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难!若说你之眼识,是生于眼根中,那如果无明暗和色空诸尘相映托它,根本就没有你之见性。见性尚且没有,又从何处发生眼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说识性是生于尘相中,不是从见根生,既然没有见根,又怎能见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见,当然亦没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诸相都没有,眼识又怎能发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说识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分辨之性,自然不会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这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就无所缘之境,那么见闻觉知就离尘无根,没有立足之地,怎能还有见有闻有觉有知呢?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识之虚空,根本同于无,因为没有见,怎能辨别。若强说虚空是有,但虚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发出眼识,又怎能有所分别呢?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说眼识是无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为什么不在白日的时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见明月的眼识?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更要详细小心审察,能见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里面,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有形可状的,叫做色尘之相,无形可相的,成为无相之虚空。在这根尘色空之中,你详细审察,能生你眼识的来源,究竟在何处呢?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是有分别属动,见是无分别属静。二者体性各异,分明不是和合与非和合。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这六种识必须要根尘相对才能生识,并不是无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那就非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之训和见闻觉知等根,同是圆满湛然不动。它们的体性都不是从因缘所生的,兼同无情的虚空,及地水火风,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虽妄,但其性则真,圆融无碍,皆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而常住不动的。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细,浮则不深,即无细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见和闻等根原是如来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识性,亦是本属如来藏性。汝应当小心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呢?是异呢?苦说同,但它们的六用是差别的;若说异,则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说空,但能了别分析;若说有,又全无形相。是非同呢?非异呢?若说非同,则原本是一体;若说非异,则六处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说非空,则离于根尘原无所有;若说非有,但却能分别诸尘境界。若能明白这些道理,便知道识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不动,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识性的伟大,能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呢?所以说:“三界唯识”,即识心,亦是:“万法唯心”,识既然这样伟大,那还有什么方所来限量它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九法界众生之业感,而发现其应得果报。世间没有正知之辈,就迷惑为万法是因缘生,是自然有。其实皆是意识心在虚妄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有问:此经先破识心,名义皆妄,毕竟无体,至显见文中,又复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许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时,更称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为何前说它是极妄,而后又说它是极真?
答:初心修道,须从方便,抉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识,决定不用它。既悟彻识全是妄,然后才能圆解普融,就明白无法不真,无法不如,直到刹尘亿劫,无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体,则遍满十方法界,看见十方虚空,犹如看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地渺小。这是说:真心能包罗万法,将十方世界,缩大为小,好像看自己手里所持的叶物一样。
阿难最初认为识就是心,经世尊逐一破剖识是妄心后,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说明真心。世尊就指‘见’是心,说明见性是不动不灭、不失不还、不杂不分、无碍、超情、离见——作十种显示妙明真心。再为会合四科: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会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分析真心包罗万方,真心极微细而奥妙。所以阿难和大众,都能了然明白,顿开天眼,领悟到十方虚空都在自己真心里,都不出现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
为何我们不能荡荡然,了无挂碍?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还有执著。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烦恼,不高兴。没有接到男友或女友来信,就天天惦挂。其实惦挂有何用?只会把头发变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过担心,头发就都变白。现在什么都不挂,头发又变黑了。又好像现在我和你们讲经,讲完就算,看书亦一样,看完就算,全无执著。遇有困难问题,即想办法当场解决,从不放在心头,不是故意忘记,只是自然而忘。这就是能看开,对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一切灾难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无惊恐。为何你有惊恐?就是因为放不下,怕伤害,其实灵性是完整的,什么都不能伤害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万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万法。及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觉妙明,真心自性所变现。真心是纯一无杂染,而且周遍圆融,能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迷惑时,将自己的法身,埋没在色身中。现在已明白,法身广大遍满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犹如虚空中,吹起一粒微尘,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终归都会灭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飘浮著一点点的水泡,忽起忽灭,无从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这样无常,现在经世尊开示后,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是永远常住不灭的。所以不要太宝贵这个不清净的肉身,不要执著它。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在法会中的大众,都合掌礼佛,得闻前所未闻的妙法。大众跪在如来面前,由阿难说偈来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两句偈语是赞佛赞法。“妙湛”是赞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经上说:“微妙净法身,湛然映一切”。“总持”是赞佛的报身,报身具般若妙智,如陀罗尼,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不动”是赞佛之应身,应众生之机而现身度之。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随机应现,能应种种身,但本体不动,在不动道场而教化众生。“尊”是佛之名称,即世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首楞严王”是赞法。首即第一,楞严大定,究竟坚固三昧之王。这定是诸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世稀有”是赞佛赞法。这楞严大定是难逢难遇,世间所少有的。这两句偈语是赞佛赞法的。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即消除,亿劫是无量无数劫,即无始以来。颠倒想,即迷真为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今得佛开示,如云开见月,冰化为水,故亿劫颠倒妄想,立即消除。
【不历僧祇获法身】:阿僧祇译作无央数。劫译作长时分。法身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由初发心至初地,经一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再经一阿僧祇劫。由八地至妙觉又经一阿僧祇劫才成佛。但阿难现在已经明白,故说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获法身。获即是悟得,但还要用功修行才能证得。这是说阿难因明白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本具佛性。故可以很快便修成佛,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果是佛果,宝王即佛。既已悟得法身,即望能修得佛果,故发愿自今以后,精进修持以证佛果而成为法宝之王。这句是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还度如是恒沙众】这句是运悲,还要下度众生以利他,不但自利,还要度恒河沙数的众生以利他。
【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悲智之心,大乘菩萨心,将这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及众生。于佛则常随学,以求慧足;于众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福慧双足来庄严成佛国王。
【是则名为报佛恩】:众生即佛,度生为佛本愿,故将此深心奉献给诸佛及众生,才能报答佛微妙开示之深恩。
此四句偈亦即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偈的首句,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成无上佛道,一定要先学兼修无量法门。偈下句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尽烦恼才能广度众生。不断烦恼,则反为众生所度,因众生个性刚强,善恶不一。如遇恶性,难调难伏便不听话。众生不听教化而令自己反生烦恼,岂不反为众生所度?因此要断尽烦恼,对恶性众生,才能不怪他,耐心地慢慢感化他。那么,良善众生,只要摄度,自然听教。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伏即五体投地。所发的愿,没有证明,不能成立。所以就伏地启请世尊为他证明,亦即求佛慈悲加被,使所发宏愿能早日实现,而不会退失。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即是(一)劫浊,浊是浑浊,劫,梵语为劫波,译作长时分。人寿在八万四千岁时,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高度减低一寸。一直减至一百岁,就是五浊恶世开始的时候。劫为何名浊?因众生恶业所感而成浑浊。
(二)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利即速,五利使即五种妄见,能令众生造业而很快便堕落。兹将五利使略释如下。(1)身见:执身为我而妄生贪爱,食好吃好穿好,把身体看得太重要,如无价宝珠,只可惜弄错了。真正之宝珠不识,而妄执虚假的四大为宝珠,一天到晚都为它忙碌。(2)边见:执有执空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是执有,就是执空,不合中庸之道。(3)戒取:非因计因,执著能持戒之见,专修无益苦行,而生我慢贡高心,看不起人。(4)见取:非果计果,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而起自负自尊之心,不知有漏界中,终非究竟。(5)邪见: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诽谤正法,自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迷乱,混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钝即迟钝,亦是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1)贪心:于顺情境上,生贪而无厌之心;(2)嗔心:于逆情境上,生嗔怒怨恨之心;(3)痴心:痴迷不能觉察之心;(4)慢心:于诸众生,生骄慢不能谦逊之心;(5)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抉择。这五种妄心能生种种烦恼混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生之名就是最肮脏,不干净,积聚色、受、想、行、识五阴作肉身,以四大假和合为外身。色身污秽,生死轮回,备受诸苦,故名众生浊。
(五)命浊:色和心连持为体,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性。见闻觉知本一精之体,因执四大为色身遂有障碍,致令心色连属,执持不散,这就是命根。命是虚幻而短促无定故名见浊。
五浊恶世时,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故佛这时候出现于世,教化众生。阿难亦发愿,先入五浊恶世来度苦恼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并且发广大心,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尚未成佛,我也不成佛。这种愿力,多么伟大!
【终不于此取泥洹】:始终不愿自己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亦即证果成佛。好像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十雄大力大慈悲】:佛具大威德能摄伏一切众生,能破除众生最微细疑惑,即根本无明,故称大雄。能拔众生无明烦恼深根,故称大力。佛之慈悲,是平等而普遍无缘,能给一切众生究竟乐,不是暂时而是永久的。菩萨只度有缘众生,佛是无缘大慈,无缘众生亦度,不必选择。佛之同体大悲又能拔除一切众生生死苦恼。
【希更审除微细惑】:阿难求佛更为审除微细惑,微细惑有二种:(一)界内思惑,是烦恼障细分;(二)界外无明,是所知障细分。阿难虽悟获法身,而这二惑未能破尽,所能须加强修行,求佛再开示审除。
【令我早登无上觉】:希望佛能更除其细惑,以便我早日获登无上的觉道。
【于十方界坐道场】:能证到无上觉道,才能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场,大转法轮,教化众生。
【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上文译作最初解,这里译为空性。阿难已发广大心,四宏愿心,所以说:纵使虚空之性可以销灭。
【烁迦罗心无动转】:虚空怎能销亡。纵使能销亡的话,但我此坚固真心是不会摇动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烁迦罗译作坚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赞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摄受刚强众生),又能善巧为众生发挥开导,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第一义谛。”
偏袒右肩即中国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热带地方,露肩不要紧。但中国因风寒关系,需要多穿衣袍,然后搭衣。又因风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环。印度、缅甸、泰国各处僧服这袈裟,即无勾环。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常推重我说:在说法群众中,我是第一,善说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