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子科学发明家-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台接收机。在实验过程中,金属屑受电磁波作用粘结以后,总是不能恢 

  复原来的松散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洛奇专门设计了一个机构,能够自 

  动敲击玻璃管,使金属屑及时恢复原状。洛奇利用这些改良的装置,在相距 

  几百米远的地方进行了莫尔斯电码的无线电传送。洛奇的检波器在早期的无 

  线电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洛奇的教学工作很忙,没有把自己的研究进一步用在无线电报方面,但 

  是,他在牛津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在大学的讲坛上,多次作了关于检测电磁 

  波的讲演,有力地推动了无线电的研究工作。 

       和洛奇在英格兰进行实验的同时,远在太平洋中的新西兰岛上,坎特伯 

  雷学院一个四年级的大学生卢瑟福,也在改进布冉利的检波器。 

       卢瑟福当时二十三岁,正在准备理科学士的学位考试。坎特伯雷学院尽 

  管设备简陋,但是要求很严格,学生要通过学位考试,一定得写出有独创见 

  解的论文才行。卢瑟福选的题目是 《赫兹波的研究》。在实验中,他对布冉 

  利的检波器不大满意,就动手作了改进。他躲在破旧、阴冷的地下室里,发 

  明了别具一格的磁性检波器。这是一个中心放着一束磁化过的细钢针的线 

  圈。当电磁波到达线圈的时候,线圈的感应作用可以使钢针暂时失去磁性, 

  这样就达到了检测的目的。卢瑟福的磁性检波器比起布冉利的金属屑检波器 

  来,检波灵敏度要高得多。 

       1894年的《新西兰协会学报》发表了卢瑟福的研究论文《用高频放电法 

  使铁磁化》。这篇论文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注意,卢瑟福因此获得了理科学 

  士学位。这一年,卢瑟福还在一座十八米长的工棚里进行了电磁波收发表演。 

  有人把这次表演中收发的信号,称做“越过新西兰上空的第一份无线电报”。 

  卢瑟福比洛奇小二十岁,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最有希望发明无线电。但是, 

  1895年他获得了到英国去深造的奖学金。他到剑桥大学以后,受到首屈一指 

  的原子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的影响,就改变了研究方向,后来成了杰出 

  的原子核物理学家。 

       美洲大陆也不甘落后。1893年,纽约一个面庞清瘦、目光炯炯有神的中 

  年电学家台思拉 (1856-1943)发表了电磁波接收的调谐原理,并且用无线 

  电波启动了远处的电灯开关。台思拉是南斯拉夫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发明过 

  感应电机。他在欧洲找不到支持者,就变卖了自己所有的东西作路费,1884 

                                                                                ① 

  年来到美国。他博学多才,思想敏捷,朋友们称他是“当代的达·芬奇”。 

  在赫兹发现电磁波的那年,台思拉倡导使用交流电,掀起了电气事业中的一 

  场革命,并且最后战胜了主张使用直流电的赫赫有名的对手爱迪生。1893年 

  前后,台思拉又对无线电传送信息发生了兴趣,做了很多关于遥控方面的试 

  验,比如点燃远处的电灯,驾驶快艇模型,等等。这些实验,对后来的一些 

  无线电发明家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预示了无线电广播和新闻传真的可能 

  性。 



① 达·芬奇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 


… Page 94…

     在探索赫兹波的应用中,在向无线电进军的行列中,除了布冉利、洛奇、 

卢瑟福、台思拉四个著名人物以外,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探索者。他们没有 

惊人的发现,但是,他们每个微小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后人宝贵的借鉴。 

     在科学的征途中,谁不辞辛劳,谁就有希望达到终点,谁善于吸取和总 

结前人的经验,谁就能够得到成功。波波夫和马可尼,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波波夫脱颖而出 



     1859年三月,波波夫出生在俄国乌拉尔一个矿区的小镇上。父亲是个牧 

师。波波夫小时候爱到矿上去玩,矿场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他没有多大 

就学会了木工,能够制作好玩的水磨机械模型。他十二岁那年,表现出对电 

工技术的爱好,自己做了个电池,还用电铃把家里的钟改装成闹钟。波波夫 

小学毕业以后,父亲把他送进神学校读书,为的是让他将来进神学院深造。 

但是,波波夫对物理学和数学最感兴趣,这两门功课的成绩都很出众,连校 

长也感到惊异。 

     1877年,十八岁的波波夫考进了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在大学里,他 

学习非常刻苦。家里供不起他上学,他就在晚上担任家庭教师,有时还给电 

灯公司当电工,靠半工半读来维持学习。 

     在彼得堡大学,波波夫总是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常常爱提出一些新奇的 

创见。那些平庸死板的教授并不赏识这个“不安分守己”的学生。波波夫意 

识到彼得堡大学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转学到森林学院学习。这个学院虽 

然不象彼得堡大学那样有名,但是师生关系融洽,学术思想比较活跃。波波 

夫在这里,有一段时间热心地研究使用炸药。这是很危险的研究工作。瑞典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 (1833-1898)为发明炸药曾经九死一生,诺贝尔的弟弟 

就是在试验中被炸死的。波波夫试验利用炸药在森林里开路,也险些送命。 

后来,他研究出用电线遥控炸药的爆炸,相当成功。因此,同学们都把他叫 

做“炸药专家”。 

     1882年,二十三岁的波波夫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第二年,他被喀琅施 

塔得海军水雷学校请去当教员。这个学校离彼得堡不远,有很多精密的电学 

仪器,学校的实验室在当时的俄国是数一数二的。水雷学校除了教学任务以 

外,还领导学生进行有关电磁方面的研究。波波夫到水雷学校不久,就成了 

很受欢迎的讲师。他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条件,在教学和电磁实验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知识。他在水雷学校还参加过观测日全蚀的活动,当过电灯公司的 

电气技师,热情推广电灯。有一天,有个朋友问他的雄心是什么,他回答说: 

 “我要走遍俄罗斯,为整个俄国带来光明。” 

     1888年,波波夫二十九岁那年,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传到俄国,他也 

被强烈地吸引了。他兴奋地说:“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设电灯,对广阔的俄 

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的一角;要是我能够指挥电磁波,就可以飞越 

整个世界!”波波夫的理想改变了。 

     就在第二年,波波夫成功地重复了赫兹的实验。在一次公开的讲演中, 

他在胡布尔以后,提出了可以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 

     波波夫怀着新的理想,在水雷学校实验室里埋头研究,制作了很多有关 

的仪器。布冉利、洛奇的研究工作对他也有不少启发。 


… Page 95…

     1894年,三十五岁的波波夫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 

    这台接收机的核心部分,用的也是改进了的金属屑检波器,跟洛奇的检 

波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波波夫认为使用打字机不方便,他改用电铃做 

终端显示,电铃的小锤可以把检波器里的金属屑震松。电铃用一个电磁继电 

器带动,当金属屑检波器检测到电磁波的时候,继电器接通电源,电铃就响 

起来。 

    这台接收机同洛奇的那台结构相似,但是灵敏度却高得多。波波夫的独 

特贡献,是首次在接收机上使用了天线。有一次,波波夫在实验中发现,接 

收机检测电波的距离比平常有明显的增加。他很久都找不出原因,感到很奇 

怪。后来,他突然看见一根导线碰到了金属屑检波器。波波夫把导线拿开, 

电铃就不响了,可是把实验距离缩小到原来那样近,电铃又响起来。这个意 

外的发现,使波波夫喜出望外。他索性把导线接到金属屑检波器的一头上, 

并且把检波器的另一头接地,结果实验距离大大增加。这根导线就是世界上 

的第一根天线。波波夫的这个发现意义很重大,它同布冉利发明金属屑检波 

器的价值不相上下。 

     波波夫首先把他的接收机用在检测雷电方面,他把这台机器称做“雷电 

记录仪”。也就是说,波波夫当时的实验只局限在气象观测上,还没有发展 

到无线电通信领域。他的这种实验是相当危险的。一个多世纪以前,富兰克 

林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做人工传导天电的实验,利赫曼曾经因此丧了生。现在, 

波波夫也勇敢地同天电打起交道来,只不过他用的不是风筝,而是他自己发 

明的接收机。他把莫尔斯电报机接在机器上,电报纸条成了他的记录器。1894 

年六月一个雷雨的夜晚,波波夫冒着危险,用他的接收机成功地录下了空中 

的闪电。 



                         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 



     1895年五月七日,波波夫在彼得堡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宣读 

了论文《金属屑同电振荡的关系》,并且表演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 

    表演是在大厅里举行的。波波夫沉着地在大厅的讲台上安放好接收机, 

他的助手雷布金在大厅的另一头操作火花式电磁波发生器。雷布金比波波夫 

小五岁,人很精干。波波夫的接收机由金属屑检波器、电铃、继电器、记录 

器和一根垂直的天线组成。当雷布金接通火花式发生器的时候,接收机的电 

铃立刻就响起来;断开发生器,铃声也就随着停止。当时,出席会议的都是 

物理学界的知名人士,其中有的人思想保守,原来不相信电磁波能够传递信 

号,这次耳闻目见,不由得不信服了。一个当初抱着反对态度的科学家,还 

上台去同波波夫握手,表示祝贺。 

    表演结束,波波夫充满信心地说:“最后,我敢于表示这样一个希望, 

我的仪器在进一步改良以后,就能够凭借迅速的电振荡进行长距离通信。” 

几十年以后,苏联政府把这一天定做“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一月,俄国物理化学协会刊物《电》一月号发表了波波夫的文章, 

介绍这次表演的情况。它立刻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关注。 

     不久以后,波波夫用电报机代替电铃,当做接收机的终端,他的装置就 

成了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三月二十四日,波波夫和助手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 


… Page 96…

上,正式进行了用无线电传递莫尔斯电码的表演。在场的观众有一千多人。 

     表演的时候,接收机装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里,发射机放在附近森林 

学院的化学馆里。雷布金拍发信号,波波夫接收信号,通信距离是二百五十 

米。物理学会分会会长佩特罗司赫夫基教授把接收到的电报字母逐一写在黑 

板上,最后得到的报文是:“海因里希·赫兹”。它表示波波夫对这位电磁 

波的伟大发现者的崇敬。这份电报,虽然很短,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 

容的无线电报。 

     波波夫的成功,预示了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就将到来! 



                              马可尼崭露头角 



     波波夫表演无线电收发报以后不久,也就是1896年初夏,意大利的二十 

二岁的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踏着晨光,登上了就要开往英国伦敦的邮船。这 

个年轻的发明家容貌清秀,显得有些腼腆,好象是个怕羞的姑娘。他小心翼 

翼地守着一只大箱子,寸步不离,就象里面装了什么无价之宝一样。 

     邮船徐徐离开码头。马可尼望着意大利海岸消失在身后,神情无比兴奋, 

他就要去英国,他的发明就要见世面啦!天边出现一片玫瑰色的朝霞,他仿 

佛看见未来在向他微笑,向他招手。 

     这个意大利青年发明家,就这样登上了新的征途。 

     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伦亚城。父亲是个农庄主,母亲是爱尔兰 

一个贵族的后代。马可尼的血统有一半是英国的。 

     马可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赫兹发 

现电磁波的时候,马可尼十四岁。 

     马可尼十六岁那年,有个叫李奇的老师送他一本电学杂志。李奇也是研 

究电磁波的,对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意义理解得很深,无线电史册上记载着他 

的研究成果。马可尼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阅读了杂志上那几篇介绍赫兹实 

验的通俗有趣的文章。他激动万分。在李奇的指导下,他在学校做了一些电 

磁实验。后来,他在家里也做起实验来。父亲看见儿子整天摆弄线圈、电铃 

和一些古怪的玩意儿,很不以为然,由于母亲的袒护,马可尼才没有受到父 

亲的干涉。 

     第二年,马可尼十七岁。他一面实验,一面大量收集资料。从布冉利、 

洛奇、台思拉这些大师的研究成果,直到一些不著名的人的文章,他都千方 

百计地找来了。马可尼钻研了整整一年,把这些先进者的见解和得失弄清楚 

以后,成了一个小专家。他决定把各家的长处综合起来,用在自己的装置上。 

     他在波伦亚附近父亲庄园的楼上潜心实验。楼上有一张小长桌,推开桌 

子旁边的窗户,可以看到花园里的玫瑰和远处的群山。马可尼在这张小长桌 

前度过了少年时代的许多日日夜夜。 

     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父亲常常嘲笑他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他 

毫不气馁。1894年,他二十岁的时候,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有一天,他 

把母亲请到楼上的实验室里来。小长桌是他的实验台,上边摆着一台简陋的 

收发报装置。马可尼一按电钮,就从楼下客厅里传来一阵铃声,而楼上和楼 

下并没有导线相连。这是马可尼第一次实现无线电信号传送。母亲看见儿子 

的研究有了成绩,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晚上丈夫回家,她把丈夫动员上楼, 

叫儿子当场表演。父亲看见“空想家”搞出点名堂来了,也很高兴,但是他 


… Page 97…

没有说什么。 

     从这次以后,马可尼买试验器材,再也不用偷偷向母亲要钱了。 

     1895年夏天,二十一岁的马可尼在父亲的花园里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 

电磁波传递信号实验。他用的发射装置,是李奇改进的火花式发射机;接收 

机带着一根天线,同波波夫的很相象,其中金属屑检波器是洛奇改进过的那 

一种,另外还有电铃和电池。 

     同年秋天,马可尼把电磁波的传送距离扩大到二·七公里。他把火花式 

发射机放在村边的小山顶,天线高挂在一棵大树上。接收机却安放在家里的 

三楼。一个同伴给他当助手,在小山顶发报,他在楼上接收。对方发送信号 

的时候,接收机的电铃能够清晰地发出响声。实验取得了成功。 

     马可尼渴望进一步进行试验,由于缺少经费,他向意大利邮电部写信, 

请求资助,但是没有得到支持。 

     为了使无线电能够有实用价值,能够为人类服务,二十二岁的马可尼告 

别亲人,登上了新的征途。 



                            “把鸡蛋立起来了” 



     马可尼踏上了陌生的英国国土。 

     他不喜欢伦敦的浓雾和黑烟,很不习惯大都市的忙碌和喧闹。这里没有 

地中海那种和暖的气候,更没有意大利的绮丽风光。但是,他还是被伦敦吸 

引住了。因为他到英国来的目的,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寻求发展无线电 

的机会。 

     有人说,马可尼是幸运儿,确实是这样。马可尼到达伦敦不久,1896年 

六月二日,他的发明就取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专利局的官员还给了他一张 

名片,介绍他去找英国邮电总局的总工程师普利斯博士。 

     普利斯是英国电信界的权威人士。从 1882年起,他就在研究感应无线电 

报。他的方法是通过信号电流从导线中流过所产生的磁场,在另一根不相连 

的导线中感应出同样的电流来。1885年,他用这种电流感应的方法,在相距 

四百米的两条绝缘线路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