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 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民族素质的降低,人才的断代,已经使我们
追悔莫及。许多的学生家长也深受其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中小学生
也“下海”经商,要是再使现在的少年儿童荒废学业,文化素质降低,将会
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蒙受更大的损失。因此,孩子经商,不能提倡。
怎样指导孩子看电视——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信息的沟
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每时每刻
都有大量的信息传给人们,使人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心胸。
人们都感觉到世界“变小”了,环境“变大”了。尤其是电视进入人们的家
庭,大大充实、丰富了人们的家庭文化生活。
电视这个“神奇”的东西,对儿童、青少年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通过
看电视,可以增长知识和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积极的休息和充分的娱乐。
有人说,一个5 岁的儿童,在一年之内看电视所得到的信息,相当于他的祖
父一生所积累的信息量。这种说法,毫无夸大之嫌。
但是,看电视也不只是有益处而没有害处的,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的
消极的影响,我们绝不能有任何的忽视。电视是当今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的
渠道,但是,在通过电视这个渠道传递给儿童、青少年大量信息的时候,难
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传给了儿童、青少年。因
此,家长们不能不对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加以注意。
儿童、青少年的兴趣非常广泛,对于新奇的东西尤为感兴趣,只要是没
有接触过的东西,他们都要感受、了解一下。他们非常敏感,对信息的感受
能力相当强,又有很强的可塑性,外界的信息对他们很容易产生影响。然而,
他们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却很差,往往对各种信息,不加取舍地兼收并蓄。
这样,就很有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有的儿童思想上的不良意识,
就是受不好的电视内容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的青少年之所以走上了犯罪的道
路,也是受不良电视内容影响和腐蚀的结果。
即或是电视的内容都是健康有益的,电视进入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信
息化以后,孩子们得到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了,这样,就打破了过去由于信
息不发达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成年人“垄断信息”的状态。家长教育子女的
主动权,被动摇了。有时候,家长还不知道的信息,孩子却先于家长知道了。
当然,这对于儿童、青少年获得信息,应该说是有好处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家长的“权威”也受到了子女的“挑战”,给家长
的教育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难度。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长时间地看电视,是很消耗体力的。过于
迷恋电视,对人的视力也是有消极影响的。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儿童、
青少年来说,危害就更大。这些危害,家长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过于迷恋
电视,对于孩子们心理上的危害,也许有不少的家长还没有充分注意到。其
实,心理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第一,长时间看电视,代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感情的交流。
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家长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对于孩子们口头表达能
力的训练与培养,也是有消极影响的。
第二,长时间看电视,减少了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和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影响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家里没有电视的时候,孩子
们经常到户外进行各种活动,和同学们玩耍、游戏,参加文体活动,或到亲
戚、朋友家走一走,这对孩子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家里有了电视,只要一打
开电视,孩子们就哪里也不去了,死死地守在电视机旁。长此以往,就连孩
子们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别人往来,不合群。
第三,看电视多了,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孩子们往往把看电视当做“解
闷”、“消遣”的手段,不用动脑筋,不费任何的气力,无需努力就可以了
解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获得愉悦。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变得懒惰,怕动脑
筋,怕吃苦,削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和毅力。
第四,看电视太多了,孩子们习惯于娱乐生活,而对于缺乏娱乐性没有
趣味的读书、上课、做作业、劳动、工作等,就会感到厌烦。做事情注意力
不能长时间集中,也很容易产生疲乏的感觉。
有的孩子纪律散漫,情绪消沉,思想懒惰,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
下降,就是跟过于迷恋看电视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不是说,过于迷恋看电视,对孩子有危害,就绝对禁止他们看电视。
而是说,我们要对孩子看电视加强指导,充分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限制、
减少电视的消极作用。为此,家长们应当做到:
第一,要有选择地让他们看内容适宜的电视,不能由他们的性,什么内
容的电视都看。
第二,要限制时间,有所节制,不可看得过多,时间过长。
第三,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并且能根据电视的内容和情节,向
孩子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故事表现什么主题思想,是怎么表现的,什么是
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引导孩子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四,配合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引导他们利用看电视学到的知
识,得到的信息,看到的见闻,去加深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第五,选择恰当的电视内容和孩子一起进行讨论,以便了解孩子的思想,
在与孩子交流看法的过程中,时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也会随之提高。社会的信息化,
应当说给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和机会;但
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当今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
重新把开放的社会给封闭起来,实行“信息垄断”。我们只能下功夫研究、
思考,如何引导孩子适应这个越来越信息化的社会。
卫玠之死给我们的启示——谈避免“捧杀”
我国晋朝时期,有一个5 岁的孩子,名叫卫玠。他天生长得出众的漂亮,
眉清目秀,肌肤白嫩,风神秀异,天真烂漫,十分惹人喜爱。
他的祖父卫玠,时为尚书,视小孙子为珍宝,逢人便夸赞不绝。祖父常
对人赞叹他说:“卫玠这孩子相貌真是与众不同。有这样一个漂亮绝顶的孙
子,真是我的造化!遗憾的是我年老了,恐怕不能亲眼看着他长大成人了!”
卫玠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济,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英姿飒爽,气度非凡,
在当时是人们公认的美男子。可他每次见到他的小外甥,却总是自叹不如,
说:“这孩子真像晶莹的珠玉一般!有他在我身边,我就显得太难看了。”
当然,有这样一小外甥,他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觉得身价百倍。他也常常对
别人说:“和卫玠一起出门,就像身旁放着一颗金灿灿的明珠,光彩夺目,
满目生辉,无比荣耀!”
卫玠出众的漂亮,远近风闻,传遍十里京城。他每次跟爷爷一起乘车出
门,都穿着新衣服,头上扎着两个像羊角一样的小髽髻(zhuāji),更显得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走在大街上,人们都蜂拥着围拢过来,一睹为快,整
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看到过卫玠的人,无不啧啧称慕道:“这孩子是漂亮
极了,真是名不虚传。那简直是白玉雕成的孩子!”
对于人们的围观和称赞,一开始卫玠还有点儿得意洋洋,自我陶醉、后
来,每次出门都是前呼后拥,连自由活动都不行了,弄得卫玠心里很腻烦,
他再也不敢出门了。但在家又无所事事。穷极无聊,心烦意乱。久而久之,
他精神日益忧郁、暴躁、痛苦,难以解脱。就这样,像住监狱似的,一直生
活了多年。在长期不堪忍受的精神折磨下,刚刚27 岁,卫玠就死去了。当时
人们在震惊、惋惜之后,都议论纷纷,说卫玠纯粹是被人们给“看死”的。
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卫玠出众的漂亮,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他却
不幸早夭,而其原因恰恰是由于他长得太漂亮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要是在某一方面太突出了,太出众了,就难免面临着一个威胁——捧杀!
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实际上就是被“捧杀”的。
卫玠处于那种千人爱、万人棒的环境里,大约有两种“死法”:一是像
上述那样死,是郁悒压抑而死,肉体和灵魂俱亡;另一种“死法”是,被周
围的人捧得飘飘然也,自持貌美无双。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无
所用心。肉体虽尚存在,但精神却已死去了,如同行尸走肉。总之,有那么
多人有意无意地在捧他,很难避免“捧杀”的结局。
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早慧儿童,在年龄很小的时
候,就在某个方面显露出非凡的才能。比如,早期智力开发得好,富有成效,
智力发达,聪明过人,识字早,识字多,文章诗歌写得好,毛笔字写得好,
画儿画得好,钢琴弹得好,在比赛中获奖,金榜题名,名扬四海,等等。这
类孩子,很有潜力,若能加以科学地培养和训练,大有成才之希望。应当说,
这对家庭、家长,对国家、社会,都是一件好事。家长为之高兴,社会给以
肯定、赞扬、奖励,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令人担心的是,孩子刚取得了一些成绩,仅仅是初露头角,就冠之以“神
童”、“奇童”、“天才儿童”、“小书法家”、“小画家”、“小作家”、
“小诗人”等等,一顶顶桂冠戴在他们的头上,简直是高帽满天飞!今天出
席这个表彰会,明天又是什么发奖会,后天又是到电视台表演,所到之处全
是掌声、赞扬声、鲜花、奖品、奖杯、奖金。。使幼小的孩子生活在满足、
激动、荣誉之中。
应当承认,人们这样做的本意一般说都是好的,动机是鼓励他们继续上
进,但要设法使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分寸,掌
握尺度,努力做到恰如其分。不肯定他们的成绩,压制他们,不好;过分地
夸赞,无限地吹捧,也会产生负作用。这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的道理。古今中外,孩子给“捧杀”在摇篮里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古
代曾经出现过不少的“神童”或“奇童”,有的记忆力极强,“过目不忘”;
有的思维敏捷,言语机智;有的遇事有胆、有识、有谋;有的善于赋诗写文
章,等等,从小就表现出了特殊的禀赋和非凡的才能。但是,遗憾得很,据
记载最后成才者却是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非常普遍的原因,就是被“捧杀”。宋朝方仲永就是
一例,他5 岁能赋诗,到十二三岁,再让他作诗,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到20 岁时,就完全“泯然众人矣”。还有曾经名噪一时的蔡伯郗,3 岁时便
被举为“神童”。当时的皇帝宋真宗都特别喜爱他,曾亲自赐诗给他:“七
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像他这
样的不能说不“神”吧,可他终生却是一无建树,连生活自立能力都没有,
靠向皇帝讨恩赏活了80 多岁。后世人叹之曰:“碌碌元为,乞食终生,三岁
之‘神’安何在?”
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不论是对压抑、打击,还是
对过誉、吹捧,都是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具有特殊禀
赋和非凡才能的孩子,还能够经得起过誉、吹捧的考验,头脑还比较清醒;
有的则开始流露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盛气凌人、固步自封、
不求上进的思想苗头,心灵上受到了污染,荣誉成为他们进步的桎梏。对于
他们的发展前途,令家长和老师产生了忧虑,这恐怕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后果。
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尚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加强教育,还是可
以逐步克服那些错误思想苗头,得以继续健康成长的。使人害怕的,并不是
这些孩子的思想苗头,而是一些做父母的所做所为。有的孩子还没有怎么样,
父母却先飘飘然起来,就像宋朝方仲永的父亲那样。即或是孩子思想上产生
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只要做父母的头脑清醒,那么,孩子还是可以健康成长
的。关键还是父母。
19 世纪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父亲,在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头脑就特别
的清醒。小威特当时智慧超人,但父亲却非常忌讳别人称他儿子为“神童”,
他自己也从不当面夸奖儿子。有一次,一位督学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
老威特同意了,但约定一条:“不管考得怎么样,决不要当面称道我的儿子。”
考试时,督学故意出了一些数学难题。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顺利,督学
大为吃惊,禁不住脱口夸赞道:“唉呀!他简直超过了我们的学者!”老威
特一听、赶快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儿子这半年在学校里听数学课,
所以还记得。”督学接着又出了一道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考虑了三天好不
容易做出来的”一道题。只用了一杯茶的工夫,小威特又解出来了。督学完
全忘记了当初的约定,激动地向老威特祝贺道:“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
欧拉!”老威特更不高兴了,在桌子下面狠很地掐了一下督学的手,脸色严
峻他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粒,他这也是偶然的。”
就是这样,小威特在清醒的父亲的教育和引导下,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
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他9 岁考上莱比锡大学,不满16 岁就被授予数
学博士学位,18 岁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
老威特对小威特的态度,很值得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们的父母效法,家
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最初塑造孩子人格的雕塑师。“打铁先得自身硬”,
“课子课孙先课己。”要有效地避免那些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该了们“夭折”,
不使他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做父母的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在任何时
候都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独生子女是难于成材吗?——谈正确看待独生子女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说独生子女难管、难教、难于成材。人们还
常常引用一些俗语,如“独柴难烧”,“独苗难养”、“独树难栽”等等,
来说明教育独生子女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还有人说,独生子女身上普遍患
了一种疾病,叫做“四二一综合症”,而且说有“蔓延之势”。一时间,使
许多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发展前途丧失了信心。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父母以至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绝无仅有”
的一个身上,自然对他(她)的期望很高,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该子能不能成材,直
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兴衰,不允许付出失败的代价。而当前的独生子女中,
也确有一些孩子的身上毛病比较多,诸如任性、懒惰、独占欲强、不知道关
心体贴别人、不能与别人很好地相处等。这与家长的期望,形成了很大的反
差,家长对独生子女发展前途的担心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上述若干毛病、缺点,并不是独生子女所独
有,在一些非独生子女身上,照样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有的有过之而无不
及。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一些毛病和缺点,并不是他们先天就有,而主要是
家庭环境,特别是家长的教育和影响造成的。那些毛病和缺点,都可以在家
长的身上找到痕迹,在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找到根源。比如,任性
往往是家长过于娇惯、溺爱、迁就、放任造成的;懒惰往往是家长对孩子过
分地照料而养成的;独占欲比较强,完全是家长心目中就没有别人,只有孩
子一个人所造成的;而孩子不关心别人,不能与别人很好地相处,则主要是
家长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造成的。一家人全都以孩子为中心,围着他转,
恭维着他,让着他,你说他还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吗?当然,这些毛病和缺点,
并不是所有独生子女身上都存在。
我曾经问过许多的中小学教师,他们说在班级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不
少是独生子女。至于有人说独生子女难以成材,其实这并不是事实。古今中
外,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独生子女,大有人在。比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牛
顿,中国古代的儒学大师孟