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理、接受真理,这里不是什么谁“栽”在谁的手里的问题。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论师道题为《师说》的文章,他
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相帅的风气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责无
贱、无长元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明
白道理比较早,有的明白道理比较晚,有人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则没有特
长:做学生的不见得样样都不如老师,当老师的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学生强。
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先明白了某方面的道理,我拜他为老师;比我年幼的人比
我先明白了某方面的道理,我也要拜他为老师。在道德、学问方面,无所谓
贵贱长幼,真理在谁的手里,谁就是老师。
韩愈在这里讲的是师生的关系,我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
儿子不见得样样都不如老子,老子不见得样样都比儿子强。真理在老子手里,
老子是老师,儿子是学生;真理若是在儿子手里,儿子是老师,老子就是学
生。
孙元觉的父亲,虽然在对待他老父亲的态度上是大错特错了,但最后在
儿子的教育下还是“改邪归正”了。应当说,他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
可能还会有人担心,像孙元觉的父亲那样接受了儿子的训诫,以后就难
于管教儿子了。这种担心,我以为是多余的,他照样有资格教育他的儿子。
因为第一,他知错改错,虚心接受了儿子的批评、教育,没有固执错误,这
种态度会使儿子更加敬重他;第二,他从此改正了过去的错误,更加孝敬老
父亲了,这更有助于提高他的威信。我们应当深信,他不仅可以继续教育儿
子,而且更具有教育儿子的主动权了。
我们的家长,应当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
举一动,都是被儿女所监视着的。这是件好事,可以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
谨慎,可以使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我们
也要认识到,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给儿女做榜样。你做得好、
做得对,儿女要跟着学;做得不好、做得不对,儿女也要跟着学。“上行之,
下效之”。这是必然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还要看到,不仅“上行下效”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而且在“上位”的人有某种嗜好、追求,下面的人往往会有过之,正所谓“上
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家庭里,父母有好的爱好、追求、思想、品德,子
女往往会超过父母;父母有不良的嗜好、习惯、思想、品德,子女也可能会
超过父母。家长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对子女的
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
古人说:“上行下效,然谓之教。”上面怎样做,下面就跟着学,这就
是教育。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上位的人对下面施加
影响,下面的人跟着学。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是无意识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往往是在无意
之中进行的,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实现的。
家长和子女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直接的接触最多。家长和子女又具有血
缘关系,关系非常亲近。在家庭里,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论
是好的思想行为,还是不好的思想行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都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
的素质,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给子女积极的影响,努力避免消极的影响。
窦燕山教子有义方——谈家长人格的力量
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蒙学教材《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
子,名俱扬。”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为历代人们所称颂。窦燕山是深受
中国父母崇敬的楷模,激励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为教子成材而努力。
所谓“义方”,不是指的教育子女的具体方式方法,而指的是行事做人
应遵守的规矩法度。那么,窦燕山究竟是怎样教子成村的呢?
窦燕山。原名窦禹钩,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
今天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
称窦禹钩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5 个儿子。在他的培养教育下,均成材、成名:长于窦仪,
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严,中进十,授翰林学士,曾
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曾任补阙;四子窦偶,中进士,曾任谏议大夫:五
子窦佰,曾任起居郎。
窦燕山将5 个儿了培养成材,名声大振。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
郎曾赠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
窦燕山出身于富豪人家,他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富户,然而,窦燕山
为人最不公平,心术不好,以势欺压贫贱。后来他痛改前非。弃恶从善,努力
地修身积德。
窦燕山治家非常严格:“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札,俨如宫禁。
男不乱人,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当时。
人门都称赞窦燕山教子有义方。
关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情况,都是来自民间的传说,还带有一些封建色
彩,然而,我们从这些传说中,会受到深刻的启示。
窦燕山之所以能把5 个儿子都培养成材,并不是有什么“绝招”。我以
为,他的教子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家长人格的力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具体的教
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人格。所谓“人格”,
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家长的人格不好,道德水平低下,品质败坏,就是
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
一书中解释“教育”一词时说:“教也者,上行下效也。”“育,养子使作
善也。”这是说,父母生养子女,都希望子女行正道做好人。而父母对子女
的教育,主要是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是耳懦目染潜移默化。从窦燕山人格
变化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历代做父母的,对于教育子女过程中父
母人格力量的重大作用,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的。要不然,窦燕山教子成材
的事迹,不可能在社会上流传得这样久远,这样广泛。我们今天的父母,要
培养教育孩子成村,应当首先切实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要子女成为什么
样的人,家长自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对子女的管理教育要严格。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说:
“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这是说,家法严格的家庭里,不会有不听话
的子女;而娇惯溺爱的家庭,必定要出现败家子。对子女要严格要求、严格
管理、严格教育,不娇惯溺爱放任自流,这是我们中国做父母的在长期的家
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的经验。这在窦燕山的教子实践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窦燕山生活的年代大不相同,我们
并不主张像窦燕山那样把父母子女关系视为“君臣”关系,也不赞成管理家
庭像古代“宫廷”那样壁垒森严。但是,对子女在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上的
要求、管理和教育,必须要严格。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
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如果采取放任自流
的态度,任其为所欲为,就很可能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等到孩
子长大了,再想加以纠正,那将是很难很难的。就像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说:
“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不能劝勉,■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不用说成材,
恐怕都难于“成人”。
总之,我们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故事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无非就是
这样四个字:“人格”、“严格”。
鲁班教子学手艺——谈严要求严训练
鲁班,原名公输般或公愉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他生活在鲁国,“般”
与“班”同音,故称之为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和发明家,曾经创造作战攻城用的云梯
和磨粉的磨,相传还发明了木作工具。过去,木匠们都称他为“祖师”,非
常崇敬他。
传说鲁班有个儿子叫伢子,从小聪明怜俐,父母十分喜爱。希望儿子长
大以后能有出息。那么,儿子快长大了,干点什么事呢?父母很关心儿子的
发展前途。
转眼间。儿子15 岁了。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人认为15
岁正是人们立志学技艺的年龄。有一天,鲁班问儿子:“伢子,你已经不小
了,想于点什么呢?”
伢子想了想说:“我要去种地。”
父亲说:“种地好啊。不种地,就没有饭吃。”于是。他把儿子送到有
经验的农民家去学种地。
一年过去了,伢子回家来了,对父亲说:“种田这活太累了,我可不干
了。”
父亲问:“你不愿种田,那想干什么呢?”
儿子说:“我要去织布。”
父亲说:“织布好啊。没有布就没有衣服穿。”于是,又把儿子送到一
个织匠那里去学艺。
一年过去了,儿子又回来了,对父亲说:“织布可忙死人了,也没什么
意思。我不于了。”
父亲问:“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儿子很果断他说:”我要当木匠。”
父亲说:”当木匠也好。没有木匠就没有房子住。”于是,他又把儿子
交给他的大徒弟张班,让儿子跟张班学木匠活。
还是只干了一年,儿子又回来了,对父亲说:“这木匠活,我也不想干
了。”
“为什么又不想干了呢?”父亲诧异地问。
儿子说:“师傅要求也大严了,活儿也太苦,这个张师傅的心也太狠了。”
父亲问:“你说,是怎么个严法、苦法、狠法?”
儿子说:“这师傅,专挑那带节子的木头让我砍,还要求我砍得平如镜
面,光得发亮,上边圆来下边方。师傅一天从早到晚不让我闲着,让我早砍
见星,晚砍戴灯,刮风下雨不停工!师傅要求我斧把儿磨出凹,斧刃磨平牙,
手上老茧要开花!你看,这有多严、多苦、多狠呀!”
父亲听了,一切都明白了,严肃地对儿子说:“不严、不苦、不狠,你
能学出手艺吗?你既然怕苦、怕累、怕忙、怕严、怕狠,什么都怕,那好吧,
从今天起,你就别吃饭了,因为你不爱种田;从今天起,你就别穿衣了,因
为你不愿织布;从今天起,你就从这屋子里搬出去吧,因为你不想当木匠!”
儿子一听,愣住了,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这时候,只见鲁班搬来一把梯子,从屋子的顶棚上取出一个沉甸甸的木
箱子,那里边装的都是父亲用过的斧子,每把斧子的把儿都磨出深深的凹,
刃都磨平了牙。
伢子感到很奇怪:父亲折腾出这些旧斧子干什么呀!
正在伢子感到莫明其妙的时候,只听父亲说:“伢子,你看,我磨损了
这一箱子斧子,还不能说我的手艺就尽善尽美了。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
这个程度,就不想干了,那怎么能学出手艺来呢!”
儿子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了。
最后,鲁班从柜子里取出另外3 把新斧子,对儿子说:“伢子,要学到
手艺,就得刻苦地去练;不下苦功夫,什么也学不成。给你这3 把斧子,拿
去练。这3 把斧子的把儿攥不出凹,斧刃磨不到顶,就别来见我!”
儿子只好提着斧子,又回到张师傅那里去了。这回他可下了狠心,苦学
苦练,终于把木匠手艺学成了,也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鲁班在儿子到了15 岁的时候,开始要求孩子学手艺,这实际上是要培养
儿子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对任何人都是十分必要的。鲁班作为一个古代人,
从孩子15 岁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儿子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让儿子依靠父母过
寄生虫的生活,这是很有远见的。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给
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对人们的生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竟
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处处
都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家长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早做
考虑。
儿子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谋主之道,鲁班没有以家长的身分给以强行规
定,而是让儿子自己选择,在实践中选择。这样做,反映鲁班在这个问题的
处理上是开明的。儿子的道路,是要儿子自己走的。家长包办代替,按照家
长的主观意图给儿子指定一条谋生的道路,规定一种职业,如果儿子不适应,
不乐意,他就不可能勇往直前、执著追求,不可能有什么作为。鲁班让儿子
自己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让他亲自去体验,这不仅符合认识论的观点,
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而且,让儿子亲身尝试,也可以在实践中暴露出儿子的
弱点,宜于对儿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效果要比“空口说教”好得多。
鲁班让儿子自己选择要从事的职业,要他亲身实践,这实际上也是对儿
子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他不是在静止状态中了解儿子,而是在“动态”中
了解。这样,他对儿子的了解,是真实的、客观的。儿子在实践的考验中暴
露出来了弱点,家长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他会心服口服,不会强词夺
理、拒绝教育鲁班教子学艺的故事,最值得今天做父母学习的是:他对儿子
的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他让儿子拿去3 把新的斧子学术匠活儿,要求他“斧
子把儿攥不出凹,斧刃磨不到顶,就别来见我!”要他下苦功夫练。鲁班作
为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的木工工匠,他知道对儿子的这种要求意味着什么,儿
子将要吃大苦耐大劳,要经受极大痛苦的磨难。一般人看来,鲁班对亲生儿
子是够“残忍”的了。其实不然,鲁班对儿子极为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恰恰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儿子从十几岁就经受了非常艰苦的磨练,他不
仅一定能把手艺学好,而且,吃大苦耐大劳的磨难和锻炼。对他来说也是将
来自立于社会的重要“资本”,会在一生中受用无穷。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都会立于不败之地。我想,我们今天的父母,
应当比古人鲁班考虑得更加深远才是。
该管则管该放则放——谈管与放结合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严加管教呢,还是大胆放手呢?这在家长当中有着
不同的认识,并且各自有自己的理由。认为应该严加管教的家长说:“没有
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严加管教,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认为应该大胆放
手的家长则说:“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愿做的事,管
得太严,会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应当说,家长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些片面性。无论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不同的事物应该采
取不同的态度,这才符合辩证法。教育子女,也要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办事。
对孩子进行教育,究竟是该“严加管教”还是“大胆放手”,无产阶级
革命家刘少奇对这个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有一次,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
说:“对于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
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么要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
要放手让孩子去60 年代初,少奇同志的儿了源源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
次。有一次,学校食堂吃枣窝窝头,源源把大枣挖出来吃了,把窝窝头给扔
了。少奇同志知道了这事,严厉地批评了儿子,并在给老师的联系簿上写道:
“要爱惜劳动人民的果实,粮食来之不易,不容糟踏!”
还有一次,少奇同志听说源源让学校的阿姨给洗了衣服,就在联系簿上
给老师写了一段话:“源源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衣服要自己
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可耻的!”
作为国家主席,少奇同志如此严格要求子女,使老师们深受感动。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少奇同志到首都机场迎接外宾。他的女儿平平也正
好由学校选上给外宾献花。通常情况,献花以后,学校用汽车把同学们送到
市内,再由老师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