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电弧灯,只是稍省些电罢了。爱迪生经过反复比较,决定研究白炽灯。 

他确信白炽灯成本低,耗电省,只要解决了寿命问题,最有成功的希望。爱 

迪生在笔记里写着:“电弧灯太刺眼,我们希望的是小型电灯,并且它能象 

输送煤气一样,架设到千家万户。” 

    从九月开始,门洛公园里的研究所成了研究电灯的战场。爱迪生是总指 

挥,有七个经验丰富的人当助手。爱迪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不知道用哪一 

种材料做灯丝才能延长灯泡的寿命。最先他试用传统的炭条,但是一通电就 

断。接着,改用钌、铬等金属丝,通电以后,也不过亮了片刻就烧断了。爱 

迪生再改用熔点高的白金丝做试验,灯泡的寿命还是不长。 

     1878年过去了,爱迪生的研究毫无进展。他用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 

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各种金属、石墨、木材、稻草、亚麻、马鬃,都成了 

试验品。爱迪生用的试验方法,基本上属于试探法。凡是能够想到的东西, 

他都找来试验。今天看来,这当然是一种笨办法,既有相当的盲目性,又要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材料。但是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确实叫人钦佩。更有意 

义的是,爱迪生的方法虽然笨,末了还是捷足先登,夺得了发明电灯的桂冠。 

     一千六百多种材料都试过了,经费也花得差不多了,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爱迪生一筹莫展。这个时候,不但一般人认为爱迪生成功不了啦,连很多专 

家也觉得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的电器专家甚至公开讥讽他的研究 

 “不过是荒唐无稽的梦呓”。纽约报刊的记者也落井下石,刊登采访记,说 

 “爱迪生研制电灯的宏愿已成泡影”。 

    但是,爱迪生没有退缩,顽强地伏在这只“蛋”上,执意要把“小鸡” 


… Page 89…

孵出来,要把明亮的电灯研制出来。 



                                啊,电灯! 



     爱迪生和助手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他们关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干 

着。实在困倦了,就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躺一躺。爱迪生因为劳累过度,虽然 

身强力壮,但是两眼常常布满血丝,显得疲惫不堪。 

     爱迪生在休伦港车站学电报的时候,麦肯基站长热心教过他电码。爱迪 

生建立研究所以后,特地请他到所里来工作。这时,麦肯基已经上了年纪, 

实际上做不了多少事啦,爱迪生聘请他来,不过是为了报答他的情谊,让他 

挂个闲职养老罢了。麦肯基是苏格兰人,长着红棕色的头发和胡子。有一天, 

爱迪生正在为灯丝材料冥思苦想,忽然看见了麦肯基的红胡子,不由眼睛一 

亮。他问麦肯基,为了电灯实验,能不能借用一样东西。麦肯基明白爱迪生 

看中了他的胡子,立刻就剪下一撮来。爱迪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挑选了几根粗 

胡子,先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进灯泡里做实验。这时,他已经设计出一种 

新的抽气机,灯泡的真空度有明显的提高。 

     遗憾的是,实验结果表明,用胡子做灯丝,效果也不理想。麦肯基找到 

爱迪生,把胸口一拍说:“再试试我的头发吧!”爱迪生说,头发和胡子的 

性质一样,没有采纳。但是,麦肯基的献身精神是感人的,他深情地望着麦 

肯基,目光偶然落在他的粗线外套上。青年发明家立刻对助手喊起来:“快! 

找一卷棉线来。”麦肯基听了,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从里层撕下一大截粗 

线,递给爱迪生。助手们看见爱迪生接过棉线时候的激动神情,每个人的脸 

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色。他们知道,每当爱迪生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他总 

是这种表情。 

     爱迪生先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 

等棉线炭化以后,让它冷却,然后用镊子取出来。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操 

作。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开始几次都碰断了。到第三 

天傍晚,他们才成功地把炭精丝装进了灯泡。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一个德国 

籍的玻璃专家按照爱迪生的吩咐,把灯泡里的空气抽到只剩下一个大气压的 

百万分之一,封上了口。这为爱迪生的成功提供了先决条件。 

     爱迪生接通电流,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终于出现在眼前:灯泡发出了金 

色的亮光!爱迪生和助手们无比惊喜,他们忘记了十三个月来的失败,忘记 

了连续苦战的疲劳,一直守着这盏电灯。这一天是1879年十月二十一日,后 

来就把这一天定为电灯发明日。连续用了四十五个小时以后,这盏电灯的灯 

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爱迪生没有陶醉,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灯的寿命,他继续寻找更有效的灯 

丝材料。又是两个春秋过去了。爱迪生和助手们试验了世界各地六千多种植 

物的纤维,最后发现日本的竹子比较理想。电灯的寿命提高到了上千小时。 

1882年初春,第一批实用的电灯终于问世。 

     这年秋天,爱迪生在纽约帕尔街创建了发电所,正式向用户供电。最初 

只有两百家用电灯。人们对新发明都有个接受过程,对电灯也不例外。爱迪 

生供电所给用户架好电线以后,一夜间都被割断了。因为很多人看见电线纵 

横在空中,害怕把雷电引下来伤人。其实,电线和打雷完全是两码事,市民 


… Page 90…

产生恐惧,主要是由于缺少有关电的知识。第二天晚上,爱迪生研究所的人 

员不得不全体出动,沿街巡逻,保护电线。他们还找报馆协助,宣传电灯的 

好处和安全。为了扩大用户,爱迪生并且宣布,凡是愿意用电灯的人,可以 

免费使用三个月。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用电灯的家庭还是不见增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爱迪生带着研究所的人员,挨家挨户地征求意见。原来,爱迪生他们采用串 

联的供电方式,如果一户发生故障,全部用户的电灯就会一齐熄灭,而且各 

家的电灯不能随便开关,要由发电所统一控制。如果不这样做,让用户自己 

控制,那么,整个线路就会断开,造成一片黑暗。煤气公司本来就担心电灯 

会抢煤气灯的生意,更是抓住这些缺点,百般诋毁。再加上习惯势力的影响, 

一般市民大多保持观望态度。 

     但是,正象电报、电话的经历一样,凡是造福于人类的新发明,最终一 

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欢迎。爱迪生后来把串联的供电方式改成了并联的供 

电方式,解决了使用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研制了主要设备——发电机,研 

制了稳压器、开关、接线盒、绝缘带和保险丝等一系列配件,保证了电灯的 

设备能够配套使用。纽约市民渐渐感到了电灯的好处,用户一天天多起来。 

几年以后,电灯完全取代了煤气灯。 

     后来,人们又对电灯作了改进,采用了效能更好的钨丝。直到一百年以 

后的今天,人们还在用它照明。 

     电灯是十九世纪末最著名的一项发明,也是爱迪生对人类最辉煌的贡 

献。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偷来了天火;爱迪生却把光明带给了 

人类。 



                               天才出于勤奋 



     爱迪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有一回,一个朋友当面称赞他是天才, 

爱迪生笑了笑说:“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了解爱迪生的人都知道,这确实是他的心里话。爱迪生经常一天连续工作二 

十个小时,因此他留下的许多照片,有不少是面带倦容的。他的许多发明都 

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他的每项发明都是心血的结晶,都是通过大量艰 

苦劳动取得的。 

     爱迪生把整个身心都扑到了发明创造上,实验和研究成了他的第二生 

命。他的发明一个接一个问世。发明电灯不久,他在转盘画玩具的启发下, 

又发明了电影机。爱迪生亲昵地称它是“留影机”。当然,电影的发明人也 

远远不止爱迪生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使电影走出了实验室。1894年春 

天,他在纽约百老汇大街公开展出了他发明的“电影视镜”。这种电影是装 

在小匣子里的,每次只能一个人看,相当原始。但是在爱迪生展映那天,却 

引起了轰动。百老汇大街挤得水泄不通,都想先睹为快。后来,经过法国卢 

米埃兄弟和许多研究者(包括爱迪生)的共同努力,电影才搬上了银幕。电 

影的出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无论在技术 

史或者文艺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1900年,五十三岁的爱迪生又开始向另一个技术难关进军。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活动电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原有的铅硫酸蓄电池因为寿命短, 

适应不了新的需要。爱迪生决心试制一种新蓄电池。 


… Page 91…

       这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爱迪生动员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花了 

  九年时间,试验了九千多种材料,历尽波折,最后才试验成功镍铁硷性蓄电 

  池。在研制过程中,爱迪生失败了不下五万次,连他的助手都不能坚持了, 

  但是他却坚韧不拔,毫不动摇。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 

  的。在他看来,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钥匙,关键就在怎样找到它!正是这种 

  顽强的精神,使他成了世界上的大发明家。 

       1947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上海分会纪念爱迪生诞生一百周年的会 

  上,一个中国工程师称赞他说:“爱迪生终身自称是一个发明家,他竭尽才 

  智,耗尽精力,都是为了发明。发明是他的志愿,也是他的事业。”另一个 

  西方传记作家对爱迪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没有统率过三军,驰骋战场; 

  也没有占领过哪个国家、征服过哪国人民,但是他发挥的力量,却不是哪个 

  军人所能够梦想得到的。” 

       1924年五月,美国投票选举国内最伟大的人。爱迪生得票最多,光荣当 

  选。美利坚合众国授给他一枚特级国会荣誉勋章,这是国家的最高奖赏。这 

  时爱迪生已经七十七岁,还是照样“一天干两班”,从来没有想到要退休。 

  他的座右铭是: 

       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获得专利的有一千三百多项;有人统计,实际上有 

  二千多项。单是1882年一年,他申请的专利就有 

                                         ① 

       一百四十一项。“爱迪生效应”不算发明,不在统计的范围里;实际上 

  它的影响更深远。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是电灯和留声机,其他比较著名的发 

  明还有:二重和四重电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水泥、橡皮, 

  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国海军部技术顾问,先后发明了水 

  雷探测器、水底巡灯、战舰稳定器、吸声器等三十九种器械。 

       这位农民家庭出身的发明家享年八十四岁。从他十六岁的第一项发明— 

  —自动定时发报机算起,平均每十二天半就有一项新发明。要是光算 1882 

  年一年,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些发明创造大多是研究所的 

  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无论怎样,一个人要在一年中,每三天就搞 

  出一项发明来,再能干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爱迪生研究所的主将,作为 

  这个伟大发明王国的总指挥,他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称他是“世界发明大 

  王”,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1931年十月十八日,爱迪生与世长辞了。当时,美国有人提议全国停电 

  三分钟为他默哀。但是,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不成的,因为哪怕停电几秒 

  钟,也会造成社会和生产的巨大混乱。这不正好说明爱迪生一生的贡献是多 

  么伟大! 



①  1883 年,爱迪生在研究用高熔点金属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发现:当灯丝白热以后,给金属板极加上正电 



压,金属板和灯丝虽然没有接触,却有电流通过;给金属板加上负电压,金属板和灯丝之间就没有电流通 

过。这就是著名的“爱迪生效应”。当时,爱迪生解释不了这个现象。直到1897 年,约瑟夫·汤姆逊发现 

电子以后,人们才明白“爱迪生效应”是热电子发射,可以起整流和检波的作用。 


… Page 92…

                              马可尼和波波夫 



     无线电是谁发明的?西方公认是马可尼,苏联只承认波波夫。这个问题 

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还没有统一,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有关发明 

权的一桩公案。 

     那么,究竟是谁发明无线电的呢?这还得从1888年谈起。 



                             赫兹波引起的轰动 



     在近代科学技术史上,1888年应该用金色大字来书写。这一年,德国青 

年科学家赫兹打开了电磁波的大门。 

     赫兹的发现公布以后,全世界的科学界立刻轰动起来。不论是拥护还是 

反对电磁理论的人都很激动,很多人甚至转向了赫兹的实验。一些有远见的 

科学家意识到赫兹对电磁波的发现,不但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用 

上也有很大的价值。工程技术人员更是被赫兹波吸引住了。 

     怎样利用这种奇妙的赫兹波呢? 

     1888年,很多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德国一个不大出名的工程师胡布 

尔,提出了利用赫兹波来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胡布尔是赫兹的好友,他 

对自己的设想在技术上能不能过关没有把握,就写信给赫兹征求意见。他的 

设想是在给赫兹的信里提出来的。 

     赫兹和麦克斯韦一样,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他探测电磁波的目的,是 

为了检验麦克斯韦的理论,对电磁波是不是能够在实际中应用考虑得不多。 

他在给胡布尔的回信里答复说:“如果要利用电磁波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大 

概得有一面象欧洲大陆那样大的巨型反射镜才行。”这个回答,等于否定了 

胡布尔的设想。 

     1894年,三十六岁的赫兹不幸在外科手术中死去。后人都为他的过早去 

世感到惋惜。 

     赫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波,还发现了“光电效 

应”,他在物理学上的功绩是永垂不朽的! 



                                 群雄逐鹿 



     赫兹的天才实验,给无线电发明家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 1888年以后 

的几年时间里,探索赫兹波的应用成了最激动人心的课题,各国研究用电磁 

波传送信息的人很多,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 

     研究赫兹波第一个取得成果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 

 (1844-1940)。1890年,他在重复进行赫兹实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赫兹 

波使一个玻璃管里的铁屑的电阻减小了。这个“铁屑效应”的发现对他很有 

启发。于是,他就根据“铁屑效应”的原理,来改进赫兹的接收器。赫兹检 

测电磁波的电波环过于简单,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单匝线圈。电波环在感 

应到电磁波的时候,灵敏度是很低的。因此,赫兹的实验只局限在实验室里。 

布冉利对赫兹的接收器改进以后,制成了金属屑检波器。他把装有细铁屑的 

玻璃管两头,都接上导线和电池。在没有电磁波的情况下,玻璃管里的铁屑 

是松散的,不能导电;当电磁波辐射到接收器上的时候,玻璃管里的铁屑被 


… Page 93…

  磁化而粘在一起,就能够通过电流,比较好地起到检测电波的作用。同年, 

      布冉利使用金属屑检波器,使电磁波的探测距离增大到一百四十米。 

       1894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洛奇(1851-1940)对布冉利的发明作了改 

  进。洛奇,这个长着络腮胡子的教授,跟赫兹和开尔文都是朋友,他早年就 

  对电磁波有相当研究。他把金属屑检波器同继电器和打字机连接起来,组成 

  了一台接收机。在实验过程中,金属屑受电磁波作用粘结以后,总是不能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