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  达
    要编选出近30年的一部称之为“短篇小说精粹”的本子并非易事。首先要
面对两个问题:其一,近三十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盛产短篇小说的时段,自1977
年起,几乎每年都有不少短篇涌出,在众多之作中,哪些堪称“精粹”?其二,
面对一个选择标准问题。也即怎么个精粹法,何为精粹?事实上,不同的衡量标
准会导致不同的编选结果,共同面对三十年,可以编出面目大异的几种本子。若
仅从文学史角度考虑,那就得多选具文学史价值的作品,注重于当时影响,与后
来创作的关联之类。那样的选法,选一部文学史辅助教材可以,要拿给今天的读
者看,就会发现很有一些具有文学史意义的短篇小说,已是时过境迁,恍如隔世
了。本书选择了另外的路径:既不主要从文学史角度进入,似乎也不完全从文体
学角度进入,而是从“好看不好看”进入。这就淡化了以往或者单纯注重作家影
响和文学史价值的方法,或者片面强调“文体革命”的方法,而是把侧重点向读
者方面大大倾斜了一下。所谓“精粹”也者,大致的含义是雅俗共赏,好看,有
趣,较为精短,文体特征和文体魅力相对突出而已。当然了,所谓“好看”、“有
趣”也是离不开文学史和叙述学的背景的,上述编选理念只能是相对而言。
    为编此书,我重新查阅了1977年以来的短篇小说,先选出了其中相对优秀
的一些。这个过程耗时很长,但也是个重新温习作家作品的过程。尔后,我再从
这些作品中选出为数有限的一部分,让它们来构成这部名为《近三十年短篇小说
精粹》的书。其中抽抽换换,自不能免。说实话,第二次筛选过程十分艰难,因
为这三十年的短篇小说中确有不少好作品,而我又很熟悉,越是熟悉,选哪些不
选哪些,就越是为难。
    新时期之初的某些作品,在当时具有重要文学史价值,但今天读来却略显隔
膜,直露,简单了,所以占的分量不大。本书只选了几篇,如《受戒》《爬满青
藤的木屋》《丹凤眼》等等。有些名家,在编选时有不同的考虑,如史铁生还是
选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因为此作不但是作为特定阶段的知青文学的代表作,
而且颇能展示出史铁生重人生、思命运的精神特质。贾平凹虽然有大量作品,但
我还是选了其早期的《火纸》,它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地域文化精神的跃动。杨
争光未选《老旦是一棵树》而选了《蓝鱼儿》,因前者虽好,几近中篇,后者精
短而有余味。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是作家的成名作,今天读来依然精彩,

其心理揭示能力令人称赏。王蒙《笑而不答》睿智、幽默的风趣仍是当下文坛罕
有的。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堪称一绝,这里的《俗世奇人》由于篇幅原因只选了
《刷子李》和《青云楼主》两节。
    本书把重点放到九十年代以来的新作上。刘庆邦的《麦子》从一个进城的打
工妹建敏想在自己打工的酒店门前空地上种麦子写起,引发了在城市中无根的感
觉,很耐人寻味。在《玫瑰绿洲》中,红柯展现出了新异想象力和现代目光下的
西部风情。徐坤的《厨房》以其女性主义视角,曲尽现代女性的某些隐衷,引人
深思。赵本夫的《天下无贼》则因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名声很大,但比较一下
文学原作与冯小刚的改编,个中的同异和得失,涉及到文学与影视之不同审美取
向,很值得琢磨。还有一些作品的入选是因为它自身特殊的原因或震撼人心的力
量。倘若仅看文坛的知名度,飞花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位早逝的北大才女的笔下
腕力着实令人惊讶,在当时就激起了一阵涟漪,值得一选。她说,“这不是小说,
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在《卖米》中,一个乡下女孩和母亲为了给父
亲治病,在太阳下一起去卖米,无奈的是,她们为两分钱的差价将两百多斤的米
原路挑回了。作品对农民困境的表达是深刻的,一些细节至今让人感动甚至落
泪。
    最后想说,在编选过程中,有一些作品,有浓厚的文体实验色彩,一时影响
较大,却因缺乏长久的阅读品性,最终放弃了。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由于篇幅
实在太长而未能入选,在我是有一种割爱的痛感。现在,这个选本就只能以这样
面貌出现了。我期待着读者的意见。
2006—3—15于北京

目    录
汪曾祺
    受  戒…·…·………·…··…·……………………………………………………1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5
贾平凹
    火  纸…………………………………………………………………………27
古  华
    爬满青藤的木屋………………………………………………………………43
李  锐
    合坟…………………………………………………………………………60
陈建功
    丹凤眼…………………………………………………………………………66
铁  凝
    哦,香雪…………………………………………………………………………79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88
刘震云
    塔铺…………………………………………………………………………93
杨争光
    蓝鱼儿…………………………………………………………………………113
韩少功
    马桥人物(两题)………………………………………………………………l20
严歌苓
  女房东…………………………………………………………………………129
毕飞宇
    哺乳期的女人…………………………………………………………………139
徐坤
    厨房…………………………………………………………………………l45
邓一光
    狼行成双………………………………………………………………………158
棉  棉
    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175

阎连科
    黑猪毛白猪毛………………………………………………………………l90
赵本夫
    天下无贼………………………………………………………………………203
尤凤伟
    一桩案件的几种说法…………………………………………………………214
冯骥才
    俗世奇人(两题)………………………………………………………………222
陈忠实
    日  子…………………………………………………………………………226
陈世旭
    波湖谣…………………………………………………………………………233
王  蒙
    笑而不答………………………………………………………………………250
莫  言
    木匠和狗………………………………………………………………………252
迟子建
    一匹马两个人…………………………………………………………………264
苏  童
    骑兵………………………………………………………………···………276
红柯
    玫瑰绿洲………………………………………………………………………286
飞  花
    卖米…………………………………………………………………………301
须一瓜
    海瓜子,薄壳儿的海瓜子……………………………………………………308
刘庆邦
    麦子…………………………………………………………………………322
温亚军
    驮水的日子………………………………………………………………...…330
乔  叶
    取暖…………………………………………………………………………336
石舒清
    清水里的刀子…………………………………………………………………350

汪曾祺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
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
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
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宝刹何
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
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
“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
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
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
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
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
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
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
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
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
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
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口{导——”说是“明子准能
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
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

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
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
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
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
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
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
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
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
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
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哦!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
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哗——嘘!哔——嘘!”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
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
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
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
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fl,白门绿字,刻
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
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
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
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
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
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
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
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个好和尚,得有副好嗓子。
说:民国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
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
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
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
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
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
舅舅这一番大法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
来:
“炉香乍燕——”
“炉香乍燕——”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
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
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
寂的人,~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
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
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
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
轻,才二十多岁。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
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
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账,一本是租账,一
本是债账。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
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
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
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
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
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
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
得记账。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
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
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慢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
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
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Et,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
年底结账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
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