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讲记-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我们开始讲《庄子》。《老子》与《庄子》从中国文化整个体系来讲,占的份量非常重。熟悉这两本书的人很多,而且历代注解《庄子》的人也很多,因感受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现在重新对《庄子》做一个研究,先把《庄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它所占的份量,特别地提出来。
  我们都晓得,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所谓诸子百家的学说,是非常的蓬勃发达。我们拿两个人物来作代表,在春秋的末期是孔子,在战国时期是孟子。春秋与战国正是中国历史上天下大乱的时候,先后乱了三、四百年左右。在这个很动乱的历史阶段,对于学术思想来讲,却是最发达自由的时候。可是青年同学们有个观念要搞清楚,并不是说那时的学术思想是真自由的时候,这个名词不是那么讲法的,那个时候无所谓自由,也无所谓不自由。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化没有完全统一,文字也没有完全统一,有些甚至是互相抵触的,尤其政治的体制,是每一个诸侯各霸一方,那么,所有的学术思想也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同一个中国文化的体系下来的。
  我们看到《庄子》这本书中,并没有攻击过孟子,在《孟子》一书里也没有攻击过庄子,但攻击过墨子、杨子。我们晓得,墨子和杨子的思想,都是由道家的思想脱胎演变而来的。墨子的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顶一直到脚底,都可以放弃自己而去为别人谋利,是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以利别人。而杨子,杨朱的思想,则与墨子绝对相反,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并不是我一毛不拔,而你却该全部给我。他是主张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毛不拔,都能不妨害他人的利益,才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两个思想,一个是绝对为公,大公无私,忘掉了自己;一个是绝对为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这是一个最初思想的大问题。依墨子的思想,要想天底下的人,人人都牺牲自我,做到真正的大公无私,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做得到的。譬如现在这个地方是十一楼,我们照应了自己这个楼层上的人,上边下边楼层里的人作什么,就没有办法照应,这个公啊,就在这个范围。扩大一点,扩大了我们照应到台北市,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台湾,照应了台湾,没有办法照应到整个世界。所以这个公宇都是比较的,有范围慢慢地扩大,绝对为公很困难,有这个理而很少有这个事实。那么依杨子的思想,普天之下,每一个人都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绝对不为别人的利益牺牲一根毫毛,那是否做得到呢?也不可能。人类可真是奇妙的动物,固然自私的心理人人免不了,但若要自私到“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程度,却也没有人做得到,更不可能全人类都这样做。
  那么,孟子攻击墨子和杨子,也是攻击这两种极端相反的主张。绝对的口号唱得很高,但绝对为公做不到,绝对为私也不可能。所以孔孟的儒家思想,客观地为“公”,适当地保留个人自我,适当地保留一点自私;专走中间路钱,中庸之道,这会有助于社会的安定。我们看到,孟子对墨子和杨子有所攻击,但没有看到攻击过庄子。所以有人可以怀疑说,《庄子》是在《孟子》之后还是之前,这属于历史时代的考证范围,很难确定。
  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孔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章,乃至他们所代表的一切,是周朝齐鲁文化的系统,也可以说是北方文化系统,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我们作为中国人,都念过《四书》,尤其像老一辈的读书人,为了要学好文章,必须要背《孟子》、《庄子》。苏东坡再三讲,《孟子》、《庄子》、《史记》,这三部书的文章背得了以后,文章会写得很好。但是你看《四书》的文章文字风格,跟《老子》、《庄子》是两回事。可以说,孔孟的文章章法,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文学味道,很温柔,很敦厚,很严谨,也很风流。这个风流不是现在讲的浪漫,观念不要搞错了。
  《老子》、《庄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它的文学境界同《四书》完全不同,后世认为它代表了道家。中国所谓道家的思想,同儒家思想迥然不同。在《庄子》之后,代表南方楚国的文学,便有著名诗人屈原《离骚》、《楚辞》的出现。这一类文章都是同一个系统,其文字境界潇洒而有韵律,非常空灵、洒脱,文章气势也不同。表面上看像一个神经病在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就像《庄子·齐物论》里讲的“吹”,那的确是在“吹”。现在我们青年人讲话说的“吹”,这个“吹”字字眼的用法,是从《庄子》里面窃取而来的。但是,庄子“吹”得非常有味道。
  研究历史文化,需要了解当时不同地区的文字风格的趋势。楚辞,以及词赋等华贵美丽的文学,作品,出于南方。后代思想的发展,老庄、禅宗皆在南方,尤其长江流域一带最为盛行。这一点,青年同学们在研究中国文化,重新整理中国文学、哲学时,有必要加以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高明、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我常以此观念,研究欧洲历史,美国历史也一样;欧美方面,北部出来的人物,或文化思想,就与南方不同,北部的人们,行为笃厚,气质浑厚,南方出来的人物,像卡特就很有问题。这很奇怪,只由于东、西、南、北地区方向的差别,冥冥中影响山川人物以及文化的异同问题,和《易经》的象数法则又大有关系。
  千古以来,许多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表面上都在骂《老子》、《庄子》,实际上都在偷偷地学。只有到了清朝,有个怪才的文学家、思想家金圣叹,提出了六部“才子书”:《左传》、《史记》、《庄子》、《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并且提出,如果你懂了“六才子”书,所有的文章技能都具备了。那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
  我们现在说回来,《庄子》的文章思想在当时是那么汪洋博大,可是在代表齐鲁文化的孔孟著作里没有提到过。《庄子》里头倒有很多提到孔子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骂孔子,骂得很厉害,实际庄子都是在捧孔子,捧得很厉害。这就是文学技巧,有时候看起来反面的文章,实际上是正面的。《庄子》这部书,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它的影响都很大。它内在的潇洒,讲人生境界,对东汉一直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读这三四百年的历史很有意思。
  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身兼文武,出将入相,但是史书上说他也好,小说描写他也好,唱戏表演他也好,他没有穿过什么军服,始终穿一件八卦袍,头上挽一个逍遥巾,名士派书生的帽子,手里拿着鹅毛扇,优哉游哉的。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美。诸葛亮在前方指挥部队作战时,总是坐个车子叫人推着,四川人叫鸡公车,一个轮子的,推着声音比四轮大卡车还糟,“嘎唧嘎唧”地响、坐在上面也真真是很逍遥,这个风度很好。所以杜甫描写他的名诗:“万古云霄一羽毛”。事实上这个风度在几百年间,不管是政治,军事,社会,教育,哪一方面的风气都形成了。它受了什么影响呢?老庄思想的影响。不但是诸葛亮一个人有这个风度,南北朝时候很多人都一样,又譬如晋朝名将羊祜,他在前方当大元帅的时候,是历史上有名的从容,他指挥军队作战,“轻裘缓带”,“轻裘”,穿着长袍,就是冬天的棉袍,不穿军服,“缓带”,古代文官武将腰里拴一根带子,松松地在肚子上挂下来。你看京剧里唱关公啊,周瑜啊,就是这个样子出来的,都是一边穿的是窄袖子,另一边是大袍子,这个窄袖子是准备拿刀拿剑作战的。要知道戏台上这么一个人物出来,在中国文化中他代表了文武双全。那么古代的衣冠是不是照这个样子穿法呢?是这样穿法,所以很多读书人外面穿的是长袍,结果碰到要打仗的时候,长袍一脱,里面就是武装,身上都带剑的。那么他露一半,表示要打仗,我也可以来,要读书嘛,我也会写,就这个味道。
  我们读一读南北朝的历史,会觉得很有趣,甚至在前方作战,都有些优哉游哉的味道。尤其历史上很有名的谢安石,他在淝水之战中,直至打败了符坚的八十万大军的时候,还在下棋呢。前方打了胜仗的消息报告给他,他下棋动都不动。实际上他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但表面上要表示《庄子》的逍遥,认为要轻松,其实下来跑得疯快,那个皮鞋跟都跑掉了。等于我们现在说,假如当选了议员的话:“嗯,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睡觉要紧。”实际上呢,高兴得也是不得了。
  还有一个故事。在前清的考试时代,民间相传一则笑话,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不中,但年纪已经步入中年了,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一天,这个当老子的很紧张,就关在房里洗澡,轻松轻松。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第几名了!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呼小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小心翼翼地轻轻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这个道理呀,中国古代的考试说来都很紧张,看了过去好多的考试故事,那是假的从容啊。不管是真的从容还是假的从容,都受《庄子》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手里拿的《庄子》这本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翻目录一看就知道,《内篇》只有七篇。在学者们的考据中,认为《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外篇》跟《杂篇》靠不住,认为是后世人假托庄子的名义乱加上的。《内篇》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与《杂篇》。做皇帝的帝王之术,军事上的用兵之道等,真正能够运用到《庄子》的,历代每一个大政治家,乃至聪明的帝王,聪明的人物,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可以说,《外篇》是所有的谋略学的始祖。同时,《外篇》《杂篇》给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的启发也非常大。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
  庄子讲记·逍遥游
  南怀瑾 讲解
  标 题
  鲲鱼化为大鹏鸟
  生命之息
  天亦非天
  境界大小的差别
  南北两极相通
  四等人材
  出格的高人
  御风而行的列子
  真俗不二
  尧让天下
  越俎代庖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不龟手之药
  无何有之乡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取《庄子》里逍遥的意味。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脱。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这样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越苦。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
  《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的累积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自在。
  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做一个纲要,大家要把握这个纲要。《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一个人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不管什么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没有办法表达。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舆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最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因为有时候不用比喻讲不出来,譬如我们恭维一个人很漂亮:“你比杨贵妃还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没有看到过,不过拿来比喻来说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遥游》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很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哪两个大方向?
  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道家的一个大标题。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在道家的观念里,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变。我们做到了《逍遥游》这两个要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
  我们先从人的这个高度来讨论。
  我想在座诸位先生、同修读过《庄子》,研究过《庄子》的很多,不过我报告我的意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鲲鱼化为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