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同的,骑士讲克制与礼仪,尊重妇女,适合现代社会,而武士更适合于东方专制社会,并且不一定尊重妇女。
日本妇女由于“神道教”有女神崇拜,甚至天皇中有女皇,妇女地位在早期历史上并不一定很低,但是随着中国儒家学说进入,日本妇女地位开始与中国的妇女地位看齐下降。但是在日本的农村,妇女因为与男人同样参加田间劳动,因而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日本人在10世纪前后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假名。
日本的“神道教”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儒家学说和佛教文化后来溶入其中,有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
佛教是6世纪传入日本的。遣唐使时期是佛教在日本传布的高潮期。廉仓幕府期间,在佛教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宗派。那之后新佛教在日本分为三个系统:净土宗系,日莲法华系,禅宗系。
茶道可以说源自中国,而花道源自佛教的供花。茶道在日本与宗教、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廉仓幕府时期,建筑和雕刻绘画等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16世纪西方文化由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天主教传教士传入日本。17世纪日本锁国。18世纪日本允许输入与天主教无关的荷兰文书籍,“兰学”在日本兴起。“19世纪开国后,兴起了包括兰学在内的西洋学,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人文学科。于是出现了儒学、洋学和国学的大冲撞、大汇合,为‘明治维新’的发动打下了基础。于是,日本从向中国文明学习转为向西方文明学习、吸收,并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并且两国地理距离较近,尤其是今天日本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心理反弹,常常以文化“恩人”的姿态俯视日本。历史上日本确实曾经受惠于中华文明。但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现代社会的大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某些中国人想像的那样大。具体说,中国文明在唐朝时期使日本实现了初步文明化,在礼仪、审美、文字等方面影响了日本,至多使日本摆脱了野蛮。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发展则是从西方文明受益的直接后果。借助日本的历史来看中国,我倒是对于中国文明也有一个约略的总结:中国文明体系使一个国家实现初步“脱蛮”是可以的,但使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万万不能的。日本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组成日本的文化我看到的特征主要有三大块:武士道精神、印度—支那和西方文明。我这里的“印度—支那”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印度支那”,而是指“印度+中国”的一个东方文明结合体。因为佛教对于日本的巨大影响说到底是印度通过中国传播到日本的一种文明,印度不应当被撇出在外。“印度—支那”文明中除了佛教之外的另外一个分支就是中国的儒教传统,其实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多次过滤,日本的儒教和中国人自己的发扬和继承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西方文明在今天的日本浮行于表层,其他两种文明“武士道”和“印度—支那”文明则潜行于底层。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材料业革命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6到18世纪,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形成了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19世纪进入第二阶段,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形成。它表现为从经验科学转向理论科学,转向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探讨。19世纪末以后,科学发展掀起新的革命。自然科学的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和物体的高速运动领域”。这些称为科学革命。
之所以称其为“革命”首先是研究的角度,然后也指研究方法,最后还指研究成果。
为科学方法奠定思想基础的是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取得显著成果的领域有天文学,代表人是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等;经典力学创立,主要代表是牛顿、伽利略。“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化的思想开始向牛顿和笛卡尔的不变论提出挑战”。康德在23岁时说:“如果想发现真理,就要置牛顿、莱布尼茨的威仪于丝毫不顾”。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又取得了长足进展,突出表现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的发现。
“19世纪末,古典理论科学处于巅峰状态。当时人们相信物理学大厦的基本框架已经建成”。“世纪之交一系列新发现,使经典物理学面临严峻挑战。一些科学家产生危机感,他们感叹:物质消失了。另一些科学家勇敢地向经典物理学挑战,开始酝酿第二次科学革命”。这期间的科学家有伦琴和居里夫妇。后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相继出现,不仅是科学上的革命,而且在哲学上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产业?锩ň梢搿肮ひ蹈锩保┩ǔ1蝗衔岳捶⑸?次,“分别是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电气化和以石油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及以电子化为特点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个文明浪潮,第一个是从渔猎采集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第二个是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今天人类正面临着第三个浪潮——走向后工业时代。
第一次产业革命包括:纺织业革命,动力革命,交通运输业革命,冶金业革命,机器制造业革命。这期间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变,同时城市化兴起。
第二次产业革命包括:电器工业,材料革命与钢铁时代的到来,化工时代兴起电信业开始发达,电影业开始崛起。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自动化的生产,核能技术的开发与新能源的利用,航空、航天业的发展,通信革命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材料业革命。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清教革命
《文明史》的作者认为:“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有突出表现。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普选权的实现,各种权力的制衡,以新闻舆论为代表的第四种权力的崛起等等)以及国家权力的强化(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联邦制的发展,行政权力的建设,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资本主义政治有它无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与封建制度相比,不能不认为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该书扼要介绍了英、法、美三国的政治变迁。
就英国部分,书中作了简单的英国概况介绍,重点放在这样一些历史事件上面:“清教革命”,“光荣革命”,“君主立宪的确立”、“责任内阁与两党轮流执政”,“文官制度的实施”、“民主的扩大”等。我对以下两点做摘要补充。
英国的文官制度,被许多国家借用。它是在19世纪中期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而确立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政务和文官。
“政务官指政府中的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他们都必须是议员。大臣在自己所在一院中代表自己主观的部分,而在议会的另一院中则由国务大臣或政务次官为代表”。他们参加议会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文官指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他们负责执行政策。
英国官吏的任免大权最早属国王及枢密院,任免缺乏统一标准,造成了腐败,随着两党轮流执政,官吏变动很大,也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1853年英国开始考察建立文官制度,对于提升、选拔、考核等制定一系列政策。1855年和1870年,先后颁布两次命令,规定文官录用必须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量才择优选拔人才。1870年以后,除外交部和内政部之外的其他部门都不再实行老的任免制度,在文官中实行统一而较为公平的标准考核。文官去留不受政治波动的影响,文官不得兼任议会参政。如想参政,必须辞去现任文官的职位。今天许多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就来源于此。
英国的政治制度尽管曾经在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今天和全世界范围的民主制度相比却也有它落后的一面。
“突出表现是上院除极少数爱尔兰、苏格兰议员由选举产生外,绝大多数议员以世袭(公、侯、伯、子、男爵及大公,包括王室由爵位的男性成员)或封爵(社会各界有突出贡献者,其爵位终身制,不世袭)的方式产生,还有些则是由高级教士兼任的在职议员,他们由政府提名产生。这样,在组织上院时,人民群众不仅没有选举权,连发言权也没有。上院的组成不具备民主合法性……因此,改革上院又成大势所趋”。
1999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提出了上院改革方案,建议废除上院世袭制。英国王室则态度明确地答复:他们将不再要求保留议会中的席位和投票权。在21世纪中,随着上院的改革,英国的民主可望走上新的台阶。
就法国部分,《文明史》作者同样做了概况介绍,然后从克洛维开始简述了“旧制度的法国”、“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我想把“重点”放在美国,法国略过。
美国早期移民都是英国人,包括英国名称之下的爱尔兰人,所以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起点很高。更由于地理的关系,甩下了英国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前进,所以美国比英国发展得更快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说美国没有文化传统是不对的,这个传统可以直接追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去,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去。他们缺乏的是历史的陈旧负担而已。在一个全新的处女地上,美国开创了一个全人类的文明试验田,由于美国的全球移民特色,他们正在融和全人类的文明于一炉。他们以人种上的融合与日本的单纯文明文化体系的融和在东西方各成特色。
1607年,第一个居民点在北美建立。到1733年,有13个居民点成立,又称13个殖民地。
由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要求逐步提高,同时殖民地人在当地长期生活中产生了自己的归属感,所以最终成为一场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未来的美利坚民族和英国人。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美国南北战争
1755年,列克星顿郊外的枪声划破了殖民地的宁静,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次年,潘恩在《常识》中喊出了殖民地人民的心声:独立!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起草。宣言说:“我们相信这些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
等,他们被其创世主赋予了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才在人们中间设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这个目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把新政府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幸福的原则之上,并用符合这种原则的形式组织其权力”。插图213《人类》 独立宣言 特朗布尔 油画 美国 1756…1843年
在历数英国27条罪状后,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政府而独立。
1783年9月英国和北美在法国签署《巴黎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早在1777年《联邦条例》就规定了13个州的“永久联合”,它相当于13个独立国家的松懈国际联盟。
后来的《1787年宪法》则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机器。“宪法共七条,以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宪法规定,联邦立法权属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更换其中的1/3。众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直接选出。众议员通过的法案,须由参议院连署,并为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执行法律的权力,也即联邦行政权属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美国总统的权力很大……曾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翻版”。当然这是最初的情形。但已经说明美国的整体与一些欧洲政体的些微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历史演变的原因。
“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和其他一切法律的权力,有权将违宪法律解除效力”。“美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在确立三权分立的同时,还系统地规定了三权间的牵制和均衡。它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对国会的立法有批准和搁置、否决权。当然,国会仍可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国会无权撤换总统,但有权对总统、副总统等进行弹劾。宪法中的许多规定“旨在防止三权中任何一个权力超越其他权力之上,从而保证了民主”。
1789年4月30日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第一任美国总统。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条件使美国总统可以成为君主,甚至有军权的华盛顿有复辟称帝的选择。但是经受过欧洲良好民主传统熏陶的华盛顿的个人“素质”在这个时候成为一个偶然因素,没有使得美国如其他国家一样经历革命后的复辟过程。华盛顿自己按照宪法谢绝了人民让他连任总统的好意,主动从总统的职位上退了下来,给所有后来的美国人做出了政治表率。这不是民主的胜利,是一个具有基本民主修养的美国政治家战胜人性的标志。或许它是美国民众集体民主素养所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必然。
美国建国后实际上实行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北部雇佣制,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没有所有人平等的民主是一种虚伪的民主,社会激烈矛盾最终肯定要影响政治的稳定。政治制度上的先进要求与奴隶制必然发生冲突。解放奴隶的呼声日趋高涨。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它是以南方奴隶主集团分离出美国并在里士满定都为直接标志的。最终内战以北部获胜结束。
1865年,在胜利的欢庆声中,林肯总统遭到枪杀。
种族主义者以三K党的形式继续在美国潜行,它产生于1866年。1870年,美国宪法规定有色人种同样可以获得各种公民权。直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依然在美国的各个领域内出现。
1920年,美国妇女经过长期的斗争正式获得公民投票权。
美国的现代政治形式其实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政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是会不断革新快步跟随世界的潮流的,不进则退是永恒的社会法则。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落后就要被征服
我们看到,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一帆风顺的必然,并且现代化国家的产生也不是一种必然,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更是多种偶然的巧合。
埃及女王克里奥培特拉的鼻子长短或许给这个世界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假设没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这个世界就很难说,假如没有耶稣,假如欧洲是个历史上统一稳定的大国世界又将如何?没有西方文明的来临中国人今天似乎还在干什么却是很清楚的,因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没有现代化自觉因素,中国人只是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我们的宿命。文明的大融合表达了理性人的意愿,但世事总是难料,数不清的偶然在人类历史的前端等待着人类。好在今天从大趋势上看已经进入一个基本共识时代,这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对于和平的期望,对于民主的期望。民主,无论是民族内的还是民族之间的民主,都是和平与文明的保证。
当我偶尔回头观望中国的历史时,我常常为中国没有一统的宗教而庆幸,也同时为中国“没有宗教”而遗憾。基督教和伊斯兰在两个极端给了我们宗教的两个范例。没有改革,文明将走向衰落。今天美国与伊拉克的对峙,我认为很明显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一种较量。
有时候我想,或许一些偶然间沉痛的教训会给弱者以猛击,使其内部产生有识之士进行自我的深刻变革。但每一次来自外部促进的改革都必定面临着长期激烈的矛盾,产生一系列的短期负面影响。但是,在今天一定程度的“弱肉强食”法则依然畅行的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假如无视现实不加快现代化的进程,是会为自己的倔强和过分自满付出血的代价的。历史的惟一必然大概就是:落后就要被征服。而文明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