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孝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561 页。
① 黄章健: 《读〈皇明典礼〉》'246',载《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122—127 页。
… Page 130…
大暴雨和洪水而失败了。四天以后,两军约60万人马打了一场对阵战。李景
隆的军队拥有火器装备;但是他再一次受重创而溃败,在5月30日先退到德
州,然后又退到济南。燕王现在却受到平安将军(1409年死)部下一支帝国
骑兵队伍的威胁;幸而他的次子朱高煦从北京率援军来到才救他脱离了险
境。
6月1日,燕王恢复了攻势,第一步进攻德州。在开赴德州的途中他击
败了李景隆劳顿不堪的军队,并于6月8日围困了该城。德州由平安和盛庸
(1403年死)防守;后者是帝国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燕王对守军的攻势
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且在帝国军队手下连吃几次败仗,因为皇帝的部队有
时出城袭击他的后方。9月4日,当燕王得知从南京正在开来一支救援部队
时,他解围而去,退回了北京。皇帝的军队再次控制了德州。朝廷对李景隆
的表现不佳感到沮丧,就在6月后期免了他的职,而以盛庸为大将军来负责
②
平定叛军。在1400年秋天到1401年春天之间,燕王从逃离南京的宦官和将
军们那里得了些消息,他便借此机会决定打一场消耗战。他采用游击战术,
在北直隶的南部和山东西部进行一些牵制战和佯攻战,同时他找出了能绕过
许多设防据点的南进路线。这就揭开了内战的新的一页。
1401年1月9日和10日,燕王进攻山东境内运河之西的东昌,但遭受
了重大的失败。帝国的大将军盛庸这一次又使用了火器,打死了燕王军队中
的几名将领和数万士兵。燕王在撤退回北京的时候,几乎被平安的骑兵所生
擒。皇帝被这次捷报所鼓舞,在1月31日又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职务。燕
王下决心要控制北直隶的南部,他在2月28日恢复了攻势。4月5日和6日,
他的军队重创了德州附近滹沱河以北夹河上的盛庸的军队。这个月的晚些时
候,燕王又击溃了平安的援兵。皇帝在失望之中于4月17日重新罢免了齐泰
和黄子澄,而以茹瑺取代齐泰——茹瑺和遭贬的李景隆现在是朝廷里的主和
派领袖人物。
这种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人们熟悉的格局。当胜利似乎在望时,齐泰
和黄子澄被官复原职;当战局不利时,他们又被罢了官。这不仅是意在安抚
燕王的一种只有象征意义的人事变动;它表现了皇帝周围存在着严重的派系
斗争。在政府新班子的领导下,皇帝向燕王做了一些最后遭致夭折的和平试
探。但是,他继续支持他的这两位主要的顾问,而且委托他们去长江中游组
织民兵队伍,以取得对他的帝业的支持。
在整个这个夏天,燕王不断袭击通往真定和德州的运河供应线,捣毁了
从北直隶南部到山东南部的仓库和运输设施。1401年7月初,盛庸未能切断
燕王沿运河的供应线;这条线路使山东北部的帝国部队面临很大危险。8月
末,平安从真定对北京发动一次胜利的反击,迫使燕王又一次回师北上。但
是,平安和他的僚属们在10日末又被遏阻,燕王则在11月底回到了北京。
与此同时,建文朝廷从朝鲜输入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
王李芳远(1400—1418年在位)公开表示支持皇帝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
③
能影响战争的结局,因为军事领导太无能了。 1402年1月,燕王离开他的
② 吴晗:《朱元璋传》'587',第160—162 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9—11 页;德雷尔:
《明初政治史,1355—1435 年》'146' (斯坦福,1982 年),第148—152 页;又见张奕善:《夺国后的明
成祖与诸藩王关系考》'35',载《文史哲学报》,31 (1982 年12 月),第44—51 页。
③ 关于在《祖训》'386'中对诸藩王加以管束的条令和法规,见王崇武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中所引
… Page 131…
封国,开始对南京发动一次新攻势。他听了给他当间谍的皇帝宫内太监们的
劝告,绕过了运河沿岸、安徽和南直隶的淮河沿岸的设防堡垒,集中进攻那
些防御甚差的城市和县。他的部队绕过了德州,渡过了黄河,并在一个月之
内拿下了山东西北部的几个咽喉据点,完全切断了帝国政府通往北方的供应
线。朝廷马上派已故徐达将军的长子、同时又是燕王妃的兄弟徐辉祖带兵增
援山东;但是他没有能够挡住燕王的军队。燕王一直南进,在3月3日拿下
了南直隶西北部的徐州。这时,皇帝的军队从北京地区和德州撤回,想保住
南京畿辅地区。
1402年4月初,燕王进入安徽北部的宿州,打败了平安的骑兵,后者是
被派来拦截他的。但是,5月23日燕王在安徽灵壁南面的祁门山受到严重挫
折,被徐辉祖所率皇帝方面的优势兵力打败。燕王在这次战事失利中幸免于
难,在5天以后,他利用徐辉祖突然被召回和援军到来的机会,对在灵壁驻
兵的平安发动突袭,拿获了平安本人和其他几个重要将官。他的军队在6月
7日攻破了淮河上盛庸的防线,并在绕过了淮河附近的凤阳和运河上的淮安
(在洪泽湖附近)这两座坚固设防城市之后,以闪电的速度直下淮河,于6
月17日攻占了扬州。7月1日,燕王的部队被盛庸的水军挡在南京对岸的浦
子口。两天以后,指挥长江舟师的都督佥事陈瑄(1365—1433年)叛投燕王,
因此燕王的军队有了渡过长江的船只。他们马上过了江,未遇抵抗地直抵南
京城郊。①
在此以前,建文帝曾经把他的军队从北方召还,并纠集南京附近的新兵
来保卫京师,但是朝廷的政策迄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定下来。6月20日被召回
的齐泰和黄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京师;李景隆和茹瑺则倾向于通过谈
判解决问题。7月9日,皇帝派李景隆和洪武帝的第19子朱橞(1379—1417
年)到南京城外的龙潭向燕王提出议和。他们回来报告说谈判失败,但是他
们显然利用这次使命想用别的办法终止战争。5天以后,即7月13日,李景
隆和当时防守金川门的朱橞私下密谋;他们不经战斗,大开城门,欢迎燕王
入城。
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
扑灭后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尸体,据说它们是皇帝、马皇后(于1395年结婚)
和他的长子朱文奎(1396年生)的尸体。皇帝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
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官方历史学家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
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称帝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
他和皇帝家中其余幸存的成员一起被生擒。他被免于一死,但和其他家人一
起被长期监禁,直到1457年他56岁时才重获自由。②
燕王在礼仪上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劝进之后的几天,于 1402年 7
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
次日,他下令给据说是建文帝及其家属的遗体安葬如仪,但是,他没有给这
位死去的皇帝以谥号。接着他发了几道文告,把他的登极遍告国内和国外。
用的文章,第105—107、110—111 页。关于《祖训录》中对藩王分封问题的详细研究,见黄章健:《论〈皇
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240',载《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31—56 页。
① 关于这一点,又可见本书下面第8 章有关择君与君位继承问题的部分。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26—28 页;以及《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100—102 页。
… Page 132…
1402年剩下的几个月被称为洪武35年。新皇帝用这种办法明确地否定了建
文帝的合法性;他把次年称为永乐元年。开国皇帝的所有法律和制度一概予
以恢复。另外,新皇帝命令销毁建文时期的档案,只留下关于财政和军事问
题的档案,同时他又禁止关于这个时期的事件的一切论述。③
新皇帝把最暴烈的手段专门用来对待忠于建文帝的官员们——像齐泰、
黄子澄和方孝孺。他曾经希望那个不易收买的方孝孺现在会俯首承认他的胜
利并给他效命,以此操纵士大夫阶级来支持他的事业。方孝孺对他破口大骂,
因此他和另外一些人一起被残酷地处死,他被说成是曾经错误地引导皇帝的
大奸臣。这是一次恐吓中国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血腥行动。在此期间,
和从前建文皇帝的官员有牵连的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民都或者被处死,或者被
监押,或者被流放;这一次血腥清洗的猛烈程度只有明太祖所实行的暴政可
与之相比。
建文帝的遗产
不管建文帝是被焚而死还是为了逃避而乔装成和尚,他的结局很悽惨,
失掉了九五之尊。为了实行报复,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而
人为地把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
①
(1399—1402年):这个时期曾经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时期。建文
的年号迟至1595年10月才被万历皇帝恢复,那是作为编纂明王朝历史的流
产的计划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可是,要到242年以后的1644年7月,南明君
主福王朱由崧(1646年死)才定建文帝的庙号为“惠宗”,谥号为“让皇帝”。
这后一个尊号之所以被选用是为了适应民间传说,即建文帝并未死于宫中大
火,而是为了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的叔父的。
福王的统治不过一年,这个统治及其敕令均未被清政权所承认。只是到
了1736年9月当乾隆帝(1736—1796年在位)封建文帝为“恭愍惠帝”时,
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由于这种种情况,他在明王朝的正史(《明史》,
1736年)中被称为“恭愍惠帝”,但在由王鸿绪(1645—1723年)在1723
②
年完成的更早一些的《明史稿》中还是直截了当地被称为“建文帝”。
建文皇帝和他的顾问们在他们的真诚而勇敢地致力于提倡仁慈的文官统
治和推进群众福利方面,留下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他们放弃了明太祖的政策,
③ 吴缉华:《论建文时的宰辅》'571',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Ⅰ,第166—169 页;吴缉华:《明
代皇室中的洽和与对立》'582',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Ⅱ,第281—283 页;陈大卫 (音):《燕
王的篡位》'20',第16—19 页;阪仓笃秀:《建文帝的政策》'444',第6—10 页。
① 关于永乐帝生母问题的彻底讨论,见以下各种著作。傅斯年:《明成祖生母记疑》'183',载《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 (1931 年4 月),第406—414 页;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318',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 (1936 年3 月),第55—57 页;吴晗:《明成祖生母考》'590',
载 《清华学报》,10,3 (1935 年7 月),第631—646 页;S。J。萧:《明朝诸帝有蒙古人血统这一奇异理论
的历史意义》'462',载《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评论》,20 (1937 年),第492—498 页;司律思:《关于
永乐帝有蒙古先世之传说的手抄稿本》'451',载《蒙古学会临时会议论文集》,8,《拉铁摩尔教授七十寿
辰蒙文纪念论文集》 (印第安纳,布鲁明顿,1972 年),第19—61 页。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 — 4页。寺田隆信:《永乐帝》'510' (东京,1966 年),第33—36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56 页;关于徐达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602 页。
… Page 133…
并且与燕王发生了冲突,因为他们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掌权的,同时又公开承
认有不同的统治概念。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而且依靠的是军官
们的支持;建文帝及其左右与此不同,他们是以南京为基地,他们依靠的是
长江下游的儒家精英阶层。他们认为搞像洪武帝时期那样的极权主义的和军
国主义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
官的权威,去掉有权势的和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他们
没有成功,倒不是因为他们在兵力上次于燕王,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
经验,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①
这次内战对于明王朝所产生的结果已经超出了争夺帝位的阋墙之争。洪
武帝封建半自治的藩王已经对王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用军事
势力压过文官制度的办法来支撑独裁统治,这就在无意中挖了皇帝权力的墙
脚。燕王的胜利不仅是一个藩王对皇帝朝廷的胜利;它也是军人权力对文官
政府的胜利。燕王——即永乐帝——无限期地延续了开国皇帝的军事遗产;
这份遗产使文官政府黯然失色,还使帝国达到了权力和影响的顶峰。可是,
建文帝的文官之治的理想并未丧失殆尽。它仍被继续在永乐帝手下供职的前
洪武帝和建文帝时期的官员们所珍惜;而且当永乐帝死后,他们再一次提倡
儒家关于文官政府的原则,并在洪熙和宣德两朝取得了具体结果。
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
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
难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这一传统最初之所以形成,
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之火,而是乔装
②
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后来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1440年末的一个稀
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利用
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
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
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难的随从人
③
士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作品都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
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
后者。它们还渲染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
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它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
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说他们是忠臣义士,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
后嗣,尽管他们受到迫害。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建文
帝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它们还表明了对于永乐皇帝的不公正所要倾泄
的被压抑的愤怒以及对他的暴虐政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对他篡夺合法继
承权的否定。
说建文帝自动地让位给燕王,这种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此说甚
① 关于洪武帝任命朱允炆为储君 (在1392 年)之事,见上面注'15'。又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
44—46 页。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7—20 页;陈大卫 (音):《燕王的篡位》'20',第19—21 页。
关于这些藩王的命运,详见张奕善:《夺国后的明成祖与诸藩王关系考》'35',第51—55 页。
③ 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