取符钥开门,假传诏旨召完颜亮入宫。完颜亮与秉德、唐括辩、乌带等闯入熙宗寝殿。熙宗急取榻上佩刀,不料已被大兴国藏起。护卫十人长忽土和阿里出虎刺杀熙宗,熙宗倒地,完颜亮又上前执刀刺杀。熙宗当即被刺死。忽土等拥立完颜亮即皇帝位(海陵王)。完颜亮随即命兵部尚书完颜雍(宗辅子)假传熙宗诏旨召宗敏、宗贤入殿议事,乘机把他们杀死。熙宗在位十五年(年三十一),结束了他的统治。
海陵王即帝位,改年号为天德。自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勗以下朝官二十人都加官进爵。秉德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唐括辩为右丞相兼中书令,乌带为平章政事,忽土、阿里出虎分任左、右副点检,大兴国为广宁府尹。
第二节 封建关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金朝自从征服了辽和北宋地区以来,就面临着推行奴隶制,还是适应被征服地区的状况转向封建制这样两条道路。社会经济领域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反映到统治集团的内部,形成为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和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发展到相互诛杀的激烈程度,并且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斗争的过程日益表明,适应辽宋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封建制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金朝的历史,也正是按照这一规律在向前发展。
海陵王极力推行封建化,镇压贵族反对派,迁都燕京,改革政治制度,并且发动了南侵南宋的战争,企图消灭南宋,建立统一南北的封建制政权。海陵王的统一事业未能实现,但他所改革了的政治制度,却为以后的统治者所继承,奠立了金朝封建制统治的基础。
金世宗继承海陵王的事业,在他统治下的近三十年间,女真族基本上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过渡。奴隶制只是作为残余的制度而继续存在。随着社会经济中封建关系的发展,金朝出现了一时的经济繁荣。女真、汉族等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
经济领域的变动,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领域。世宗和他的继承者章宗统治时朗,女真族普遍学习汉文化,以至通用汉语,而不再习用女真语。女真族与汉族 通过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融,促进着民族间的融合。
封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另一面,是女真贵族地主逐渐丧失了奴隶制时期骑射善战的武风而日益腐化。女真猛安谋克户也在不断分化,并且日益成为不耕不战的寄生者,削弱了作战的能力。女真贵族地主无止境地扩展土地的占有,汉族地主的势力也随之不断发展,各族农民遭受着越来越深重的封建剥削。一度强盛的金朝又迅速地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各族农民的起义斗争,风起云涌,始终不曾断绝。在海陵王、世宗、章宗时期,各地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不断打击着金朝女真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历史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向前发展。
(一)海陵王的统一事业
一一四九年,海陵王取得皇位后,把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制度,进而统一江南,作为他执政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海陵王在他统治的十二年间,展开了比熙宗时期更为激进的一系列的改革。
一、巩固皇权
镇压女真贵族反对派 海陵王即位前,宗翰孙秉德与庸括辩首先策划政变。海陵王因仆散忽土等拥戴即皇帝位,并非秉德等人的本意。一一五○年四月,乌带奏告秉德等有谋反意。海陵王命秉德出领行台尚书省事。不久,又派使臣杀秉德,并杀秉德弟特里、仭锛白诤沧铀锶嗳恕O粼5扔肿喔嫣底诒尽⑻评ū绲扔氡履狈础W诒镜那仔拧⑸惺槭×钍废粲窀嫣评ū绲饶绷⑻谧幼诒尽:A晖跽僮诒镜却蚯颍⒓创λ溃稚碧评ū纭:A晖跫次磺埃评ū绲仍绷⑻谧幼谲玻ò⒘冢A晖跎卑⒘诩疤谧铀锲呤嗳恕L谝幌邓炀W蟾痹隼牒热涡刑ㄗ筘┫啵毂谕狻:A晖趺⒉灰拔腋痹ャ昃侄峋āTЦ钍芬I栉芨嫒隼牒雀缸佑肫秸抡伦谝澹ㄍ暄贞阶樱┠狈矗A晖跎比隼牒燃白谝濉:A晖跫次缓螅笈蜓古婀笞澹怨趟耐持巍
任用汉人和契丹、渤海人 海陵王的统治确立后,任用弟完颜兖(梧桐,熙宗时任都点检、会宁尹)领三省事,兼都元帅,进封太尉,总揽军政大权。仆散忽土为殿前都点检,统领侍卫军,温都思忠为左丞相。同时,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大臭(挞不野)为尚书右丞相、神麓郡王。汉人张通古为尚书左丞。渤海人张浩为尚书右丞。奚人萧裕任平章政事。金朝中央从而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最高统治集团。
对非女真族人的任用,在女真贵族中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熙宗时,保守派完颜宗贤甚至主张州郡地方官员,一律任用女真人。海陵王所实行的是另一种主张,即在女真贵族控制下,联合各族统治者共同维护金朝的统治。海陵王学习汉文化,读史书,能诗文,曾对蔡松年说:“我读《论语·鲁语》,读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甚为厌恶。他(指孔丘)岂不是以南北的区分贵彼贱我么!”海陵王从政治上、文化上努力消除民族间的对立,在打击女真保守派贵族的同时,争取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对金朝的政治制度作了全面的改革。
二、政治制度的改革
废行台 太宗、熙宗时,先后在燕京、汴京设立行台尚书省,沿袭辽、宋的汉官制度,与金朝内地保持着一定的差别。天德二年(一一五○年)十二月,海陵王下令废除行台尚书省的设置,政令统一于朝廷。在金朝统治的领域中,进一步统一了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改订中央官制 海陵王在一一五六年进一步对中央官制作了重大的改革。
熙宗时,沿袭着勃极烈制,设三师,领三省事,仍然保留女真贵族议事制的痕迹。皇帝以下三师权力极大。一一五六年,海陵王废除中书、门下省,只置尚书省,直属于皇帝。
天眷官制名义上设三省制,实际上只是尚书省执政,中书、门下两省附属于尚书省,门下侍中和中书令由左、右丞相兼任。中书、门下两省形同虚设。海陵王撤销中书、门下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尚书令为最高长官,仍设左、右丞相、参知政事,废除原来的平章政事官。经此改革,尚书省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唯一政权机构,权力更为强化,也更为集中了。
金太宗时,对外作战,设都元帅府,是金朝最高的军事机构。都元帅和左、右副元帅统领重兵,左右政局。左副元帅宗翰领兵燕京,右副元帅宗望领兵在云中,称为“东朝廷”和“西朝廷”。一一五○年,海陵王即废除都元帅府,仿汉制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改革官制后,朝廷中形成尚书省、枢密院分管政治、军事。但枢密院仍受尚书省节制。
海陵王对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在一一五六年(正隆元年)全部完成,正式颁布,称为“正隆官制”。金朝的政治制度,经这次改革后,基本上确立了下来。海陵王以后的历朝皇帝,不再有重大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改革 金太宗侵占辽地后,确立科举制,分词赋、经义两科,以罗致汉人文士。侵占宋朝统治下的河北、河东地区后,因辽、宋所传儒家的经说不同,设南、北两科,分别考试,称“南北选”。熙宗时,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文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