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这一品经的总纲领,赞叹普贤菩萨的功德。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从咸共遵修”一直到这一品的最后“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本子一百四十七面,我们要翻开来看看,这是经文到末后一句是总结,全是赞叹普贤菩萨之德。老居士说“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实际上,会中一切菩萨之德全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品经文比较长,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我们都应当学习,应当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待人接物,那我们就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我们看下面的注解,“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古人翻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为觉有情。大道心有情,换句话说,他的情还没有断干净,所以他是菩萨。大道心后头要没有这两个字,那就是佛陀,差别在此地。“士谓士夫”,我们中国人称为士大夫,读书教学的人。在古时候,这个教学的人,现在称老师,古时候不称老师,称夫子,孔夫子就是孔老师,现在称老师,古人称夫子。所以叫士夫,这就是读书教学的人。“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这就不重复,不再说了。“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用普贤菩萨来代表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以他来代表。“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统统都包括了。“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在这个短短的几句经文当中,就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无量寿这一会跟华严无二无别。《华严经》里面表法,也是以普贤菩萨为长子,这就是此地讲的上首的意思。他这个后面也说到了,“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普贤菩萨之德讲到究极之处就是这一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的重要。经论以及古大德都常说,菩萨不修普贤十愿(就是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所有菩萨必须修学的科目。纲领虽然只有十条,十句,细行无量无边。我们从《十善业道经》可以能体会出来,十善只有十条,在大乘菩萨把这个十条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你看十条能变成八万四千条,菩萨。普贤十愿不止这个数字,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行愿,不出这十个纲领,才知道这十个纲领是多么重要。八万四千记不住,这十条好记,十条记住了、落实了,八万四千细行就圆满了。

  这个地方十愿的名称说出来了,“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一条一条简单介绍一下。诸位要知道这第一条,这个十条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第一条是第一层,诸位要知道,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层,没有第二层就不会有第三层。换句话说,后面肯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有礼敬不一定有称赞,有称赞肯定有礼敬。于是我们就明白,修行要有次第,不能够躐等,前面几条我都不要,我要后面一条,行吗?决定做不到的。礼敬摆在第一,礼是礼节,这是从外表来看;敬是诚敬,是内心的性德,性德流露在外面自然就是礼。礼要不要学?有真诚恭敬心,不需要学自然就如礼,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如果里面没有诚敬心,外面学了礼,那个礼是虚伪的,不是真的,明眼人一眼就看穿,假的,故意造作的。我们就晓得,礼的实质是敬,一切恭敬,恭敬心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学来的。我们现在要学礼,为什么?迷失了自性,迷的时间太长,迷得太久,所以诚敬心不见了,用的是什么心?虚伪的心,诚敬的反面是虚伪。我们谁肯承认自己用心是虚伪的,都不承认,都认为自己的心是真心。可是佛菩萨看我们用的心是虚伪的,不是真心。虚伪的是什么?阿赖耶,妄心,不是真心。真跟妄的界限是什么?现在人讲定义,用什么来界定?真心永恒不变,妄心刹那刹那在变化。用这个道理来界定,我们也就服了,我们心的确不真诚,前念灭了,后念生了,生灭不住,它不停。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像。现代的量子科学家发现了,它速度太快。佛、法身菩萨他们在甚深禅定境界里面看到,禅定看到是现量境界,极深的禅定,非常快速的速度,非常微弱的波动,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科学家用的是精密的仪器观察到的,佛菩萨是在定中见到的。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些科学家,他们在精密仪器里也看到,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

  这些仪器实在讲还是比不上定功,仪器看到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佛菩萨在禅定里面看到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统统看穿了。这是说明禅定的功夫跟科学的仪器相比,这个定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肯定大家会采取禅定。那我们要问,科学能不能发现其所以然?根据世尊在经典上所说的,是不可能。为什么?他烦恼习气没断,见不到真相,烦恼习气障碍了自性,能够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佛在经上讲过,他讲这八个识,八个识的功能不一样,功能最大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西方哲学家所谓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思想,佛说,对外可以能够缘虚空法界,这是现代物理学家所讲的宏观宇宙,第六意识能缘得到,必须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它缘得到;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佛说这些话在三千年前,今天被证实了。我们凡夫缘不到,这些聪明的科学家他们用仪器、用数学,他们能缘到了,就是缘不到自性,所以他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些种种发现,用现在的话来说,知识,知识渊博,它不是智慧。佛在禅定当中见到的是智慧,智慧跟知识差别就是一个是烦恼断尽,一个是烦恼都还在。科学家烦恼没断,一样跟我们相同的,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可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烦恼断尽,他没有了,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他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永远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什么境界?在净宗里面讲,常寂光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它能不能起作用?能,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感应道交,法尔如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怎能不起作用?因为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体,一真,只有这一个自体。

  昨天我看到一个同学,从网路的信息,下载了一个信息告诉我,现在科学家又有发现,发现什么?一个黑洞里面有一个宇宙,这个宇宙当中黑洞不知道有多少,每一个黑洞里头都有一个宇宙。这种发现在佛经上有没有?有。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还是第六意识范围之内。你看它能够缘宏观世界,缘阿赖耶那是缘微观宇宙,宏观宇宙跟微观宇宙。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情,为什么?帮助我们对大乘佛法更有信心了。可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大乘佛法,科学给大乘佛法帮助不少,帮助什么?帮助我们建立坚定的信心,我们再也不会怀疑了,相信自己的戒定智慧,相信佛在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最亲切的利益,帮助我们身心健康,这个好处就大了。我们自己用意念调整我们身心健康,用意念去美容,没有毛病!你说外面美容院那害人,那是破坏自然生态;用意念,创造自然生态,那是正常的。再扩大,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扩大到我们居住的环境、山河大地永远不会有灾变,这意念!科学发展到这个境界,对于人生才有真正的好处。

  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自性里面的性德自然向外流露。性德里面的核心就是爱,中国古人所讲的“父子有亲”,那个亲爱,就是普贤菩萨这个地方讲的礼敬,礼敬是爱,爱的表现。诸佛,诸佛包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怎么能不恭敬?《还源观》上举例子,它举的是一微尘,诸位想想,一粒微尘我们对它都要礼敬,何况其他?微尘是物质的基本,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微尘聚集的,所以科学名词称它叫基本粒子,在佛法里讲一微尘。科学里面讲所有物质的基础,现在它称为量子,比基本粒子还小,量子,这个肉眼看不见。了解事实真相,礼敬的心自然就生出来,一切恭敬。人有诚敬的心,决定不会害人,决定不会害一切万物,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像爱我们的亲人一样的爱护它。那么这些动植物、山河大地,它的回报就是圆满的,尽善尽美。

  有没有这个世界?有,《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华藏世界,净土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就是这种情形。那一边的居民,个个把这十大愿王都做到了,你看看“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什么?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大士之德的世界。凡是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普贤大士之德他们都修得圆满了,没有修圆满他怎么去?所以我们现在很想去,发愿求生净土,你看《无量寿经》,这还是在序品,证信序经文长,把它分成两大段,长在哪里?长在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一品经完全讲普贤大士之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一品所讲的个个都修得圆满了。我们真正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干,不干去不了,干少分都行。把普贤大士之德,这满分是一百分,我们能够有一分就能往生,那边品位高下不一样,我们只有一分,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低一点。如果真正做圆满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那我们只有一分、二分,我们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行!能往生就不错了。所以普贤大士之德要修,尽心尽力去修,不能不修。头一个要学礼敬,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礼貌,别人对我没有,我对别人有,这就对了。一定要真干才行,光念阿弥陀佛不修德不行,阿弥陀佛解行相应。只念不修,没有办法,念了真修,才成就无量功德,这个不能不知道。头一个学礼敬。

  “二者,称赞如来”。你看他这里没有说称赞诸佛,这马上就换了,他换这个名称用意我们要清楚。经上凡是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讲诸佛是从事上讲的,讲如来是从理上讲的,这诸位就更清楚了。称赞是什么?称赞不能随便称赞,他没有真正的德行不能称赞,他有德行一定要称赞。也就是说,这个人行善要称赞,这个人作恶不能称赞,他搞的是贪瞋痴慢,那怎么可以称赞?如果他修的是戒定智慧,这个可以称赞,舍己为人是可以称赞,自私自利就不能称赞,这个要晓得。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表演给我们看了,你看礼敬诸佛,他参访的善知识,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恭敬的。社会上行善的善人,对他恭敬;那个造恶的恶人,见到也恭敬,没有分别,从相上讲没有分别。但是称赞,就有不称赞的,他有礼敬、有供养,没有称赞。最明显的有三位善知识,胜热婆罗门,他去参访,有礼敬、有供养,没有称赞,为什么?这个婆罗门愚痴,贪瞋痴他代表痴,愚痴,对他不称赞;甘露火王没有称赞,他代表是瞋恨,脾气很大;伐苏蜜多女,善财童子参访没有称赞,为什么?她是妓女,代表贪爱。你看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对他们有礼敬、有供养,没有称赞,这我们要懂。这个人他的心行符合,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称赞;如果这个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们对他礼敬、供养,没有称赞,善财教给我们的。这就是此地用的名词,诸佛跟如来不一样。在佛法里面,这个人的心行跟十善业道相应,称赞;他要跟十恶相应,不称赞,十恶是杀盗淫妄、贪瞋痴慢,这个不称赞,一定要礼敬,一定要供养,这个我们要学会。

  第三,“广修供养”,这条重要!你看摆在第三条,非常非常重要。世间人不管他是哪一国人,是哪一个种族,尽管文化不相同,信仰不相同,但是求财的心相同,求智慧的心相同,求健康长寿的人相同,你看至少这三个是相同的。无论走到哪里,你去问人,这三样东西要不要?要。我早年住在美国,美国大城市差不多都去过,我遇到人我都问他,不同的宗教,我们这些邻居都很熟,在一起我问他,这三样东西要不要?要。他也不是佛教徒,问他,他要。不管信什么教,他都要。这三样东西从哪里来?都是从广修供养来的,他们不知道。十年前,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有这么一个缘分跟新加坡九大宗教往来,以后我们很熟了,都变成老朋友了,什么都谈。就有很多人问我,他说你们很有钱,你们钱从哪里来的?这是真的,宗教里面佛教确实是最有钱的,钱从哪里来的?布施来的,愈施愈多。不要去问人要钱,尽管修布施,它就来了。我们中国民间有拜财神的,那个财神是谁?是春秋时候越国的大夫范蠡,也许一般人知道范蠡的人不多,知道西施的人很多,西施就是范蠡的妻子。年轻的时候被国王勾践派到吴国去,在吴王夫差面前做间谍,搜集情报。所以吴怎么能不亡国?吴国亡了之后,她回到她自己丈夫的怀抱,也离开了勾践,去做生意去了。这个人聪明,有智慧,爱国家!做出了牺牲奉献。做生意几年之后就发了财,发财之后把这些财物救济给贫苦的人民,散财,到处结缘,布施、供养。布施完了,从小本生意再做起,过了二、三年又发了,你看这历史上写他“三聚三散”,他命里有财。布施完了,几年之后又发达,发得比前面还要多,发了之后再散,三聚三散,这是商人的典型,模范商人。所以中国人把他当作财神,供财神过去供范蠡。我看到台湾也拜财神,一看是谁?关公,关公与发财不相干。关公是代表义,我们十二个德目里头,礼义廉耻,他代表义,他并没有代表财富。这个范蠡供养他为财神有道理,要向他学习,你就会发财。所以这布施就太重要了。想发财的人,修财布施,财不要为自己,财要为广大群众,你就真的发财了。

  我们要聪明智慧,就要修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得健康长寿。什么叫无畏?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有恐怖的时候,有畏惧的时候,你能够帮助他化解,让他身心得到平安,这叫无畏布施,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最方便的、最简单的,采取素食,不吃众生肉。你看众生被杀的时候多可怜,它没有能力抵抗,被你杀了,被你吃了,它的怨恨永远不会化解。所以佛在经上有两句名言告诉我们,“欲知世间刀兵劫”,刀兵劫是战争,你要想真正知道这个世间战争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战争?如果要想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佛有一句话说,“除非众生不吃肉”,众生要不吃肉了,这个世间战争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战争是与我们吃肉,这是真正的第一个因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不杀生、不吃肉,这是无畏布施。更积极的,我们看到众生被捕的时候、被杀的时候,能够救它一命,用钱买过来放生,这好事情,救它一命,它会对你感恩戴德,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范围也非常广大,我们要懂得怎样去修这个功德,也就是修健康长寿的功德。小动物要爱护,树木花草要爱护,为什么?它都有灵性。佛门出家人戒律里,“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得很好,你从它上面走过去,它会高兴吗?它不是没有知觉的,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不但树木花草有受想行识,连山河大地泥沙石头都会看、都会听、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要一切恭敬,就这个道理,它不是无知,它不是死的。所以我们对一切物都要恭敬,因为物质跟精神永远连在一起,永远不能够分割。一粒尘沙里头,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现在量子力学家也发现了,这里面有整个宇宙圆满的信息,在一微尘里头。所以贤首大师讲,一微尘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微尘尚且如此,何况树木花草,这一切动物?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广修供养才是真正供养自己,让自己拥有无尽的财富、智慧、相好,都从这个地方来的。诸佛菩萨真干。

  第四,“忏悔业障”。前面三种都是修德,积功累德,如果业障不忏除,你所修积的功德就漏掉。好像我们拿一个杯子盛水一样,上面把水灌进去,它底下破了、漏了,就漏掉了。你功德盛不住,你必须把这个漏洞补起来,业障就是漏洞,这个东西是损耗功德的,要把这个补好。用什么方法补?忏悔。用什么方法忏悔?我们凡夫在六道里搞轮回,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修善的好处,造作许许多多的恶业,杀盗淫妄、贪瞋痴慢,谁不造?自己也不例外。学佛之后这才明了,做错了!错了,已经错了,没关系,希望从今之后再不要做错了,那就对了。章嘉大师教我忏悔的方法,“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忏除业障,跟孔门,孔夫子有一个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