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64年以来被皇帝保存的札记。皇帝很重视周元真的情况,我们也是从宋 
  濂给这个道士写的传记中了解到的。② 
        1370年5月,皇帝授予他的10个儿子中的9个儿子——太子除外—— 
  以亲王的头衔和藩国。虽然诸王子有几年没有就国,但朱元璋要使他们担负 
  重大的国防责任的计划已是日益清楚的了。他的诸子中主要的是次子、三子 
  和四子:即秦王朱樉(1356—1395年)、晋王朱㭎(1358—1398年)和燕王 
                                                                              ③ 
  朱樉 (1360—1424年);他们的首府分别在西安、太原和北京。 当这些王 
  子10年以后成年之后,他们奉父皇之命镇守边疆,与蒙古人相持以兵。他们 
  都是很有能耐的人。 

        1370年6月,皇帝命令重开文官的科举考试。在这一年以前,主要吸收 
  文官的途径是由政府中的个别官员加以荐举。但是,这个制度为政府举用合 
  格人才的人数显然是太少了,因此皇帝要恢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便为公职 
  提供有才之士。1370年6月5日的一道诏旨宣布,是年阴历8月将开征科考。 
  ①皇帝指示,考试应该包括开始的三场:(1)经义和《四书》一道;(2)论 
  一道;(3)策一道。考试后之第五天,中式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 
  算术以及律的知识的测试。皇帝显然强烈地坚持箭术的重要性,因为他在发 
  布诏旨的几天以后又命令国子学生和州县学生都应该对它勤加练习。② 
       皇帝把他作为天子这一角色的精神义务看得非常严肃认真。1370年的大 
  早使他采取了斋戒沐浴三天的非常措施求神灵降雨。1370年6月24日,他 
  命令太子朱标及其他王子也斋戒尽礼。正好在黎明前之第四更时候,皇帝穿 
  着素色长袍和草鞋步行去宫外的岳渎坛。他铺上一张席子坐下,然后在烈日 
  中曝晒一整天。皇后和妃子在这一活动中准备了农民的粗粝之食,她们还亲 
  自为此目的下厨。皇帝搞了三天的曝晒仪式,后来又回宫继续斋戒。据记载, 
  五天以后,即6月29日,阴云密布,次日便沛然降雨了。③ 
       皇帝虽然自己表演了祈雨师的角色,但他又采取步骤限制人民的宗教活 
  动。1370年末,他下令禁止一切非正统的宗教教门,尤其严禁白莲教和明教 
   (摩尼教)。他甚至禁止帝国境内所有人民祭告天地,宣布人民的这种活动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  (明初版;重印本载《四部备要》,台北,1970 年),3,第16—17 页。 

陈学霖:《张中和他的预言:一位明初道士的传奇的传播》'21',载《远东》,20,1  (1973 年7 月),第 
65—102 页。 
②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4—15 页。 
③ 《明史》'41',116,第3560—3565 页有关于朱樉和朱㭎的记述。关于朱棣,见《明人传记辞典》'191', 

第355—365 页。关于诸王在洪武受封的情况,见后文第一表 (《蓝玉案件》节内)。 
① 《国榷》,'498',4,第415—416 页。 
② 复燮编:《明通鉴》'210'  (约1870 年;重印本,北京,1959 年),1,第247 页。 
③ 《明实录·太祖实录》'380',53,第1033 页。 

… Page 83…

  为“非法”;他说,只有天子本人才能奉祀天地。平民百姓只准在年终祭拜 
  祖先和灶神;农村中的农民则只准在春秋两季拜土地神。④ 
        当前元朝统治者的孙子买的里八刺于1370年7月到达南京时,明太祖给 
  了他祖父一个庙号,称为顺帝,这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已故中国的元朝君主 
  已顺从天命离开了中国。在正式入宫朝见皇帝时,买的里八刺也被授予封号, 
  并赐第于南京。1370年7月12日,皇帝在南郊郊坛把他战胜元朝之事祭告 
  于天;次日,他又在太庙祭告此事。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 
  这时推行了开中法,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这是一种颁 
  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润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粮食 
  到西北去。为了酬报商人水运的粮食,商人们被授以盐引,从而能从政府处 
  买回食盐,然后又在零售市场销售获利。经营积极性很高的商人们发现,他 
  们可以雇佣农民在边境地区种植粮食,因此节省了从内地运输粮食的费用。 
  他们照旧收取盐引:盐引是按照距离边境的远近和交纳谷物的质量来计算 
  的。这个制度刺激了边境的农业生产,也为洪武时期提供了平稳的粮价。① 
       1370年政府还采取了另一个措施来整顿帝国的资源。皇帝命令户部要求 
  全国所有户口在当地政府注籍并领取官方的户帖,户帖上面开列成年男子的 
  名字、年龄以及财产。安徽徽州祁门县在1371年的一份现存户帖就载明,该 
  户主有耕地0。854亩,一间草屋和一头黄牛。因此,户帖制度要求提供和记 
  录国家为制订财政计划而感兴趣的详细的资料。② 
       为了重新搞活他的家乡——安徽凤阳——的经济,1370年7月皇帝命令 
  长江下游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湖州和嘉兴等县的约4000户迁移到那里 
  去。这些户在本籍都无田地,他们在凤阳分配到了田地。凤阳在14世纪40 
  年代曾遭受一系列时疫的打击,本已人口凋零,在其后的20年中又因红巾军 
  的战争而使人口继续下降。 
       1370年秋,北伐胜利军的将领们班师回南京受封。徐达和李文忠于 11 
  月25日抵达南京,皇帝亲迎于城外的龙江地方,以示极大的尊宠。皇帝在南 
  郊按惯例把凯旋之事告天之后,他要宋濂等文人学士详细讨论以一种新贵族 
  制度来酬庸报功;这是皇帝所希望建立的制度。宋濂和皇帝在大本堂——这 
                                                                                 ① 
  是举行礼仪和教导太子的殿堂——对这个新制度商讨了一整个夜晚。 11月 
  29日,皇帝细心地给徐达、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俞和其他许多领袖们 
                      ② 
  颁授了贵族爵衔。位列第三的李文忠负责大都督府,这个职位在南京拥有很 
  大的权势。 
       或许,皇帝在 1370年最重要的创举是在皇城东边的宫门内建造了奉先 
  殿。皇帝曾经询问他的学者…顾问们关于皇族奉祀的问题,同时指明已为此目 
  的建立了太庙。但是他认为,在太庙献祭得严格遵守前人的先例,这就不可 

④ 《明实录·太祖实录》'380',53,第1037 页;塚本俊孝:《洪武帝与佛道二教》'515',载《岐阜大学 

研究报告 (人文科学)》,14  (1966 年3 月),第36 页。 
① 见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543',载《禹贡》,5,12  (1936 年8 月),第1—15 页。 
② 韦庆远: 《明代黄册制度》'560'  (北京,1961 年),第19 页。 
① 陈鹤:《明纪》'53'  (1871 年;重印本见《四部备要》,台北,1965 年),3,第134 页。 
②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885 页;《国榷》'498',4,第428—431 页;泰勒:《明太祖与勋贵》'505', 

载 《明代研究》,2 (1976 年),第57—69 页。 

… Page 84…

  能每天作家祭活动。他询问,怎样能在阴历每月朔望之际的晨昏行祭拜之礼。 
  他要当时在礼部供职的临海 (浙江)学者陶凯找出能做这种祭祀活动的古代 
  先例。陶凯只能找到宋代有此先例,那时曾经修建了一个钦先孝思殿。根据 
  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出处,皇帝就命令兴建了这个奉先殿。这个新殿里供奉 
  着明太祖的四世祖考。除每天烧香之外,每月朔望还要给祖先的神灵换上新 
  祭品。在祖先们的生日和忌日都要上供,一切“如家人礼”地办理。有些礼 
  仪从太庙移到了奉先殿履行。① 
       皇帝很有决心在祭祀之日实行斋戒,作为表率。为了推动这种努力,他 
  命令陶凯铸造一个铜人,手执竹笏,上面刻有“斋戒”二字。他告诉臣下, 
  这个铜像要在他斋戒之日展示在他面前,使之起到提示者的作用。② 

① 《明会要》'364',1,第152—153 页。关于陶凯的传记,见《明史》'41',136,第3954—3955 页。 
② 《国榷》'498',4,第436 页。 

… Page 85…

              从1371年到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四川在1371年并入了明帝国。1月19日,皇帝任命汤和率军讨伐夏国; 
  这个夏国在1366年以前一直为明教领袖明玉珍所统治,现在是在一批控制他 
                                  ③ 
  儿子朝廷的政治阴谋家手中。四川忽然间提到明军议事日程的最前面,因为 
  夏国拒绝皇帝假道伐滇的要求。云南这时仍在蒙古统治之下,夏国也有它自 
  己吞并云南的计划。邓俞因此在1371年1月20日奉派领兵前往今湖北汉水 
  上游的襄阳地区,准备在那里为进兵四川之役屯聚粮草。 
       准备工作在5月完成,傅友德从北面的陕西进攻夏国的防军。傅友德在 
  5月18日拿下文州(今甘肃南部的文县,靠近四川边境),并续继南下又拿 
  下龙州 (今四川涪江上的龙安)。傅友德从这里再挥兵南向进入四川,最后 
  抵达成都东北80英里处的绵州。他的部将蓝玉 (1393年死)与守军进行夜 
                             ④ 
  战,迫使他们逃过雒水。雒水被认为是夏国的主要屏障,所以傅友德带来的 
  威胁引起位于成都的夏国首都极大的关注。傅友德命编造数以百计的木排, 
  准备用它们渡过涨水的河道。这些木排在几个星期内造成,同时军队还建成 
  了一个安全的渡口。与此同时,夏国也从瞿塘调兵来增加防守力量;此瞿塘 
  位于东南200英里之处,在今长江上的奉节附近的峡口那里。此举是为了防 
  御傅友德对成都的意料中的进攻,因为傅友德军现在正在汉州 (今光汉县) 
  集结,这是位于成都东北30英里的主要防御阵地。1371年7月,傅友德军 
  在与瞿塘调来的水军激战之后攻占了汉州。甚至在这些部队从瞿塘撤退以 
  后,汤和的部队也不能跨越三峡以东长江江边的大溪口前进。只有当廖永忠 
  的水军到达以后,明军才能经由此路线突入四川。完成了这样的军事态势以 
  后,两位指挥官分途急趋重庆,廖永忠走水路,汤和走陆路。 
       1371年8月3日,廖永忠和汤和到达夏都重庆。15岁的夏君明异及其母 
  彭氏投降了。廖永忠于是命令几个战败将领的儿子们送信前往夏政府的某些 
  领袖仍在坚守之中的成都。傅友德要他们献城投降。在信被送到以前,成都 
  的防卫者希望击败明军,便决定放出他们的受过训练的战象。不料这些动物 
  受惊,践踏了许多夏军士卒。成都守军一旦听到明昇已在重庆投降,便大开 
  城门也向明军投降了。与此同时,明昇被押送至南京,于8月25日抵达。 
       那年秋天,在成都设立了四川行中书省。明太祖在南京公开处决了夏国 
  的吴友仁将军;在此之前,其余夏军将领则宁愿投水自尽,也不愿被活捉。 
  皇帝的外甥李文忠受命在成都周围监造新城墙。修完了城墙,李文忠返回南 
  京,把戍守的任务留给了皇帝的一个养子何文辉。① 

       1371年在制订政治制度的工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2月份,皇帝命令 
  每三年举行一次县考和乡试。乡试在3月举行,此前不久,皇帝曾去中都凤 
  阳——在淮水流域他出生地的附近——旅行。他只在那里停留了几天,几乎 
  立即折回了南京。凤阳显然无资格做一个令人满意的行政中心。 
       在这一年的后来日子里,皇帝召道教法师周元真入宫询问雷电的意义。 

③ 见第1、2 章各有关段落。 
④ 他的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88—791 页;《明史》'41',132,第3863—3866 页。 
① 《明史》'41',134,第3897—3898 页。 

… Page 86…

  和蒙古人一样,皇帝很怕打雷,这位法师能够解释打雷的本质,认为它是上 
  天和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的表现。宋濂记录了他们讨论的某些细节,因 
  为他本人也对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传说深感兴趣。① 
       和日本人的关系在1371年也有了可喜的转变。皇帝在1370年已派遣赵 
  秩为使去访问日本人;日本人在当时的中国文书中称为“倭”。北九州的日 
  本南朝朝廷的主子怀良亲王几乎把他杀了。但是,怀良终于同意向明君称臣, 
  并且派了祖来和尚为报聘使,跟赵秩和其他中国被囚者同返南京。为了酬答 
  祖来的聘问,皇帝特派佛僧祖阐 (盛年期1360—1373年)于1372年率使团 
            ② 
  到日本。 1371年为此做了准备工作,1372年春在南京天界寺举行了盛大的 
  佛教法事普渡会。此会延续了三天,参加的僧众千人,皇帝也亲临参与盛会。 
  ③ 

       这年3月举行的法事并不是洪武帝在1372年举行的唯一佛教礼仪活动。 
  从阴历新年正月的十三到十五日 (1372年2月17—19日)皇帝驾临南京城 
  外蒋山的太平兴国寺参加了一个大规模法会,他本人在佛像前礼佛如仪,听 
  和尚宗泐 (1318—1391年)的说法,并接受天台宗和尚慧日的戒律。① 
       专门对付蒙古人的军事行动在14世纪70年代一直在继续进行。一个领 
  袖被制服了,另一个人又顶了上来,所以在北京和山西的明军始终在移动之 
  中。1372年3月,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以征讨扩廓帖木儿(王保保), 
  意在深入蒙古,攻击蒙古首都哈尔和林。虽然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已在 1371 
  年10月嫁给了皇帝的次子朱樉,但他在1375年死去以前迄为明朝的边患。 
  1372年4月,蓝玉将军作为徐达40万征讨大军的前锋,败扩廓帖木儿于蒙 
  古土剌河的附近。但是,徐达和李文忠后来进攻哈尔和林时却被蒙古人彻底 
  打败;这时蒙古人已在他们的旧都重整了部队。李文忠这一支人马因蒙古骑 
  兵的攻击和戈壁沙漠的艰苦地形而受创极重。明朝廷就再也没有派军深入草 
  原了。 
       但在这同时,在甘肃的傅友德和冯胜却战胜了蒙古人。兰州和西凉 (今 
  甘肃武威附近)都被傅友德和冯胜清除了亲元的军队,然后他们两人于7月 
  进兵甘肃西北的永昌和戈壁边沿上的亦集乃 (即居延)。 
       冯胜的军队是三支主力军中唯一深入蒙古人的老家并在那里取得了军事 
  胜利的部队。他俘获了10余名蒙古军官和1万多头牲口(马匹、驼骆和羊群), 
  而且他的部队没有严重的伤亡。 
       冯胜、徐达和李文忠于1372年末奉召回南京,另外,皇帝在1373年初 
  决定把当时在位的元君的儿子买的里八剌送回哈尔和林他父亲处。1373年1 
  月23日发出了有关这一内容的一封信。1373年春,徐达、李文忠和冯胜再 
  受命统领北京的卫戍军。可是从此以后,这些卫戍军不再发挥主动进攻的作 
  用了,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备边,以防止元军重新夺取中国的皇位。徐达在秋 

①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9,第15 页。 
② 传记见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14—1318 页。 
③ 其中可能有印度僧人班迪达 (1381 年死),他率领12 名印度和尚也于1371 年到达了南京。自1364 年 

以来,他们即在中国的蒙古朝廷内。《明实录·太祖实录》'380',68,第1282 页;陈鹤:《明纪》'53', 
3,第18—19 页。 
① 《国榷》'498',5,第460 页;宋濂:《宋文宪公全集》'488',7,第2 — 3 页。关于宗泐的传记,见《明 

人传记辞典》'191',第1319—1321 页。 

… Page 87…

  天返回北方,9月间赴大同,把边塞地区的居民强行安置到北京附近来。11 
  月,扩廓帖木儿攻大同,徐达这时已经南移到太原。11月29日,徐达在怀 
  柔(北京东北40英里处)打了一次漂亮的进攻战,他在风雪之中打败了扩廓 
  帖木儿。 
       直到1374年买的里八剌才被送回蒙古。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蓝玉就在 
  兴和等地和蒙古人打了一系列胜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