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醉回七九当农民-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着永明县委和玉平公社的介绍信,我们找到了张庄大队的大
  。张庄大队的支书,姓杨,叫杨红兵,四十多岁的I子。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三人,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先给我们介绍了张庄这个生产大队的基本情况。
  张庄大队是个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以搞机械化喷灌而名闻全省,全队三千多亩土地,已有一千多亩实现了喷灌化,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最高时他们的粮食亩产量竟然达到了亩产1005。
  “你们什么时候想起搞机械化喷灌?”我在旁边好奇地插了一句。
  老杨满怀深情地说:“说起这个,要感谢当年在我们这儿呆的半个张庄人——老韩,他可是给我们立了大功啊。”
  “什么半个张主任,人还有半个的吗?老韩又是谁?”胡云珍在一旁好奇地开了口。
  “说起这个老韩话就长了,”,老杨坐下给我们细细地说起这个老韩的来历。他口中的老韩叫韩丁,是一个外国人。M国友人。
  韩丁是我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来到了我国,认识了我国现在不少的领导人,一九四七年他满怀热情来到了解放区,在河北冀县千平洼创办了拖拉机培训班,为我国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后来他到北方大学任教,主动要求参加了土地复查工作组。就这样一九四七年秋末,他第一次来到了张庄。从此韩丁就成了张庄地一位村民。他同其它下乡干部一样,在群众家里吃派饭,端着大碗玉米稀粥就着咸菜。他和大伙一块劳动,什么活儿也抢着干。正是共同的劳动和生活,把他和张庄连在了一起。张庄的村巷院落,地头田边,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当时我还小,光记得一个大鼻子的外国人拿着个小本本。到了晚上东家出、西家进的,说着一口怪声怪气的普通话。后面跟着一大群像我当时年龄六、七岁的一帮孩子看热闹。”老杨沉浸在回忆之中:“大人们见了都亲热地喊他老韩。他高兴地说对、对,就叫我老韩。要不是他的大鼻子和那一口怪声怪气的话,冲他对我们老百姓的那股热乎劲,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我们张庄人。所以我们就把他当作了我们半个张庄人。”
  一九七七年夏天,他又一次回到张庄。对他来说。张庄真是山亲水亲人更亲。由于他还是个颇负盛名的农业专家和农业机械师,这次他就给大队地生产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他带来了一些国外农业机械化图片,反复地给大家介绍讲述。为了解决队里的粮食入库和储藏问题,他和大队的修配组研制成螺旋提升机、粮食烘干机。他满手油污、大汗淋漓地帮农机员修机器。就在这次,他就提出了要给大队搞喷灌。一听到搞喷灌,张庄大队的群众简直沸腾起来了。可这喷灌是个什么东西?在当时,喷灌是个什么样人们都没见过,有的还是第一回听说了。韩丁虽说是个农业专家,可眼下一无资料、二无图纸,凭着他自己的记忆。很快就画出了一张圆形喷灌机的大概轮廓图,并同研制小组马上就干了起来。没设备、缺材料。我们就从附近工厂买回来一些废料旧铁,自制土设备。终于搞出来了塔架、支管。为了研制同步自走系统,大伙一连干了十几个夜晚,喷灌机终于试制成功了。
  “这个韩丁不简单啊!他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咱们这儿,和咱们这些农民心反到贴在了一起。外国的好人哪!!”胡云珍感慨地说
  韩丁在我的记忆中模模糊糊地有个影响,他是一个美国人,早在我国建国前,他就多次来到我国进行采访。他是我们国家人民地好朋友。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韩丁的名字竟然同一个小小地生产大队连在了一起。
  老杨骄傲地说:“人们只要到了张庄,看到了喷灌,就会惊奇地问我们的社员们,你们这儿怎么会有这东西?张庄人总要津津乐道提到一个人——老韩,又问老韩是谁,他们总会惊讶地回答,哎呀老韩呀你都不知道,老韩就是韩丁呀,他是我们半个张庄人!”。
  半个张庄人,这种称呼蕴含着憨厚、淳朴地太行山人民,对这位美国友人极其真挚、深厚的感情。
  “那你们研制这套设备花了多少钱?”,我最关心的是钱的问题,要是建起这套设备需要花不少钱的话,过几年,这套设备真的被社员们拆得四分五裂,那就太可惜了。
  老杨仰起头想了半天,手里不住掐算着,嘴里嘀嘀咕咕念叨什么数字,过了好一会,他才对我们说:“当时也没花几个钱,因为我们当时都是买的些些旧料废铁,前后大概也就是花了两千多块钱吧!”
  两千多块钱,我心里暗暗作了个比较,这也真够节省的了。看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传统,在这个时代真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同样功能地一套喷灌系统在20年后竟然要耗费30万元。对比,两种精神就凸现了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优良作风,看来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啊!
  接着我们向他询问了有关喷灌系统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协调圆形喷灌机地行走轮、如何搞开关装置、怎样才能安装固定式、平移式、悬臂式喷灌机械等等。有西问题他不太清楚就给我们找来了一位大队的农机修理技术员,给我们做了详细的回答。有些东西在屋里说不清楚。老杨又领着我们到了地里,让他们大队的这位农业技术机械人员实地给我们讲解了各种类型的喷灌机械构造、原理,并进行了现场演示,直到天已黄昏了,胡云珍和马柳平还恋恋不舍摸着人家的喷灌机械,不肯离开……
  在黄昏的阳光照射下,远处、近处,一台台喷灌机喷雨吐雾,映出了一道道色彩斑澜、横空出世的霓虹,那一道道霓虹仿佛在迅速在连接起来,组成一条偌大的彩色长虹。。。。。。
  正文 98。这人和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和胡云珍他们到SX省晋东南地区的张庄跑了一趟后,他们直接回了家。没有在BJ呆一天。这个年代的人们就是这样,公、私可是分得清清楚楚!要放在十几年后,好不容易有了个借口,怎么也要出来好好地玩一玩、逛一逛,反正是公家报销!可他们不去绕路逛了,你BJ来过一次,总要好好玩一玩吧,又没有人在旁边监督。可他们就是靠的个自觉、负责:对自己严于律己;对公家高度负责。朴实、忠厚的农民就是这样!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记得在小学的课文上学过一篇《梁生保买稻种》,心里还不以为然。跟他们跑了一趟才知道课文中所写不虚,老胡比梁生保还抠。梁生保人家那是只有一个人,艰苦也就艰苦他自己。可我们是三个人啊,不管好坏,咋说我也算他们的特邀嘉宾吧,一点面子也不给!!每晚睡的是五角钱的鸡毛小店、大通铺;吃饭是找个小饭馆,一人一大碗面条,还是五角钱!路上水果、干粮什么的一律都没有。都说是穷家富路,可就这玩艺儿那能比得上在家里呀!旅途中住了几天,我的身上就有了不少小爬虫动物,老觉得它们时时刻刻在蠕动,浑身痒得不得劲。这都是些什么日子呀!虽然原来出来时,也没想跟着他们怎么享福,可也没想到要受这么大的罪。早知道他们这么抠,打死我也不和他们一起出来。我两世为人也没受过这么大地洋罪呀。
  十几年后的乡村干部人家那过的叫什么日子?!有人来村里检查、指导工作。村委干部就能名正言顺拉上几个人,去饭店铺开摊子,吃吃喝喝,直到有几个人躺在桌子下才收摊。美名其曰:这是为了工作“应酬”,“迫不得已”,要是不这么干领导瞧不起,工作上不去,给村里也拉不回项目。怎么能把村里搞好呢?反正理由一大堆;没人的时候找个借口,什么天阴下雨没事干呀、打扑克赢了钱呀、谁又找了个相好的呀等等,再大吃一顿。吃的时候人家也是啧啧有理:这是为了工作,联络感情!一个好汉三个帮嘛!感情就要平时联络,总不能到了用时再说吧?那咱不就成了势利小人了嘛!!
  每年要是乡镇组织集体出去旅游,就跟上开开眼界。那个一路上的花钱。让不少乡干部都汗颜!可以说见门就进,不管东西好赖,只要是家乡没有的一律购进!见园子就钻,也不管是妓院还是菜园,特别是门票越贵地园子;好玩的,不论价钱多贵,什么潜水、汽艇、骑马、坐轿、拉一个美女入洞房等等,一个也不能落!人家说了,既然出来玩嘛,就要开心一点。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口气一个个蛮大的。大长乡镇干部的志气!就是那钱不是掏的自己腰包的;要是乡镇没钱,不组织集体出去。那就自己三两成行,找个考察地名义出去瞎玩几天。回来再到处炫耀:这次出去到那、到那玩了,那的女人好看,那的女人给几个钱就能干。反正糟蹋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可是他胡云珍再怎么说,也是个公社副书记呀,怎么混的还不如十年后人家一个村干部?!你说你们同样是乡村干部,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我就纳闷了?!你大队没钱。不是帐上还有两、三万吗?再说了,你还是个公社主持工作的副书记。老虎不在家,你猴子这时候不当大王,那还等什么时候呢?况且因公出差不是还能报销吗?用的着您那么抠门么??人家以后的村委干部,没钱就是卖地(村里地机动地)、卖房(村里的大队办公室)也要好好享受、享受!你怎么能这样呢????不过人家老胡嘴上说得好啊:“咱们就三个大老爷们,怎么也好对付。有瞎花在吃、睡上地那些钱,还不如添在村里边,那还能干不少事呢。让他们这些外地开旅馆、饭店的人赚了,人家连好都不说咱们一个。咱可不当那冤大头!!等咱们大队以后有了钱,我和你三姐夫去那大旅馆让你住上个十天、半个月地;再请你到BJ那最高级的饭店,咱们点上满一桌子的好菜,让你吃的连腰都弯不下!!”
  操!这老胡是说他自己的吧??!我再没德行,也不至于吃成那个样子吧??!别看这个胡云珍同志文化程度不高,这画批充饥望梅止渴的本事可不小啊,你哄三岁小孩哪?咋说咱也好歹是个大学生,你不给好吃、好住那就算了,咱也理解,队里穷嘛!干吗还整这一套,你当我是二傻子呀?!绝对鄙视你!!
  在他们临走的时候,我强拉着他们在天安门广场照了两张相。你来一次北京嘛,总得给自己以后留下点纪念。要不也是人地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那个岁月,农村地人出一次远门也不容易,能遇上这样的机会,可以说少的可怜。谁舍得没事花上这冤枉钱,出来整什么旅游。那可是能够家里的一家老小吃多少天啊。谁家的钱也不富裕。真有钱的,你也不敢出来旅游,要不村里的人吐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看烧包的有几个钱干什么不行啊?!!到处瞎逛,那是能当吃、还是能当穿。省下那几个钱,干点什么不好??就是最不济,再抱上几个猪娃,喂上几个月,到了年底也能卖不少钱!真是个败家子!!就是他家有沈万三的家底,也要让他给败光了!一看就不是好人家的子弟!就不是个活人、过日子的人家嘛!!”照完相,胡云珍还一个劲地埋怨:“有甚球的照的,谁还不知道自己长球的甚眉和眼。再咋照,也照不出花来。那得自家爹妈把自家生得好才行哩。就咱的这鬼模样,照出相片来,吓不死几个人才怪哩!!瞎花那钱!一块多钱,能给孩子们买多少个饼子呢?!!”
  正文 99。。100多万没人要?
  送走了胡云珍和我的三姐夫马柳平后,我又开始了正常的大学学习生活。
  当然首先是把和他们出去穿的所有衣服换下后,来了个里外大清理——消灭一切害人虫!!泡到学校的澡堂里,足足呆了两个小时,才觉得身上有些干净、舒服了。这个胡云珍害人不浅!如果再有下次,我是万万不会再上当了。
  到了星期天,四姐从她们学校过来看我,当她知道我和胡云珍他们去SX省跑了几天时,一个劲埋怨我,当时怎么就不叫上她一起去。
  “别说了,幸亏你没跟着一起去,”我苦笑着把一路上的情况跟她说了说,正说着刘艳也进来了,她是每周一次来收脏衣服的。她俩听完我一路的遭遇,特别是我说到几乎浑身爬满了蠕动的小动物时,她俩笑的抱在了一起。四姐说:“以后你离我们远点,别让那东西再给我们爬过来!”,稍一停顿,四姐又想起什么,恨恨地说:“这个马柳平就是个死人,他胡云珍抠门,你就不会大方点。公家不给报销,你就没那几个住店和吃饭的钱?你自己也就算了,五儿什么时候受过那罪??瞧我回去告诉三姐,怎么收拾他?还有,他到了BJ竟然不过来看道我在这吗?!刚到了公社几天,狂的就越来越不像话了。真得回去和他好好说道说道了。敢把我这小姨子不放在眼里。那就是欺负咱三姐地娘家人!!三姐平时也把他马柳平惯的太不成样子了!哼回去我替她管!”
  “吴永成、吴永成,听说你那几天不上课,去旅游了?去哪了?好玩不好玩?”随着声音,冯霞推门进来了。
  我们三个互相对视了一下,忍不住都笑了。
  “笑什么?我问错了吗?还是今天我穿的衣服不对??”我们笑得冯霞有些莫名其妙,她疑惑地上下看了看自己穿的衣服。
  四姐笑着过去。把她拉到床上坐下。给她把我一路的经历又讲了一遍,把她也笑的前仰后合的。
  幸灾乐祸!怎么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呢?!很好笑吗??我怎么就认识了这么几个人,识人不淑呀!我恨恨地看着她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地痛苦之上,很好玩吗?
  等她们几个笑完了,刘艳感慨地说:“这人和人。咋就那么不一样呢!你姐夫他们,为了能给集体省点钱,受那么大的罪!可有的地方,把一百多万扔在露天里,十几年都没人要,连个主人也找不到!!”
  一百多万没人要??那有这种好事呢!那可是一九0的一百多万呀,那能办多少事?就是过二十多年那也绝对是一笔巨款!!傻子才不要呢!!我的眼睛都红得要滴血了。
  “这也是暑假时,我在家里听我爸爸对妈妈说的。”刘艳继续往下说:“说是在我们地区地一个海城县,它那的几个公社一直堆着三千八百九十多吨盐。谁也不管、无人过问,这种情况已经十七年多了。因为风吹雨淋。用草袋子盖的盐垛和苇子的盐囤,早就糟朽不堪。白花花的盐满地皆是,任人偷拿。当地的老百姓就奇怪了:这价值一百多万元的三千八百九十多吨盐。为什么一直没有个人来管理呢?!当地的公社就把这事汇报给了县里;结果县里也不清楚。毕竟数量太大了,他们也不敢怠慢,国家今年刚处理了‘渤海2’的沉船事件,谁都怕这渎职的罪再落到自己头上。赶紧向地委汇报。地委地领导们一问周围的人,谁也都不知道这事!”
  “不会吧,那可是近三千多吨盐呀,不是个小数字那要堆成山呀!你不是在给我们编故事吧?有那么夸张吗??!”我对刘艳地话表示怀疑,虽然现在的社会上官僚主义比较严重。可也没有到了她说地那个地步吧?三千多吨呀!想一想就多的怕人。十七年,那个长眼的活人看不见?!就是个瞎子。被绊倒肯定也会骂:“这是谁家缺德、乱堆东西呀?这是什么呀?”
  “这是真的,你听我慢慢说。”刘艳不满地瞪了我一眼,继续说:“这事在他们县里汇报上来后,我爸就在批文卡上签过字,后来还听过他们派下去的调查组回来汇报呢!你看,都让你闹的,我都忘了我说到那了?奥,对,就说到地委的领导哪儿了,他们在接到县里的汇报后,急忙成立了个调查组,下去一级一级地追查,从海城县、地区财政、供销、商业、盐业批发等有关部门挨门上户了解情况。经过半个多月地调查,他们才查清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什么真相?”这回不是我问地。是四姐听得入了迷,急于知道答案,抢得开了口。
  “原来早在1963年前后,中央财政社、轻工业部联合发出文件,要求LN省有关部门,把盐作~行储备,资金由财政部支出。省里的有关部门接到文件后,给海城县调拨食盐3,894吨,作为战备盐,分别存。=;中央几个部的文件就只发到了省里的有关部门,地区和海城县就光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字。其他情况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开始这些食盐让粮食部门代管,以后又移交给商业、供销等部门。经过几次转手易主,有些部门的领导也换了几任,都是代而不管。从1963年到现在整整17年,省里的有关部门也从来就没有派个人,下来查问过这三千八百多吨盐。特别是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几个单位的不少干部也有了多次变动,调走的干部谁也不提这茬,许多新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