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独特性。欺骗信息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能引起注意。
比如,对方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状态时,一支小部队的佯动,会立即引起敌人的警觉:全线无战事,一次小小的火力侦察,也会惊动敌人的高级指挥官;无线电静默时,一个电台呼号的出现,也会使敌人全神贯注。可见,欺骗信息的独特性与背景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为增强欺骗信息的独特性,除把信息本身的文章作足以外,还应注意“压低”背景。背景越是平淡无奇,欺骗信息就越显得富有独特性。
三是相关性。欺骗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必须是与敌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因而是敌人所关心的。比如,与敌敏感区域相关的信息,与我作战部署相关的信息,与其定下决心相关的信息,都是敌军情报和指挥员十分关注的。这方面的欺骗信息一旦出现,敌人就会如获至宝,有时甚至饥不择食,不辨真假,全盘接受。
四是易识性。就是说,我所发送的欺骗信息必须是敌人能够理解和识别的。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为防止敌人猜出我之用意,欺骗信息不可太直、太露,但也不能过于隐晦曲折,以致使敌人“食而不知其昧”。
五是合意性。即合乎敌人的心理需要。实践证明,为达成一定欺骗目的而施放的欺骗信息,能否被敌人接受,除信息的仿真性外,还与其心理需要有关。只有适应敌心理需要的欺骗信息,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产生强烈需要时,大脑皮层便产生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当
客观事物正好符合这一需要时,便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兴奋中心。所以,高明的施骗者总是根据敌人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因势利导,顺乎自然地把敌人诱入预先设置的圈套。
(二)打破心理平衡,动摇原有定势
欺骗信息被接收以后,便开始发挥作用,从而进入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二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欺骗信息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在战场上,无论伪装得多么巧妙,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点迹象不暴露是不可能的。所以,进入敌指挥官大脑的,即有故意发送的欺骗信息,也有反映我真实情况的信息。两种互相矛盾的信息同时进入指挥官的大脑,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如果欺骗信息不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压倒真实信息,敌人就会按真实信息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欺骗信息只能加大敌人作出判断的难度,并不影响其判断的正确性。不仅如此,敌人在识破我欺骗信息的同时,还会进一步猜度我实施欺骗的用意,进而将计就计,陷我于被动地位。还应看到,在真假信息的对抗中,假信息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我军作为敌人的作战对象,在敌人的头脑中决不是一张白纸。换句话说,敌人对我之过去和现在是有所了解的。当这种“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定势,排斥后期到达的欺骗信息。这就是欺骗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一个不同于“思维定势”的概念:“定势”。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从而使主体观察和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按照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建立的定势理论,外部环境和个体需要是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两个基本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地作用于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形成一种完整的个性状态,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备状态,并给予这个人随后的心理活动以一定的方向。很明显,定势为个体对某一客体的态度、行为方向建立了一个习惯的模式。军事欺骗信息旨在改变这一模式,而定势竭力维护这一模式。这就是真假信息斗争的实质。欺骗信息欲战胜真实信息,再造定势,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
一是增大欺骗信息的刺激性、强烈性,力求给敌人心理以较大的震动。攻城打援,攻城的目的在于诱歼援兵。但打不痛城中之敌,援兵是不会来的。只有作出志在必夺的架式,打痛敌人,才能打破敌心理平衡,援兵才会上钩。二是采取综合性欺骗措施。孤立的欺骗信息即使引起敌人注意,也不会立即信以为真。相反,聪明的敌人总是认真地嗅一嗅其中的味道,打几个问号。但是,当从多条渠道获取的信息与此相互印证时,敌人对这一欺骗信息的“真实性”便不再怀疑了。由于综合性措施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同时或连续作用于敌军指挥官的大脑,相互印证,彼此强化,因而对打破定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采取措施弱化真实信息的影响力。真假信息的强与弱是相对的。当欺骗信息量一定时,弱化真实信息,就等于强化欺骗信息。真实信息对于维护原有定势具有重要作用。当敌人的正确判断在欺骗信息的冲击下行将动摇时,一个强有力的真实情报又会使原有的判断重新固化。弱化真实信息下一定完全采取藏的办法。现代侦察技术的发展给战场伪装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单纯地藏是藏不住的。要重视利用敌人的逆反心理,藏密于公开之中,让敌人怀疑真实情报的真实性。
从总体上讲,欺骗措施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但就一项措施来说,则必须
遵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假戏作过了头,结果便适得其反。
具有一定强度的欺骗信息进入敌军指挥官的大脑后,与原有定势力量展开激烈冲突。原先形成的观念体系、情感因素、动机因素顽强地控制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沿着固定的轨迹运动。随着欺骗信息的强化,心理定势的强度逐渐削弱。经过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有定势逐渐破坏。这就是心理效应过程的第二阶段。
实践表明,不同对象的心理定势的牢固性有很大区别。一般说来,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越深刻,自信心越强的指挥员,其定势越难打破。此外,定势形成的形式不同,对其顽强性也有影响。比如,由多次直接经验形成的定势,就比从间接经验形成的定势更难改变。对于这样的敌人,只有针对其特点,有选择性地连续发出强有力的欺骗信息,才有可能突破其心理防线,动摇其心理定势。
(三)形成再造定势,错悟付诸行动
在欺骗信息的持续作用下,原有定势被冲击,被动摇,被削弱,“后入之见”渐渐压倒“先入之见”。这是上一心理效应过程的结果。然而,在新的定势形成之前,敌指挥官的心向还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反弹”,重新回到原来的思维轨迹。如果此时把欺骗活动停顿下来,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在敌原有定势被动摇以后,不应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而应使欺骗活动在新的层次上持续下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冲击敌心理防线,直到形成新的定势。这个过程叫作再造定势。
新的定势形成以后,欺骗效果就变得相对稳固了。此时,敌人对新的判断表现出深信不疑的自信心理,自认为切准了我之脉搏。我一切行动都在其掌握之中。这种盲目的自信往往导致这样的欺骗效果:对假情报趋之若鹜,一拍即合,而对真实情况却半信半疑, 甚至认为是精心筹划的佯动、诈骗,不加理会。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所实施的大规模战略欺骗就达成了这样的效果。由于德军最高统帅特别是希特勒深信因气象条件太差及其它原因,盟军绝不可能在6 月的第一周发动进攻,所以,当由6000 多艘舰船组成的进攻舰队开始向诺曼底进发的时候,德军还蒙在鼓里。据说,德军也曾收到过英国广播的登陆即将开始的暗号,但未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的暗号在6 月5日这一天共播送了15 次。即使德军不知道这些暗号的准确含义,暗号的数字和播送的次数本身也应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认为这些暗号不过是盟军在虚张声势,因而未予理睬。这一天,“德军取消了例行的空中和海上行动(由于气象原因);军官们获准可以任意在当地告假游玩;隆美尔再次离开了他的指挥岗位。。强大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没有一艘潜艇,没有一架飞机,没有一名军官和士兵发现,历史上最大的舰队正向德法开来。”(《兵不厌诈》第838 页)
不过,形成新的定势还不是目的。因为这种定势仍然停留在观念形态,束缚在思维的框架结构中。也就是说,它还只是思维范畴的错误(即错悟),还没有转化为错误的行动。在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动之间,隔着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错误的决策。只有当敌人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并按错误的决策行动起来时,才能说达到了预期的欺骗目的。至此,完整的心理效应过程结束。
上述心理效应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就战略、战役和战斗中的完整的施骗过程而言的。具体到某一项欺骗措施,则不这样明显。不过,它仍然可以体现
出阶段性来。譬如,一名士兵在堑壕里举起钢盔来回运动,诱使敌人开枪射击,借机侦察敌火力点,是一个简单的骗术。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心理效应过程。
首先,在双方对峙状态中,堑壕里的动向是彼此关注的重点。因此,钢盔一露头便引起敌人的注意。于是,敌人知觉到了钢盔所包含的欺骗信息。接下来,敌人要判断钢盔所反映的信息的真实性。因为战场上用这种方法吸引对方注意力的例子并非少见。于是,敌人开始进一步观察,力求发现破绽。堑壕里的士兵似乎猜到了这一点,接连作出一系列动作,逼真地模拟士兵在堑壕里的运动,强化欺骗信息的刺激性。
第三步,敌人经过冷静观察,确认情况是真实的,决定用冷枪消灭堑壕内运动的士兵。于是装弹、举枪、瞄准、击发,把射击的决心变成射击的行动。潜伏在别处的士兵乘机记下了敌火力点的位置。施骗过程到此结束。可见,大大小小的欺骗措施都能引起心理效应,并具有阶段性。
心理效应过程的三个阶段,引起注意是前提,改变定势是关键,付诸行动是目的。运用各个阶段的规律指导军事欺骗,对于强化心理效应,提高欺骗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致敌错悟的心理学方法
如前所述,错觉和锗悟是两种属性不同的错误。错觉属于知觉范畴的错误,处在较浅的认识层次;错悟属于思想范畴的错误,处在较深的认识层次。知觉错误只是认识错误的起点,它还会进一步发展,造成思维判断上的错误——错悟。只有当错悟产生以后,才能引起指挥决策上的失误。使敌发生错悟,既是军事欺骗的直接目的,也是军事欺骗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使敌产生错悟的心理学方法。
(一)思维定势法
思维定势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在思维高度发展的人类中,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当人们经历了某种事情以后,就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和认识,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物时,就容易根据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处理。思维定势的积极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其消极的方面在于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思维活动表现出惰性、呆板。具体说,一是无视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削足适履,教条式地套用以往的经验;二是片面地静止地认识事物,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三是禁锢于一种思维模式,定向反射式地认识和处理问题。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对作战指挥有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军事上,聪明的指挥员常常利用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达成欺骗目的。
一种情况是利用敌人现有的定势实施欺骗。例如,军服是军队的标志,哪国军队穿哪国军服,这是极普通的常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率领的特遣队之所以能顺利地混过运河浮桥,深入埃军后方,靠的就是这一常识在埃军守桥士兵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
守桥士兵的视力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的思维推理模式:“只有埃及军队才着埃及军服;眼前这支部队着埃及军服,所以,必然是埃及军队。”可见,巧用对方的思维定势,常可给欺骗带来机遇。
另一种情况是首先使敌人形成某种定势,然后再加以利用。看过电影《上
甘岭》的,都不会忘记这样一组十分有趣的镜头:当两名战士想在夜幕掩护下炸掉敌军控制我坑道口的人力点时,不小心碰响了敌人扔下的罐头盒,引起敌人一阵疯狂的扫射。张连长见此情景,心生一计,让通信员断续地往坑道口扔罐头盒。起初,每扔一个罐头盒,便引来敌人一阵机枪扫射。后来,扔的时间长了,敌人就不再打枪了。这时,张连长带领一名战士摸出坑道,炸毁了敌人的火力点。在这个例子中,张连长让通信员扔罐头盒引诱敌人射击,目的就是使敌人形成一种定势:中国军队并不是真要采取什么行动,而是搞“神经战”,不让我们安生睡觉。这种定势形成以后,再有什么动静他们也不理睬了。
有意识地造成敌方某种定势心理,往往要经过数次重复刺激。
例如,先多次进行佯攻袭扰,待敌警党性降低后,再转为强攻;先搞几次假空降,让敌人扑空,待敌人上过几次当以后,再实施真空降;多次在边境举行实兵演习,等敌人习以为常以后,突然由演习转入进攻。
(二)逆反心理法
旨在改变人们某个动机的外力,反而强化了这些人原来的动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又叫反弹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越是让大家不要相信的事情,有些人越是相信;越是被限制和制止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越是“谢绝参观”的东西,人们越是想一饱眼福。这就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逆反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产生微妙的影响。例如,一本书内容平平,无人问津,在报刊上点名批评,立即销售一空。某种商品本来并不紧俏,一发票证,限量供应,商店前立即排起“长龙”。这种心理现象对于提高军事欺骗效果很有用。
逆反心理具有冲动性、盲目性、执拗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逆反心理的这种思维特性在敌对双方的抗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两军交战中,任何一方都会站在相反的角度,以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对方的行动。聪明的指挥员常常运用这一规律,促成对方的逆反心理,达成欺骗目的。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可算作利用逆反心理的典型战例。曹操兵败赤壁向南郡溃逃,除华容道外,还有一条便于通行的大路。前者路险,近50 里,后者路平,却远50 里。诸葛亮根据曹操熟知兵法、生性多疑的心理特点,料定曹操在判断情况时必会多长一个心眼。如果显示华容道无伏兵,曹操必认为有伏兵,如果显示华容道有伏兵,曹操必认为无伏兵。据此,诸葛亮故意让士兵在华容道山僻处烧起数处烟火,显示华容道有伏兵活动,大道上却保持安静。曹操派人探知此情况后,果然作出了如下推理:华容道上显示烟火,必是诸葛亮怕我走近路,故意摆的迷魂阵,而大路异常平静,定有重兵埋伏。你想让我走大路,我偏偏大路不走走小路。结果,逆反心理使他钻进了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的华容设伏完全是按兵法中“实而实之”的计谋来安排的。《草庐经略·虚实》中说:“实而实之,使敌转疑我为虚”。就是说,本来是实的,故意表现出实的样子,敌人反而认为我是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本来是虚的,故意表现出虚的样子,敌人反而认为我是实的。这正是“空城计”之类的欺骗术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逆反心理实际是敌对双方的一种心理抵制现象。其表现是,你希望我这样,我偏偏那样;你希望我向东,我偏偏向西;你越是大肆宣扬,我越不相信;你越是辟谣,我越认为是真的。总之,要和你的意图对着来。逆反心理
的这一特点正是军事欺骗可以利用的。譬如利用敌人事事处处与我对着来的特点,从反面诱导对方的行动;利用敌人从反面理解我意图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虚实变换,迷惑敌人;利用敌人对轻易到手的机密情报不敢大胆相信的特点,故意把真相有限度地泄露出去,并大事渲染,使敌认为我是虚张声势,从而藏密于公开之中,等等,都是对逆反心理的妙用。在情报工作中,遇有重大机密泄露时,也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掩盖。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中途岛之战前破译了日军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进行了作战准备。不想此事被一“嗅觉”灵敏的新闻记者得知,并不知天高地厚地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捅了出去。问题的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日本人更换了密码,变更了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