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理想一点时间-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榆林市、定边县三方会商决定,是省上的意思,我们只是执行。”针对霍小丽称公安人员有殴打行为的指控,该信访官员称,警方只是进行劝服。
■ 回放
进京上访被关“黑监狱”
去年9月7日,霍小丽替姐姐来京反映当地拆迁问题。在国家信访局接待中心外,霍小丽与其他4名上访男子被榆林市驻京办送到朝阳区十八里店横街子村的“黑监狱”。今年8月5日,榆林市驻京办负责信访的乔永军承认此事。
去年9月24日,霍小丽与王梅、贺志荣一同到朝阳区小武基派出所举报“黑监狱”“非法拘禁”,派出所接警后捣毁这所“黑监狱”。举报“黑监狱”成功的霍小丽并未讨回说法,反而被榆林市驻京办押回定边。去年10月1日,定边县公安局以其“非法上访”实施行政拘留十日。
今年3月,霍小丽准备来京反映公安机关办案不力,在路上她就遭到定边县公安人员拦截,并在她身上搜走“起诉定边县公安局和榆林市驻京办的材料”。随即,定边县公安局以霍小丽涉嫌“诬告”罪,将其刑拘31天。“诬告”案至今未有说法,霍小丽被其在派出所工作的女婿取保候审。 
36
刘瑜: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2011年08月21日 13:29
来源:财新《新世纪》  作者:刘瑜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无知可以带来利益或者安全;无知可以满足意识形态的偏执
“7·23”动车追尾事件后,微博上对有关部门的反应骂声一片。我和一个朋友就下面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领导”知道这些群情激愤的声音吗?朋友认为:“他们”当然知道,点击微博观察民情,不就是举手之劳吗?再说了,“他们”不点击,“他们”的秘书、家人肯定会点击,然后再向“他们”汇报。我的看法却是:“他们”中很多人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者不那么知道。
认为“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网络上的激愤程度,是因为我相信一个叫做“理性无知”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
“理性的无知”最早是一些学者用来形容美国选民的。有调查表明,美国很多选民非常无知,比如,大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每州有两个参议员,四分之三不知道其任期;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代表本区的众议员是谁,四成不知道本区的参议员是谁……这些数字自有民意调查以来,竟一直相对稳定。有学者指出:这种无知对于选民是理性的——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为了这张选票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政治实在太不划算。在我看来,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的不仅仅是选民的无知,理性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选择性的失明则可能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保护,在这里,无知则是一种逃避。
“打开Fox新闻频道不也就是举手之劳吗?你认识的美国左翼有几个会愿意举起电视遥控器,打开那个频道?”我给朋友举例说。Fox新闻是美国公认的右翼频道,同理,美国右翼又有几个愿意买左倾的《纽约时报》呢?《纽约时报》可不贵,一个星期天天送也就5。85美元,现在电子版更便宜,降到每周3。75美元。
所以,即使是在信息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选择性的。我曾经写过一些观察美国政治的文章。有读者曾问:你写这些是不是很容易,把在美国看到的事情给描述一下就行了?我答,可能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后关注国内“超女”选拔,远胜于关注美国国会辩论,还有很多干脆顺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意识形态框架,看见的永远只是“美帝”如何横行霸道,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机制。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中文里有个更简洁的词,叫做“视而不见”。
理性的无知,中国人当然不陌生。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跃进。农民自己就是种地的,岂能不知“亩产万斤”的荒谬?科学家有基本常识,又怎会不知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各层干部炮制假数据,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势”后面的巨大灾难?至于毛主席,总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来为之辩护,要我看,与其说他不知道,不如说他不想知道。这个情境里,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今天的中国与大跃进时代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精明的无知和自我保护式的蒙昧依然盛行。一位“体制内”的退休长者曾告诉我,他认为,他们那一代人之所以有的人很开明有的人很保守,“一个重要的区分点就是上网还是不上网”。上不上网,说起来只隔着点击一下鼠标这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人从成见里出走,与自我诀别,从温暖机舱跳向未知大地的巨大勇气。
万一降落伞打不开呢?他们可能担心。于是他们继续待在温暖的机舱,对大地上的声音充耳不闻。于是“群众”当中,出现了一群越来越“不明真相”的领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坐在机舱里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们携带着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
37
张鸣:被塞了一嘴糖的巡视组
2011年09月19日07:39 南方都市报 我要参与(0)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传统的中国人,每个人家都供一个灶王爷,说是一家之主。但查查神仙谱,这个灶王爷其实是玉帝派到各家各户做监察的,看看下界的人们都干了些什么。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一次,跟玉帝做汇报。虽然说,每个灶王爷像前都有一副对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但人们还是担心这位王爷上去之后,说出不好听的话来。因此,每逢腊月二十三前后,都会给灶王爷供一种糖,很黏的饴糖,让他吃个满嘴,上天去,咿哩唔噜什么也说不清,时辰一到,就回来了。
其实,作为平头百姓,哪有神仙有这个耐烦挨家挨户地监管?这样的说法,无非是老百姓对官家的一种模仿或者戏谑。古代的官家体制,各级政府官员,都有监察官监视。有中央一贯到底的,也有各级层层监管的。《三国演义》上张飞一怒之下鞭打的那个督邮,就是郡里专门负责监察县级官员的监察官。每次下来巡视,县里都要毕恭毕敬地接待,稍有不周,自家的乌纱帽就悬了。给了督邮一顿鞭子,刘玄德的县尉就只好挂冠了。这样的故事,还是小说,但后来的陶渊明,在做桃源令的时候,就真的因为不乐意低三下四接待督邮,只好事先挂冠而去,回家种地了。
在实际的官场生活中,刘备和陶潜这样的人并不多。所以,凡是来巡视的官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基本上都能受到热情接待,连吃带拿是必须的。是封口,也是填嘴。如果人家是专门针对某一项控告来的,那需要孝敬的银子一定少不了。这样才能回去报一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让下界保平安。唐代和明代,皇帝喜欢派宦官下去做监督,监这个,督那个。凡是被派了监督的地方,事先就准备好一份大大的好处,让监督者分肥。所以,凡是上面派下来监督巡视的,就一定可以得到分肥的好处。从来如此,没有例外。
这几天湖北省巡视组在秭归县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尽管巡视组是否20天花了80万,是否只是花了11万,还有待最后调查。但网民们心知肚明,政府管接待的人,恐怕也心知肚明。至于说这80万里有没有秭归县的人浑水摸鱼,估计也差不多。接待费用,从来都是这样一笔糊涂账。只是湖北的官人可能会喊冤,到处都这样,怎么单盯住我们不放?就像小说《西游补》里秦桧说的那样,前面的秦桧也多,后面的秦桧也多,怎么单盯我一个?其实,只要权力的来源在上面,奖惩的权力也在上面,什么时候,上面来的巡视和检查,监督,或者评比什么的,下面只能好好接待,好好伺候,同时这厢有礼。官员需要监督,但谁来监督监督者呢?即使在每个巡视的人后面再派一个人,最后也一样会被收买。大不了分肥的名单上再添一人便是。
(责任编辑:张仁和)
38
2011…09…21 01:35:01 浏览 151875 次 | 评论 240 条
“特供”造就地沟油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2011…9…20 FT中文网
   食品安全频频触及底线,是社会道德底线失守、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的强烈信号。
   中国可能五分之一的食用油用地沟油充数。有推算称,用全国每年食用油使用量减去每年国内食用油产量和进口量,两者差值可能就是地沟油的使用量,这个推算的数字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基本上能反映地沟油重返餐桌的全国规模。据了解,2009年这个差值是400万…500万吨,而我国一年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
   地沟油经历十年屡屡占据新闻头条的历史,现状仍未改变。反省的原因不出所料,食用油标准失当,各部门边界不清,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诸多部门相互推诿,都成为地沟油屡禁不止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反省中被遗忘。
   包括地沟油在内的食品安全,到人人恐慌的程度,与市场的权贵属性官不可分。
   监管部门不作为,使民众失去区分安全食品与不安全食品的信心,只能把所有的食品都打上安全问号。
   这时,市场会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民众督责下,使监管部门厘清责任边界,重新设定标准,严格执法,换取民众对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信心。有关方面在做,公安部门对地沟油的打击就是案例,但相比泛滥的“化学食品”,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的作为少得令人绝望。二是恢复权贵特供经济,与资金堆砌的小农经济。
   权贵特供经济,是将官员食品排除在市场体系之外,运用权力使官员成为低价绿色菜的受惠者。官员利用权力把自己排除在有毒食品的受害群体之外,从青菜、鸡蛋到牛奶,可能都存在特供体系。《洛杉矶时报》9月16日的报道说,在北京顺义的一座农场,1。8米高的铸铁栅栏环绕周围,农场的滑动铁门有保安把守,只对特定的一些轿车敞开,这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农场。据附近一位村民说,这座农场只向官员们提供产品,它种植的有机蔬菜并不向公众出售。特供菜的有限产出被供应给了政府官员、以及顶级运动员、驻华外交人员和其他精英阶层的餐厅。
   特供范围可能下移,每一级官员都会如法炮制,让自己成为有毒食品中的安全孤岛。9月16日,新华视点报道,浙江丽水遂昌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保障了浙江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内部供应,因而变成“特供”农场。报道指出,遂昌高坪乡高坪村“桃源尖”牌的瓜果蔬菜主要供给对象也是一些高档酒店和上级机关部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农业厅以及上海黄浦区环保局等一些外地政府机关,都是这里的定点用户。当地农业局进行了反驳,但网络上依然群情汹涌,这片深山里的绿色桃源,被贴上权贵的标签。
   腐败的特供机制,是封建时代“御用”思维的当下投射。在特供思维中,没有市场意识,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有的只是权贵权力在食品领域弥漫的一股腐烂之气。如果市场权贵难以制止,假以时日,中国将回归低价而质优的特供体系,御用菜、御用茶、御用陶瓷等层出不穷。
   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御用体系从未停止,特供陶瓷等均已曝光。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三十年之后,却依然要靠特供体制保障食品的绿色与安全,是对市场经济的讽刺,说明缺乏对市场规则的驾驭能力,而只能保一己之安全。最终,这一方净土必然阻挠公平市场的进程,成为中国市场建设中的最大拦路虎。
   资金堆砌的小农经济,相比权贵的特供经济少些腐败之气,多了暴富的骄矜之气。许多有钱人在市郊农场中租几分地,包几个菜农,关起门来“直供”绿色食品。
   绿色蔬菜农家乐,本可以成为前景光明的产业,却在泛滥有毒食品的衬托下,沦为暴发的盛宴。城市中人可以到农村种菜消除疲劳,可以将自种的绿色蔬菜发展成庞大的市场,但这一美妙的设想难以实现,一旦离开熟人社会的信任感,消费者对贴上绿色标签的食品照样不信任。
   大多数时候,在食品恐慌倒逼之下,绿色蔬菜的小规模种植,成为小农经济的复归。诚信的缺失,使人们认为其他行业的人都是投毒者,人们对改变体制感到悲观,宁愿回到自己动用、丰衣足食的小农经济时代,导致社会整体交易成本直线上升。
   运动式的食品安全执法是常态管理手段,但运动执法无法建立起市场规则的根基。如同以往历次执法,没有人因为大范围的有毒食品泛滥被问责,有关部门官员施施然互相指责,群情激愤之时社会信任感再次后退。
   可怕的食品安全显示出社会道德无底线,诚信彻底缺失,公平市场规则的沦丧,最重要的是,统一的安全的内需市场无法建立,中国在外需动力减弱之后,不得不面对千疮百孔、权贵横行的内需经济。
附录1
相册报栏左邻右舍留言
'青年中国说'闾丘露薇:拿别人的标准来规划人生就会不开心 2011…10…22 16:47:23 归档在 活动 | 浏览 23759 次 | 评论 24 条
李亚:80年代,柏杨提到中国大学生没有理想,总是关注自己的未来,说大学生就应该在象牙塔里谈谈恋爱,您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闾丘露薇:我的大学就是这么度过的。我从来没有那么沉重过,现在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我们做事情,而不想背着很沉重的责任,这样去做事情,反而可以做更多。刚才笑蜀老师所说的恐惧,但是我想除了恐惧,对我们来说,每天面对的还有欲望,这是可以有个人选择的,而且时时刻刻会放在我们的面前,比如说要大一点的房子,大一点的车子,我要更有名,为了这些欲望,会牺牲底线,这是生活中,要找到好的工作,要不要送礼给我的老师,要不要拉关系,这都是小事情,但会涉及到一个原则性的东西。
李亚:刚才闾丘老师所讲的,我们怎么样来平衡自己的欲望和心态,刚才笑蜀老师也谈到心态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也是蛮重要的话题,因为我们总说社会太浮躁,前进的步伐太快。但说实话,要求我们青年人能够有这样的修行,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灵,像周国平讲的,在社会上寻求自己最合宜的位置,是不是挺难的,难免被自己的丈母娘也好,自己的同学也好,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办法建立自己心态的平衡,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心态。
笑蜀:我觉得的确难度很大。
闾丘露薇:我有一个经验分享,我会自己跟自己比较,我从来不跟别人比较,我每一年或者每隔一段时间跟自己做一个比较。举一个例子,我年底的时候出了两本书,我就觉得今年不错,应该很满足了,到了明年之后,有可能,我本来想做的事情,我做成了,我会觉得我有进步了,就会很高兴了。如果跟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拿别人的标准来规划你的人生,欲望真的是无穷无尽的,就会觉得很不开心,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个人经验,但我想告诉大家,任何一个人的种经验或是方法,都未必适合你。其实每一个人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太完美,没有挫折过,这样人生会很没有意思,经历过笑蜀老师所说的无序或是无组织,它会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如果让它持续十年、二十年,那就无药可救了,人生回过头来看,看到自己有改变,就不怕在这样享受的过程中,慢慢去修正自己。
青年中国说'笑蜀:从自己身上寻求明亮和温暖来影响世界 2011…10…22 16:37:07 归档在 活动 | 浏览 60611 次 | 评论 42 条
人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怎样才完整
李亚:笑蜀的职责重批判的精神,而闾丘是记者出身,她的立场更多的是客观、冷静。我接下来会先向两位老师提问题,再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同学们。首先请教闾丘几个问题。笑蜀一开始提到这个时代有非常大的特征,就是青年人的无助感和无力感,这一句话在过去一两年中听到很多感慨。当年我们毕业时,感觉中国是野蛮的时代,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