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793年,德农的另一部作品《拓片集》出版了。这是一部拓本集,文如其名,描写的主要是性爱。这是德农自己的活动的一个侧面的写照,更为有趣的是有些研究德农的考古学家居然不知道这一点。相反,像爱德华·福煦那样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史学家,尽管在《道德史》一书中为了讨论诲淫的作品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却也不知道德农在埃及考古学的早期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样样通晓而往往又能一鸣惊人,但他真正值得永久纪念的却是那件独特的成就。拿破仑用刺刀征服了埃及,但他对埃及的占领只有短短的一年;德农却用画笔征服了埃及,并且永远占领了埃及。凭着那训练有素的双手和双目,他把一个鲜活的古埃及展示在现代人的面前。 在长期的沙龙生活中尽管德农把自己弄得弱不禁风,但从他呼吸到大漠的热风的那一刻起,对埃及的一切,他就深爱在了心中。他到过许多的遗址和古墟,但他对埃及的兴致从未减退半点。 在埃及远征军里,德农隶属于德赛将军。为了追击溃逃的穆马克王毛拉德,德赛将军率军在埃及北部的荒漠里穿行。这时德农51岁,算得上是德赛的长辈了,他不仅得到了将军的厚待,而且在队伍中也深得人心。对那恶劣的天气,他毫不在意,士兵们都深深地为他所折服。有时他策马疾奔,远远地跑到了给养车的前头,可第二天却落后得远远的。每天天一亮,他就走出帐篷去写生,无论宿营、行军都坚持笔耕不辍,饿了就简简单单地吃点东西,旁边还摆开了素描本。有一次,他刚刚听到报警号角,战斗就在他的身边拉开了。看到战士们向敌军开火还击,德农就挥动画本鼓舞士气,这时,他猛然发现这是一个绝妙的素材,就不顾乱飞的子弹画了起来。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在法老的国家(图)5
后来德农遇到了象形文字。对这种文字,他一无所知,德赛军中也无可以请教的人。可他不管这些,径自把自己看到的一切画了下来。虽然不懂,却靠着敏锐的观察力,他马上知道这种文字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看出象形文字有的是阳文,有的是阴文。在萨卡拉,他画下了阶梯形金字塔;在丹德拉,画下了古埃及后期金字塔的巨大的残骸;接下来,在古底比斯废墟的100个城门之间,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可他还没来得及画完,却接到了拔营行军的命令,只好一边骂着,一边找几个士兵,让他们暂时停止打背包,帮他把一尊雕像头上的泥壳清除掉。直到给养车已经发动了,他还在那里画个不停。 德赛挥军深入埃及,直趋阿斯旺和尼罗河第一瀑布。在埃勒芳坦因,德农画下了阿蒙霍特普三世时修建的华丽的圆柱教堂。1822年,这座圆柱教堂被拆毁了,所以,德农的这幅画就是它现存的惟一的记录了。赛迪曼一役灭了毛拉德,法军准备回国了。法军士兵们满载着洗劫穆马克军队而得来的战利品,而德农带回的无数画稿更是一笔丰富的收获。尽管奇特的埃及风貌已让他激动到了极点,但是这却没有影响他的绘画工艺的精湛。他的素描和老工匠镂刻出来的作品一样真实,那些老艺人一心一意地精雕细刻,既无自我表现之意,也不从个人印象下手,更从不计较“工匠”这个称呼是不是带有贬义。德农的这批画稿替考古学家保存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根据这些画稿撰写的《埃及记述》就是第一本关于埃及考古的系统化的科学名著。 与此同时,埃及学院在开罗建立起来了。在德农忙于挥毫作画之时,其他一同随拿破仑出征的科学、艺术家们也忙于调查搜集、清点和测量他们在埃及地面上能够找到的东西。之所以只停留在地面上寻找,是因为触目所见都是丰富的资料,也就无人想到去发掘了。除了大量石膏模型、各类抄件、素描、备忘录以及矿物、植物、动物被带回去之外,拿破仑的御用文人们还拿走了几口石棺和27块石雕,其中多数为雕像的碎块,还有一块是打磨得透光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文字镌刻在上面。就是这块沉重的石碑后来成了破解许多埃及之谜的钥匙———著名的罗塞达石碑。 但到1801年9月,亚历山大市投降了,法国被迫从北埃及占领地撤了出去,法国远征时运走的法老文物统统落入了英国人的手里,负责把这批文物运回英国的是贺钦森将军。由于这些古物在当时就极为珍贵,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把它们封存在大英博物馆里。就这样,法国人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在工作中有些学者丧失了视力,如此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就全部拱手让人了。但事后人们发现,尽管原物被英国人弄走了,但这批文物已逐件录下真实的抄本或拓片,这些材料完全能够满足一代巴黎学者进行研究了。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在法老的国家(图)6
在远征队伍里,德农是第一个应用这些资料的人。1802年,他推出了内容生动的《埃及北部和南部的行程》。同时,弗朗索瓦·若玛着手修订他的杰作———一本根据远征科学集体的收获,尤其是德农的大批画稿而撰写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面世是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对古埃及文明,过去仅有为数不多的旅行家有所了解;尽管不是什么也看不见,但其渺茫和神秘并不亚于特洛伊古城。而这部作品却空前地把古埃及文明摆到了现代人的书桌上。 从1809年到1813年,若玛的《埃及记述》陆续出版了。这部24册的巨著轰动一时,那空前的盛况只有后来博塔关于尼尼微和谢里曼关于特洛伊的两部著作可与之匹敌。 若玛竟能选取这样的题材,《埃及记述》的内容竟能这样丰富,附有那么多的插图,其中许多还是彩图,再加之装订的精美,这一切,今天使用现代轮转印刷术的人很难体会到这在当时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这部巨著当时只有富有者才购买得起,买到手后就把它当做埃及知识的宝库珍藏起来。在今天,科学上一有重大的发现就能很快地传遍全球,并且借助文字、声音、电影和照片等工具复制百千万份加以传播,结果呢,那轰动一时的效果就大大淡化了。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出来,每一本都在极力地吸引读者,慢慢地就造成读者什么都知道一二,但每一方面都不深入。因此现代人很难理解当时若玛的第一批读者拿到《埃及记述》这部巨著时的心情了。书里的内容是以前闻所未闻的,里面描写的古埃及人的生活是他们万万也想不到的。当时的读者比现在的虔诚,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必定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埃及文明是古老的,同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任何古文明相比,都古老得多。早在罗马还在国会山上研究制定未来的罗马帝国的各项政策时,埃及就已是一个古国了。当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还在北欧森林猎食狗熊时,埃及已走向衰落了。按今天的历法测算,埃及法老第一王朝是5000年前兴起的,那时尼罗河畔已盛开了灿烂的文明。就连第二十六王朝的衰亡也还是公元前500年的事了。先后统治过这片土地的民族是利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而这全部都在星光照耀伯利恒的马厩之前(指耶稣降生———译者注)。 当然,尼罗河畔的石头建筑和雕刻胜迹很早就有人听说过,但这些传闻都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被运到国外的埃及古文物只有很少的几样,摆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在罗马,拿破仑时代的旅游者能够看到国会大厦石阶上的狮子,后来就不见了。这可以看到托勒密王朝国王的雕像,但那已是后期的艺术作品了,那时候,古埃及文明的极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亚历山大希腊文明已高度发达了。只有那12块方尖石碑和红衣主教庭园里的一些浮雕是古埃及文明的真正代表。比较常见的还有雕刻着被古埃及人视为圣物的圣甲虫的宝石,这种雕刻品一度在欧洲到处被人当做护身符。此外什么也没了。真正算得上有价值的学术资料也很难在巴黎书店里找到。幸好,1805年斯特拉波的一套共5册的书出版了,译文的质量也很好。以前只有学者知道这部权威著作的内容,至此才开始普及了。在奥古斯都大帝时,斯特拉波游历了古埃及。希罗多德是一位去过古埃及的杰出旅行家,他的第二册书里也有极为宝贵的资料;但有多少人读过希罗多德呢?在其他古籍里有时候也谈到埃及,但这些材料更加深奥,更加零散,知道的人也就更加少得可怜了!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在法老的国家(图)7
大卫王的《诗篇》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像穿衣服一样把光辉洒遍了全身。”清晨太阳从湛蓝的天空里升起了,西行了,它那滚烫而耀眼的金黄色光芒照射在白色、红色和褐色的沙漠上,映出的影子如同沙漠的剪影一样棱角分明。这是一片荒野,阳光永远普照,这里没有四季的变化,没有雨、雾、雹、雪,闪电与雷鸣也极少,空气干燥得要命,遍地都是硬得发脆的土块和五谷不生的沙砾。然而,伟大的尼罗河就奔流在这片土地上,它是众河之父,誉称 “万物之父尼罗河”。它源远流长,河水来自热带雨林地区和苏丹的湖泊。一到汛期,河水就从两岸溢出去,淹没砂荒,吐出肥沃的泥浆。年年河水高达52英尺,这样持续了千万年。梵蒂冈有一组大理石像,表现的就是尼罗河,16个儿童在河神周围翩翩起舞,每一个代表15英寸洪峰。退洪以后,水已把河边的沙地和干土浸透了,绿色的植物在洪水所到之处长出来了。庄稼发芽了,结果了,“肥年”的丰收接济了“瘦年”的不足。就是这样,尼罗河年年创造了一个新埃及,它是古埃及的粮仓。正如希罗多德在2500年前所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就连遥远的罗马人的饥与饱也被尼罗河的恩赐所主宰。 在这一片被太阳烤焦的土地上,礼拜寺的尖塔树立在城区里,努比亚人、科普特人、柏柏尔人、黑人和贝都印人,这些不同肤色的民族杂居在一块。狭窄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各种语音杂沓一起;在众多陵墓、厅堂和寺庙的断墙残壁之间,处处有人顶礼膜拜。 金字塔矗立在骄阳下的沙漠上。67座金字塔在开罗周围“骄阳的操场”上布阵。这些都是帝王死后的大寝宫。单是其中的一座就是10万奴隶干了整整20年,用了250万块石头才建成。 这里躺卧着最大的基泽狮身人面像,它头上的鬃毛已被磨得平平的,眼鼻都变成了黑洞,这是穆马克人用它的头当演练射击的炮靶的结果。它已经在那儿卧了几千年,并会永远呆在那儿。它的躯体硕大无朋,当年一心想当国王的图特摩斯竟然把一块大石碑竖在了它的两爪之间。 清真寺的尖顶纷纷然插在晴空里,好像是在替帝王和神祗们看守庙宇的大门。这些精美的石尖顶有的达91英尺之高。此外,还有方形和圆形的石砌陵墓,法老和“村长”们的雕像,各种石柱、石棺和塔形门,各式绘画与浮雕。当年治理过这个古老王国的这些人是不可胜数的,其形象镂刻在雕梁画栋之间,并以尊严而僵硬的姿态指向某个目标。有人说:“埃及人的生活就是通向死亡的历程。”目的论原则在埃及的壁雕上处处得到突出的表现;一位现代的文化哲学家指出,埃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方向”,在含义上可以同希腊的“身体”、欧洲的“空间”相提并论。 埃及可以称得上是古墓的集大成者,而且象形文字处处都有。这种文字包括各种符号、线条、图画、暗号以及后人无法理解的图形。它的表述方法很古怪,形象的来源有很多,人体、植物、动物、果实、器械、编筐、武器、衣服、波浪、几何体和火焰状的线条都能够变成文字符号。墓室和寺庙的墙上、棺材上、墓碑上、纪念石刻上,凡人和神祗的雕像上、黏土器皿上和箱子上都有这种文字;连手杖上和墨水池上都刻有象形符号。看来古埃及人是一个最爱写字的古代民族。“假如要把埃德福寺里的象形文字抄录一遍,一个人每天从早抄到晚,20年也抄不完!”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在法老的国家(图)8
正当欧洲人既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又看到了过去的价值的时候,若玛就把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古埃及世界展现在欧洲人面前,拿破仑的妹妹加罗琳值得感谢,因为她,庞贝古城的出土工作重新加紧开展了。经过文克尔曼的启迪,学者们学会了考古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古文字破译上都跃跃欲试。 《埃及记述》有着极为丰富的各种素描、写生和记述文字,但因为他们力所不及的缘故,所以没法对这些东西作出解释。有时试图作了一点解释,而结果也是错误的。书中罗列的古文物自己不会开口说话,而且永远保持沉默。全凭直觉对它们的顺序作了编排,谁也不晓得如何做才能够作出详细而真实的说明。象形文字无论僧侣体、世俗体或简化体一样都根本无法弄懂。欧洲人从来没见过这种文字。《埃及记述》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内部关系、自然状况和内在含义上,这片天地完全是一个谜。 在若玛时代的人看来,谁要是能破解象形文字之谜,多高的代价都值!波斯著名东方学家德·萨西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时一件不可否认的事实发生了:戈罗特芬德,一位普通的哥根廷老师,发表了一篇论文,为破解皮尔赛波利斯的楔形文字指明了正确的方法,并已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进展。戈罗特芬德手中的材料十分有限,而现在可供研究的象形文字却有无数。此外,也是机椽凑巧,一块非同寻常的黑色石碑被拿破仑的一个士兵发现了。第一批公开报道这个消息的记者也都知道,解决象形文字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就是这块罗塞达石碑。但能读懂这块石碑的那个人却又在哪里呢? 这块石碑出世不久,一篇谈论这块石碑的文章刊发在《埃及信使报》上,文章的日期标得颇有革命风味:“共和国7年12(果)月29日。” 再也没有比这更凑巧的事了,这张报纸传到了一个人的家乡。20年后,这个人发表了一篇具有独创性的文章,他竟然把石板上的文字读懂了,从而破解了象形文字之谜。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罗塞达石碑的奥秘(图)1
一个名叫弗朗茨·约瑟夫·高尔博士的著名骨相学家周游法国,在法国各地讲授依据颅骨判断性格的理论。所到之处有的钦佩他,有的贬仰他,有的颂扬他,有的取笑他。一次,在一个巴黎人家里,一个法国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从颅相学看来,那少年的颅骨有副极为不凡的形状。他一看就赞叹道:“这是一个语言的天才!”这个16岁的少年当时除了希腊语和拉丁语之外,还精通六种东方语言,至于这位骨相专家事先是不是听说过这回事就无从得知了。 19世纪流行把个人传说写得绘声绘色。对于商博良的出生,他的传记里就有一段奇异的文字。既然这段文字至今尚无反证,而商博良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考古科学的贡献又那么巨大,为了有助于了解他的形象,这里就有必要复述一下这段文字。 在法国的菲济克小镇,住着一位读书的商人,叫贾克·商博良,因为残疾,他的老婆长期卧床不起。1790年夏天,在医生都束手无策之时,巫师贾克被他请来了。应该顺便提及的是,菲济克小镇位于法国东南部的道菲尼省,而道菲尼省境内有著名的七大奇迹,又是法国的风景区,算得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道菲尼人天性保守而倔强,不会随便就动感情,可是一旦激动起来就十分热情奔放。信仰天主教也使他们对神奇的事物容易接受。 根据几种史料记载,巫师贾克进屋以后,就将病人放在加热的草药垫上,并让她喝热萄萄酒。他说,如果按他的吩咐去做,病人很快就会痊愈,出乎商人一家意料的是,巫师还断定病人腹中有一个男胎,不久就要出生;还说这孩子长大之后一定成就非凡,并将名垂千古。 第三天,病人就起床了。1790年12月23日凌晨2点,象形文字的命中注定的释读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降临人世间。 传说,如果魔鬼的孩子生下以后双脚像牛蹄,那么,在他身上就会有些标记表明他出生之前经过了巫师的加工。商博良落地后,人们看出他双腿的角膜是黄的,这是东方人普遍具有的特征,在西欧极罕见。皮肤也是黄的,而且脸形也具有东方人的鲜明的特征。20年后,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叫他为“埃及人”。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是革命的儿子。1792年9月,菲济克共和国宣布成立,1793年4月,恐怖统治时期开始了。商博良家距“武装广场”仅3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