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之间的私人交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休闲时间,人们回到家庭,首先可
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家人交往,共同生括。有利于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
关系。人们还可以广泛进行其他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
利用休闲时间,可以广泛接触社会。
休闲生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自由自主性。究竟如何休闲,
那完全是个人的私事,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也正是由于它有充分的自主权,
是在没有别人干涉、管束之下进行的,休闲所需要的道德要求是相当高的,
甚至可以说比职业道德的要求还要高一个层次。人们在休闲时的道德行为,
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水平。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休闲生活既是提高他们道德水平的一个极好机
会,也是对他们道德素质的一个考验,休闲活动高雅,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教
益,而休闲活动低俗,也会使他们堕落。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习气往往
是在休闲时间内形成的,有许多的犯罪青少年是在休闲时间内堕落的。因此,
教儿童、青少年学会休闲,是在教他们生活,教他们做人。
人们进行休闲,虽然是个人、家庭或自由组合的活动,但任何的休闲活
动都不是脱离社会的。每个人在休闲的时候,总是要和别人、社会发生直接
或间接的关系。休闲应当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休闲活
动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休闲生活要讲道德、讲文明。
首先,休闲活动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休闲是人们同时进行的活动,人
们都要通过休闲获得情绪的松弛,需要有一个安谧、宁静的氛围。在选择休
闲方式的时候,不仅要从个人的喜好出发,更要注意到不妨碍他人的安宁。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暄闹,这当然不好,人们为了逃避,还可以躲开。假如你
是在家里喧闹、唱歌,邻居能受得了吗?你让人家往哪里躲呢?
其次,不要损坏他人或公共财产。比如,外出活动,要自觉地注意保护
环境,不乱丢果皮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树上、墙上乱涂乱划。
第三,不要污染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总体反映,也是
靠每个人来维护和保持的。人们进行休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在享受
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样也是创造良好社会风气的过程。休闲活动有高雅和低
俗、健康和不健康、有益和有害之分。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不仅
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低俗、不
健康、有害的休闲活动,满足的是低级趣味,是精神“鸦片”。
在当今社会,家长们不仅要教儿童、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
工作、学会做人,还要教他们学会休闲,帮助他们选择休闲方式,指导他们
进行文明休闲,教育他们在休闲时要讲究道德,以便使儿童、青少年通过休
闲得到充分的休息,获得教益,千万注意不要放任自流。
该不该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谈家庭义务感的培养
有的家长从电视里看到。外国家庭里有家长给做家务的孩子劳务报酬的
现象。于是,就效法外国人的做法,跟自己的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
刷碗一次付1 元,扫地一次付1 元,取牛奶一次付5 角。。活干完,经验收
合格,现金支付劳务报酬。
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平合理”,还有如
下的好处:一,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二,以付家务劳动报
酬代替无偿给予的零花钱。孩子是通过劳动所得,不会乱花;三,可以使
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
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可细细一琢磨,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商品。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都是商品,比
如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就不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而是伦理道德行
为。家务劳动是家庭伦理道德范畴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对家庭
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对应的,享有权利,就应尽义
务。人们从家庭里获得了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是他的权
利,他就应该对家庭尽义务,参加家务劳动就是尽义务的一种形式。
所谓“义务”,就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在尽义务之前不以获得他人的报
偿为目的。在尽义务过程之中不以获得他人的报偿为条件,在尽义务之后也不
索取什么报偿。为人父母者,有义务把子女抚养成人。不论父母是否指望将
来依靠子女赡养,也不论是不是能够得到子女的报偿,凡是做父母的,都必
须无条件地这样做。那么,做子女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应当
自觉地无条件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履行家庭成员的义务。果子女
参加家务劳动也付给报酬,实际上就是把家务劳动也当成一种商品,家长和
子女进行“等价交换”。这样,就会引导孩子把亲子关系也当成是一种金钱
关系。现在,家长有钱,他们掌握支配家庭经济的权力,可以用金钱来支配
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将来子女经济独立了,有钱了,他们就不再需要用参加
家务劳动的方式来获取报酬了,家务劳动最终还是要落在家长的身上。有一
个孩子,过年时亲戚朋友给了不少的压岁钱,他有钱花了,父母再要他干活
他就不干了,他说他“有钱花,不需要挣钱了。”家长花钱也“请”不动了。
单单是这种后果,还是小事。弄不好,还会引出更严重的后果。在未成
年子女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家长负担子女的衣食住行之所需,也包括给一
些零花钱,这都是在尽家长的义务。假如在子女经济未独立之前,就不再无
偿地给子女必要的零花钱,而要子女通过参加家务劳动获得,这就等于家长
是主动放弃了一部分抚养子女的责任;家长既然有权放弃抚养的责任,那么
将来子女也同样可以放弃赡养老人的责任,那样问题就严重了。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跟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
无形中就淡化了父母子女亲情,而有意无意地强化了父母子女之间的“金钱
关系”。如果父母子女之间完全成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父母子女之间
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金交易’上”,父母让儿子做
一件事,儿子会问:“你给多少钱?”父母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给钱,
就不做事。那么、父母有钱,你是父母;父母没钱了,就会如同陌路人。
就像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一样,他的两个女儿。在父亲有
钱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亲近父亲,讨好父亲,花言巧语地向父亲索取金钱,
等到把父亲的钱财榨光以后,就像对待“榨干了的柠檬”一样,把父亲扔掉。
高老头到死也没明白,女儿之所以这样无情无义、丧尽天良,不赖他的女儿。
全赖他自己。是高老头自己亲自把父女关系变成冷冰冰的金钱关系的,他只
能无奈地饮下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
外国人是有跟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的。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
这样做。如某发达国家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彼得经常受母亲的派遣把一些帐单送往邮局去,渐渐地彼得觉得自己
也似乎成了一个小商人。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了一个收款单
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干活的报酬。一天,他妈妈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张
帐单,上面写着:
妈妈欠小彼得
为取回生活用品——20 分贝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 分贝
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 分贝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10 分贝
第二天,小彼得在餐桌上见到了他索取的60 分贝钱;同时,还发现旁边
放着一份给他的帐单,上边写着:
小彼得欠他妈妈如下款项
为他10 年的幸福生活——0 分贝
为他10 年的吃喝——0 分贝
为他在生病时的护理——0 分贝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 分贝
小彼得看了妈妈的帐单,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悄悄地走近妈
妈,小心翼翼地把他得到的那60 分贝钱装进了妈妈的口袋里。。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这位母亲“润物细无声”的高超的教育艺术,也说明
这位外国母亲坚定地认为,母亲为儿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无偿的,是在尽母
亲的义务,并且以此教育儿子懂得承担家务劳动也是在尽义务,应当是无偿
的。这位母亲的做法,无疑会强化孩子的家庭义务劳动意识,很引人深思。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家长有责任给子女灌输一些商品意识。但不能以出
卖“家庭伦理道德”为手段。不能拿义务做交易。要孩子增强商品意识,认
识劳动的经济价值。体验商品交易活动,可以用“打工”的形式,但不能在
家庭范围以内进行,应当到家庭以外去实施。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0 万中
学生在外边打工,他们有一个口头禅:“要花钱就去打工!”通过打工,不
仅获得了零花钱,也培养了自立意识和商品意识。在家里“打工”利少弊多,
不宜提倡。
孩子经商是新生事物吗?——谈孩子经商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携下,一些未成年人——中小学生也“下海”经商。
这些孩子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加入“跳蚤市场”,摆地摊,销售自己的
玩具、学具或书籍,还有的小本经营搞“倒买倒卖”、开“当铺”、搞什么
“拍卖”。。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家长和教师中是议论纷纷,众说纷坛,
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兴趣广泛。求新鲜,图刺激,好探究;但是哪些事有
益,哪些事有害,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他们又不大清楚。因此,有
时候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他们好奇、好模仿的心
理特征,常常会驱使他们学着成年人的样子,做一些只许成年人做而不允许
未成年人做的事,这也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小孩子嘛,由于知识经验缺乏,
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成年人也不清楚哪些事孩子
可以做,哪些事孩子们不能做,是非不清,态度不明,恣其所欲,放任自流。
尤其让人可怕的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宜戒反奖,应河反笑”。作
为孩子们生活的引路人。成年人若是该批评的反倒鼓励,该禁止的反倒倡导,
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儿童少年的发展前途感到担忧。
我们评价孩子的所作所为,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不能就事
论事,不能只看这件事本身是对还是错。有时候,事情本身不错,成年人可
以做的,不见得未成年人也可以做。我们能不考虑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
差异吗?不能。
就拿经商这件事来说,成年人可以做,孩子就不可以做。不仅中小学生
不可以做,就连大学生也不能提倡。
有人说,为了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让孩子们体验、学习一下商品交换
活动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这种说法,猛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
是不懂得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现。什么是市场?市场并不是现
代社会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就有。像集市、庙会,摆地摊,
买卖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这种简单的商品交换,在封建社会。甚至在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们少年儿童一代,所要迎接的绝不是这种简单商
品交换的挑战。他们所面临的、所要迎接的是社会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挑
战。这种市场经济具有完整的体系,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
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不仅包括国内市场,还要与国际市
场相接轨。不树立大市场观念,把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误解为人人都去做
小买卖,让孩子们去学习这种简单的商品交换能力,这不是观念的更新,不
是什么进步,而是落后于时代的小商品经济意识的反映,是一种倒退。
我们必须明白,市场经济是高文化经济,市场竞争是文化科学技术之争。
商品的质量,经营管理的水平,都可以说是文化的显现。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最具实力的是商品的质量和经营管理的高水平,而商品的高质量和经营管理
的高水平,最终要取决于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因此,市场经济
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与之同步发展,并且能够为后者提供
良好的发展条件。不知人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国家不断有
人投笔从商、弃学经商,大中小学纷纷破墙、开门脸儿、办商店的时候,经
济发达国家兴起的却是企业办学校,企业办科研,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培训、
教育的热潮。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究意怎样做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是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应当为政
治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降低了对人
才规格的要求。儿童少年将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的
首先是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文化素养,而不是什么经营简单商品交
换的知识和能力。获得简单商品交换的知识和能力,在他们离开学校走上社
会以后,有的是时间可以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绝尤仅有的系统学习文化科学
知识的义务教育阶段,拿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简单商品交换,搞什么
摆地摊、街头叫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是荒废孩子们的青春年
华。
有人说,孩子经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应
当肯定,应当赞赏。我以为,应当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新生事物”?所谓“新
生事物”。并不是指所有从来没有出现的事物,而是指那些反映事物本质、
事物发展趋势的从未出现过的富有积极的生命力的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人从事商业工作,进行商品流通。但是,即使是市场
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去经商,甚至不是大部分人去
经商,而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
眼下人们都把经商叫做“下海”。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就说下海,
也不是人人都要到海里去,岸上还要有大批人做后盾,做后勤。到海里去的
大轮船是在岸上制造的,船上需要的食品、淡水、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无
一不是由岸上的人提供的。提供这一切,需要有人在岸上生产制造;在海上
要获得更多的渔业产品,需要有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这要有很多的科研人
员;海上获得的渔业产品,需要有人加工生产,等等。假如没有雄厚的生产
和科研力量,在海上的竞争也要失败。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
要的不是首先要孩子们学习什么简单商品交换的知识和能力,而是要首先学
好文化科学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在市场经济社会,不管是不是直接从事商业活动,都需要人们掌握一定
的商品知识和商品意识。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知识和商品
意识,并不是很难培养和掌握的,用不着花去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专
门学习和培养。而文化科学知识必须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必须要
学好。不难发现,在经商中有胆、有识、有巨大业绩的人,差不多都是具有
根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
应当承认,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脱离生活实际
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不能整天把孩子们关在家庭和学校里,要支侍他们
接触社会生活,深入社会实际,学习直接经验。但我们必须正视,未成年人
终究不是成年人,他们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应在成年人的指导之下进
行。正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那样,不许雇用未成年人做童工,但
不等于不组织孩子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主张孩子们
经商,但我们不反对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模拟”经商活动。通过有
组织有指导的“象征性”的经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经商的知识和本领,
而是引导孩子们认识社会,立志发奋,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准备迎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让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起来。
10 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民族素质的降低,人才的断代,已经使我们
追悔莫及。许多的学生家长也深受其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中小学生
也“下海”经商,要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